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魏晋南北朝散文辞赋

]
[
第 三 散编 文魏 和晋 辞南 赋北 朝 文 学
辞赋如王粲《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 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 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 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 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写南国 秋实之景,反托思乡之情)
(与汉末抒情小赋相比,抒情更加真切, 铺排描写,情景相生相融)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 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 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 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 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 “归欤”之叹音。锺仪幽而楚奏兮,庄 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 而异心!(直抒思乡之情)
]
[
第 三 散编 文魏 和晋 辞南 赋北 朝 文 学
与诗歌发展同步,建安魏晋时期,散 文一改汉代散文的经学气息,转向重抒 情、重文采。南朝时期,更形成了对偶、 用事、辞采、声韵俱佳的一种新的美文 文体——骈文。北朝在汉化后,出现了 一些实用又优美的散文名作。
辞赋也有巨大发展。建安赋继承汉末 抒情小赋传统,内容更广阔,抒情更深 切,有意讲究声色辞采的美丽。两晋赋 非常繁荣,大赋小赋众多,更加注意辞 采声韵用事技巧。南朝赋局面趋于狭小, 但细腻尖巧,开唐朝律赋先声。北朝赋, 文风质朴,沿袭汉赋的讽喻之意。庾信 入北,为北朝赋坛贡献了技巧精熟、情 深意切的佳作。
卷四十二)
]
[
第 三 散编 文魏 和晋 辞南 赋北 朝 文 学
二、尚华美——“以文被质乎若浮云, 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氾 乎洋洋,光乎皜皜,与雅颂争流可 也。”曹丕《典论·论文》:“诗 赋欲丽。”都自觉意识到并且提倡 文学文体的形式美。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辞赋(简)

法 蓉交出接渌波的。惆秾怅纤哀得怨衷,,格修调短高合雅度,。感肩情若真削切成,,具腰有
❖较 如一高约、的素建。审安延美、颈价正秀值始项。,时对皓期神质的女呈辞容露赋貌,、芳情泽态无的加刻,画铅非华常
细 弗(致御一生。)云动王髻,粲峨前的峨所《,未登修有楼眉。赋联如》娟开。头丹一唇节外:朗,皓齿内 鲜(。二明)眸曹善植睐的,《辅洛靥神承赋权》。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 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 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接归(着不一抒得)写创的王对作忧粲故缘思的乡起联《的系登思起楼念来赋之,》情揭,示把了眼当前时之南景北与欲 “壅隔内”容的政治背景。
最后进一步抒发时难未平、壮怀莫展的感慨。
《登楼赋》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多用骈句, 写景与抒情结合紧密,是魏晋时期辞赋转变 阶段中的代表作之一。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
南朝刘宋时期的辞赋同整个文坛一样,风气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第,即三变节平淡南为绮朝丽辞,赋变典雅为新奇,
语不单行、文益藻绘,色彩更为浓丽。
杰❖出一的、辞刘赋宋有时鲍期照的、辞谢赋惠连、谢庄
鲍(照一赋)今鲍存照十的篇《,芜《城芜赋城》赋》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 作。
《芜城赋》是一篇慨叹历史兴衰变化的吊古之作。 芜城指广陵(今扬州),广陵在西汉时已成为繁 华都市。到刘宋时,连遭破坏。鲍照大约于大明 四年至广陵,见其荒凉破败,乃作此赋以抒发其 今昔盛衰之感,故以“芜城”命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二、辞赋的类别
• 魏晋南北朝辞赋大体可分为叙事、咏物、抒情三 大类。 • 1、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赋。叙事赋是从汉大赋发展而来的,但这 时期的叙事赋很少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也很少 采用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并列铺陈的方法,而是着 重叙写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变化的角度来铺写社 会生活事物。叙写事物时,着重渲染气氛,着重 描绘景物的生动形象。赋家的语言充满诗情,体 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作家身世感。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 物,虽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 魏晋南北朝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 江海山云、水禽林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 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与社会中诸种事物 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们对事物观 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都有 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 情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 出它的社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 景结合,写出某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 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氛围。
• 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语言凝炼,诗 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有的数十 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情性极 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诗句, 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本事 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然 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和骈散文课件

魏晋辞赋及散文 南朝美文的衍化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魏晋时期主要成就是辞赋和散文,有鲜明 的个性化色彩。
南朝的文章向美文发展,骈文是其代表文 体。
北朝散文虽受南朝文风影响,但也有独特 风格的散文名篇。
返回
南朝文学的突出特征是追求辞藻华美, 在齐梁时发生了新变之风,表现为:
一、永明声律说的兴起。 二、文笔之辩的深入。 三、不拘常体的呼声。
返回
北朝散文的杰出成是《水经注》和《洛阳伽蓝 记》。
《水经注》是描写自然山水的文章。文章有显著 的艺术真实感,充分体现了自然之趣。
《秾丽秀逸的审美风格。
返回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魏晋南北朝的散文和辞赋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魏晋南北朝的散文和辞赋散文和辞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重点内容是建安时期、两晋时期、南朝时期的散文和辞赋。
学习要求:①切实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和辞赋创作的概况;②深入理解南朝散文和辞赋发展演变的生态环境;③重点掌握建安散文辞赋、正始辞赋、两晋大赋、南朝骈文的创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①魏晋南北朝文创作大势;②魏晋南北朝赋创作大势。
(一)建安时期理解: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应用:①建安散文创作新变及其创作特点;②曹操散文的特点;③曹丕、曹植散文特点;④《登楼赋》艺术特点;⑤《洛神赋》艺术成就;⑥建安辞赋的创作特点。
(二)正始时期理解:①阮籍《大人先生传》的艺术特点;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应用:正始时期辞赋创作风貌的新变及其成因。
(三)两晋时期识记:①两晋大赋的主要作家作品;②山水赋。
理解:①两晋散文创作大势;②潘岳《哀永逝文》;③陆机《演连珠》、《豪士赋序》;④两晋赋坛大势。
应用:①两晋赋作题材的开拓及其背景;②左思《三都赋》的特点;③潘岳《悼亡赋》的特点;④陆机抒情小赋的创作成就;⑤晋代愤世嫉俗赋作的特点;⑥两晋赋作的艺术成就。
(四)南朝时期识记:①南朝骈文的代表作家作品;②南朝骈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理解:①骈文;②骈赋;③鲍照《芜城赋》的特点;④江淹《恨赋》、《别赋》的特点。
应用:①骈文的文体特征;②南朝骈赋的形式特征及内容特点;③南朝骈文的发展、成熟历程。
(五)北朝时期识记:①《水经注》概况;②《洛阳伽蓝记》概况。
、理解:北朝赋的一般特色。
应用:①《水经注》山水散文的特点;②《洛阳伽蓝记》散文的特点;③庾信赋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与散文

三、 魏晋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形成继春秋战国 以后又一个高峰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 成为一时风尚。谈辩之风影响于文章,便 是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论辨文勃兴的表现
(一)主题广泛
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 礼制等
(二)名家辈出 正始名士: 何晏、王弼等,“并师心独见,
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
《水经注·卷二十六》青州临朐
▪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 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 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 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 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 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 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1.宋文帝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立性地 位更加明确。
2.史传文学的骈化 晋陈寿《三国志》 “质而不野” 刘宋范晔《后汉书》:骈文论史 3.骈俪句法在刘宋文章中的运用。 傅亮、元嘉三大家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 河流遄疾,道阻且长。加以伊洛榛芜,津途久废。 伐木通径,淹引时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 水浮桥。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隳顿,钟虡 空列。观宇之馀,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 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文也。” ▪ 3.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文笔之辨的实质
▪ 文笔之辨的实质是对文学特质的探求。 ▪ 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文学特征和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 (宋)范晔《后汉书》 始有“文苑传”
• 文学自觉的标志
• ⑴、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
•
文。……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 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 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 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 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 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 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 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 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 长河湄。
•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 ⑵、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 • 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 • 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 • 比较明确的认识。
•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
•
尚实在,诗赋欲丽。
•
(曹丕《典论·论文》)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 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
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
或反语讥讽。
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
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
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
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