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参考文档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灾害的研究情况。
四川盆地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其南部和西部被青藏高原挡住,东部和北部则与扬子板块相邻。
这个地区的构造背景复杂,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盆地的走滑断裂、冲断断裂和隆升断裂。
这些断裂的存在使得盆地内部地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使得地震灾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是盆地内活跃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绵阳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
其次是地壳的不稳定性,盆地内部的岩石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和变形,容易发生地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和调查,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地震预报和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地震工程师通过研究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和防灾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地震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地震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花友仁【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1995(31)2【摘要】扬子板块是在古元古—新太古宙的古陆核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
吕梁运动以前,以川中微型陆块为主体的若干个小型古陆块组成向北西突出的牛轭形陆块带。
中元古宙在牛轭形陆块带的东西两侧形成海沟岛弧系,沉积一套弧前及弧后的优地槽和冒地槽建造。
10~11亿年时的东川运动使沟弧系褶皱回返,固结为陆。
新元古宙早期产生大陆裂谷,形成一套裂谷建造。
晋宁运动使扬子板块整体固结。
新元古宙晚期发育山前磨拉石建造、冰碛层及碳酸盐盖层。
全区地壳演化规律明显,沉积建造特征显著,可以进行确切的地层对比。
【总页数】8页(P15-22)【关键词】扬子板块;裂谷带;地层对比;地壳演化;板块构造【作者】花友仁【作者单位】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扬子克拉通泥盆纪以来的海相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以扬子克拉通D—T的海相地层剖面为对象 [J], 李羿芃;吕文超;梁锦;李红中2.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J],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唐华风;白云风;孔庆莹;宋维海3.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洋县桑溪沟花岗岩成因:Rodina超大陆裂解与地壳重熔[J], 段博林;苏犁;王静;肖亮4.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J], 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赵方臣;吕苗5.西大别红安地区榴辉岩原岩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对扬子板块北缘中元古代晚期地壳生长作用的显示 [J], 汪晶;吴元保;彭敏;焦文放;刘小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6章扬子陆块

(一) 构造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
1. 扬子陆块 2. 华南褶皱系 3. 南海印支地台和华夏古陆
扬子地台
康
滇
江南古陆
地
轴
右江褶皱带
华南褶皱系
华夏古陆
南海-印支地台
Y H
据程裕淇等,1994
1. 扬子陆块
范围从滇东经川、黔、鄂到江、浙 沿海,因长江干流纵贯全区而得名。
地台北界沿大巴山、大洪山,广济 一线与秦岭褶皱带毗邻,东北部隔郯-庐 断裂直接与华北陆块相连,西部以龙门山 -洱海-红河一线为界和滇藏褶皱系相邻, 其东南和华南褶皱系相邻,更东为华夏古 陆。
(二) 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及争论的焦点
1. 加里东造山模式-传统观点
槽 台 观 点 : 华 南 褶 皱 系 为 加 里 东 的 地 槽 , D3-C-P (CO3)后为地台(褶皱带),Mz活化,形成地洼。
板块观点: Pt3-Pz1为扬子板块(地台)的南部大 陆边缘,形成沟弧盆体系,华夏板块向扬子之下俯冲。 Pz1未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统一华南陆 块,Pz2发育裂陷槽。
(二) 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及争论的焦点
3 .争论焦点
1)板溪群的时代、板溪群的性质 – 涉及Pz1- Pz2板溪洋是否存
在? (1)前Pt3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基本原地(王鸿祯、郭令智、陈旭等) (2)板溪群为混杂岩带时代复杂,为飞来峰(许清华、李继亮等)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与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与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与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与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与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与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与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与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与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与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与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与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与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与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与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与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与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2.地层特征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与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与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2.1烃源岩特征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Ⅲ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Ⅱ型有机质.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1.0%~1.5%,均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83%、0.88%,它们以Ⅰ型干酪根为主,Ⅱ型次之,少量为Ⅲ型.碳酸盐岩烃源岩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资源评价结果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2.2储集层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与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与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2〕有利的成岩作用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3〕构造作用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摘要】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本文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成因几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盆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特征成因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 1000 米~ 3000 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 750 米。
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
它是我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 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外流盆地。
面积 26 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一、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 3.7 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一)早期台地形成1.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作用。
2.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3.早震旦世末,澄江运动有强烈的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剧烈的块断运动。
同时在山间或山前洼地堆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四川盆地及其以东大范围抬升、剥蚀,发育区域不整合面。
澄江运动后,该区地壳才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脱离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二)晚期台地沉积阶段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为四川盆地地史上至为重要的盆地过渡阶段,属克拉通台盆性质。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2024年扬子台地西缘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与古地理》范文

《扬子台地西缘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与古地理》篇一一、引言扬子台地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地质区域,其晚奥陶世的地层序列与古地理特征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扬子台地西缘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划分与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古地理的研究,为深入理解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提供重要依据。
二、区域地质背景扬子台地位于中国南方,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晚奥陶世是扬子台地重要的沉积时期,其地层序列保存完整,为研究古地理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三、地层划分与对比1. 地层划分依据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划分主要依据岩性、古生物化石、沉积旋回等特征进行。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心观察,确定了地层划分的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
2. 地层划分结果根据地层划分依据,将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划分为若干个组和段,并对各组段的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与邻区地层的对比,确定了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沉积序列。
四、古地理研究1. 古地理环境分析晚奥陶世凯迪晚期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海相沉积环境和陆相沉积环境。
通过分析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岩性、沉积结构等特征,恢复了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2. 古地理演化过程晚奥陶世凯迪晚期,扬子台地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过程,古地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层特征和古生物群落,揭示了古地理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五、结论通过对扬子台地西缘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古地理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地层序列保存完整,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明显,为地层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通过与邻区地层的对比,明确了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沉积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地质演化提供了基础。
3. 晚奥陶世凯迪晚期的古地理环境主要为海相沉积环境,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过程,古地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4. 古地理演化的过程和机制与当时的气候、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身处亚欧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者挤压形成横断山脉,青藏高原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皆为高原地形。
那到底是什么成因导致四川盆地形成在群山矗立的地形之中呢?
四川盆地的下面,正好处于地幔温度的一个罕见的冷点,
与周围熔融态软性岩浆相比,盆地下方处于坚硬未熔化状态的岩石圈又厚又硬,难以掰弯。
所以在大陆碰撞中,周围的地壳很容易被拉伸变形抬升,而盆地
这块拉伸抬升量明显较小,
久而久之,与周围一圈产生了较大的高度差,就形成了盆地。
事实上,很多大盆地都是这样形成的,那些瞎掰小行星撞击的,绝对是脑洞开大了!
扬子地块四川盆地部分基地坚硬,在历次构造活动中没有形成山地或凹陷,它周围的地体被挤压成山西南面有印度板块下插后的抬升。
东面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形成了川东褶皱地形,因为年代久远,距离也远所以川东这快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四川盆地因为离太平洋距离太远所以受不到挤压影响
北面:印度板块下插,到了黄土高原这个位置和东面太平洋挤压的力程一个夹角,于是这里就有了抬升和褶皱。
四川盆地处于这两股力的中间但因为距离或者说是位置的关系还没有波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