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迁徙原由考 中国移民史 大事年表

合集下载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迁徙一、“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二、“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三、“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四、“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五、“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六、“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1923-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七、“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5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中外纵横主题类材料解析题

5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中外纵横主题类材料解析题

【考题例证】(2021·高考全国卷Ⅱ,T40)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亲密联络,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5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21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兴旺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根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奉献。

第1步判断题型及主题此题为中外纵横链接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问题。

第2步审设问、定时空及解答方向第(1)问解答方向为“根本趋势〞(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第(2)问的第一小问为“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第二小问为“奉献〞(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

解答限定词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分别概括、指出、说明。

第3步阅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答复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移民三个明显的阶段特点,关于原因,只需结合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展对应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首先抓住时间“中国近代史〞,再结合华侨华人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开展和民主革命的奉献分析即可。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兴旺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开展中国家向兴旺国家迁移;被强迫进展的移民根本停顿。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主要原因是战乱、灾害、瘟疫等所致,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

第一次,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自太康二年至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因黄河流域涝旱蝗虫瘟疫之灾频繁,土地早已贫瘠,连年烽烟不断,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起兵犯我中原。

永嘉五年(311),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歼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

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流民高达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两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南京至镇江呈高度集中状态,这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居民还要多。

这次南渡殷氏在政治舞台上是最活跃的姓氏之一。

第二次,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蜀。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本来繁荣兴旺的大唐发生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有回归。

试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 ——兼谈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

试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     ——兼谈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

《移民史》共六卷,由三位作者合作,分三部分完成。其中主编葛剑雄负责第一卷导论、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松弟负责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与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曹树基负责第五卷明时期与第六卷清民国时期。另有附于第一卷的大事年表,由三位作者共同完成。
不同历史时期移民史资料多寡不一,三位作者学术兴趣各异,三部分内容自然各有特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概括说来,除导论外,葛剑雄负责的第二卷,其先秦部分由于资料的限制,还只是一个概括性的简介。这一卷的重点是汉代与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向南方的移民问题。前者,有作者旧著《西汉人口地理》的基础(注:人民出版社,1986年。);后者,前人的学术积累也比较丰厚,因此作者主要的工作是从移民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其学术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对于秦汉时期,作者着重厘清了人口迁徙与移民之间的异同关系,从而给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移民史的基本轮廓;对于晋永嘉之乱后史事,作者一方面描绘了当时北方人口既有南迁,也有西迁、东迁,甚至北迁;而南迁后的人口,既有继续南迁,也有重新北迁的复杂情形,又深入分析了北方人口南迁这一移民的主流,论说颇见新意。总的说来,由于作者本人以及他人前期研究比较深入,相比于后面几卷,第二卷的工作略显顺利。
学术继承应该备具学术批判的精神,但学术批判必须是理性的与客观的,第五、六两卷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也都有可圈点之处。例如关于江西各县客家移民数量的研究,曹树基表示了对万芳珍《江西客家入迁原由与分布》一文的不同意见,指出万氏的研究以全面统计为基础,却明清时代不分,可能是造成她的研究结果不可靠的原因,但十分谨慎地只将这种理性的批判标识为作者本人的见解与万氏研究结果显著的差异,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并指出:从学术的观点看,(万氏)通过各种途径力图求解客家移民人口的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卷5,653页)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西南大学历史串讲第14讲:中国历史上移民问题

西南大学历史串讲第14讲:中国历史上移民问题

第13讲:中国历史上移民问题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移民分期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

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

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一、分期的标准:主流移民在讨论分期标准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对象略加分析。

所谓“移民”,是指因各种原因长久离开原居地在别外居留下来重建家园的人口。

这是一般人口学科所下的定义。

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来说,这个定义就过于宽泛了。

首先,历史时期出现的人口移动数不胜数,中国移民史不可能对发生过的所有移民都进行整理研究(也没有这个必要)。

其次,移民有群体和个体之分,作为一种人口现象都蕴含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历史文化名人李白、苏轼、朱熹等的个体迁移,对认识其作品的内容、风格以及思想的变化非常重要。

而在以探讨历史时期人口迁移规律的中国移民史研究看来,舍去这样一些并不反映一个时期移民趋势的个体移民,不会削弱其研究的价值。

它只研究群体移民行为。

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群体移民都可以纳入中国移民史的研究范围。

历史上有些群体移民只发生在同一地理区(或平原或丘陵或山地)内县与县之间,迁移距离不长。

它们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来说意义不大。

因此,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移民史所说的“移民”应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移动人口”。

经过以上界定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移民运动的数量仍然很可观,它们是进行分期研究的基础。

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众多移民运动的比较分析,寻找时代的特征,并从其变化中把握中国移民史的发展脉络。

在这个任务面前,各次移民运动的地位并不是均等的。

有的能够反映一个时期人口迁移的趋势,是所有移民运动的主干;有的只是枝蔓,使移民运动表现得更加丰富多采罢了。

2021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热点之人口迁徙(主题剖析+真题回看+对点训练)

2021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热点之人口迁徙(主题剖析+真题回看+对点训练)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主题剖析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徙。

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

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迁移1.类型及表现(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徙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向新大陆移民的阶段及特点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开发美洲(1)背景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①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汉武帝时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

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

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

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

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1.明朝山西移民大迁徙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迁徙原由考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在今福建西南部搜寻到躲避赋役的外地百姓3000余户,以之置汀州(治今长汀县)737年开元二十五年隋州山区多逃户,因以建唐城县(在今湖北枣阳市东)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福州经略使唐循忠在漳、汀、福三州交界处招谕诸州逃人1000余户,因以建尤溪县(今属福建)。

742年唐天宝元年自高宗以来山东旧士族多迁往京畿地区,玄宗时达到高峰,多迁入河南府、京兆府及降州(治今山西新降县)、郑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汝州(今属河南)等地。

鄂州蒲圻县梓洞中会聚2000余户逃户,因以建唐年县(今湖北崇阳县)。

751年天宝十载唐军与南诏发生大规模战争,数年间损失15万军队,多数沦为战俘。

姚州的汉人被南诏迁到本国腹地。

752年天宝十一载宣州泾县境多逃户,因之设太平县(在今安徽黄山市境内)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范阳、卢龙节度使安禄山反唐。

叛军迅速南进,途中不时掠夺人口。

为避战乱,沿途人民开始向南方及北方河东等地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北方人民南迁浪潮开始。

757年至德二载渝州的江津、万寿、巴三线交界处外地逃户甚多,因以置壁山县(今属四川)。

759年唐乾元二年叛军在相州大败唐军,洛阳士民散奔山谷,官吏南奔襄阳,洛阳成为空城因江南饥荒而衢州(今属浙江)一带丰收,北方和江南饥民1万余户涌入衢州。

760年唐上元元年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刺史刘展升任淮南三道节度使,率亲属和宋州兵7000人赴广陵。

不久举兵反,败后军士多散落在淮南和江南。

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分别起义,参加者甚多,中原大乱,许多人不得不逃亡南方以及河东避乱,北方人口南迁进入高潮时期。

878年乾符五年王仙芝率众号称30万人,陷江陵。

旋在黄梅(今属湖北)大败,王仙芝死,余众败散。

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驱河南、山南之民10余万,进入淮南,继又进军江南和岭南。

在征战过程中,许多人因被俘、投降、受伤、掉队等原因流落南方。

因战乱波及到江南平原,一些北方移民和南方人民迁入福建等山区避难,仅某一日便有平民和僧侣5000人迁入福建。

885年唐光启元年正月,王绪、王潮率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县)人约二三万人,经江西进入福建。

886年光启二年淮西将领黄皓在湖南被杀,所部散失在湖南一带。

901年唐天复元年黄巢败后其从子黄浩仍活动在长江南北,本年率众700人企图占据湖南,不久失败,所部多定居湖南。

939年后晋天福四年王审知少子夺取王位,闽国内乱,原闽王亲军逃往吴越国。

闽后期内乱,人民逃往吴越甚多。

1043年庆历三年江西人黄捉鬼兄弟在湖南南部被镇压,5000余部众相当部分是江西移民。

1045年庆历五年平定广西侬智高之乱。

此后,在桂林、□州(治今南宁市)、宜州和钦州常年屯驻宋军1.3万人,连家属约达4万人。

1050年皇佑二年因闽、蜀地少人多,仁宗下诏福建和四川四路转运司,允许人民外迁。

1055年宋至和二年河东招募民户4000户,屯垦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和宁化军(治山西今县境)荒地1082年元丰五年因外来人口迁入,珠江口外的香山岛本年主客户达5838户,因以建香山县。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金军攻至黄河北岸,宋徽宗率亲信南下江淮暂避,开封居民开始南下避乱,一些南迁者留居不返,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开始。

1130年宋建炎四年二月,程昌寓率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军民数千人迁入鼎州(治今湖南常德市)1176年宋淳熙三年很多来自江西、江东等路的农民携家前往荆南府、安、复、鄂诸州(均在今湖北省),以及常德府和澧州(均在今湖南洞庭湖西岸)等地,请细荒田。

1357年至正十七年徐寿辉农民军将领明玉珍率兵1万余入四川。

此后,又将约20万军人调入四川。

与家属合计,明氏移民的数量大约为40万。

移民主要迁自湖广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和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氏)。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十二月,朱元璋迁宁越七县(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应天府(治今南京市)。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龙凤十一年十月,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129人于湖广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卫所。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龙凤十二年三月,朱元璋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212人于湖广丐阳州(治湖北仙桃市)和辰州卫所。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迁苏州富民于濠州耕种。

十二月,朱元璋迁浙江方国珍部属官于濠州卫所。

1369年洪武二年九月,迁湖广黄州民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十二月,迁河北口外元降民于山东东昌(今山东聊城)、临清(今山东临清市)。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十月,迁陕西西安卫所官军15220人于四川泸州、赤水(今四川叙永县南)等地。

至洪武后期,迁入四川的民籍移民约为80万人。

移民多来自湖北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

在黄州府人民外迁四川的同时,大量江西移民也在向黄州府迁入。

约至此时,迁入湖北黄州府的江西移民氏族约占当时当地氏族总数的70%,迁入的民籍人口约为30万人。

迁入武昌府(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2.2万人。

迁入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市)的民籍移民约9.1万人。

迁入汉阳、丐阳等地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0.7万人。

迁入荆州府(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的江西民籍约为16万人。

迁入襄阳府(治今湖北襄樊市)的民籍移民约为1万人。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迁杭、湖、温、台、苏、松诸府民无田者于淮河以南滁州(今安徽滁县市)、和州等处。

估计洪武年间迁入和州滁州地区的民籍移民约1.7万。

至此时,迁入安庆府(治今安徽安庆市)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籍移民约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

另外,迁往池州府(治今安徽贵池县)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6.5万,徽州府移民籍约0.3万。

迁往庐州府(治今安徽合肥市)的江西饶州等府籍移民约6.4万,徽州府籍的移民数量大致相同,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市)和应天籍的移民各约4万,另有5万左右的移民从北方迁入。

九月,迁山西贫民于北平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广平(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两府及山东东昌府。

十一月,迁山系沁州(治今山西沁县)居民116户于河南鄣德、卫辉(治今河南卫辉市)、归德和山东临请、东昌。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2700户于长江北岸之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市)地区。

至此,今江苏南部及附近区域农民约23万、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23万迁于扬州府各县。

今苏南及附近区域农民约10万及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10万迁于淮安府(治今江苏淮安市)各县。

山西农民约3.6万人迁于徐州府(治今江苏徐州市)。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500余户于昆山县。

1397年洪武三十年三月,迁江西丁多人民及无产者于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含长沙府属县),至此时,估计迁入长沙府的民籍移民大约21.9万,迁入常德府的移民大约2.6万。

至此,从江西迁入岳州府的氏族大约占当时该区氏族总数的35%,移民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约为1.1万人。

迁入郴州及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市)、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两府的江西籍移民人口占18.3%,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2万人。

迁入宝庆府(治今湖南邵阳市)的移民氏族占当地汉族氏族总数的近60%。

估计迁入的民籍移民人口约为9.4万人。

迁入靖州(治今湖南靖县)和辰州两地的江西籍移民氏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25%,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4万。

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洪武时期迁入的山西移民落籍裕州(今河南方城县)1404年永乐二年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泽州、潞州、疗州、沁州、汾州民户1万户于北京州县。

迁山西洪洞民约500户于顺德府(治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广宗县,是年迁入顺德府诸县的山西移民大约为6万人。

迁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等县民约550户于真定府柏乡县。

迁山西高平、长子诸县民户400余户于真定府南宫县。

迁山西洪洞民户车、武二大姓,陈、张、翟、郭、穆等蒙元后裔及宋、白、苏、安、梅、杨等姓入真定府新河县。

迁山西洪洞等县民户于真定府晋县。

迁山西洪洞、襄垣、黎城民户于大名府诸县。

大名、广平两府的陕西移民大多是洪武移民在“靖难之役”中逃回原籍后的再迁入。

十月,迁山西洪洞民户于山东莱州潍县(今山东潍坊市)。

1405年永乐三年九月,迁山西民1万户于北京州县。

十一月,迁江西各地有丁无田及丁多田少之家3700余户于九江、南康(治今江西星子县)两地,一年后逃亡。

江西给事中朱肇昌因浮夸移民人数而受到惩处。

事后,政府组织移民迁入,估计不足1万人。

1409年永乐七年六月,迁山东青州安丘等县民之无业者800户于真定府枣强县。

1411年永乐八年十二月,迁各地罪囚于福建邵武补充当地疫死之1.2万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