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_课件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词赋骈文与散文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四、南朝的“文笔之辩”
1.刘宋颜延之: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 记则笔而非言。” 2.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 3.梁· 萧绎《金楼子· 立言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 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 浓厚,富有诗意。 《闲情赋》 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
魏晋辞赋的创作特点
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 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 品化,辞赋的功能从 “体物” 逐渐转向 “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 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岳、 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
王粲《登楼赋》
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 怀乡思归,渴望太平 建功立业,怀才不遇
曹植 《洛神赋》
主题构思与 宋玉《神女赋》不同,是对传 统题材加以转换的典范。 《神女赋》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意在讽喻君王不可贪变美色 《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 破灭
(三)曹植的散文
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散文:《与吴季重书》 《求自试表》、 《求通亲亲表》、《与杨德祖书》
(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
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 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 显得文采斐然。 Nhomakorabea宁寺的毁灭

南北朝的文赋

南北朝的文赋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参考书目: 1.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2.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 3.曹虹《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与柳宗元山水游 记》,载《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 4.王立群《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载《文学遗 产》1990年第1期。 陈寅恪《读〈洛阳伽蓝记〉书后》,载《历史语 言研究所集刊》第8卷2期,1939年版。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
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 繁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 显得文采斐然。
魏 晋 南 北 Biblioteka 的 文 、 赋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3、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 喜悦心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 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 4、陆机的《文赋》 赋文全用骈句写成,以丰富的形象 比喻说明抽象深刻的文艺理论,在 当时是一种创新。
史传文学的递嬗之迹,反映了南朝美 文的衍化进程。 晋陈寿《三国志》 宋范晔《后汉书》,有心合史职与文 才于一体,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 平。 此外,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其 文章本身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 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 (宋)范晔《后汉书》 始有“文苑传”
• 文学自觉的标志
• ⑴、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

文。……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 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 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 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 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 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 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 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 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 长河湄。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 ⑵、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 • 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 • 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 • 比较明确的认识。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

尚实在,诗赋欲丽。

(曹丕《典论·论文》)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 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导读】朱元思,字玉山,吴均的朋友。 本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 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的景色,充分展示 了浙西一带秀丽的江山美景。齐梁文人 将书信与骈文结合,写的短小隽永,可 作山水游记欣赏,因此被称为“山水小 品”。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杨衒之
【导读】本篇写永宁寺的营建规模和它 的豪华气象。
芜城赋 鲍照
【导读】南朝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在广 陵(古城在今江苏省江都县东北)修建宫室, 并“多聚财力之士”,受到宋孝武帝的猜忌。 大明三年(459),孝武帝指使有司弹劾刘 诞,刘诞据广陵而反,孝武帝派兵镇压,战 斗七十余天,广陵城受到极大破坏。本篇是 写广陵在经过竟陵王刘诞叛乱以后的荒凉景 象。作者通过对广陵今昔气象的夸张描绘, 突出的表现了兴亡之感,是骈体抒情小赋中 的名作。
【本章习题】
一、填空: • 《与吴季重书》的作者是( ) • 《山居赋》的作者是( ) • 《陶征士诔》的作者是( ) • 《三国志》的作者是( ) • ( )被誉为“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著作。 二、名词解释: 沈诗任笔 三、论述题: 论述齐粱时期文学新变对文章体貌的影响。
第二节 南朝的骈文和辞赋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
藻,对仗日工,用典日繁,骈体文的要领及其基本特征。 对仗日工,用典日繁,骈体文的要领及其基本特征。 刘宋 谢灵运《山居赋》 谢灵运《山居赋》 芜城赋》 鲍 照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 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月赋》 谢 庄 《月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 陈朝 徐陵《玉台新咏序》 齐梁 孔稚珪《北山移文》 孔稚珪《北山移文》 别赋》 恨赋》 江 淹 《别赋》《恨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与宋元思书》 吴 均 《与宋元思书》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

❖ 2、《枯树赋》:
❖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 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 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 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 在刘宋时代,文学本身的情采魅力 再度焕发,扭转了东晋后期文学一 度附庸于玄学的偏向,因而抒情体 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
❖ 但就文章骈化的整体过程看,宋时文 风犹上接东晋,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 至齐梁以后,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 宋文帝时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 立性地位更加明确。
❖ 二、江淹 ❖ 字文通,河南兰考人。 ❖ 少孤贫。 ❖ 历仕宋、齐、梁三代,封醴陵侯。
❖ 少年时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 传为梦中还郭璞五色笔,尔后作诗, 遂无美句,世称“江郎才尽”。
❖ 《别赋》:
❖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 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 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 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 子之别,思心徘徊。
❖ 一、鲍照
❖ 《芜城赋》: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 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 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熏 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 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 魂幽石,委骨穷尘。
❖ 《登大雷岸与妹(鲍令晖)书》
❖ 虽名为家书,其实是期待文人共赏之 作,因而作者借此着意显示才情,其 中精彩的对句颇多,如“滔滔何穷? 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zhúlú)相 接”;“寒蓬夕卷,古树云平”,莫 不穷形写态,感慨横生。
❖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散文、辞赋与小说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散文、辞赋与小说

二、 志怪与志人
• 1、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搜神记》大抵以人物为中心,故事完整,结体颇似纪传。其
中有一类故事,对古往今来的暴虐政治,有很深刻的揭露。如
《东海孝妇》、《范寻》等;《搜神记》中,还有不少优美的神
话故事、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大都情节曲
折、描写细致,已是较成熟的小说短篇。对唐传奇、小说
第一节 魏晋的文与赋 • 一、魏晋散文 • 1、“三曹”之文 •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 曹丕:《典论·自叙》 《又与吴质书》 • 曹植:《与扬德祖书》、《与吴季重书》
• 2、阮籍、嵇康之文 • 阮籍:《大人先生传》、《通易论》、 《乐论》 • 嵇康:《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 二、南朝辞赋
• 1、鲍照:《芜城赋》 • 2、江淹 :《恨赋》和《别赋》
第三节 北朝散文
•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 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 一、小说的起源 •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
干县令,其于大答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那些琐 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先秦诸子对小说的菲薄, 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很有影响。
以后的志怪小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2、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 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 智和幽默,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 鲁迅:“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 史略》)
• 3、王羲之的《兰亭序》 • 4、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曹植《与吴季重书》曰:
植白:季重足下。前日虽因常调 (官员在一定时期向执政者述职),得为密坐 (亲近),虽燕饮弥日,其于别远会稀, 犹不尽其劳积也(虽然在一起宴饮终日,但我
仍旧感到离多会少,所以仍然无法消除胸中的郁闷)。
若夫(像上一次宴饮)觞酌凌波于前(酒杯逐 流于宾客面前),箫笳发音于后(使箫笳发音 于宾客的身后),足下鹰扬其体(如鹰奋扬身 体),凤叹(叹,歌。喻其文)虎视(喻其武), 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 盼,谓若无人,岂非吾子壮志哉(吾子,
《与朝歌令吴质书》是曹丕与一位 挚友叙心情的书札,信中回忆昔日同 游之乐,慨叹今日朋辈多已长逝,引 发无限内心波澜,“物是人非,我劳 如何!”此皆真切心情自然流露,足 以摇撼人心。文中披沥思绪,颇见真 情,悲喜个性,跃然纸上。语言华美, 对仗工整,抒情如诗,写景如画。
“每读子桓与季重书,陈思与德祖 书,未尝不唏嘘太息。想见风流好尚 如斯,江河百代,岂偶然哉!”(胡应
每大饮,宾客满堂。遵过寡妇左阿君,置酒歌讴,遵
起舞跳梁[乱蹦乱跳],乐之)。悲风起于闺闼, 红尘蔽于机榻(几案与床榻)。幸有袁生, 时步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樵苏不爨
(cuàn,樵苏:打柴。爨:煮饭。虽然打来了柴草却
无米做饭),清谈而已,有似周党之过
夫皮朽者毛落,川涸者鱼逝,春生 者繁华,秋荣者零悴,自然之数, 岂有恨哉?聊为大弟陈其苦怀耳。
又闻足下在彼,自有佳政。夫求
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辙易行(改辙而行),非良乐(古之善 相马者)之御;易民(改民情)而治,非 楚郑之政(不是孙叔敖、郑子产的为政之方), 愿足下勉之而已矣。适对嘉宾(适逢接 待嘉宾),口授不悉(不详尽)。往来数 相闻(常往来相问安好)。曹植白。
文章表现了吴质的豪情与自己对吴 质的思念,不但慷慨任气,而且文采 焕然,写得极为恣肆。
在曹植传世文章中,与书体 相近的表文,如《求自试表》(作品 选上编第二册第404页)、《求通亲亲表》 等,也是情文并茂,刘勰评为: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 (体制宏富)而律调(音律协调),辞清而 志(情志)显,应物掣巧(随物成形), 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 节矣(如驾千里之马,轻重缓急掌握得恰到好
②曹丕、曹植书札
写作的动因,似并无具体事由,内容 多为抒发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 心,因而较之前代书札,更能随境生趣, 摇曳多姿。如曹丕《与朝歌(今河南鹤壁市 淇县)令吴质书》曰: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吴质字季重) 无恙。途路虽局(近),官守(官位)有限 (有一定的职责纪律的限制),愿言(愿,思念; 言,语助词)之怀,良不可任(当,承受)。 足下所治僻左(偏远),书问致简(写信致 书相与问候),益用增劳(用,为。言更加增添
北朝的散文比南朝发达, 产生了《水经注》、《洛阳伽 (qié) 蓝 记 》 、 《 颜 氏 家 训 》 这三部著名的散文著作。但这 三部散文著作也受到骈文的影 响,与汉魏散文颇不相同。
一、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1.“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沈约将建安文风的特点归纳为“以气质 为体”(《宋书·谢灵运传论》),气质体现为个 性。文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褪去了政教的色 彩,更注重个性的表现。曹丕提出“文以气为 主”(《典论·论文》)的命题,适时地反映了当 时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与追求。这种文学取向,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陆机所谓“吐滂沛乎 寸 心 ( 极 大 的 东 西 也 可 以 从 心 中 吐 出 ) ” (《 文 赋》),乐观、悲观、慷慨、颓放、自得、内疚, 各种沉潜的或稍纵即逝的感悟倾注于笔端,因
得所来讯(来信),文采委曲(文采斐
然),晔若春荣(言文词之美),浏(清也) 若清风(言内容之佳),申咏反复,旷(明也) 若复面。其诸贤所著文章,想还(huán) 所治(朝歌),复申咏之也,可令喜事(好 事,喜欢多事)小吏(誊写文件之人)讽而诵之 (讽诵言语)。夫文章之难,非独今也。古 之君子,犹亦病(难)诸。家有千里,骥 而不珍焉;人怀盈尺(盈尺之璧),和氏无 贵矣。夫君子而知音乐,古之达论,谓 之通而蔽(君子如果不通晓音乐,古代的通达之论 就会认为他只知实用、不明礼乐)。墨翟不好伎
遭纷浊而迁逝兮(遭逢乱世而迁居到 荆州),漫逾纪(纪:记年单位,十二年为一纪) 以迄今(已经过了长长的十二年)。情眷眷 而怀归兮(内心无比想回家乡),孰忧思 之可任(有谁能承受得起这种怀念家乡的忧思 呢)!凭轩槛(jiàn)以遥望兮(倚靠栏 杆而远望),向北风而开襟(向着北风敞开 衣襟)。平原远而极目兮(我极目向北方 的家乡眺望),蔽荆山之高岑(但被高高的 荆山遮挡了视线)。路逶迤而修迥兮(陆
③ 《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那就 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辞赋抒情性的强化, 改变着它的性质,转移着它的功能。实际 上它正在跨越同诗歌的分界,向诗歌靠拢。 这是赋的诗化。由此,辞赋获得了新的活 力,开始了它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大阶段—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阶段,显示出抒 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 还有陈琳、阮瑀、繁钦、吴质、 应璩等人。这些书表都具有滥觞 期骈文的特点。被曹丕称为“章 表书记,今之隽也”(《典论·论 文》)的陈琳与阮瑀,他们享有盛 名的代表作分别是《为袁绍檄豫 州》与《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也充分展示出“应物掣巧,随变 生趣”的文才。曹丕说“元瑜书
建安和曹魏时期辞赋的代表作 家有王粲、曹植、阮籍与向秀等人。
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其辞赋的代 表作是《登楼赋》(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1 85页):
登兹楼(指麦城城楼,故城在今湖北省当 阳县东南,沮、漳二水会合处)以四望兮, 聊暇(同“假”)日以销忧。览斯宇 (斯宇:此楼)之所处兮,实显敞(显敞: 明亮宽大)而寡仇(寡仇:很少可以匹敌)。 挟(挟xié:带)清漳(漳:水名,源出湖北省
可见其用事之密集,句式之工 丽。从总的趋势上看,建安之文亦 有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 这也预示着此后美文的发展。
嵇康最著名的文章《与山巨源 绝交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413页),是 嵇康公开和司马氏决裂的宣言书。 信中详尽地说明了他不愿做官是为 了全身远祸,并非清官不慕荣利, 提出做官“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 者二”,以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坚 决意志。他“非汤武而薄周孔”,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充满自 由与抗议的气息。文章亦骈亦散,
这个“乐”字,透露出创作与鉴赏 双方对作品文学性的瞩目。繁钦 《与魏文帝笺》、吴质《答东阿王 书》、应璩《与侍郎曹长思(曹肇 字长思)书》都增加了用典和骈偶 的成分,显得文采斐然。如应璩是 这样描述自己离群索居的情状的:
德非陈平,门无结驷(指乘驷马高车 之显贵)之迹;学非扬雄,堂无好事之 客(《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家素贫,耆酒,人希
当斯之时,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 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泗水 之滨的)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 灌漏卮(漏底的酒杯)。其乐固难量,岂非 大丈夫之乐哉?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 (极速前进意),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 之阔(聚首的时光如同光影奔跑一样的快,离别有 如参商二星一样遥远)。思欲抑六龙之首,顿 羲和(抑,压制;顿,舍。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 以六龙,羲和为御者)之辔,折若木(《离骚》: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华,闭濛汜 (日入之处)之谷。天路高邈,良久无缘
沈约指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 咸蓄盛藻(胸中都贮藏了无尽的美丽辞藻),甫乃以 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 其 中 曹 植 在 表 现 “ 盛 藻 ”方面尤为突出,其 《前录自序》称:“故君子之作(文章)也,俨 乎(指有高义)若高山,勃乎(盛貌)若浮云,质 素(内容朴素)也如秋蓬(秋蓬开白花,喻文章内容 之朴素),摛藻也如春葩。”以“春葩”自喻文 采斐然。伴随着“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说 的提出,“丽”的审美要求不局限于诗赋,也 影响到书表铭颂论说等体裁,从而大大加速了 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 成熟。就建安文章而言,由于注重“气质”,
才劣仲舒,无下帷之思(《汉书·董仲舒》
载董:“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 面[言新学者但就其旧弟子受业,不必亲见仲舒] 。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 也]”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言才能不
如仲舒,却没有闭门苦读的心思);家贫孟公, 无置酒之乐(陈遵,字孟公,为河南太守,酒。
2.应用文气爽才丽
①曹操的教令
曹操的教令饶有通脱之风,不但思想 无所顾忌,而且行文风格也不拘常例。如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 表明自己的本志)》,自述身世志愿,恳切坦 率,其中并不讳言自己功高盖世:“今孤 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
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 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说到自己不 愿放弃兵权以博谦退的美名,原因就在于
明代张溥评之为“未尝不抽序心腹, 慨当以慷”(《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魏武帝 集》)。再如其《求贤令》“唯才是 举”,《举贤勿拘品行令》甚至提出 对“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 人也“勿有所遗”。字里行间流动着 一股率真之气,所以就容易带有个人 色彩。这对于公文性质的诏诰而言, 不啻是一种文学性的改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 散文
主讲:段祖青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
作趋于个性化,文学的抒情性 逐步强化,语言的形式美格外 讲究,因此文坛出现了一幕接 一幕的新的景观。
辞赋创作有了新的发展, 由汉代以创作散体大赋为主, 演变为以创作抒情小赋为主,
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 期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中国文 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 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 形式美的文体。
南漳县西南,东南流经当阳县合沮水为沮漳河,经
江陵县入长江)之通浦(浦:江河与支流的汇合 处)兮(挟带清澈的漳水通向众水的汇合处), 倚曲沮(jū,水名,源出湖北省保康县西南,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