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_一_

合集下载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对于他的创作和思想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描写了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主人公,他通过对于外国文化的接触和学习,逐渐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

这种对于外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不仅使得鲁迅的文学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借鉴了欧洲文化和艺术,例如法国文学、德国哲学、俄国文学等。

他通过对于这些外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现代派的特点,例如对于形式的追求、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对于人性的关注等,这些都是他从外国文化中吸收到的精华。

除了文学之外,鲁迅对于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他曾经多次参观过欧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于西方绘画和雕塑也有所了解。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于艺术的描写和讨论,例如《一件小事》中的“珍爱生命,莫误良心”的墨宝,就是鲁迅通过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而得到的启发。

总之,鲁迅对于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他的借鉴和吸收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影响。

外来文化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影响研究

外来文化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影响研究
性 , 国 作 家 罗 曼 ・罗 兰评 价 《 O正 传 》 法 阿 中阿 O 的人 物 形 象 时 说 :“ 部 讽刺 写 实 作 品 是 世 界 的 ,法 国大 革 命 时 也 有 过 阿 0, 这 我 永 远 都 不 会 忘 记 阿 Q 那 副 愁 苦 的 脸 孔 。 由此 可 见 无 论 从形 ”
列 强 先 进 文 明 的结 果 。
生 中 思 想 形 成 的 清 晰 脉 络 , 溯 鲁 迅 在 接 受 外 来 文 化 的 同 时在 追
其 小 说 创 作 中 形 成 的哲 学 思想 、 会 思 想 、 理 思 想 、 学 思 想 社 伦 美
尼采 是 l 9世 纪 后 半 叶对 世 界 影 响 巨大 的 德 围 哲 学 家 、 美 学 家 。 他 从 资 产 阶 级 立 场 出 发 , 西 方 基 督 教 传 统 文 化 持 彻 底 对 批 判 的态 度 , 声 疾 呼 “ 帝 死 了 !” 他 主 张 “ 新 估 定 一 切 价 大 上 。 重 值” 。这 一 极 具 惊 心 动 魄 的 批 判 性 闪 光 思 想 深 深 吸 引 和 影 响 了 鲁 迅 先 生 。从 1 1 至 13 9 9年 9 5年 鲁 迅 公 开 发 表 的 文 章 中 曾 2 0 多 次 提 到 尼 采 及 其 思 想 , 影 响之 深 , 续 时 间 之 长 可 见 一 斑 。 其 持
民 智 、 人 奋 进 的 目的 。 催
人 们 面 对 世 界 和 人 生 的挑 战 应 挺 身 而 出 , 一 个 旧 制 度 的破 坏 做 者, 敢于 向任 何权 威和教条挑 战, 力求 成为超人 。 这些 闪光思想 无 疑 对 正 在 苦 苦 求 索 救 国 救 民 真 理 的 青 年 鲁 迅 有 着 巨 大 的 吸 引 力 。 青 年 鲁 迅 的 脑 海 中 渐 渐 浮 现 出 一 位 敢 于 “ 倒 … 切 偶 打 像”“ 估一切 价值” 满无畏战斗精神 的超人形象 。 、重 充 由此 中 国 新 文 学 史上 出现 了 第 一 篇 白 话 小 说 , 便 是 鲁 迅 先 生 的 《 人 这 狂

国外对鲁迅散文与教学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鲁迅散文与教学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鲁迅散文与教学的研究情况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鲁迅的名字对于广大留学生群体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尤其以来自东邻国家——日本、韩国的学生为代表。

笔者曾经连续两个学期为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汉语言专业四年级学生及语言系302班(也即学习汉语达两年半以上)的外国学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每当问及留学生们所了解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是提名率最高的。

这既证明了鲁迅在东亚国家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外汉语教学界对于鲁迅及鲁迅作品的重视程度,如果没有一代代汉语教师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热情推介与认真教学,恐怕难以在留学生脑海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这同时也证明,鲁迅笔下纯熟精粹的白话,足资成为对外汉语学界培养学生书面语写作及文学作品阅读的典范文本。

因此,考察鲁迅作品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研究留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程度,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也有助于推动鲁迅为更多海外读者所接受。

鉴于此,笔者将重点从鲁迅作品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运用、鲁迅作品在留学生教学中的优势和难点等角度,考察鲁迅作品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状况。

一鲁迅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鲁迅作品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考察鲁迅的作品语言形式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其时代背景远离留学生的实际生活,留学生若无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长时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鲁迅作品的。

也正因于此,鲁迅的作品更多集中在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

如近几年最为流行的、由马树德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在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十课为鲁迅的《药》,下册第十课为《祝福》;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九、第十为《阿Q正传》。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课文的排序均在课本的最后,足以证明在教材编辑者看来,鲁迅作品对于高年级留学生而言依然具有一定难度,必须在广泛接触各类文体、掌握相当的书面语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理解和学习。

2留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心理接受程度分析在笔者为高年级留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的过程中,曾经以命题作文《我看鲁迅》的方式,专门调查了留学生们对鲁迅的接受心理,认为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畏难型对少数留学生而言,不经过教师的细致讲解,直接阅读鲁迅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

中外文学名家对比研究

中外文学名家对比研究

中外文学名家对比研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在中外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名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世人的心灵。

本文将对中外文学名家进行对比研究,以窥探他们在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对比1. 小说中外文学名家在小说创作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以中国文学名家鲁迅和法国文学名家大仲马为例,两人的小说风格反映了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鲁迅的小说作品表现出犀利的批判精神和锐利的社会观察力,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而大仲马的小说则以浪漫主义为特征,以爱情和冒险为主题,如《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

2. 诗歌在诗歌创作上,中外文学名家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中国文学名家李白和英国文学名家莎士比亚是两位独树一帜的诗人。

李白的诗歌流露出豪迈和奔放的情感,如《静夜思》和《将进酒》;而莎士比亚的诗歌则充满了戏剧性和寓意,如《十四行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

二、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对比1. 人性的探索中外文学名家在创作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但又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中国文学名家鲁迅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自我保护的本能,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而法国文学名家雨果则通过塑造具有复杂心理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战胜困境的勇气,如《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让-巴尔济。

2. 社会批判中外文学名家都致力于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不公,但在批判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名家鲁迅通过讽刺和悲观主义的手法,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如《阿Q正传》中的讽刺形象。

而美国文学名家马克·吐温则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偏见和虚伪,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塞缪尔·兰普金斯。

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对比1. 美的追求中外文学名家对美的追求体现在作品的语言、景象和细节描写中。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摘要】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他的思想在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国外学者对鲁迅的作品、生平以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对于鲁迅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在研究中发现,国外学者对于鲁迅的思想和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

未来,国外鲁迅研究有望继续深入发展,对中国文化交流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对中国鲁迅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与精神遗产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国外鲁迅研究、近年扫描、学术界、鲁迅思想、影响、作品研究、生平研究、时代背景研究、发展趋势、文化交流、启示。

1. 引言1.1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自鲁迅逝世以来,国外学术界一直对他的思想与作品展开深入研究。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国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在国外学术界,鲁迅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许多国外学者对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国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他们试图通过深入分析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国外学术界对鲁迅的重视国外学术界对鲁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在国外学术界备受尊敬和关注。

许多重要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都对鲁迅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种研讨会、学术论坛也经常以鲁迅为主题展开讨论。

国外学者对于鲁迅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他的文学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等方面都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都成为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鲁迅时代与当今时代的对比分析

鲁迅时代与当今时代的对比分析

鲁迅时代与当今时‎代的对比分析鲁‎迅时代与当今时代‎的对比分析鲁‎迅时代与当今时代‎的对比分析文原名‎《为爱国文人所作‎的时代对比分析》‎,其所着重分析的‎是:鲁迅‎时代与当今时代间‎的相对于爱国人士‎——也称:‎左翼人士——而‎言的环境及人文上‎的差异和不同处,‎以及两个时代的左‎翼人士本身的差别‎。

而关于两个时代‎间的相同之处,亦‎即:共同‎点,比如:‎剥削压迫、社会‎弊病之类的,在此‎就不再重复提及。

‎原本打算此文‎写来作为参考而附‎录在《再论鲁迅》‎一文之尾的,以便‎阅文时可据之而明‎白鲁迅当时所处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

但由‎于两文都完成后,‎却发现放在一起似‎乎篇幅又过于长了‎,因此只得再分开‎重新修改后单独立‎篇,另外源于开初‎撰写时就已经采用‎了条文的方式,修‎改之际想过换体,‎可又觉得尽管以条‎文方式单独立篇似‎乎太直截了当——‎没有了鲁迅式杂文‎的转弯抹角“迷彩‎”层,但相对于时‎代间的对比分析来‎说,却又是显得格‎外简单明了且清楚‎,故此,就决定暂‎且保持原格式。

‎(1)‎鲁迅时代,左翼‎人士处在一个民不‎堪命、水深火热的‎环境和氛围中,当‎时的中国在外国人‎的眼里也仅是没有‎国界的一块可肆意‎蹂躏之猎逐场地而‎已。

因此,人民已‎经由于苦难深重所‎致的痛极而开始挣‎扎,自发地寻求着‎现状的改变与解放‎,而此就使得人文‎自然呈了上坡之势‎,故而先进的、进‎步的东西很容易被‎接受,甚至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连媒体也敢于放‎宽尺度容纳鲁迅式‎的杂文。

时下的‎中国,正处于争先‎恐后地或明火执杖‎巧取豪夺,或偷偷‎摸摸趁火打劫,瓜‎分、群食着原本属‎于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共和国之一切,‎且其态势更颇有不‎抢至民穷财尽、寸‎草不留之地步决不‎会善罢干休,仅有‎极少的人由于目光‎远大和觉悟,才可‎看清并明白结局将‎会如何。

故而,人‎文正急速坠滑于下‎坡途中,先进的、‎进步的东西根本与‎社会格格不入,更‎就别说是有什么言‎论自由可言了。

论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论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

他是中国第一个民族现代派,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是最早使用现代技法的大师。

如果说调和,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

他以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手法改造传统技巧,在适应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和文学的先锋性。

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这说明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借鉴并批判的择取外国思想文化。

1934年,鲁迅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

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

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

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

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

鲁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外国文学著作的影响优秀的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鲁迅最早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一位苏联作家影响创作的,也翻译过很多苏联文学,并组织发行外国文学的木刻本,比如《死魂灵》二、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深刻启发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近三年鲁迅与其他作家比较研究综述

近三年鲁迅与其他作家比较研究综述

近三年鲁迅与其他作家比较研究综述作者:王文林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本综述以近三年为时间基点,分为三大部分进行整理集合:一、关于鲁迅作品与日本文学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二、关于鲁迅作品与欧美文学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三、关于鲁迅作品与中国文学家作品(古代、现代及当代)的比较研究。

在总体上显现出近三年鲁迅比较研究的特点,并启示着未来鲁迅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鲁迅;日本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综述一、日本现代文学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深造,故其作品受日本近代文学影响颇深。

各民族的艺术虽各具特色,但它是无国界的。

鲁迅对于日本文学极为推崇,对多位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创作并在中国推广,如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

在小说创作方面,鲁迅并不是一味的模仿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借鉴与革新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瑰宝,同时又在世界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甚至又扭转乾坤影响当代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如松本清张,大江健三郎等人。

以下是整理近三年来(2014年,2015年,2016年)学者对于鲁迅与日本作家们比较研究的综述。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堪称“鬼才”的优秀作家,虽与鲁迅不处于同一国都但生活时代相近。

二人在艺术创作上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因抨击现实社会之丑陋与揭露人性之阴暗而被世人广泛接受,众多当代学者将二人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整理后发表论文。

2014年,顾晶姝的《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比较》中论述了二者作品之异同,笔者首先说明两篇作品的创作时间相隔不久,但创作背景却各异。

创作《一件小事》时,鲁迅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则创作于大正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的盛世,两国的社会环境存在巨大的差距。

但芥川龙之介并未展现出应有的积极之态度,主要因其早期小说多创作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遇到瓶颈期,加之日本社会急剧变革后形成的消极现象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简介〕易木(1942-),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鲁迅研究。

*此文是笔者撰写的《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第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已在《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4期发表,题中“外国”指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

 【学术史论】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综述易 木1 姜英东2(1.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阳市文化局,辽宁辽阳111001) 〔关键词〕鲁迅;比较研究;文化 〔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与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诸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重心由以往的与俄苏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比较向与英、德比较转移,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与现代作家的比较转移,由具体文本比较向作家整体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比较转移,研究主体则由中老年学者向中青年学者转移。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1-0123-071 近十年鲁迅与法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较之鲁迅与英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明显薄弱,且仍主要局限于鲁迅与波德莱尔的研究。

张挺的《波特莱尔及其〈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 较有特点:将两位作家的生平遭遇、情感历程亦引入文中进行比较,清晰地揭示出两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触及了比较研究更高层次的命题——文学发展规律的问题。

李铁军的《惨白与忧郁:在废弛的地狱边沿——〈野草〉与〈巴黎的忧郁〉比较研究》 提出,鲁迅与波德莱尔在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一个从废弛的地狱边沿走出,一个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对于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亦较细致。

黄乔生的《鲁迅、波德莱尔及世纪病》通过鲁迅收藏的波德莱尔著作(日、德文版)与鲁迅作品的比较,考察了鲁迅所受波氏之影响,认为两者都并不只是考虑个人,更关心全体,探究病因及治疗之法,只要还有人受着痛苦的折磨,他们心里也就不可能不感受着“人间苦”。

此文是较为标准的影响研究论文:重史料的勾稽探寻,以明影响发生的轨迹,又重视作品内容的“类似再现”。

马为民《罗曼・罗兰与〈阿Q 正传〉及其他》!披露了罗曼・罗兰写给《欧洲》负责人建议发表《阿Q 正传》法文译文的信的全文,介绍了这封信的发现经过,以及法国鲁迅研究的情况。

文中说,法国鲁迅研究专家米歇尔・鲁阿夫人领导的鲁迅研究小组同我国复旦大学合作,拟用十年时间出齐法文版《鲁迅全集》。

—123—2 鲁迅与德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堪称近十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头戏,至少是重头戏之一。

成果数量较繁,并有许多新的开辟,且不乏力作。

袁荻涌的《鲁迅与德国文学》∀介绍了鲁迅对德国文学的涉猎评介,认为从整体看来,鲁迅对德国文学不太重视:批判精神较弱,贵族化倾向较明显,思辨精神太强,作家多屈服于压力。

除尼采外,鲁迅未受德国文学更大影响。

鲁迅确实受有尼采深刻影响,关于鲁迅与尼采的研究,同以前一样,依然是鲁迅与德国文化比较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刘福勤多年来致力于鲁迅思想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曾写有鲁迅与赫胥黎的比较研究论文多篇。

近年,他又发表了长篇论文《尼采的反基督对鲁迅伦理观的影响》#和《尼采的反基督对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有关的特殊性》∃,两文系上、下篇。

在上篇中,作者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的狂人的比较入手,指出鲁迅与尼采在感觉、情绪、追求、思路诸方面的一致性,进而论述了两人都以生命哲学批判传统伦理道德,反虚伪,尊崇自主、向上、创造、健全的原则的一致性及差异所在。

认为鲁迅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从尼采所用的思想武器和批判方法中拿来了一些,但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下篇更深一层考察了两人关于文化史的思路和对所处时代、地域的文化的看法的异同及其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并从中透视鲁迅所受尼采的某些影响和他的某些独立性。

文章认为有人以“托尼学说”评鲁迅,其实“托”的方面甚弱,而“尼”的方面强固。

“狂人”式的精神战斗,《阿Q正传》等对精神文化现状的剖露,《孤独者》等作品中的心理映相,杂文的伦理道德批判以至整个“文明批评”,都浸染着尼采的强力冲创、“抗拒战斗”,激响“超越”、解放个性、解放思想、发内曜张灵明的精神,并且有着新的创造性的发挥。

鲁迅与尼采的道德伦理批判及整个“文明批评”都围绕着精神文化更新这一中心。

从精神文化角度来看,鲁迅接受并创造性发挥和重铸的精神,所从事的批判和文化“建设”的努力,无论和哪些政治派别、经济方略一致或相抵或参差,我们都不应忽视。

鲁迅凭着改造了的尼采哲学和他得益于此而形成的“鲁迅精神”,在伦理道德及整个精神文化方面所进行的针砭和建设,不仅在当时是最敏锐而大有意义的,现在亦需深长思之。

刘福勤这组文章的最大特点:他的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试图援引中外文化史之实例,匡正现在的“经济偏至”。

这样,也就赋予了鲁迅及鲁迅学以极强的现实意义。

两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深入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前鲁迅研究界对鲁迅非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误评予以反驳,认为鲁迅这一主张的实质无非是呼唤精神文化的革新,强调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许多人对鲁迅的主张有所误解,夸大了其局限性。

第三,两文从文化史观切入,对鲁迅与尼采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从鲁迅与尼采这一专题而言,还是对鲁迅与外国其他文化名人进行比较研究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开辟;同时,这不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外文化碰撞中的鲁迅,亦能更好地揭示鲁迅本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程致中也撰有多篇关于鲁迅与尼采的论文。

《论鲁迅与尼采》%认为鲁迅早期将尼采学说既作为社会改革之武器,又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成其“立人”主张的最有分量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与尼采作为一个孤独者的“悲怆之情”产生共鸣;中期则吸取了尼采的反对偶像崇拜说和两种道德—124—(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根本对立)说,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利器;后期也未彻底弃绝尼采,如“为思想而战”的战斗精神,对平庸性格的厌弃,对强韧性格的赞美,反对宽容,主张向敌人报复等,仍与尼采有精神上的联系。

《鲁迅前期小说中的尼采影响》&可谓前文主要观点在鲁迅前期小说中的探迹寻踪。

文中关于《补天》《铸剑》中的女娲和黑色人与查拉斯图拉形象相似的论断,使人尤感新鲜。

只是未能予以更为周详的比较论析。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尼采学说》 认为,在鲁迅整个思想体系中,“立人”思想是一个中心。

正是在人的问题上,鲁迅与尼采产生了共鸣。

整体看来,程致中的系列论文清晰地勾勒了鲁迅与尼采关系的演变轨迹,对两位哲人的共鸣点的捕捉也是较准确的。

闵抗生有专著《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箴言》 问世。

《尼采与〈野草・题辞〉》 !认为尼采关于生命是毁灭与生成的“永久循环”的思想,他的为新的生命的诞生和旧有生命的死亡与腐朽而欢呼的情感态度,均被鲁迅所吸收和改造,变成了对新的革命高潮的欢呼。

《〈求乞者〉与尼采的道德箴言》 ∀则以为尼采哲学上没有“同情”,鲁迅对上等人给下等人的“恩惠”的虚伪本质也多有批判。

“同情”会“熏陶”出奴隶道德。

《求乞者》正是在这点上接受了尼采的影响。

《裸体者与假扮“神圣”者》 #考察了尼采箴言在《补天》、《复仇》两作中的印痕。

写有关于鲁迅与尼采的系列论文的还有李克、张钊贻等。

李克的《鲁迅・尼采・狂人》 ∃认为鲁迅笔下有多个狂人,这与尼采相同,而其狂又都为“宣讲真理者”。

此种狂人即为鲁迅早期所鼓吹之“摩罗”;同时他又是与愚众对立的孤独者。

而这也正是鲁迅和尼采本人的侧影。

他的另一文《前期鲁迅的“寂寞”与尼采的“孤独”》 %提出,鲁迅与尼采对所反对的绝不宽容,对敌人绝不饶恕,具有愤世嫉俗的精神,必然使他们寂寞与孤独,但又有根本不同:尼采凌驾大众,鲁迅深爱大众,由于爱之深,才恨之切。

张钊贻《鲁迅与尼采反“现代性”的契合》 &认为鲁迅与尼采思想方面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根源,反“现代性”就是其中之一——从“文化现代性”的立场对“实用现代性”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在政治层面上得到了契合:在尼采那里是“文化与国家的对立”,在鲁迅那里则是“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这种见地相当深刻。

他的《早期鲁迅的尼采考》 ∋探索早期鲁迅的尼采的来源。

早期鲁迅的尼采,本质上属于温和的一派,主要以反现代性和文化批判为基础。

此文考证甚为细密。

较为重要的鲁迅与尼采比较研究论文还有:李莘的《同途殊归的鲁迅与尼采》 (,此文主要探析鲁迅接受和扬弃尼采的原因。

文章认为鲁迅与尼采所处文化背景相似,使两者必然发生联系;而他们又同样具有人类社会必然向前发展的信念,都对人类精神进化高度重视,这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两人最后不同归宿的原因则在于:二人所处历史时代条件不同,决定了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的不同;他们在精神、性格、气质等各方面主观条件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最后的不同抉择。

汪毅夫《鲁迅与尼采个人主义的保全和规范》) 指出,出于中国社会实际的需要,青年鲁迅将个人主义同进化论结合起来,又小心翼翼地将尼采的个人主义同“极端个人主义”区别开来,用“立人”和“立国”这一对范畴来保全和规范尼采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

王晓华《鲁迅对尼采思想的吸收》)从两人都是勇敢的探路人,旧轨道的破坏者,制造、进取的歌颂者三个方面考察了鲁迅对尼采思想的过滤、消化、改造、选择、吸收和容纳。

还有学者将鲁迅与尼采同其他世界文—125—化名人一起展开了更加错综复杂的比较研究。

高旭东的《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有如下几个层面的比较:耶稣对尼采、孔子对鲁迅的影响,这是在中西文化系统内部的比较;尼采对鲁迅的影响(两人都反传统),这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孔子与耶稣的同异,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两组人物的同异。

这是一种多层面的循环比较。

冒键的《站在时代巅峰的精神巨子:怪杰・疯子・狂人——叔本华、尼采、鲁迅精神风貌比较谈》)∀认为三位哲人有如下共同的精神风貌:个性之怪癖,心灵之孤独,思维之深邃,立论之峥嵘,剖析之尖锐,意志之坚韧,力量之强大,影响之深远,他们都是艺术型的思想家,都为世界提供了异常宝贵的思想财富。

关于鲁迅与德国文化的比较研究,既在集中中突破(与尼采),又在扩展中突破。

十年前很少有人涉及的其他德国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与鲁迅的比较,近十年都有人写出了专文,且多有相当深度。

汪晖的《施蒂纳与鲁迅前期思想》)#就是一篇力作。

此文探讨了鲁迅与施蒂纳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理论的关系,作者深入到施蒂纳学说的内核及两重性,精湛地论述了鲁迅对它的接受与改塑,清晰地阐释了众说纷纭的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个人无治主义”与“人道主义”两者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了鲁迅在20世纪中国思想革命史上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卓特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