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X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X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X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Ξ

黎颖英 林维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11) (西南石油学院)

摘要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了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早期聚集和二次成藏模式:第一次成藏从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期—渐新世末喜山运动前,是以开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为背景的烃类持续稳定向古隆起方向聚集和转化的过程,在喜山运动前形成了川东石炭系大面积的地层—构造复合型古气藏;第二次成藏始于渐新世末喜山运动早期,是以开江古隆起为背景的天然气在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潜伏背斜圈闭及主体

背斜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过程。

主题词 石炭系;含气系统;二次成藏;演化;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TE111.1

文章编号 1000-2643(1999)01-35-38 文献标识码 A

1 含气系统的展布与地质要素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是四川盆地一个已知的重要的含油气系统,资源量占川东区的47.4%,其实质是以四川盆地成熟的下志留统泥页岩为烃源岩,以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储层,并受川东地区已形成的下志留统烃源岩控制,具有多种圈闭类型的气藏的总和,包括石炭系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含气系统现今气藏的主要特征为:圈闭类型多、气藏充满度大、天然气储量丰富、连片含气,主要大中型气田围绕开江古隆起呈环状分布。

1.1 含气系统的展布

含气系统的空间展布以烃源岩展布为背景,严格受储集岩体和控边高陡背斜带(华蓥山、七跃山)的控制(图1),向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北界与大巴山台缘断褶带相邻,向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南界与川南低陡断褶带相邻,向西以华蓥山断裂为界,向东以七跃山及四川盆地东界与滇黔川鄂台褶带相邻,面积大约30000km2。

在此区域内构造属于川东高陡背斜褶皱区,以一系列北北东向为主体的高陡背斜带为特征,自西向东有华蓥山—铁山、七里峡、温泉井、明月峡—大天池、南门场、云安厂、大池干井等近平行的高陡背斜带呈雁列分布,背斜宽度5~7km,向斜宽度10~20km,呈隔挡式构造格局展布。

1.2 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

1.2.1 烃源岩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在川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灰黑色页岩。烃源岩平均厚度203m。有机C丰度0.2%~1.78%,生烃母质为腐泥型。有机质演化程度很高,中三叠世进入成油高峰期,侏罗纪末演化成干气阶段,目前除华蓥山—大巴山前缘R0<3%外,川东大部分地区R0>3%,有机质演化已进入过成熟期。根据干酪根热模拟法和有机C质量平衡计算生成的天然气量为328×1012m3,为石炭系的天然气富集和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2.2 储集岩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储层是覆盖于志留系源岩之上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孔隙性储集层,残厚一般是20~40m,在达县洼陷、垫江洼陷、万县洼陷残厚较大,开江隆起带和邻水隆起带最薄。储层的主要的岩性为白云岩和石灰岩。储层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常规物性表明,川东石炭系Φ<19%,其中小于6%者占60%~70%,K值0.001×10-3~10×10-3μm2,小于0.01×10-3μm2者占70%以上,岩样的平面孔面积、孔喉半径相差悬殊,所以,石

第21卷 第1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1 No.1 1999年 2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Feb 1999Ξ1998—10—15收稿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0-01-01-09)

黎颖英,女,1973年生,现从事煤气田地质勘探与科研管理工作

炭系储层具有低孔、中—低渗、非均质强的特点,裂

缝的存在对储渗性能的改善具有明显意义,石炭系储渗类型以裂缝—孔隙型为主

图1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示意图

1.2.3 盖层与上覆岩层

石炭系之上覆盖的是下二叠统梁山组铝土质泥页岩,一般厚度为10m ,可封闭气柱高度为133.6~255.3m ,远小于实际气藏高度,如卧龙河、五百梯石

炭系气藏高度分别为1560m 、1341m 。因此,间接盖层才是石炭系气藏封闭气柱高度大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下二叠统栖霞组—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段1千多米厚的碳酸盐岩、泥页岩和膏岩层段组合为

含气系统的间接盖层。

含气系统中使烃源岩达到成熟时的上覆岩层是上石炭统—中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考虑到本系统以产干气为主,将上覆岩层上沿到使烃源岩大部份演化成干气阶段的上侏罗统。

2 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根据构成含油气系统的各地质要素及作用形成

与演化特征的综合分析,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

成与演化迄今为止已经历了4亿年的时间,其间有两次成藏过程。2.1 川东含气系统的第一次成藏———烃类转化期

在第一次成藏过程中,川东石炭系已具备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按照含油气系统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演化特征可将成藏过程分成三个阶段。2.1.1 志留纪—二叠纪末

本阶段志留系烃源岩未进入成烃高峰期。由于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大,在其沉积后不久,底面R 0值即达到0.6%,进入生油门限。其中,梁平—开江东部地区烃源岩成熟早于西部地区,到晚二叠世前,烃源岩热演化缓慢,R 0值增长很少。据1993年资源评价预测,志留纪时烃源岩以产生物气为主,生烃总量397.35×108t 。储集岩石炭系沉积后由于云南运动的抬升作用,经风化剥蚀和淋滤等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储集空间,具有良好的储渗条件。此段时间之内,由于川东地区在云南运动和东吴运动强烈的升降作用影响下,在开江—梁平一带形成以剥蚀为主要特征的古隆起,隆起两侧分布着环带状的坳陷:万县坳陷,垫江坳陷及达县坳陷,构成石炭系一隆三坳的古构造格局。从烃源岩初次运移的烃类以沉积水为载体呈水溶相态垂向运移至储层后,在水动力条件下向古地形高部位运移,呈分散状聚集于储集性能好及微地形高部位,形成小型地层圈闭的油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盖层条件,也造成大部分烃类的散失。2.1.2 中三叠世—白垩纪前

从三叠纪到早中侏罗世近1亿年的时间,是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并达到过成熟的阶段,也是古圈闭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中三叠世末,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大部分的烃源岩都已进入成油高峰期,万县东北及长寿东部地区烃类已开始向湿气转化(R 0>1.3%),生烃强度迅速增大。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结束了上扬子古地台的海相沉积历史,四川盆地进入陆相碎屑岩沉积时期,盆地内呈现大隆大坳的构造格局。川东开江古隆起再度抬升遭受风化剥蚀,按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分布面积2457.6km 2计算,这时古隆起的面积为2007.5km 2。石炭系古构造格局仍呈一隆三坳的局面。烃类从下志留统烃初次运移进入储层后,由于上伏巨厚的盖层遮挡作用及古水动力条件,主要向储层古隆起方向,即川东中部的开江古隆起方向

63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年

运移。由于开江古隆起的分隔作用,在古隆起东、西两侧形成油藏,东侧油藏邻近烃源岩的生排烃中心,烃类充满度优于西侧油藏。中三叠世时开江古圈闭油气充满度不到10%(图2)

图2 

中三叠世末含油气系统示意图

早侏罗世时,烃源岩已进入排烃高峰期。其时R 0值1.2%~1.6%,生烃强度排烃强度继续增大。

烃源岩除达县北部地区外,都已进入生成湿气阶段。储集岩处于深部溶孔发育及孔隙保存阶段,孔隙度普遍>10

%,并有油气区域运移的连通孔隙存在。古构造仍保持中部隆起、东西两侧为厚度稍大的凹陷格局。开江古隆起的古圈闭合面积比三叠纪有所增大。油气运移方向仍指向古隆起,使开江古隆起两侧古圈闭的充满度进一步增大,此时东侧古圈闭充满度已达100%,西侧只充满60%。泸州古隆起北翼与川东石炭系侵蚀边界形成的地层—古构造圈闭中也有油气的聚集。

晚侏罗世末(图3),烃源岩已进入过成熟期。此时R 0值2.2%~3.0%,烃源岩以生成干气为主,生烃强度、排烃强度无明显改变。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使开江古隆起持续性发展,石炭系一隆三坳古构造格局继续保持,天然气由扩散方式进入储层后,进一步向古隆起方向运聚。随着储集岩埋深增大,古圈闭油气藏中一部分液态烃开始裂解成天然气,石炭系含油气系统进入天然气富集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环越来越小,天然气富集程度加大,形成开江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古气藏。川东石

炭系早期含气系统基本成形。

图3 晚侏罗世末含油气系统示意图

2.1.3 白垩纪—喜山运动前

进入白垩纪后,烃源岩R 0值在2.0%~3.2%之间,到喜山运动前,烃源岩的成熟度增加不大,生

排烃量也无明显增加。储层孔隙度略低于现今值,开江古隆起持续性发展达到高峰,古圈闭闭合面积扩大到2812km 2,天然气的进一步富集形成了大面积含气的川东石炭系地层—古构造复合型大气藏(图4)。由于开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川东中部沿北东—南西方向形成地下分水岭,南起新市,经卧龙河西直达现今大天池构造南段,将储层水动力场分隔成两个部分,因此川东中部开江古隆起东、西两侧古气藏具有不同水动力系统。

2.2 川东含气系统的第二次成藏—次生重组期

渐新世末开始的喜玛拉雅山运动是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发展演化过程的分界线,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全面褶皱,在川东地区形成隔挡式平行褶皱景观,改变了含油气系统的构造格局,天然气以古气藏为气源再次运移,由高陡背斜的端部和翼部向主体背斜高部位运移聚集,在保存条件

7

3第1期 黎颖英等: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良好的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潜伏背斜圈闭及主体

背斜圈闭中二次成藏。处于宽向斜内的低背斜,潜伏构造最先捕获天然气形成充满度高的气藏,同时,宽向斜的次级隆起和高陡构造带侧翼断下盘和端部的圈闭其天然气充满度优于主体背斜,一些古地层圈闭气藏由于保存条件未被完全破坏可能形成地层和构造因素控制的古今叠置型气藏。古隆起、构造运动、储层物性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目前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气藏分布于开江古隆起附近多种类型圈闭中格局

图4 喜山运动前含油气系统示意图

以上分析说明:含油气系统具有“早期聚集、二次成藏”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是中三叠世到早中侏罗世之间,圈闭形成期是中三叠世印支运动期及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从S 末到E 末。川东含(油)气系统的持续时间是指烃源岩志留系沉积到达到高成熟阶段的时间段,即S —J 。保存时间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完成之后的时间段,是从N —现在。关键时刻是指大部分烃类运移和聚集在最初的圈闭中的

持续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刻,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有两个:T 2末与E 末,据此,作出川东石炭系含油气系统事件图(图5),描述形成含油气系统所必需的各地质要素与各地质作用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

图5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油)气系统事件图

3 含气系统的生成—聚集效率分析

生成—聚集效率(G AE )是用于含油气系统聚烃能力比较的参数。Magoon L B 认为,若G AE >10,则是非常有效的含油气系统;若1

根据有机质类型、丰度及热演化程度综合研究,川东地区志留系生烃总量折算为天然气量为328×1012m 3(李一平,1995),而根据烃类运聚效能模拟,石炭系现今天然气资源量为13918.1×108m 3,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G AE 值为0.4%,属低效

系统。

虽然石炭系储层紧挨着志留系烃源岩,油气运移距离短,储集层分布面积大,其上有相对好的盖层,油气聚集条件有利;但是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构造运动的发展,具有两次成藏过程,经历了四次构造运动,其中,喜山运动对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影响最大,它一方面造成古气藏解体,天然气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形成了现今气田分布格局,另一方面导致了天然气的大量散失,据盆地模拟结果,喜山运动使含气系统损失60%左右的资源量。古隆起形成前,由于含油气系统缺乏足够的保存和圈闭条件,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烃类的散失。可见,石炭系气藏在长期 (下转第55页)

83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年

精度也令人满意,应用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地预

测起下钻引起的波动压力值,从而为小井眼水平井钻井时控制井下压力平衡、实施近平衡钻井典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 结 论

(1)由于小井眼水平井自身的特点,给小井眼水平井波动压力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井眼水平井波动压力计算模型必须考虑管柱偏心、流变模式精度,甚至井下温度、接头等的的影响;

(2)小井眼水平井的环空间隙较常规井眼小得多,管柱运行时排开的钻井液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管柱内。因此,在小井眼水平井波动压力计算过程中,不能象常规方法那样将开口管简化为堵口管;

(3)本文提出的小井眼水平井波动压力计算模型是可信的和可靠的,精度较常规方法高许多,完全可以满足小井眼水平井钻井的设计和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1 Burkhardt J A.Wellbore Pressure Surges Produced By Pipe Movement[J].J P T(J une1961):595~605

2 Schuch F https://www.360docs.net/doc/814558711.html,puter Make Surge Pressure Calculation Use2 ful[J].O G J,(Aug.1964),96

3 Fontenot J E et al.An Im prove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Swab and Surge Pressures and in a Drilling Well[J].SPE J, (Oct.1974):451~462

4 Lubsinki A et al.Transient Pressure Surges Due to Pipe Movement in An Oil Well[J].revue del’inst.Franc.De P’et(May-J une1977):307~342

5 Lal.Manohar.Surge and Swab Modeling for Dynamic and Safe Trip Velocity[A].SPE11412,1983

6 Mitchell R F.Dynamic Surge Swab Pressure Predictions

[A].SPE/IADC16156,1987

7 郝俊芳.平衡钻井与井控[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编辑 朱和平)

(上接第38页)

形成过程中天然气的大量耗损是造成该含气系统低效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1)高度成熟的下志留统烃源岩生烃量大,为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生烃区内储渗性能相对较好横向分布范围大的石炭系孔隙性储层与下覆烃源岩组成良好生储盖组合,是含油气系统能获得大量气源的直接原因。

(3)继承性发展的开江古隆起形成的大型古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形成时间与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时间匹配良好,成为早期油气富集保存的良好场所,也成为二次成藏的主要气源,控制了喜山运动后大中型气田的展布。

(4)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演化特征受构造运动的发展控制。具有“早期聚集、二次成藏”的成藏模式。

(5)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是个大型的低效系统,原因是气藏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天然气漏损。

参考文献

1 Magoon L B,Dow W G.The Petroleum S ystem[J].AAPG, 1994

2 胡朝元.中国中部大气田研究与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编辑 何苏)

55

第1期 钟兵等: 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波动压力计算模型

covery method(solution gas drive vs.water injection)are ana2 lyzed.

K ey Words:fractured reservoir;waterflooding;numerical simulation;recovery efficiency

INF L UENCE OF IN JECTION RATE ON WATERF LOODING DEVE LOPMENT OF LOW PERMEABI L IT Y OI LFIE LDS Deng Y ing-Er,Liu Ciqun(Institute of Fluid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OU RNAL O F S OU T H2 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1,N O.1,pp 21-24,1999(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The existing theory of waterflooding is based on Darcy’s law.However,studies and oilfield develo pment practice have shown that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flow does not fol2 low Darcy’s law,with a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SPG)oc2 curring in the process.With SPG taken into account,this work formulates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indices of waterflood devel2 opment before and after water occurs in the well array,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tant injection rate.Application of the for2 mulas is illustrated with an exam ple.Influence of injection rate on waterflood recovery i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PG has marked influence on the indices;and that there is an o pti2 mum injection rate at which the indices are most effective.

K ey Words:low permeability;waterflooding;nondarcy flow;starting pressure;development index;injection rate NUMERICA L SOL UTION FOR A MATHEMATICA L MOD2 E L OF F LOW IN LOW PERMEABI L IT Y G AS RESERV OIRS

Li Tiejun,Wu Xiaoqing(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 V OL.21,N O.1,pp25-28,1999(IS S N1000-2634, IN CHIN ES E)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fluid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gas reservoirs is developed,with gas slippage effect taken into con2 sideration.A numerical solution for the model is provided.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used has a high level of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and thus can serve as a theoretically reliable tool for the study of gas flow in low perme2 ability reservoirs.

K ey Words:low permeability;gas reservoir;slippage ef2 fect;mathematical model;differential equation

LOOKING FOR RESIDUA L OI LS WITH N ON-B OUN D2 LESS TRIE LECTR ODE SECTION METH OD USING THE DRI LL ING CASING AS E LECTR ODES

Zhang Tianlun,Zhang Bailing,Nie li(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1,N O.1,pp29-34,1999(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On the basis of a great number of aquarium analogue ex2 periments,a novel D. C.electric resistance ex pecting method% the non-boundless trielectrode section method,which uses cas2 ing tubes in the wells as electrodes,has been develo ped by the authors.This paper reports and discusses the ex perimental re2 sults.It is indicated that for oilfields with regular well patterns this method may provide a cheap and efficient tool for the searching of residual oils.

K ey Words:residual oil;aquarium experiment;electric resistivity;casing tube;trielectrode GENERATION AN D EV OL UTION OF CARB ONIFER OUS PETR OLEUM SYSTEM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Li Y ingying,Lin Weicheng(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2 TU T E,V OL.21,N O.1,pp35-38,1999(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The Carboniferous petroleum system,with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evolu2 tion,is one of the confirmed petroleum systems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The pool-forming history of this petroleum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from the Indosinian orogeny at the end of middle Triassic to pre-Hi2 malayan movement,during which constant hydrocarbon accu2 mulation towards the K aijiang paleohigh occurre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paleohigh,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really extensive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com2 bination pools within the Carboniferous strata.The second stage started in early Himalayan at the end of Oligocene,during which post-accumulation re-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s took place to have formed the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combination pools and anticlinal pools on the K aijiang paleohigh.

K ey Words:Carboniferous;petroleum system;pool-forming;evolution;Sichuan Basin

NEW ANA LYSIS ON THE COMPOSITION OF”MUNG BEAN R OCK”

Chen Zhong,Shen Mingdao,Zhao Jingsong,Tang Hong2 ming(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 JOU RNAL O F S OU T H2 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1,N O.1,pp 39-42,1999(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A layer of so-called Mung Bean Rock was recently discov2 ered at Hexidong in Daijiagou,Chongqing.The formation is about1.5m thick,in which many hard grains with diameter ranging from2-5mm can be easily https://www.360docs.net/doc/814558711.html,positional analy2 ses show that the rock consists of illitic claystone,with an illite content of95-97%.X-ray refraction and SEM examination reveal that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the grains are quartz(80%) and calcite(20%).This discovery provides not only a new site to investigate Mung Bean Rock,but also a potential industrial resource of illite.

K ey Words:Mung Bean Rock;illite;quartz;calcite; Chongqing

RESEARCH ON THE SUPRA-HIGH PRESSURE CEMENT2 ING TECHNIQUES

Guo Xiaoyang,Y ang Yuanguan(S outhwest Petroleum In2 st)Y ang Wansheng,Zhang Hongsheng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1, N O.1,pp43-47,1999(IS S N1000-2634,IN CHI2 N ES E)

Within the North Tian Shan piedmont structural belt along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J unggar basin,plastic claystone for2 mations below the high geo-stress area have posed many diffi2 culties on drilling and cementing oper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completion under such complex geologic condition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ix criteria in regard to the design of casing strength(including wellbore preparation and running cas2 ing)and slurry system.Operation record and logging examina2 tion indicate that,by using these design criteria and with pri2

?

2

?Abstract 1999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 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 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 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 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晚古生代经历了石炭系陆表海盆地的演化阶段,形成了柴东残留海相石炭系盆地;中生代经历了早侏罗世断陷和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挤压坳陷的发育阶段,形成了J1、J 2个并列的沉降中心。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燕山、喜山2期强烈的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西强东弱,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强烈变形剥蚀,形成了残留下侏罗统凹陷;东部活动较弱,中、新生代连续沉降沉积。新生代为大型走滑挤压盆地,第三纪沉降中心在盆地西部,发育多个沉降中心,晚第三纪以来沉降中心向东迁移,第四纪在三湖地区形成统一的大型沉降中心。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本文以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实地观测野外露头剖面,整理分析收集的钻井和测井数据,将研究区地层划分进行重新厘定,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地层小区、川中地层小区和川东地层小区。对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进行了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以沉积学为基础,对研究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4沉积体系,得出上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下白垩统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河湖碎屑沉积体系,上白垩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研究区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探讨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成果,结合古构造分析,沉积体系、地层和古水流的研究,运用点(单个剖面或者钻井资料)——线(剖面卡或者钻井的地层连井对比图)——面(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以构造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研究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对编图前的设计、准备和编图过程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由划分出的3个构造层序,编制了晚侏罗世(SS1)、早白垩世(SS2)和晚白垩世(SS3)3幅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中等比例尺、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的特点。最后,分析晚侏罗世—白垩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并与中扬子地区进行对比,得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川盆地北部在挤压应力环境,古地理格局上逐步向西向南萎缩的过程,沉积相带总体呈NE-SW展布,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沉积范围进一步缩小。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 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第21卷 第2期 2000 西北地质科学 NORTHWEST GEOSCIENCE Vol.21,N o.2 文章编号:1004-7786(2000)02-0057-0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1,曹代勇2 (1.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 东营 257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00083) 摘 要:盆地构造样式及展布规律研究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 勘探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将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归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 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 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从动力学背景、基底 卷入性、级别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的基本特征。对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和展布的 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圈闭;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4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1〕。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1)。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揭示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和认识同类型盆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在揭示柴达木盆地基本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从油气勘探的需要出发,主要考虑与油气藏密不可分的正向局部构造和断层,强调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资料综 收稿日期:1999-11-22 修回日期:1999-12-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编号:970208-02-02) 作者简介:戴俊生(195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 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 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 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 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

2-3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一、概况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 盆地面积23?104km2; 陆相地层面积约18?104km2。 具有明显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地形上的盆地,呈北东向菱形分布。

盆地四周皆为高山,东北面为大巴山,东南面为大娄山,西南面为大凉山,西侧为龙门山。区域构造上,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是地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 用天然气的地区: 早在东汉末期(公元147年)就 有天然气开发的历史。 30年代,开始油气地质调查和 钻探工作; 1937年始先后在威远、巴县石 油沟、隆昌圣灯山及江油等打 了5口探井,发现了石油沟和圣灯山油田。 1953年后,大规模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巴山 大娄山大凉山 龙门山

已发现油田13个,气田97个。气多油少。其中探明储量大于100亿方的大中型气田10个。 探明储量大于300亿方的大型气田3个:五百梯539.88;威远408.61;卧龙河379.54亿方。 中国第一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威远气田:1940年开钻威1井,未获油气。1964年10月15日,威2井测试日产7.98-14.5万方天然气,日产水12.7-37.3方,从而发现了威远气田。 盆地探明天然气储量4848亿方,其中: 川东2777.5亿方;川东南1466.38亿方; 川西北271.99亿方;川中470.07亿方。 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区,年产天然气70多亿方。 产油较少,1997年产油23.3万吨。

川中—川西地区: 二次资评总资源量7134×108m3。 资源发现率为17%。 储层以低渗低孔为主。但局部存在相对高孔段。若与裂缝匹配,则可形成工业产能。

地理八年级下册 《四川盆地》教案

《四川盆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2.读图分析四川盆地气候特点。 3.了解四川盆地农作物的熟制。 4.知道四川盆地土壤是紫色土(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 5.读图了解四川盆地的河流。 6.了解四川盆地的交通运输。 7.了解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蜀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长江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流量,都是亚洲的____大河。 2.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_____阶梯,是我国_____最大,

_____最大的河流,所以上游_____资源最丰富。 3.长江航运价值高,被称为“_______”。长江流域经济较发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________”。 4.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______。 5.长江流域的四大城市群____、____、____、____。 展示九寨沟景色图片 二、新课学习 巴山蜀水 四川与我国哪些省相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青海、甘肃、陕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位置与范围 四川盆地位于______省和______市境内。 四川盆地西临______高原,南有______高原,东有______山脉,北有大巴山和______山脉。 1.看图,找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 2.说说盆地内的地形特点 气候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分区及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ectonic divis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western region of Qaidam basin WU Mengmeng 1,YUE Zhenqi 1,MENG Ziyuan 1,WANG Wanjun 2,ZHANG Jinning 3 (1.Department of Ge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China ;2.Oil Production Plant 11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Shanxi 710000,China ;3.Daga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Tianjin 300280,China )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basin and the basic geological knowledge can be revealed by the division of basin tectonic units.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unit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n this area,to forecast the favorable zone and to guide the next exploration of the oilfield.It is found that the combi -nation of the high and low parts of the source rock in the basin is used for the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which can make clear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 in the reg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rock and the discovered reservoir.Key words :tectonic division ;tectonic evolution ;western Qaidam basin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分区及 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吴萌萌1,岳祯奇1,孟子圆1,王婉君2,张津宁3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陕西西安710000;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 天津300280)摘要:通过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能够揭示盆地内部基本构造特征, 明确基础地质认识,是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础工作。在已划分构造单元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对于有利区带的预测,指导油田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前人对构造分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方案后,发现将盆地源岩构造高部位和构造低部位结合起来进行构造单 元划分,更能明确该地区油气运聚模式, 清晰源岩与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相关性。关键词:构造分区;构造演化; 柴西地区中图分类号:TE1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285(2018)10-0005-04 DOI:10.3969/j.issn.1673-5285.2018.10.002 *收稿日期:2018-09-1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3040700;中国石油天然 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 项目编号:研究院2014-技术-勘探-07。作者简介:吴萌萌(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成藏研究工作。石油化工应用PETROCHEMICAL INDUSTRY APPLICATION 第37卷第10期2018年10月 Vol.37No.10Oct.2018

四川盆地的形成

四川盆地的形成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

古蔺县城地貌气候

古蔺县城地貌气候 1、古蔺县气候属于几类地区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向贵州高原过度地带,具有四川盆 地气候和贵州高原气候特征。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寒冷。气温差异大,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偏少,湿度适中,日照较充足,常年多夏伏旱。古蔺县垂直气候明显。 古蔺县不同地域气温分布差异大,具有四川盆地南部高温和贵州高原 乍寒乍暖的特点。[9] 全县平均气温12.4—18.6摄氏度之间;不同季节日照变化差异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日照564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43%,冬季日照12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9.6%;全县无霜期长,年平均在260 天以上,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2、古蔺县泸州市土城镇海拔多少米: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土城镇的海拔为1069米。

另:土城镇是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2015年通过“撤乡设镇”而设 立的一个镇。回以原土城乡行政区域答为土城镇行政区域,土城镇人 民政府驻土城街社区。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坡陡,最低海拔425M,最高海拔1200M,立体气候明显。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 3、古蔺永乐镇以什么地形为主? 古蔺县位于四川盆地最南缘,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 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版侧,古蔺县呈半岛状权伸入黔北。境内海拔300—1843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七山一水两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灰岩出露广泛,有大小山体486座 4、四川省古蔺县有那些风景区? 古蔺建县于1909年,原属四川叙州府,永宁县。1949年古蔺县解放,隶于川南行政公署,1960年,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行政区 划多次变更。1985年,古蔺划归省辖泸州市领属。古蔺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 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全县幅员面积3182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总 人口72万人,居住有汉、苗、彝、回等12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古蔺地处 大娄山西段北侧,属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境内山峦叠嶂、沟 壑纵横,海拨高低相对悬殊,最高西北面新街坪海拨1843米,最低东 北面太平渡两河口海拨300米,相对高差1543米。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按其特点分为低山河谷地貌区,低山窄谷地貌区,中山槽 谷地貌区和中山峡谷地貌区。地层发育丰富.古蔺气候四季分明,规 律性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显著,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 温17.8℃~13.1℃无霜期23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748.4mm~1112.7mm,冬春少雨,盛夏亢扬

中国石油地质志 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 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 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

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早印支运动还在盆地内出现了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和拗陷。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幕来临。这次运动在西侧的甘孜一阿坝地槽区表现异常强烈,使三叠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文章编号:1001-6112(2008)02-0115-06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罗 群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气藏研究中心,北京 102200)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多成因的叠合含油气盆地,不同学者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成因特征和形成机制认识有较大差异;在分析、归纳、总结了4种有代表性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发育、构造发育史恢复、地震反射特征,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挠曲盆地、古近纪挤压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前陆盆地共4个阶段的新观点,统一了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对深化盆地地质认识、正确评估盆地资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因类型;形成机制;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1.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F BASIN GENETIC TYPES OF THE QAIDAM BASIN L uo Qun (Research Center of B asin and Reservoi r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00,China ) Abstract :The Qaidam Basin is a pet roliferous basin wit h multiple genetic type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iew point s about it s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during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Based on 4main view point s ,combined wit h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sedimentary generation ,tectonic history restoration an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cluded in t his paper t hat ,t he Qaidam Basin has experienced 4stages :rift 2subsidence basin from early to middle J urassic ,compression 2inflection basin f rom late J urassic to Cretaceous ,comp ressio n 2depression basin during early Tertiary and foreland basin from late Tertiary to Quaternary.This new opinion unifies knowledge about basin genetic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t he Qaidam Basin.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f urt her research of basin geology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K ey w ords :genetic types ;genetic mechanisms ;t he Qaidam Basin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12×104km 2。已找到20余个油气田。由于勘探和研究程度总体较低,且地质结构复杂、演化历史多变,对其成因类型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1~17],甚至截然相反,主要表现在盆地演化阶段划分、各阶段成盆机制及出示的证据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不同演化时期成因类型认识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对盆地地质特征的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对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估计。因此,合理解释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恢复其形成机制,对于深化对柴达木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1 成因类型现有观点 李春昱等[1]根据板块构造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属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可能是由中朝地块分裂出来的微型古陆,夹持在秦祁昆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之间。在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北侧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侧为羌塘—华南板块、冈底斯板块和印度板块(图1)[2]。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与上述板块或地块间复杂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密切相关。 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 收稿日期:2007-11-08;修订日期:2008-02-19。 作者简介:罗 群(1963—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2mail :luoqun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814558711.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202306)。 第30卷第2期2008年4月 石 油 实 验 地 质PETR OLEUM GE OLOG Y &EXPERIMENT Vol.30,No.2Apr.,2008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附北川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3-1.北川县城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并持续了120秒左右最根本的强震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龙门

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2019.23科学技术创新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张立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1裂谷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 裂谷盆地是伸展盆地常见的型式。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裂谷 盆地大量研究,将裂谷盆地定义为: 由于整个岩石圈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常常是一侧或两侧为正断层的盆地。受断裂作用影响是此类盆地的主要特点。在不同基本的断裂作用影响 下,盆地出现隆坳相间、凹凸相邻的构造格局, 在持续的沉降期内沉积巨厚的沉积物,其间生成的油气进入背斜、 断块、不整合及岩性等圈闭形成油气藏。 根据裂谷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 可将其划分为大陆裂谷、大洋裂谷和陆间裂谷三类,大陆裂谷的典型实例为东非裂谷, 大洋裂谷的典型实例为大西洋中央海岭上的裂谷, 而陆间裂谷的典型实例为红海裂谷。大陆裂谷向陆间裂谷发展,陆间裂谷进一步向大洋裂谷发展,成为裂谷的演化系列,油气的勘探实践证明,大陆裂谷盆地油气丰度最高,其油气源岩层不仅有普通沉降 的断裂晚期和后断裂期的海侵层, 还有自身断裂期的构造湖相层。根据裂谷盆地的发展演化, 可分为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阶段。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的分离或碰撞有密切关 系。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大西洋型裂谷系, 主要形成于大陆板块的开裂时期,可能是对流环重新调整的结果。在南美 东海岸和西非海岸分布一系列的裂谷盆地, 并逐渐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同时由于中非裂谷系的走滑伸展作用,在非洲板块内部由于远源应力场作用形成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二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的结果,如中国东部的裂谷盆地群。三是与板块碰撞有关的裂谷,一般是在陆一陆碰撞过程中和随后的应力场的衰减过程中局部伸展形成的裂谷,如秘鲁的塔拉盆地等。 2裂谷盆地成因机制 Allen 等(2005)提出裂谷、夭亡裂谷、 内克拉通坳陷、被动边缘是岩石圈伸展过程统一控制的裂谷-漂移盆地演化序列, 它们的发育受大陆持续增加的伸展率控制。两种相联系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类盆地的许多特征:a.地壳脆性伸展,造成伸展断层系 和断层控制的沉降;b.岩石圈韧性伸展后的热松弛作用, 造成区域性的后裂谷沉降。当张性应力不足以克服岩石强度时,形成 陆内坳陷盆地;当张性应力足够大时, 足以克服岩石强度,产生控制边界的正断层,形成裂谷盆地; 当裂谷继续伸展,如果为三叉裂谷,其中两支演化为原始洋或大洋盆, 另外一支发育不足,形成坳拉槽;裂谷继续发展,即从大陆裂开进入漂移阶段, 则在洋盆边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导致裂谷盆地发育的驱动力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板块边界驱动力、软流圈对流在岩石圈基底造成的摩擦应力和偏向拉张应力以及岩石圈的伸展,这是控制着裂谷盆地发展的主 要动力;第二是发生在造山带上部以及地幔对流、 地幔柱上部的岩石圈内部的偏向拉张应力,其虽然不是产生裂陷作用主要的 驱动力,但对岩石圈减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控制着与裂谷相关的火山活动的发生,如果这些偏向应力与板块边界和地幔 拉张应力相互作用,岩石圈的屈服强度会超过极限, 从而导致裂谷作用。 3全球典型裂谷盆地地质演化特征 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占全球总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目前国内外在该类盆地的油气勘探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Mann 等(2007 年)对世界945个巨型油气田构造背景的统计, 有283个位于裂谷盆地中。大部分裂谷盆地油气储量丰富,例如非洲的锡尔特 盆地、阿布加拉迪盆地、苏伊士湾裂谷盆地; 欧洲的北海北部盆地、东北德国盆地、东巴伦支海盆地、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伏令-特伦纳拉格盆地、阿基坦盆地、 莫尔盆地、东爱尔兰海盆地;亚洲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马里盆地、 库泰盆地等。少数裂谷盆地无油气储量,如北美洲的东、西格陵兰盆地、亚洲的Laptev Basin 、欧洲的朗吉多克盆地、利翁湾盆地和加里西亚盆地以及非洲的安扎盆地、东非裂谷系东支等。 3.1欧洲裂谷盆地 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广泛分布在西欧和大西洋地区东欧南部 边缘的赛特造山带、 阿蒂曼-巴伦支海地区和贝加尔地区。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时期是西伯利亚地区主要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期,发育西西伯利亚、皮亚西纳-哈坦加(Pyasina-Khatanga )和南喀拉海(South Kara Sea )裂 谷系。在晚古生代,受碰撞造山的影响, 晚前寒武纪地壳增生了至少2km ;在中二叠世,乌拉尔造山带为喜马拉雅型; 在二叠纪-三叠纪转换期,西伯利亚组成劳亚古陆的一部分, 其侧翼为上扬斯(Verkhoyansk )被动边缘,该被动边缘受到中-晚泥盆世 的裂谷作用,陆壳分离在石炭纪达到发育顶峰; 到侏罗-白垩纪,西伯利亚东南部变为安第斯斯型造山带的一部分。 摘要: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不同地区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的特征不同: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非洲裂谷盆地的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解体有关, 是非洲大陆板内和边缘伸展作用的结果,侏罗纪时期,冈瓦纳在非洲西北部与劳亚分离, 与此同时或稍后,在东南部与印度-澳洲板块分离,白垩纪早期,冈瓦纳内部非洲大陆与南美分离,古近纪,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板块分离。亚洲裂谷盆地主要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 亚板块的俯冲,主要在新生代发育,裂谷阶段后期一般经历构造反转碰撞造山; 北美裂谷盆地数量较少,形成于冈瓦纳古陆裂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表现为基底及前裂谷发育阶段较长,同裂谷演化阶段较短。 关键词: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23-0015-0215--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X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Ξ 黎颖英 林维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11) (西南石油学院) 摘要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了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早期聚集和二次成藏模式:第一次成藏从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期—渐新世末喜山运动前,是以开江古隆起继承性发展为背景的烃类持续稳定向古隆起方向聚集和转化的过程,在喜山运动前形成了川东石炭系大面积的地层—构造复合型古气藏;第二次成藏始于渐新世末喜山运动早期,是以开江古隆起为背景的天然气在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潜伏背斜圈闭及主体 背斜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过程。 主题词 石炭系;含气系统;二次成藏;演化;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TE111.1 文章编号 1000-2643(1999)01-35-38 文献标识码 A 1 含气系统的展布与地质要素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是四川盆地一个已知的重要的含油气系统,资源量占川东区的47.4%,其实质是以四川盆地成熟的下志留统泥页岩为烃源岩,以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储层,并受川东地区已形成的下志留统烃源岩控制,具有多种圈闭类型的气藏的总和,包括石炭系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含气系统现今气藏的主要特征为:圈闭类型多、气藏充满度大、天然气储量丰富、连片含气,主要大中型气田围绕开江古隆起呈环状分布。 1.1 含气系统的展布 含气系统的空间展布以烃源岩展布为背景,严格受储集岩体和控边高陡背斜带(华蓥山、七跃山)的控制(图1),向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北界与大巴山台缘断褶带相邻,向南以石炭系剥蚀边界为南界与川南低陡断褶带相邻,向西以华蓥山断裂为界,向东以七跃山及四川盆地东界与滇黔川鄂台褶带相邻,面积大约30000km2。 在此区域内构造属于川东高陡背斜褶皱区,以一系列北北东向为主体的高陡背斜带为特征,自西向东有华蓥山—铁山、七里峡、温泉井、明月峡—大天池、南门场、云安厂、大池干井等近平行的高陡背斜带呈雁列分布,背斜宽度5~7km,向斜宽度10~20km,呈隔挡式构造格局展布。 1.2 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 1.2.1 烃源岩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在川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灰黑色页岩。烃源岩平均厚度203m。有机C丰度0.2%~1.78%,生烃母质为腐泥型。有机质演化程度很高,中三叠世进入成油高峰期,侏罗纪末演化成干气阶段,目前除华蓥山—大巴山前缘R0<3%外,川东大部分地区R0>3%,有机质演化已进入过成熟期。根据干酪根热模拟法和有机C质量平衡计算生成的天然气量为328×1012m3,为石炭系的天然气富集和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2.2 储集岩 川东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储层是覆盖于志留系源岩之上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孔隙性储集层,残厚一般是20~40m,在达县洼陷、垫江洼陷、万县洼陷残厚较大,开江隆起带和邻水隆起带最薄。储层的主要的岩性为白云岩和石灰岩。储层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常规物性表明,川东石炭系Φ<19%,其中小于6%者占60%~70%,K值0.001×10-3~10×10-3μm2,小于0.01×10-3μm2者占70%以上,岩样的平面孔面积、孔喉半径相差悬殊,所以,石 第21卷 第1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1 No.1 1999年 2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Feb 1999Ξ1998—10—15收稿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0-01-01-09) 黎颖英,女,1973年生,现从事煤气田地质勘探与科研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