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思想梳理
老子庄子思想总结归纳

老子庄子思想总结归纳老子和庄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被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以下是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总结归纳,详细写1000字有些困难,但我会尽力概括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和“无为”。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的,无法被言语所描述。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道德应该由自然发展而来,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法是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认为,过度的控制和干预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运行,引发混乱和矛盾。
因此,人类应该放弃功利主义的追求,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老子还关注人类的行为和道德,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自我中心的欲望,追求无为的境界。
他指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只有追求无为,返璞归真,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
他主张减少欲望,简化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子的学生,他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庄子主张将心与自然合一,追求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日常的琐事和烦恼,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展现自由的本性,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
他主张“无为而不治”,即在无为中达到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事物自然会得以平衡和运行。
庄子还关注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心灵的净化,他提出了“自觉”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对名利和权力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静。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快乐。
他主张超越日常生活的琐事和纷扰,放飞思想和灵魂,与自然合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思想对比归纳

庄子和老子思想对比归纳1,原始本性——庄子的逍遥游;老子的不为什么才是本性,老子的不为什么,原始的强大的生命力。
庄子讲逍遥游则是什么都不依凭。
老子讲事物最初的秉性。
庄子的逍遥游讲的是事物随时什么都不倚赖,绝对自由。
老子的着眼点不是自由,而是生命力。
2,同于道同于德。
身家乡邦天下。
——庄子的兀者和支离散。
逍遥游者无所塞其路,总能够走得通;3,刍狗——庄子的不执著;庄子有不执著。
但老子是讲不断更新。
庄子是讲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在乎。
4,老子的“和”——庄子的一切都合理;老子没有讲到每一物的合理性问题。
大成若缺。
大巧若拙。
有限体现无现。
并没有讲每一物即完满。
5,老子的知足思想可以推出庄子的结论。
祸莫大于欲得。
——但老子只是说知足,不要欲望太盛。
庄子则进一步把每个事物甚至丑陋的事物都说的特别完美。
每个事物有自己的本性,不仰慕他物。
6,廉而不刿光而不耀——与万物不抵牾;老子是讲不要张扬是道的形态,是符合道。
庄子是讲每一物怎样就是道。
7,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都能有路,不用互相羡慕——老子强调以顺自然的态度对待万物。
庄子强调凡事物自身的自然性就都是美好的。
8,庄子强调各自产生,旋起旋落,没有后盾。
——老子讲道激活万物。
9,庄子的“无”重点是生万物者无物。
无原因,无结果。
——老子的“无”重点是无规定性。
无固定形态,随时变动,随时生生10,庄子强调万物没有形而上的根据,都有局限性。
万物不是什么所产生的。
庄子强调宇宙没有最高的根基。
——老子讲万物是道激活的。
老子的根是生命力。
各复归其根。
11,庄子无贵贱,无所区别。
就圆心而言万物无不同。
——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是为了不走极端,庄子是为了抹平一切。
12,不断地超越有限,齐一万物。
——老子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13,庄子认为一执着是非就有片面性——老子的视之不见绳绳不可名归于无物。
无状之状。
老子讲的是道本身,庄子讲的是具体事物。
14,你讨伐的就是你自己的组成部分,为何要讨伐他呢——冲气以为和。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总结道家老子庄子思想

总结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他们倡导追求自然、守住本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本文将总结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间最高最伟大的存在,人应该追随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原,道是无法言喻的,无法被定型。
人应当追寻道的真谛,寻求与道的合一。
庄子进一步强调追求自然,他提倡人们顺应自然的力量,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追求无为而治,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守住本心。
道家强调人应当保持纯真、本真的本心,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庄子认为,人们应当摒弃浮华的欲望和功利的追求,而保持质朴的本心,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朴素和谦逊的心态,摒弃功利的欲望,才能与道相伴,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第三,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保持平衡。
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当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共生共荣。
人们应当摒弃人为的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行为,而应当依靠自然的力量,让一切顺其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最后,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应过多地干预和操控事物的发展。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度追求功利,不应该过度干预事物的变化。
只有放弃外界的牵引和干扰,人们才能让事物自然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守住本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与处世态度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和谐、内心平静,并推崇无为而治的处世智慧。
这些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追求真理和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老子和庄子是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那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异同,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异同老庄一派,庄子晚于老子,也有人说庄子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
相传,老子的寿命相当长,晚年乘青牛而去也并没有人见到他逝去。
乘青牛而去后,仍然归隐了数百年才西去。
归隐过程中一直在找无衣钵传人。
找寻百年都无果,心灰意冷至河南商丘境内遇到一农妇难产。
说来也是奇怪,该产妇本该在三个月前生产,却一直没有临盆迹象,遍访名医也无果。
直至老子路过,入室寻水喝,孩子竟然就呱呱坠地。
老子想来也是缘分,便就近住下,担任起这个孩子的启蒙老师来。
孩子三岁染恶疾,老子随即带着三岁稚童离开。
这一走就是30年,而立归来竟然是满腹经纶。
30年后,已经鲜有人记得,曾经有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带走了一个身染恶疾的三岁稚童。
此人归来便开学布道,广收门徒,宣讲道德经,老子所著。
一时间,老子的思想传遍坊间,民间开始广泛研习道德经。
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字,却字字珠玑。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竟能悟出不同的概念,以此概念研习下去竟也能自成一派。
有人说,人间所有的事都含在一部老子之中。
老子的思想,因为庄子的开学布道得以广为人知。
因此,老子此人对世人而言竟也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庄子是老子的入室弟子,因此他对老子的思想的继承也是相对透彻的,从而也归纳出自己的思想。
庄子从老子那里得到人生智慧,研习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思想介绍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人物!他的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之远。
你问我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道”和“自然”是他的思想里的核心内容。
庄子老先生啊,主张尊崇天道,还提出了一个“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
那么这是啥意思呢,他觉得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本源;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还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说人应该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烦恼对他的心情并没有什么破坏力。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下面谈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
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
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
“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
“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和为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详细介绍: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
“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
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老子还认为人要有寡欲自知,要有克 服自己弱点的毅力。人如果要“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 不到目的,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 十二章)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
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
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
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
们洗心内照。
•
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
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
• 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 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 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 简要说一说。 (3分)
•〖参考答案〗
• 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 全生命,享受自由。
• 2、(开放题,有观点,有分析,自圆其说 即可)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 子的思想。 答案:(1)寡欲(或“知足”)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
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
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
【模拟试题举隅】
•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2题。(10分)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焉。” (《论语·颜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猬乎!狂者进取,猬
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庄子·外篇》) • 1.孔子和庄子在交友上有怎样的共识?试用简明的话语
老子的思想主张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 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 • 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 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 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天下母。” • 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 “无”。
• 1.甲乙两段文字谈的都是 (1分)方面的主张。“烹小
鲜”与“治大国”之间的共同点是
(1分)(2
分)
• 2.老子和韩非子关于治国的主张有哪些异同?(3分)
〖参考答案〗
• 1. 治国 清静无为、不扰民 • 2.相同点:以民为重,不伤民(或:无为
而治(1分) • 不同点:老子:主张以道来治理,遵循自
•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这一思想的 积极意义。
(2)①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 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 受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愉 悦享受。②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 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 有道的社会。这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代有着 深远意义。
逍遥游的境界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 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 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
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万物各顺其本性,只要 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 就同等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 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 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 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 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 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 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 恒的幸福。
概括。(4分) • 2.上述材料对你交友有怎样的启示?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
〖参考答案〗
• 1.适度交往,保持距离。 • 2.①把握交往的“度”,过犹不及,反受
其辱。 ②交往中主张“中庸之道”,但当 结交巾道不行时,要变通,可以结交狂狷 者。 ③坚持“君子之交”,以“义”合而 不以“利”合,清淡如水。 •
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
欲”。
•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
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 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 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 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老庄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 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 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 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 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 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 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 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 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
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 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 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 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 之”,“将欲夺思想, 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 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 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课后作业
• 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2题(5分) •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论语》)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 “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 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宁其死为留 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 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甲】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 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
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选自《道德经第六十章》)
• 【乙】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 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
若烹小鲜。 (选自《韩非子·解老》)
然之道,互不干扰,以德互交。(1分) • 韩非子观点:以法治理,要保持法律的稳
定简明,不要轻易改变,让百姓安心。(1 分)
庄子的思想主张
•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 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 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 何而安之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