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关于形神关系的思想
形神之辩

形、神最早是作为哲学范畴出现的。
作为单一范畴的“神”出现得比较早,最初是指神灵、神。
如《左传•桓公六年》: “夫民,神之主也。
”《论语•八佾》:“祭神如神在。
”这里的神都是指神灵,也即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存在。
到了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用“神”来指自然和社会中那些变化莫测、人们暂时还无法了解的因素。
如《易•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韩康伯注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
”《孟子•尽心下》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形”与“神”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大概最早是在《庄子》书中。
《庄子•知北游》云:“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后来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
夫是之谓天情。
”其《解蔽》篇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自此形与神成了相对应的范畴,形通常指形体,尤其是人的形体,而神则指人的精神、灵魂。
后来哲学史上讨论形神问题,主要就是用的这一种含义。
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则用竭,形大则劳蔽,形神离则死,死者不能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可以看出司马谈所说的神与形,完全是指个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后来桓谭、王充、范缜等人,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2〕(这里所谓“精”,也就是“神”)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形神这对范畴运用于文学艺术批评,是在汉魏六朝这段时期逐渐形成的。
最初与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有关。
刘劭《人物志•九征》从人的外部特征上,来观察人的才性,评其优劣。
其名目有所谓“九质之征”,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其《九征》篇说: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古语,意味着外在形象虽然分散了,但内心的精神却并未分散。
形散而神不散,是形与神的关系。
形是表面的外在容貌,神是内在的精神意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化解挑战。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告诉我们,内心的坚定和志向是最重要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面对人生的风雨,不被外在的形态所左右。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在古代文学中,形散而神不散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种精神状态。
诗人从容飘逸的风骨,或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都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形散而神不散也是一种品格的体现。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或困境,都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和坚毅,都能以顽强的生命力迎接挑战,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含义。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种种诱惑和压力,这些诱惑和压力往往会让人产生迷茫,甚至失去方向。
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信念,就能迎刃而解。
当遇到工作中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果断的决断力,才能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再当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我们需要有平淡坦然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走出困境,重新振作。
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也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在童年时期,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在成年时期,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应对工作、生活的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
在晚年时期,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更是我们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坚守心中的信念和坚持梦想。
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还贯穿在人际交往中。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品质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是由谁提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是由谁提出来的?是什么意思?1.行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的肉身存在的灵魂存在肉身消亡,灵魂也就一同消亡了!这一思想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神灭论》中的核心观点,是一种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2.其所出原文如下: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3.范缜无神论思想的发生背景: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但在东汉政治清明的时期,佛教对我国思想界的影响甚微。
但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生活痛苦,精神缺乏寄托,中国传统的儒学教条遭到了质疑,佛教乘虚而入,影响我国的思想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于我国的南北大地。
佛教的兴盛,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他们将佛教用作麻痹人民思想的工具。
佛教寺院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占有土地,占有劳动力嗯,逐渐形成了僧侣地主阶级。
僧侣地主阶级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服务,他们联合在一起残酷的剥削人民。
所以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屡次遭遇反对,南北朝时期就发生了三次灭佛运动。
为了彻底的摧毁佛教思想对人民的麻木作用,只有摧毁他的学说基础及灵魂不灭的观点。
佛教的根本主张是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不死,只是离开这个躯体并转移到另一个躯体之中,这些主张是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的基础。
思想界是围绕着三个问题对佛教的思想基础进行质疑,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神灭与神不灭,有无因果报应,有无轮回。
范缜,字子贞,汉族,南朝武阴人。
除了彻底的无神论思想写成了《神灭论》,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作用。
范缜认为,形神是二而一的统一体,二者虽然有区别,但彼此不能分离。
神离开形不能独立存在,形离开神也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
正确解释了形神关系,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说法。
形与神的关系论

形与神的关系论形与神的关系,是指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关于形与神,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观点,如庄子提出的“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此游,还有荀子主张的先有形体才有精神;以后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命题如汉代桓谭王充等针对汉代流行的徽纬迷信,先后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新论·形神,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南北朝时期,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填作神灭论,论证‘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形神关系,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清初医学家王清任提出‘脑髓’说,一扫‘心为虑’的+传统观点;近代章炳麟则根据近代理化知识对人的生死等作了新的解释,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了一步;但到底形与神能否分开来说呢首先形与神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绘画领域;绘画中讲求形似和神似;一般来说,对于刚学绘画的人,要求他们做到形似,那就是好的,在之后,便是要神似;因此,在绘画界便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既要神似又要形似;如方薰清代画家说;“以马喻, 顾不再鞭策, 皮毛也, 然舍鞭策、皮毛并无马矣, 所谓俊发之气, 莫非鞭策、皮毛之间耳先有伯乐而后有名马, 一起不然矣”然而, 东坡则主张绘画“遗貌取神”, 有貌而无神的画是没有什么观赏价值的; 方薰提出,“神”必须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神似”和“形似”不可分割,;但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画者谨毛而失貌”, 这是古训;描写物体必须有情感, 由外识里抓住本质;不然, 画出来的东西象一潭死水或一幅标本, 外表再象也不动人;“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 那就是照相机和翻模的精确”罗丹;艺术反映生活, 主要是通过形象, 形象是艺术领域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家和画家在用生动具体以至美感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时, 决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的实录或再版, 而是要艺术家作艺术概括的, 使艺术形象比实际生活更富有情趣、更鲜明;那么又存在一个问题,形与神到底谁更重要荀子·解蔽说道:“心者,神之居也,而神明之主也;”指出了人的心房是精神的居住之地,强调了神明的主导作用;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气者,气之精者也;”这里同样把形体作为精气的藏身所在;中国古代庄子是第一个从哲学和美学高度系统的提出形神观;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在这里庄子提出神先于形,神高于形;在庄子·德充符中庄子举了一个寓言是说“小猪食于死母者,弃之而走”的故事用来说明神高于形,为此在德充符中作者举了五个兀者的例子来说明人的外在形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德充实;只要德行好,外在形体不重要;但其实庄子的内心也同样推崇“藐姑射之山,肌肤若冰霜,绰约如处子”的形神统一的境界,但是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来说,庄子仍然还是推崇神为主,形次之;在庄子看来,形的生与死,美与丑,好与坏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神的完美才是最重要的;但还有人认为形与神应该统一;如: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从而达到达到形神兼备;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意识的存在的客观条件,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也就是说形是神存在的客观条件;神不可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形”与“神”紧密联系, 相互依存;那么形与神到底谁更重要神又是否能够脱离形而单独存在在什么情况下而不失本“形”这就像一条神秘而又永远不枯竭的溪流, 源源流长, 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深, 时而浅; 时快时慢, 连它的颜色也始终变化着, 然而谁又能标出这些变化的分界线呢何况我们世代之争的“形神论”呢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到底形重要还是神重要,只要它能够为我们服务,能够是我们获得灵感,那么有必要非要分得那么清吗。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一中国有句俗语云:“人死如灯灭。
”此语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死”抱一种豁然达观的态度,把“死”看得不那么重要或可怕;二是谓人死后万事皆休,形与神俱灭,再不必为利害、悲喜、苦乐等等而烦扰。
作为此语之思想来源的,一般都要追溯到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桓谭对形神关系所作的“烛火之喻”。
桓谭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
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
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复然(燃)其灺。
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新论·祛蔽》)“灺”是烛火燃烧后剩下的灯烬。
桓谭说,“精神居形体”,这是沿用了由先秦至汉代的精神与形体有不同来源的思想;但他用“烛”比喻人之形体,用“火”比喻人之精神,这里已有后来范缜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灭论》)的因素。
他说,“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这与其后王充否认世间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的思想相符。
桓谭明确指出,人衰老至死,“如火烛之俱尽”,也就是人死后精神与形体俱灭。
在《庄子·养生主》的最后,也有一段“烛火之喻”,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按朱桂曜《庄子内篇证补》所释(闻一多从之),“指”借为“脂”,是用于燃烧的膏脂,“薪”即烛。
“指穷于为薪”,是说灯尽了;但后面说“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从字面上看显然是与汉代桓谭的“火烛之俱尽”唱了相反的调。
东晋时的佛教领袖慧远在其《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专门论述了“形尽神不灭”的思想,他所用的“薪火之喻”显然与庄子所云有相承的关系。
他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
他在《大智论钞序》中也说: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
“火传而不息”,不就是庄子所谓“火传也,不知其尽”吗?庄子没有明说“火之传异薪”,但既谓“火传”就当然包含着这层意思。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浅析《庄子》“物化”思想内容简介:《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针对人因知迷、心惑、性失而不能复性、体道提出来的。
什么是庄子的物化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关联?即是考察的主要一、物化的含义及基础关于物化的含义,成玄英解释为物理之变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针对人因知迷、心惑、性失而不能复性、体道提出来的。
什么是庄子的物化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关联?即是考察的主要一、物化的含义及基础关于物化的含义,成玄英解释为物理之变化。
成氏之物理究竟是指物和理,还是泛指万物?从其所言新新变化,物物迁流,可知此物理是指万物。
成氏认为物化乃是万物不断更新、迁流变化。
成氏对物化的理解扣住了新新和迁流。
新新实则是更生,迁流则是将万物比作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这样一条流动的河流,新新、迁流,指出天道以物化的形式使得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
现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对物化的界定较笼统,谓:万物之转化。
日本学者池田知久的看法是:所谓物化,就是发生物的死与转生这一变化的意思,不外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作为其物通过经历死,不久又变成他物而转生下去。
仔细分析这一界定,其指出的物化要通过经历死这一环节,这与《庄子》的思想是有出入的。
二、物化的表现形式物化的表现形式,一是死生气化,所言化者是变化、化生,指形态方面的转变;二是体道悟化,此化是悟化,或点化、教化,指人之心知或是境界的起化。
《庄子》物化的立足点是以人之悟化助天道之物化。
死生气化是一种必然物化,《庄子》云:巳化而生,又化而死,即认为万物之生乃是物化而生,万物之死又是物化而死。
《庄子》曰: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即万物以生死起灭,盛衰存亡的形式表现气之流动。
以人为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生是气的凝聚,人死是气的涣散。
万物也是如此,尽管万物万形,但都是气之聚散,皆为此理。
这种由化而生、由化而死的转化是无穷无尽的,是曰:万化而未始有极。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

《庄子》文学思想分析作者:于天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著作。
书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美学、艺术、人生观、政治观等。
其中充分地展现了庄子的文学思想。
其中主要观点有天地大美;“虚静”养神;以天合天;“言意”之辩;遗形取神;法天贵真;文艺否定论的“正”与“反”等。
文章从以上七个方面对庄子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文学思想;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前言:庄子的文学思想中包含其对美学、艺术、人文、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看法。
庄子作为一部道家学派的哲学代表作,其文学思想在表达中多与书中的哲学思想相融合,这是庄子的文学创作特点,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达方式。
庄子将哲学也作为一门艺术,在哲学表述中充分体现哲学思维,将哲学和艺术巧妙的融合,使二者浑然一体,因此想要探究《庄子》的文学思想,也不能忽视其哲学思想。
一、《莊子》概述《庄子》又名《南华经》,是一部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哲学著作。
《庄子》中的文章大多想象力丰富,充满奇幻色彩,结构精巧,思维开阔,瑰丽诡谲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看似夸张妄想,但其中包含着很多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文学、哲学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庄子文学思想分析(一)天地大美庄子认为天地大美,即将天地自然当做最高的审美标准。
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知,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园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这句话中就强调了原始的重要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观,对于后世文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庄子》以其天地大美的思想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纯粹的、非功利的文学思想。
其恣意汪洋的文学表现手法也对后世文学家创作有深刻影响,对其诗性的启发,创作灵感的启迪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虚静”养神“虚静”这一概念最初由老子提出,庄子的思想中继承了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自己的发展。
庄子: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庄子: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我们在学《史记.留侯世家》的时候看到,张良要向黄石公学辟谷之术,(这时刘邦已死了。
)吕太后舍不得他,说“你不要走啊!人生一世如白驹之过郤”,看来吕太后还是学过《庄子》的。
“之过郤”,你想千里马那么快的速度,过门缝一晃就过了,千分之一秒就不在了,所以人一辈子你活一千年,仍然是“若白驹之过郤”;你活一秒钟仍然是“若白驹之过郤”,“ 忽然而已”呀!快得很,到了这个年龄经常想起自己当小孩的时代,夏天时我就打起光屁股到锦江大桥去跳、在东门大桥上去跳,去游泳,那时有半天时间可能都在河里泡,舒服。
但是现在半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每天早上起来猛了,眼睛就冒金花,还是“三低”没有解决。
所以“忽然而已”,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啊!。
还有“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之入焉”,庄子写这个确实用语就很了然,“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注然勃然”它是一种很偶然的,很短暂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刹那之际”一下就有了,“莫不出焉”。
“油然漻然,莫之入焉”,“ 油然漻然”就是“恍兮惚兮”!莫名其妙地你就进入了。
我们有很多感觉、很多境界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来了,不知不觉地就去了,不知不觉地就把一个事情办成了,昏昏愕愕地就把一个事情办砸了,经常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之入焉”。
对于这四个“然”我们要留意,有学者说庄子是“偶然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或者是“滑头主义”者,真是不知天下世事之艰难、大道之深幽啊!前面不是有“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吗?谁有能力把握、驾驭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就是对必然性和规律而言,人们往往都是“事后诸葛”,基本上都是对过去种种偶然性加以分析、归纳和推论整理而弄出来的。
但面对未来种种的偶然突发的事情,难道能避免这个“注然勃然”和“油然漻然”吗?“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一会儿把你生了,突然又让你死了;一会儿又是生,一会又是死;它都是很突然的,你都不能作主,你都不得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关于形神关系的思想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使已经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稳定有序,比如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或者致力于探究世界的本源,如道家,似乎很少有思想家就人的形神关系作出系统的探讨。
唯有庄子站在个体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过比较深刻的论述。
关于这个问题,庄子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精神和形体都是由无形的“道”生成的,形体生于精神。
庄子曾有论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无形的“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产生精神和形体的依据。
而形体又产生于精神。
而“道”的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毫不作为。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也就是说,按照道生精神,精神生形体的逻辑,人的精神、形体也应当像日升月落、春生夏长一样自然而然,和谐有序,这才是应然的状态。
那么我们反推回去,如果现实中形体走向反面,与“道”偏离,比如人们奔波劳碌、尔虞我诈,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那么如何回到自然状态呢?依照道生精神,精神生形体的逻辑反推回去,要重新回到自然之道,精神的解脱是必由之路。
2、精神的绝对自由才契合自然无为的“天道”(无意识无作为而又符合规律的自然运行),形体则阻碍精神解脱。
为了进一步论证精神解脱的重要性,庄子又有如下论述: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又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列子御风而行,已经是很自由了,但“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虽然不用走路,还是要乘风。
而最高的境界是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忘却自我,忘却功名利禄,与道合一,驾驭着天地之正气,遨游于无穷的宇宙。
那么,庄子在这里要说明什么呢?形体无论多么强大,也不是全知全能的,都必须“有所待”,都只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存在和运动。
只有精神,才能“无所待”,而畅游于无穷无尽的时空中。
“无所待”才是“逍遥游”,“逍遥”并非外在形体的“逍遥”,而是内在精神的“逍遥”,也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另一段寓言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罔两(影子外围部分)问景(影子)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
恶识所以然,
悉识所以不然?《庄子·齐物论》
人的影子的行止依赖于形体,是“有所待”;形体又收到物质世界的限制,也是“有所待”,只有精神活动,才是无所待。
3、只有排除一切思虑和欲望,保持心境的纯净统一,忘却形体和社会,才能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以行“无为之道”。
庄子认为,一个人必须做到“吾丧我”,连自己的肉体也已遗忘,达到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的程度,才能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这里的“吾”,即人的自我,“我”即人的身体。
“吾丧我”即摆脱自我形体的束缚。
有寓言道:
南郭子纂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其丧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纂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之吾丧我,汝知之乎?”
既然精神解脱是回归自然之道德必有之路,那么如何做到“吾丧我”,让精神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呢?为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精神修养论“心斋”与“坐忘”。
(颜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而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须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所谓“心斋”,就是保持内心的虚静,排除一切思虑和欲望,保持心境的清净纯一。
在这种状态下,“心”才能与“道”冥合,任意驰骋而无所待,换言之,精神才能自由。
何谓“坐忘”?庄子是这样论述的:
(颜回)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所谓“坐忘”,就是忘却了自然与社会,遗弃了自己的肉体和智慧,使心灵空寂,冥同大道的一种心理上的混沌状态。
一言以敝之,庄子关于形神关系思想的宗旨就是期待人的精神能够摆脱形体的束缚遨游于无穷之境,回归应有的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