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传染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映,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需要使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慢性病,为此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程漫长,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老年慢性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还可出现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绝望厌世等心态,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

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要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要给于深切的谅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总结我科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 心理特点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容易过分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起之郁,其过程大多是:“始而伤气、继而及血、终乃成劳”所以要让患者怡情自遣、宽怀调养,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3 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性、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

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重点对象,有些患者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们不仅对身体造成影响,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

因此,了解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慢性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通常属于长期管理的疾病。

由于其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慢性病常常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例如焦虑、抑郁、无助感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身体疾病的严重程度。

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0%至25%,而焦虑症的发生率也 significantly 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慢性病患者常会因为对疾病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从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与康复进程。

二、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 抑郁症抑郁症是慢性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疼痛和生活限制,许多患者会逐渐产生失望和无助感。

并且,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 焦虑和恐惧焦虑情绪在慢性病患者中同样普遍,他们常常对自身病情、未来生活状态以及后果充满恐惧。

这种焦虑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疏导,会转化为更多的生理反应,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3. 社交障碍许多慢性病患者因身体状况而减少社交活动,从而导致孤独感和隔离感。

这种社交障碍不仅损害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还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4. 自我管理能力下降面对疾病复发或并发症时,一些患者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因此选择放弃自我管理和治疗。

这种消极态度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疾病不断恶化,心理问题也愈加严重。

三、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针对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专业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有效干预。

1. 建立信任关系在进行心理护理时,护士应首先与患者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通过积极倾听、理解与共情来帮助患者表述自己的感受,使其在安全环境中分享担忧和恐惧。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和药物治疗等生理治疗手段在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理状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护理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实施的方法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为相关人员和家庭提供参考。

1. 慢性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会经历多个阶段,包括首次诊断时的震惊和否认、随后的抑郁和焦虑,以及长期面对疾病引发的社交功能障碍、自我价值感降低等心理问题。

这样的情绪经历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疾病管理不善,甚至影响生理康复。

震惊与否认当患者首次被诊断为慢性病时,许多人会感到震惊,对即将面临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有些人可能会采取否认态度,认为这与自己无关,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疗。

抑郁及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症状没有明显好转,从而产生持续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常常因对未来缺乏信心、失去社交活动而加重。

自我价值感降低长期慢性病使得一些患者在工作、社交及家庭责任中感到无力,逐渐产生自我价值感降低的问题。

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参与正常生活而感到失落,从而影响自信心。

社会支持不足很多慢性病患者在寻求帮助时发现周围人对慢性病缺乏足够理解,这导致他们在情感支持上遭受困境。

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使得许多患者孤独无援。

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维护其整体健康状态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促进身体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更有助于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

改善患病体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情况并接纳疾病,从而减少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

增强疾病管理能力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实现更好的健康效果。

促进社会适应心理护理能提供有效的沟通平台,帮助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

心理健康在慢性病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愈加受到重视,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病患者常常面临长期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

这些心理特点主要包括:焦虑与抑郁:许多慢性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疾病恶化的恐惧,以及对社交生活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情绪低落。

自我形象变化:慢性病的存在往往会改变患者对自我的认知,使他们感到失去独立性,降低自信心,并产生自卑情绪。

社交隔离感:由于身体状况限制,很多慢性病患者逐渐减少社交活动,导致孤独感加剧,对生活失去兴趣。

无助感:患者常常感到自身无法控制疾病的发展,这种无助感可能导致消极应对态度,影响治疗效果。

对未来的忧虑:长时间与慢性疾病作斗争使得患者对未来充满不安,他们不仅担心生命质量下降,还担心对家庭、社会及经济带来的负担。

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不可或缺。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增强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治疗依从性: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和疗法的依从性。

缓解症状: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其他身体症状,一些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有效降低慢性疼痛的感知。

增强社会支持:了解他人经历和经验能够帮助患者找到共鸣,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交支持体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重新审视生活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即使在面对疾病时也能保持乐观态度。

三、心理护理的方法与策略针对慢性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是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1. 心理支持与疏导定期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帮助患者释放内心压力。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目的为了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以最佳的心身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笔者对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医生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对其进行心理类型分类,施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结果30例患者均能正确对待自己所患疾病,在整个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结论对患者进行心理类型分类,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加以引导,对其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理状态分析;护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较高的特点[1]。

该病目前缺乏彻底治愈的特效药,仍以休息、营养、中西结合治疗和对症、支持疗法为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常见病[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进入了科学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医学中关于“神形相印”的论述就是讲心身关系的,比如“善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等等。

在西方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有许多关于心身密切联系的论述,例如他说过:了解一个患者比了解他的疾病更重要[2]。

由此可见,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所在科室对30例患者除给予一般心理护理外,根据患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6月经临床医生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

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

年龄最大77岁,最小17岁。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4例,高中5例,初中9例,初中以下12例。

职业:干部3例,工人14例,农民11例,学生2例。

病情: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3例。

病程:1年以上9例,2年以上14例,5年以上7例。

1.2心理护理1.2.1一般心理护理方法1.2.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初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初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初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关键词] 初患慢性乙型肝炎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1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

其治疗效果差,传染性强,对机体危害严重,无根治性药物,治愈率低,病程长,可能终身携带。

且易于迁徙,易复发。

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活动,思想负担重,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

因此,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心理状态1.1 自卑、孤独传染病是人们谈虎色变的疾病,特别是初患乙型肝炎患者,自己角色的改变,从健康到疾病的骤变,正常人到病人的角色转换,患者心里压力骤然增长,自觉从此应与外界隔绝,活动受限,且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患者难以适应,其心理应激失控,丧失自信,自感自我价值无体现,且朋友会远离,亲人会厌恶,既使朋友关心,问候也是敷衍可怜之举。

1.2 悲观、绝望初患乙肝者极其悲观绝望,年轻患者特别是未婚男女担心肝病会影响自己的婚恋,甚至婚后会直接传给下一代。

已婚者担心家庭的破裂,朋友的歧视。

担任重要职务者,担心仕途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对疾病的愈后无信心,充满了悲观绝望。

1.3 紧张、恐惧由于初患本病,首先做为传染病患者,紧张、恐惧的是传染性,且普通存在此现象。

由于传染性强,需进行相对的隔离。

如单独的餐具,活动范围的受限,且探视人员和时间的限制,使患者产生被抛弃被嫌弃的感觉。

所以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治疗与愈后,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压力极重的紧张恐惧情绪。

1.4 抑郁、焦虑传染性疾病对初患病人来说,尤如晴天霹雳。

主要是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

大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部分患者较为突出,因社会的偏见,怕传染等表现出心烦意乱,惶恐不安,沉默寡言,手足无措,消极忧郁等。

艾滋病患者心理特点护理论文

艾滋病患者心理特点护理论文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关键词] 艾滋病;护理[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67-01艾滋病是由于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尚不能根治[1]。

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给患者和hiv感染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变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针对艾滋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艾滋病患者132例,男86例,女46例,年龄18-68岁,已婚102例,未婚21例,离婚9例。

经性传播87例,占65.9% ,经血液传播36例,占27.3%,不明原因感染9例,占6.8% 。

其中合并肺部感染34例,肺结核29例,腹泻18例,脑炎6例。

农民工32例,干部38例,自由职业62例。

2 心理特点及护理2.1 紧张、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部分患者来自农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加上艾滋病的严重症状及隔离治疗,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

对此类患者护士应详细了解其心理状态,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消毒隔离制度,让患者熟悉新环境,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同时加强健康宣教,给患者发放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资料,由责任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其次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减轻其恐惧和焦虑。

2.2 孤独、内疚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经性行为特别是滥交、婚外性行为等不洁性行为传染上aids的患者,对自己轻率的行为悔恨内疚,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唯恐被家人及同事,身边的朋友知道,担心自己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及公众的歧视,他们心理压抑、孤独,既想倾诉,以难于启齿。

有资料报道,由于歧视导致艾滋病患者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7.4倍[2]。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温度及湿度波动 的范围 ; 高压 蒸灭 菌器在 每次使 用时 , 应
放置必要 的监视指 标 , 据指示 卡 的变 色情况 , 断是 否在设 判 定 的温度 与压力 条件 下 达到灭 菌效 果。总之 ,为 保证 各种
传 染病 患者 的心 理 特 点 及 分 析
杜淑 丽 李 秀凤 张 丙彦
助患者熟悉周围的环境 , 快适应隔离期间的管理。 尽
灯 照射 3 n 0mi。无 菌 室 内应 固定 存 放 乙醇 灯 、 柴 、 刀 、 火 剪 碘 伏棉等 。应在半无菌室进行菌种处理和微生 物鉴别 , 禁在 严
可能产生沉淀物 , 这些 有形 物很难 与菌落 相鉴别 , 了有利 为 于菌落计数 , 可在操作时将适 宜稀 释级的稀释液 多增 加注皿 1 ~2个 , 注皿后不经培养而放置于冰箱 ( 勿冻结 ) 在计数 中, 菌落时作 为对 照。在规定 的培养条件下 , 应严格遵守 培养时 间, 但菌落生长呈蔓延趋势者 , 细菌点计需在 2 , 菌点计 4h 霉 需 在 4 行 初 步 点 计 , 终 结 果 细 菌 以培 养 4 8h进 最 8h的 菌 落 数报告 , 霉菌 、 酵母 菌以培养 7 h的菌落数报告。 2 2 5 菌种 的制备及保 存 菌种是活 的微生物 , . 在菌种 的使 用保藏过程中需定 期传代 , 防止变 异 , 且 微生物 检查所 用菌 种的不得超过 5传代 , 应有专 人负责 , 专用 冰箱保存 , 在应用 前, 应对菌种 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业产品 , 同一品种 同一 生产企 业不 同时段生 产产 品 , 准均 标 未作 明确 的具体规定 , 这也使 检验机 构在作 方法验 证时 , 不 便操作 。笔者认为 , 对何时作计数方 法和控制 菌检查 方法作 验证 , 中国药典》 《 应更进一步 明确 、 细化。此外 , 还应将 微生 物检测实验室 的有关 设 备 、 器的验 证 , 仪 检验 中标 准 菌种使 用、 保存 与管 理 的验证 , 毒剂 的使用 及效 力 的验证 , 消 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传染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摘要】对100例慢性传染病病人的心理观察,针对心理特点及时进行心理沟通等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病人及家属都能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对疾病的早日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传染病;心理特点;护理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而慢性传染病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由于疾病本身的传染性,治疗时间长,他们的内心非常的敏感脆弱,所以对于这个群体,要更多的注意他们的心理。

我科一年来,医治慢性传染病病人500例,随机选择100名病人进行调查,现就其心理特点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500例病人中随机选择100名进行调查,近95%有心理异常。

其中结核病28例,肝炎62例,其他10例。

年龄14岁-82岁,职业为个体户、农民、职员、工人、学生。

2 心理特点
2.1 恐惧、焦虑,极度敏感慢性传染病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为了防止传染病菌的传播,有的要对传染病病人进行适当的隔离,而有的病人不能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治疗和康复。

2.2 孤独寂寞,抑郁自卑慢性传染病病人需要适当休息,如果
病情严重时,还需要长期休息,暂不能上班,同家人亲友隔离的时间长,病人会产生失落感。

慢性传染病人担心有传染性,会传染给亲友,在前来探视的亲友面前,总是谨小慎微,自尊心极强,害怕别人瞧不起。

病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摩别人尤其是家医生、护士、亲友谈话的含义,不愿意与周围人交往。

因此渴望亲友的陪伴,盼望早日痊愈,尽快回到正常的环境中去参加社会活动。

2.3 焦虑急躁,悲观绝望亲友的有意无意的疏远,加上长期接受治疗,注射服药的痛苦,多数病人有焦虑反应。

慢性传染病病情反复,长期或多次住院,由于病痛的长期折磨,经济难以承受,面对家人有内疚感,造成思想负担严重,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而且看病费用不能得到保证给病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病人的情绪变得异常悲观绝望,主要表现为言寡行独,抑郁苦闷,经常被失望无援及孤立凄凉的情感所困扰,对事业和生活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

2.4 不安全感和放任心理有的慢性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会害怕再感染上其他的传染病,因此而过分小心谨慎,过分疑虑,不敢活动,不敢接触室内的各种物品。

而有的病人则不了解疾病的传染性,持无所谓的态度。

表现为生活随意,不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随意互窜病房等。

3 护理
3.1 热情主动接待病人入院,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
立护患间最初的信任格局。

耐心、详细地为病人进行各种讲解,劝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

护士的言行要让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病人的顾虑和猜疑。

有的慢性传染病病人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所以护理病人时,密切护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护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

3.2 对于恐惧、焦虑、敏感的病人忌谈论各种不良预后以及某人得此病去世等。

并向病人介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隔离时间及隔离治疗的意义。

使病人意识到治疗期间采取隔离防护措施的必要性,而非冷淡与歧视。

3.3 对于孤独寂寞,抑郁自卑的病人,护士应该主动亲近,多与病人交谈,尊重病人。

可组织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或散步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知家人多来看望。

用通俗的语言来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使病人消除自卑感,积极配合治疗。

3.4 对于焦虑急躁,悲观绝望的病人,尽量把年龄、文化、社会层次相近的安排在同一病室里,他们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可激发生活的乐趣,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且认真地对待它,同时还要做好家属及单位的工作,妥善解决病人所担心的人和事,使其能安心治疗和护理。

3.5 对于有不安全感和放任心理的病人,要多次与病人进行沟通,使其了解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要有忘我奉献、无私无畏的精神。

在与慢性传染病病人的沟通中,护理人员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掌握病情及其变化。

对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不同心理特点,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给予病人心理安慰,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才能在治疗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灵敏,黄春芬,蒋丽娟.100例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沟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5):263.
[2] 张静.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