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工艺
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

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和工艺设备。
生产工艺流程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原料:其中主要原料是氢气和氮气,同时需要一定的催化剂。
2.压缩空气:将空气压缩到一定程度,将其中的氧和氩排除掉,以保证原料中的氮气含量高达99%以上。
3.合成反应:在特定的反应器中,将氢气和氮气进行反应,并通过催化剂加速反应过程,生成合成氨。
该反应通常采用哈伯-卡西反应。
4.分离纯化:将合成氨从反应器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分离纯化设备进行纯化。
5.尾气处理:将反应器中剩余的气体进行处理,通常采用吸收、脱附等方法,以减少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反应哈伯-卡西反应是合成氨生产的核心化学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 2NH3(g)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所以产物中可能存在一定量的氮气和氢气。
催化剂通常采用铁-铝-钾等复合催化剂,以加速反应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工艺设备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的工艺设备:1.压缩机:用于将氧、氩等杂质气体排除,将气体压缩。
2.反应器:用于进行哈伯-卡西反应,通常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器内填充着催化剂。
3.分离塔:用于从反应器中分离出合成氨。
4.吸收塔:用于处理反应器中剩余的尾气。
合成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原料,其生产工艺流程麻烦且多种化学反应涉及其中,因此需要一系列的工艺设备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
哈伯-卡西反应是该生产过程的核心反应,通过复合催化剂加速反应过程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够实现高效、稳定的合成氨生产。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1. 空气分离:首先,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需要被分离。
这可以通过空气压缩和冷却,然后用分子筛或液化分离技术将氮气和氧气分离出来。
2. 氮气制备:通过空气分离得到的氮气需要被进一步提纯。
这可以通过低温分馏或其他技术将氮气提纯到适当的纯度。
3. 氢气制备:氢气可以通过天然气蒸汽重整反应或者电解水得到。
4. 催化剂制备:制备出合成氨反应所需的催化剂,通常是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铁钼镍催化剂。
5. 合成氨反应:将氮气和氢气在高压高温的条件下通过催化剂进行反应,生成合成氨。
6. 分离纯化:将合成氨经过冷却和减压,然后通过吸收剂、冷却和压缩等工艺步骤来分离纯化合成氨。
7. 储存和运输:将合成氨储存于合适的储罐中,并通过管道或其他运输方式将其运输到需要的地点。
以上就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通过这个工艺流程可以高效地制备出高纯度的合成氨,供给各种化工生产需要。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产出的合成氨的纯度和质量能够满足工业需求。
在合成氨的工艺中,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化工技术和设备,以下将进一步细说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过程。
8. 催化剂再生:在合成氨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需要不断地被再生。
随着反应进行,催化剂表面会积聚一定量的杂质物质,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因此,通过热气流或蒸汽来清洁催化剂表面,以恢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9. 热力学控制: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需保持适宜的温度。
以确保反应不至于过热,影响产品的选择性及催化剂的稳定性。
使用适当的冷却系统来维持反应温度,是非常关键的。
10. 蒸汽重整制氢:氢气是合成氨反应的一种重要原料。
而氢气通常是通过天然气蒸汽重整反应得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加热天然气并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
11. 压缩系统:由于合成氨反应需要高压,所以需要使用高效的压缩系统,来将氮气和氢气压缩至合适的反应压力。
一般情况下,合成氨反应的压力约为100至200大气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1. 原料准备:合成氨的原料是氮气和氢气。
氮气通常是从空气中提取,而氢气则是通过蒸汽重整或其他化学反应得到。
这两种气体需要经过净化和压缩处理以确保其纯度和适当的压力。
2. 氮氢混合:氮气和氢气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到合成氨反应器中。
通常情况下,氮气和氢气的摩尔比是3:1,经过混合后形成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
3. 合成氨反应:混合气体经过压缩以提高反应速率,并在高温(通常在400-500摄氏度)和高压(通常在100-250大气压)下进入合成氨反应器。
在反应器中,混合气体经过催化剂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合成氨。
4. 分离和提纯:合成氨反应产物中还包含未反应的氮气和氢气,以及少量的副产物。
通过冷凝和减压操作,将未反应的气体和副产物从合成氨中分离出来。
之后,通过蒸馏或其他分离技术提纯合成氨,以得到符合工业标准的合成氨产品。
5. 储存和运输:合成氨产品可以被存储在压力容器中,并通过管道或其他方式进行运输到需要的地方,用于化肥生产或其他工业应用。
以上是合成氨的基本工艺流程,工艺中还有一些细节操作和工艺条件的优化,以确保合成氨的产率和纯度达到要求。
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广泛用于农业和工业领域。
它通过哈贝-玻斯过程(Haber-Bosch process)进行生产。
这个过程是由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贝和卡尔·博世于20世纪初发现的,如今,仍然是工业生产合成氨的主要方法。
在合成氨的工艺流程中,反应器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工业上通常使用固定床催化剂反应器,其在高压和高温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来促进氮气和氢气之间的反应。
这个过程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极为严格,既要求高温高压,又要求催化剂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合成氨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和工艺的优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的合成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通过改进反应条件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工业化生产合成氨的重要目标。
合成氨各工序工艺详细流程

合成氨各工序工艺详细流程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合成各类农药、肥料、化学品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合成氨的工序和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气体净化、气体压缩和反应制氨。
1.气体净化:合成氨的原料气体主要有空气和甲烷。
在进入反应装置之前,需要进行气体净化处理。
空气首先经过过滤装置去除微小杂质、灰尘和固体颗粒物。
然后通过制冷装置降低气体温度,使其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体,然后被排放。
甲烷通过碳分子筛吸附去除杂质。
这样可以保证反应装置中气体的纯度和稳定性。
2.气体压缩:经过气体净化后的空气和甲烷被分别压缩到一定压力,以满足反应器中的需求。
通常使用压缩机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气体分别输送到反应器中。
3.反应制氨:反应制氨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步骤。
通常采用哈柏法(Haber-Bosch)来实现反应制氨。
反应器中,高温高压的空气与甲烷的混合气体通过催化剂床进行催化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是铁与铁-铝的混合物,也可以加入少量的钾、镁等元素。
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温度一般在380-550°C 之间,压力一般在1.7-3.5 MPa之间。
催化剂的存在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也会增加反应的等离子体强度,导致了碳催化剂和蒸汽的选择性降低,产生非氮气杂质。
反应过程中,氮气与氢气进行反应生成氨气。
原料气体经过催化剂床后,反应转化率不高,需要多次通过催化剂床进行反应。
一般采用多级反应器和中间冷却装置,提高氨气的产率和纯度。
经过多级反应后,氨气还需要进行冷却和净化处理,以达到合成氨的纯度要求。
以上是合成氨的工序和流程的详细介绍。
合成氨的过程需要进行气体净化、气体压缩和催化反应制氨。
这个过程需要确保原料气体的纯度和稳定性,通过压缩提高原料气体的压力,催化剂的存在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
经过多级反应,最终得到高纯度的合成氨。
合成氨工艺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率和氨气的纯度,降低生产成本。
合成氨工艺流程

合成氨工艺流程1. 简介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药、涂料、塑料、制冷剂等工业领域。
合成氨工艺是通过催化剂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合成氨工艺的流程及其相关操作步骤。
2. 合成氨工艺流程合成氨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气体净化、气体压缩、催化反应、分离纯化等环节。
2.1 气体净化合成氨工艺的第一步是将氮气和氢气进行净化,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纯物质,以保证催化剂的正常使用。
常见的气体净化方法包括吸附、吸收、脱水等。
在吸附过程中,氮气和氢气通过吸附剂床层,吸附剂可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杂质。
在吸收过程中,气体经过溶剂床层,其中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被吸收掉。
同时,还可以使用脱水剂去除气体中的水分。
2.2 气体压缩在气体净化后,将净化后的氮气和氢气进行压缩,提高其压力,以便后续的催化反应。
氮气和氢气分别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压缩机通常采用多级压缩,保证气体压力的稳定和可控。
2.3 催化反应经过气体压缩后的氮气和氢气进入催化剂床层,进行合成氨的催化反应。
催化剂通常采用铁、钼或镍等金属催化剂,催化剂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使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合成氨气。
催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需要控制温度以避免过高的温度导致副反应的发生。
2.4 分离纯化经过催化反应生成的合成氨气含有大量的副产物和未反应的氮气、氢气等杂质。
在分离纯化环节中,需要进行吸附、压缩、蒸馏等操作,将合成氨气中的杂质去除,提高纯度。
常见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低温吸附法、压缩法和蒸馏法。
3. 工艺条件和参数合成氨工艺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工艺条件和参数,以确保反应的进行和产出的质量。
常见的工艺条件和参数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种类和配比、气体流速等。
3.1 温度催化反应的温度是合成氨工艺中的关键参数之一。
温度过高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影响合成氨气的产量和纯度;温度过低则会降低反应速率。
一般情况下,催化反应的温度在300-500°C之间控制。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药、化肥、塑料、纺织品和燃料电池等工业领域。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氨的分离和纯化等几个关键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1.催化剂的选择:2.原料准备:合成氨的原料主要包括空气和氢气。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制取氨的主要原料,而氢气则是为了提供还原剂。
为了保证原料的纯净度,通常会进行空气分离和氢气净化处理。
3.原料压缩:由于合成氨反应需要较高的压力,所以需要将原料气体进行压缩。
通常采用多级压缩机将氮气和氢气分别压缩到较高压力下。
4.原料进料与预热:将压缩后的氮气和氢气分别进入合成氨反应器前的预热器进行预热,提高其反应温度。
预热器中通常使用废热回收的方式,将反应后的热量传递给进料气体,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5.反应器:合成氨反应通常采用通过铁-铝催化剂催化的低温高压合成方法。
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通常采用多层填料堆积,以增加反应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反应效率。
同时,反应器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需要严格控制,一般为300-400℃和100-250atm。
6.反应气体的冷却与净化:经过反应后,反应气体中除了产生的氨气外,还会有未反应的氮气、氢气以及其他杂质气体。
这些气体需要经过冷却器和废热回收器进行冷却和净化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
7.氨的分离与纯化:在反应气体中,氨气的浓度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吸附分离技术,将氨气吸附在吸附剂上,然后通过加热解吸的方式将氨气从吸附剂中释放出来。
8.尾气处理:总的来说,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包括催化剂的选择、原料准备、压缩、进料与预热、反应器、冷却与净化、分离与纯化以及尾气处理等主要步骤。
合理控制每个步骤的条件和参数,能够提高合成氨的产率和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合成氨工艺

合成氨工艺————————————————————————————————作者:————————————————————————————————日期:合成氨工艺流程(1)原料气制备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
对于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
(2)净化对粗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和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
①一氧化碳变换过程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
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
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 =-41.2kJ/mol 0298HΔ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
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
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②脱硫脱碳过程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重油和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脱硫的位置。
工业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学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
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和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
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是制造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
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CO2。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含硫气氛中加热,使活性金属硫化,
化剂的载体材料,提高催化剂的活
化剂
然后还原再生
性和稳定性
• 熔融法:将活性金属和载体材料
• 溶剂再生法:将失活的催化剂在
• 改变催化剂的制备工艺:通过改
熔融混合,然后冷却、破碎制成催
溶剂中浸泡,使活性金属溶解,然
变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提高催化剂
化剂
后沉淀再生
的性能和寿命
水分脱除,得到干燥氨气
气
• 锅炉:为催化反应提供
• 氨分离塔:分离氨气和
• 氨脱油器:将氨气中的
• 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
热能,维持反应温度
剩余气体,得到氨产品
油分脱除,得到清洁氨气
缩,为氨合成提供氮气原料
• 压缩机组:将催化反应
• 再生气加热器:将剩余
• 氨脱硫器:将氨气中的
• 原料气混合器:将氮气
合成氨在化肥工业中的应用
• 氨是制造尿素、硝酸铵、磷酸铵等化肥的原料
• 合成氨在化肥工业中的用量占全球合成氨总产量的60%以上
合成氨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
• 氨是制造硝酸、硫酸、盐酸等化工原料的中间体
• 合成氨在化工原料工业中的用量占全球合成氨总产量的20%左右
合成氨在塑料、纤维工业中的应用
• 氨是制造聚氨酯、聚酰胺等塑料、纤维的原料
03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及设备
典型的合成氨工艺流程概述
• 合成氨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原料气制备、催化反应、氨
分离和产品处理
• 原料气制备:将氮气和氢气原料气化,调整气体成分和温度,
为催化反应做好准备
• 催化反应:将原料气通入装有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器,发生合成
氨反应
• 氨分离:将催化反应后的气体冷却,分离出氨气,剩余气体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氨的介绍 基本简介: 生产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①天然气制氨。天然气先经脱硫,然后通过二次转化,再分别经过一氧化 碳变换、二氧化碳脱除等工序,得到的氮氢混合气,其中尚含有一氧化碳 和二氧化碳约 0.1%~0.3%(体积),经甲烷化作用除去后,制得氢氮摩尔 比为 3 的纯净气,经压缩机压缩而进入氨合成回路,制得产品氨。以石脑 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流程与此流程相似。
合成氨反应式如下:N2+3H2≒2NH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 条件为:“高温高压”,下为:“催化剂”)
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经过近百 年的发展,合成氨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艺流程,但 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原料气制备过,各台炉之间必须进行吹风排队顺序 控制。 控制方案: 1、造气工段 H2/N2 控制方案 造气工段是通过加减氮操作来进行氢氮比控制的,而加减氮操作又是通过 调节上下吹加氮时间和吹风回收时间来实现的,因此,该控制系统最终得 到的控制量要转化为上下吹加氮时间或吹风回收时间。本系统的氢氮比控 制采用调节吹风回收时间来实现。
CO+3H2→CH4+H2O=-206.2kJ/mol0298HΔ CO2+4H2→CH4+2H2O=-165.1kJ/mol0298HΔ (3)氨合成将纯净的氢、氮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 氨。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氨产品的工序,是整个合成氨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 氨合成反应在较高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反应后气体中氨 含量不高,一般只有 10%~20%,故采用未反应氢氮气循环的流程。氨合成 反应式如下: N2+3H2→2NH3(g)=-92.4kJ/mol 合成工艺: 以煤为主要原料,采用固定层间歇气化法制造合成氨原料气。从原料气的 制备、净化到氨的合成,经过造气、脱硫、变换、碳化、压缩、精炼、合 成等工段。工艺流程简图如下所示:
(六)氨合成工段控制 在合成氨生产中,合成塔人塔气体的氢气与氮气的比例是工艺上一个极为 重要的控制指标。氢氯比合格率对于全厂生产系统的稳定、提高产量和降 低原料及能源消耗起着重要作用,氢氮比的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合 成效率,导致合成系统超压放空,使合成氨产量减少,消耗增加。但合成
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 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 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产品之 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 1
亿吨以上,其中约有 80%的氨用来生产
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工艺流程:
②重质油制氨。重质油包括各种深度加工所得的渣油,可用部分氧化 法制得合成氨原料气,生产过程比天然气蒸气转化法简单,但需要有空气 分离装置。空气分离装置制得的氧用于重质油气化,氮作为氨合成原料外, 液态氮还用作脱除一氧化碳、甲烷及氩的洗涤剂。
③煤(焦炭)制氨。随着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以煤(焦炭) 为原料制取氨的方式在世界上已很少采用。
用途氨主要用于制造氮肥和复合肥料,氨作为工业原料和氨化饲料, 用量约占世界产量的 12%。硝酸、各种含氮的无机盐及有机中间体、磺胺 药、聚氨酯、聚酰胺纤维和丁腈橡胶等都需直接以氨为原料。液氨常用作 制冷剂。
贮运商品氨中有一部分是以液态由制造厂运往外地。此外,为保证制 造厂内合成氨和氨加工车间之间的供需平衡,防止因短期事故而停产,需 设置液氨库。液氨库根据容量大小不同,有不冷冻、半冷冻和全冷冻三种 类型。液氨的运输方式有海运、驳船运、管道运、槽车运、卡车运。直接 合成氨。于 1908 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 于 1909 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 6%以上。这是目前工业普遍采用的 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 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 合成反应。
该系统是通过控制中变炉的入口温度来稳定上段催化剂的温度。选中变炉 人口气体的温度作为被控变量,操作变量为中温换热器的半水煤气副线流
量。 其主要干扰因素有:半水煤气流量,半水煤气温度,蒸汽流量,蒸汽温度, 变换气温度等。 在这个系统中,中变炉人口温度是根据生产要求由人工设定,当受到干扰 使该温度偏离没定值时,通过改变中温换热器副线流量来维持其入口温度 的稳定。 入炉蒸汽流量定值控制 控制流程图如下:
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 CO2。根据吸收剂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一类是化学吸收法,如热钾碱法,低热耗本菲尔 法,活化 MDEA 法,MEA 法等。
③气体精制过程 经 CO 变换和 CO2 脱除后的原料气中尚含有少量残余的 CO 和 CO2。 为 了 防 止 对 氨 合 成 催 化 剂 的 毒 害 , 规 定 CO 和 CO2 总 含 量 不 得 大 于 10cm3/m3(体积分数)。因此,原料气在进入合成工序前,必须进行原料气 的最终净化,即精制过程。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最终净化方法分为深冷分离法和甲烷化法。深冷 分离法主要是液氮洗法,是在深度冷冻(<-100℃)条
3、上吹制气阶段 该阶段与上吹加氯制气总时间为整个循环的 32%,随着上吹制气的进行下 部炉温逐渐下降,为了保证炉况和提高发气量,在此阶段蒸汽的流量最好 能得以控制。 4、下吹制气阶段 为了充分地利用炉顶部
高温、提高发气量,下吹制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阶段。这段时间约占整个循环的 40%左右。 5、二次上吹阶 段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造气炉再度进行吹风升温之前,须把下吹制气时留在 炉底及下部管道中的半水煤气吹净以防不测,故进行第二次上映。这段时 间约占 7%左右。 6、吹净阶段 这段时间主要是回收上行煤气管线及设备内的半水煤气。约占整个循环的 3%。该阶段是由吹风管路送风,该段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 H2/N2.该控制 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时变、间歇、非线性、大滞后控制系统。故将该系统 设计为串级控制。造气炉的工作方式分为开车、停车、正常造气、升温和 制惰等五种方式。每台造气炉需要控制 15 个电磁阀,为了防止多台炉同
①一氧化碳变换过程 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 CO,其体积分数一般 为 12%~4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 H2 和 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 的 CO。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41.2kJ/mol0298HΔ 由于 CO 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 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 CO 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 CO 转变为 CO2 和 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 CO 含量降至 0.3%左右。因此,CO 变 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 件。 ②脱硫脱碳过程 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 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 原料的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重油和 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
该装置主要的控制回路有:(1)洗涤塔液位; (2)洗涤气流量;
(3)合成塔触媒温度; (4)中置锅炉液位; (5)中置锅炉压力; (6)冷凝塔液位; (7)分离器液位; (8)蒸发器液位。 其中触媒温度控制可采用全系数法自适应控制,其他回路采用 PID 控制。 二 主要控制方案 (一)造气工段控制 工艺简介: 固定床间歇气化法生产水煤气过程是以无烟煤为原料,周期循环操作,在 每一循环时间里具体分为五个阶段;(1)吹风阶段约 37s;(2)上吹阶段约 39s; (3)下吹阶段约 56s;(4)二上吹阶段约 12s;(5)吹净阶段约 6s. l、 吹风阶段 此阶段是为了提高炉温为制气作准备的。这一阶段时间的长短决定炉温的 高低,时间过长,炉温过高;时间过短,炉温偏低并且都影响发气量,炉 温主要由这一阶段控制。 般工艺要求此阶段的操作时间约为整个循环周期的 18%左右。 2、上吹加氮制气阶段 在此阶段是将水蒸汽和空气同时加入。空气的加入增加了气体中的氮气含 量,是调节 H2/N2 的主要手段。但是为了保证造气炉的安全该段时间最多 不超过整个循环周期的 26%。
脱硫的位置。工业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学吸收的方法, 常用的有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
粗原料气经 CO 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 H2 外,还有 CO2、CO 和 CH4 等组分,其中以 CO2 含量最多。CO2 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是制造 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变换气中 CO2 的脱除必须兼顾这 两方面的要求。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影响氢氮比的主要干扰来源是造气、脱硫两个环节, 这部分仅有较小的滞后,所以对脱硫制氢采用 PID 闭环控制和较高的采样 频率,这是控制的内环。然后将造气脱硫与变换、脱碳、精炼及合成组成 一个广义外环,采用预测控制进行控制,这是控制的外环。可选作控制量 的参数有:脱硫氢、变换氢、补充氢和循环氢,这四个氢值之间的波动有 一个时间差,脱硫氢到变换氢大约有 5min,变换氢到补充氢大约有 15min, 再由补充氢到循环氢又有 20min,而且补充氢与循环氢之间存在积分关系, 补充氢中氢氮比的微小变化就会造成循环氢中氢的增加与减小,即稳定的 补充氢并不能保证循环氢的稳定。而循环氢是生产过程最终阶段的信号, 所以采用循环氢作为主调节参数,并选择脱硫氢作为副调参数,以克服循 环氢巨大的滞后。 2、H2/N2 调节方法 采用改变加氮空气量的方法调节 H2/N2,在上吹和下吹阶段设置用/否加
低的蒸汽消耗实现最高的 CO 变换率。影响中变炉 催化剂床层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如蒸汽的加入量、蒸汽的温度、进入催 化剂前反应气体的温 度、反应气体的组成以及生产负荷等。 该工段主要的控制系统主要有:中变炉入口温度定值控制,入中变护蒸汽 流量定值控制,入中变沪中段蒸汽流量定值控制,中变炉下段温度控制等。 (1)中变炉人口温度定值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