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墨子非攻的思想解析 墨子守义原文及翻译

历史趣闻墨子非攻的思想解析 墨子守义原文及翻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墨子非攻的思想解析墨子守义原文及翻译
导语:“非攻”是墨子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代表墨子的思想理念,思想精华,以及对待人事的态度。

非攻,其含义是,不要去攻打别人。

墨子很早就
“非攻”是墨子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代表墨子的思想理念,思想精华,以及对待人事的态度。

非攻,其含义是,不要去攻打别人。

墨子很早就看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认为战争是令很多家庭支离破碎的,战争中会有很多牺牲品,比如老弱妇孺,她们失去依靠,最终苦苦熬过一生。

墨子在《非攻》一篇中,讲到了战争。

他说杀人以万,寡独必千,意思是,战争中,牺牲多少人,就很有可能造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认识有多深刻,只有真正理解民情,才会有非攻中的人本思想,他指出战争带给百姓的苦楚,积贫,积弱,惶惶不可终日。

有个故事,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当时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反对,可是他们并没有理论支撑,而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非攻’思想在这里也体现出了。

墨子极其厌恶那些为争夺城池,而殃及池鱼的战争,有次,楚惠王想要攻打宋国,公输般也赞成,墨子闻言,奔走了几天几夜,到了楚国的都城,他先去见公输般,见了面后,讲明来意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并没有赞同,基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墨子去见了楚惠王,当着楚惠王的面,墨子态度谦和,有条有理的将自己的应对方法从容来意,的说出来,最后让楚惠王和公输般都无言以对,终于避免了新的战争。

非攻的思想,在故事中也一览无余,墨子的非攻思想,对后来其他学派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常识分享。

庄子《秋水》墨子《非攻》

庄子《秋水》墨子《非攻》

庄⼦《秋⽔》墨⼦《⾮攻》《庄⼦·秋⽔》原⽂及翻译原⽂:秋⽔时⾄,百川灌河。

泾(jīng)流之⼤,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望洋向若⽽叹⽈:野语有之⽈:[闻道百,以为莫⼰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sh ǎo)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之难(nán)穷也,吾⾮⾄于⼦之门,则殆(dài)矣。

吾长见笑于⼤⽅之家。

翻译:秋天的洪⽔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黄河。

⽔流巨⼤,两岸的⽔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马。

在这个时候,河神⾮常⾼兴,沾沾⾃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的⾝上。

顺着⽔流向东⾏进,到了渤海。

⾯向东看看不见⽔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能⽐得上⾃⼰的,说的就是我啊。

⽽且我还曾经听说有⼈认为孔⼦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

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边⽆际,我如果不到你⾯前来,那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所讥笑。

”《墨⼦·⾮攻》原⽂及翻译原⽂:今有⼀⼈,⼊⼈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利也。

⾄攘⼈⽝⾗鸡豚者,其不义⼜甚⼊⼈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愈多。

苟亏⼈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栏厩,取⼈马⽜者,其不义⼜甚攘⼈⽝⾗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愈多。

苟亏⼈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杀不辜⼈也,扡其⾐裘,取⼽剑者,其不义⼜甚⼊⼈栏厩,取⼈马⽜。

此何故也?以其亏⼈愈多。

苟亏⼈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皆知⽽⾮之,谓之不义。

今⾄⼤为不义攻国⒄,则弗知⾮,从⽽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译⽂:其⼀:现在有⼀个⼈,进⼈家果园,偷⼈家桃李,⼤家听到就谴责他,上⾯执政的⼈捉获就惩罚他。

《非攻(中)》原文、译文及注释

《非攻(中)》原文、译文及注释

《非攻(中)》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非攻(中)先秦-墨子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

”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

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

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

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

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肌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

”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

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

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

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

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

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

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

”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

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

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

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

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非攻》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非攻》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非攻》详解及翻译非攻选自《墨子》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

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

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非攻知识点总结

非攻知识点总结

非攻知识点总结
导读:通假字
1、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

词类活用
1、以亏人自利:名词活用作动词,获利。

一词多义
是非之经对。

(出自《察传》)
是何故也代词,此,这。

古今异义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古义: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今义:指中国或世界。

句式
1、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今有人于北。

(2)宾语前置:是以知天下之君子。

【非攻知识点总结】
1.《非攻》原文及翻译
2.非攻翻译及原文
3.非攻的原文及翻译
4.关于非攻原文及翻译
5.《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6.非攻的原文与译文
7.《非攻》原文和译文
8.非攻文言文翻译
上文是关于非攻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古诗文阅读《兼爱》《非攻》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写作

古诗文阅读《兼爱》《非攻》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写作

古诗文阅读《兼爱》《非攻》阅读练习及答案个人写作[古诗文阅读]《兼爱》《非攻》阅读练习及答案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於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非攻》翻译及特点

《非攻》翻译及特点

《墨子·非攻》(上)翻译及特点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第一段指出攻打别的国家是最大的不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第二段批评当今有人把攻国的不义当作义来书写。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第三段说明君子要明辨是非,认识攻国的不义。

)译文: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假如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非攻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非攻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非攻》翻译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入:进入。

园圃:果园。

窃:偷窃。

其:代词,指别人。

闻:听说。

非:指责。

之:代词,他。

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得:抓到。

罚:处罚。

之:代词,他。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到别人的果园,偷窃别人的桃子与李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那些执政的人抓到他后,就会处罚他。

2.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此:这。

何:为什么。

以:连词,因为。

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

利:使动用法,使......有利。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啊!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至:至于。

攘:偷盗。

豕:猪。

豚:小猪。

其:代词,他。

不义:不正当。

甚:动词,超过。

是:代词,这。

何:什么。

故:缘故。

以:连词,因为。

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

愈:更,越。

至于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果园偷盗桃李(的行为)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

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苟且:假如。

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

愈:更,越。

其:代词,他。

兹:同“滋”,更加。

甚:动词,突出。

罪:罪过。

益:更加。

厚:重。

假如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加突出,罪过也就更加严重。

5.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至:至于。

栏厩:养家畜的地方。

厩:马棚。

取:偷取。

其:代词,他。

甚:动词,超过。

攘:偷盗。

此:代词,这。

何:什么。

故:缘故。

以:连词,因为。

其:代词,他。

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

至于进入别人牛栏马厩,偷取别人马牛的人,他的不仁义又超过了偷盗别人的狗猪鸡。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

6.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苟且:假如。

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

愈:更,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攻
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其一: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其二: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

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

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