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合集下载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我是“不识书中仙,终日太疯癫”的疯癫妍,我来回答。

骈文“出道”即巅峰,它起兴于汉末,通达于魏晋,繁盛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之华美,姿貌之万千,蔚为大观,真谓是陆机在《文赋》中说的:“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藻思綺合,清丽千眠。

炳若缛绣,悽若繁絃。

”综合而论,骈文有如此艺术美的表现,是基于其整练的句式、和谐的声律、精要的用典等艺术特点的交互作用;就其内容特色来说,主要有抒情述感、论事辨理以及写景状物等三大特色。

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魏晋南北朝骈文的艺术特点01 整练的句式:四言为主,辅以六言“骈”本为并列之意,它最基本的特质是辞句的整齐并列,基本句式是偶数的四言,与四言接近的适合句式是六言。

另外,四言因语句简短,而且多由实词组合,全文句句铺陈,首尾相接,读来则有整练之感。

而且在许多四言句中,每两句或一层间,以转接虚词,或以虚词领起,乃使文气灵活而不呆板,由于义理精确,朗诵时更觉遒劲。

事实上,在齐梁以前,骈文句法还比较疏散,篇中常杂以长短参差之句,故文章虽辞句匀整,但气势稍显不足。

如范晔《后汉书·中兴二十八将传论》中的这段文字:“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

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参任则群心难塞,并列则其弊未远。

言选德弃功,参差杂用,即怨望必多,故云难塞。

若论功弃德,并列於朝,即菹戮相仍,故云未远。

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事相权。

言尊功而不尊德,此功权於德,任德而不任功,此德权於功。

”这段引文,多五、六、七言句,但如果将其中的“则”、“言”“若”、“即”、“此”等虚词或附加语剔去,余下的仍是四言。

而到了齐梁以后,尤其是梁陈时代,文章句法,更进而定型为四六,于是通篇呈现出句式上的匀整之美。

定型的骈文句式虽只这两种,可是把这两种句式反复交错运用,呈现的姿势仍是纷繁的。

如刘峻的《重答刘秣陵沼书》中,其前半部分除用以提领及收束的散行单句外,其余大致为四言句,如文章的结尾这段:“若使墨翟之言无爽,宣室之谈有征,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垄,有恨如何!”“若使墨翟之言无爽”二句,除却“若使”二字的提领,实为六言句。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

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

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

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

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

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

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

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2012年1月20日出处:赋帝司马呈祥潘氏审辑作者:高校讲座【教学设想】本章不作重点要求,只作介绍,几篇美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建安文章: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

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前面已讲过)。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1、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2、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3、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

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4、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古代文学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古代文学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文赋这一章所论述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散文,也包括这一历史时期的辞赋。

随着东汉末年经学的衰微,出现了许多“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离经叛道之士,士人们由两汉主要是伦理的存在变为丰富复杂的精神个体,因而魏晋南北朝的文赋在艺术风貌上与两汉迥异:抒情性的文赋大量增加,记叙性的文赋也更能表现作家的气质和个性,连议论文也富于师心使气的特点;散文语言由质朴趋于华丽,由单句趋于骈偶,并逐渐定型为长期统治文坛的骈体文,赋也越来越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出现骈化的趋势。

第一节魏晋文章与辞赋建安时期年长一辈作家的文章还比较质朴,曹操的文风清峻通脱,孔融的文章气势很盛但不尚华丽,曹丕、曹植兄弟一变乃父古直之风,华靡之习便日益滋长,陈琳和阮瑀的章奏檄文喜欢征引史事和点缀辞藻,不过建安文赋不管是质朴还是华丽,都鲜明地表现出了慷慨多气的时代风格。

阐述魏晋文章得从曹操说起,这位汉魏政坛上的霸主也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作家拘束于礼教,不可能在文章中充分展露自己的个性,摛文结藻又日趋典雅骈丽,所以明人张溥说“东汉文章拘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曹操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加之他那自负、强悍、狡诈而又率直的性格,只有他才可以在政坛上翻云覆雨,招揽贤才时敢招不仁不孝之徒,打击政敌时又可以不仁不孝治罪,也只有他才可以为文时“想说甚么便说甚么”,披露胸襟既无须遮藏掩饰,行文结句也不必雕琢对偶,他的文章纵意自如了无窒碍,这便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那种“清峻通脱”的文风。

“清”则不冗杂,“峻”则不平弱,“通脱”则无所拘忌。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其代表作: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从曹植《洛神赋》看辞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演进之路

从曹植《洛神赋》看辞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演进之路

从曹植《洛神赋》看辞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演进之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并不是“显学”,往往被看作是为唐诗的出现做着各种准备而已。

然而事实上,六朝三百六十年的时间里,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文学的发展异彩纷呈,在很多方面甚至是空前绝后的。

在辞赋上,六朝文坛诗赋并存,相互影响,走向诗赋合流,又有各自发展的轨迹。

曹植最擅长辞赋和诗两种文体,写作辞赋的数量在六朝数一数二。

才高自负的谢灵运曾不惜赞美地评价曹植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洛神赋》是曹值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千古传唱的辞赋精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它创作于曹植进京朝见曹丕、返回封地时,一路上车困马乏,途经洛水之畔,曹植在失意徘徊中,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神女,这位美妙绝俗的洛神与曹植互诉衷肠、两情相悦,最终又因人神殊途而永别。

曹植借“人神爱恋”的主题有所兴发。

赋中的洛神是前代文人心中共同的女神形象,也是曹植理想信念的化身,是他苦闷和惆怅的精神寄托。

从名流千古的天才之作《洛神赋》中,可以看出辞赋在六朝的演进之路。

一、辞赋在六朝的地位辞赋产生时是介乎文字与音乐之间的一种形式,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作为目标,类似古希腊“吟唱”的史诗。

朱光潜先生曾说,“赋,是放大了简短的大规模的描写诗,也可以说的富丽的韵文。

”六朝的辞赋在两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

1.辞赋地位高,创作风气盛。

诗歌历来诗被看作是文学的正统,然而六朝时辞赋地位与诗并肩,居文苑主流。

主要表现在,辞赋作品总量多、创作人数多。

据统计,六朝辞赋作者有284人,作品存世095篇,是现存汉赋的六倍,辞赋创作可谓盛况空前。

时人傅玄,还曾鄙视过当时尚在形成中的七言诗,认为写七言诗不入流。

2.辞赋对六朝其他文体产生影响、给以能量。

胡适曾说,“六朝的文学可说是一切文体都受到了辞赋的笼罩”,六朝的文学有“辞赋化”的倾向。

赋,讲究义深辞美,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因此被认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浅析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浅析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浅析骈文的发展与影响摘要:骈俪的成分在先秦时代的散文中就出现过,但是并不十分流行;南朝时代骈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章不仅内容和辞藻华丽,而且讲究句式和对仗,骈文的发展达到逐渐成熟的时期;盛唐时期,文学复古逆流思潮蓬勃发展,与骈文相对抗;晚唐时期,在古文逐步衰落的过程中,小品文崛起并深受人们赞赏,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骈文卷土重来,再次受到人们的赏识。

关键词:骈文;骈俪;对偶;科举一、骈文的含义以及发展历程(一)骈文的含义“骈文”二字当中的“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原意是二马并驾一车,引申义是文字的对仗工整,对偶。

“俪”解释为“偶也”,也就是对偶的意思,古书当中“俪”又与“丽”相同,是指两张鹿皮并列,因此又引申为文字对仗、整齐。

因此唐代以后的人称这种文体为“骈俪”。

“骈文”这一名称直到清朝才真正出现和使用。

(二)骈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的散文当中就已经出现了骈俪的成分,散文当中出现了对偶句的形式。

但是清代的阮元却不承认散文为文,只有骈文才是文,这话也许说的片面了,但是散文当中确实出现了对偶的成分。

2、魏晋南北朝的文章骈俪成分就显得更为成熟和丰满,骈文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风格不仅慷慨大气,文字句子更是讲究其结构成分和对仗。

繁钦的《与魏文帝笺》,吴质的《答东阿王书》,《与侍郎曹长思书》都增加了骈俪的对偶成分。

在《与侍郎曹长思书》中:“德非陈平,门无结驷之际;学非扬雄,堂无好事之客。

才劣仲舒,无下帷之思;家贫孟公,无置酒之乐。

”这篇文章当中用的都是对偶的句式,不仅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都很工整干净,而且更能使文章显得通透明了,很自然的表现出作者自己离群索居的状况,对偶句式在这个时期已经非常熟练地被运用了。

3、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体就是骈文,不管是奏章、写书还是诗歌,各种传记都采用骈体来写这种写法不仅注重形式之美,更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唯美,此外,文章还注重风格的健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发展至高峰。

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

齐梁以后则相对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

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化、发展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

所以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

骈俪化是汉语中天然的一种特点。

因此在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

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

1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一共有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

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

2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

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1胡应麟,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的。

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对句比例已达到 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

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

其中张华以陆机文章之“才多”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

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说曹植诗“词采华茂”,说陆机诗“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

”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

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

说他们的诗歌“巧似”,“错彩镂金”,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

这一点也被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

由此可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二、骈俪化的展开阶段到了南朝宋、齐时期, 诗与赋中的骈俪化已经达到了量的积累, 而对句的精美程度比较前人的作品有了进一步发展, 其中有几个主要表现:句子中的虚词逐渐被代替, 对句中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准确精密。

从赋的一方面来说说, 赋词作家们对于赋中的文学语言进行了更加理性的探究。

用心研究后使赋的使用文学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功能,使赋在讲究结合均衡精巧的同时,更加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从晋末初期到宋、齐时代, 诗歌语言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骈俪化趋势,从五、七言诗歌可以看出,五、七言诗在对句组织等许多方面慢慢过渡向近体诗,这些转变都是骈俪化所影响下产生的。

3《文心雕龙.明诗》曰:“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与此同时,在政治生涯中失意的文人也厌倦了谈玄论佛,把笔锋转向纵情山水,并偏好于诗赋之华美精雅的创造,诗歌在主要题材上并没有明显变化, 只是诗人们将之前的的寄意玄远转向追求俪词美句的创造,诗人们更加向往诗歌的形态美、均衡美。

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辨体》指出:“五言自士衡至灵运, 体尽俳偶, 语尽雕刻, 不能尽举。

然士衡语虽雕刻, 而佳句尚少, 至灵运始多佳句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至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历程。

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可以发现: 全诗中仅仅只有两联不是对句, 全诗几乎可以称为“俳体3宏法大师. 5文镜秘府论.北卷 6 / 论对 0 [ M ]. 王利器, 校释.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30- 233.诗”了。

胡应麟《诗薮》说谢灵运的诗“风神华畅,似得天授,而骈丽已极”。

句子形态的骈句会促使诗人更加关注诗词中词语的音、形、义的斟酌, 因此骈俪化可以促进诗歌的形式向更加精巧的形态发展。

骈俪化及其引起的诗的结构组织日趋精工的倾向在同期其他作家的诗中也很普遍。

再如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五章几乎全篇对句, 而且在句式工整的程度上已经趋向完美。

诗歌总体上在要求义对的同时也对音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诗歌文学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与同期赋是一致的。

从当时诗歌中对句数量的剧增甚至通篇都用对句的文学现象,可以看出, 诗人在构思文学情感的基础上,还把构思焦点放在句式的研究上。

此外在诗歌中运用对句比例比较高的诗人,如刘骏的《济曲阿后湖》宵登毗陵路,旦过云阳郛。

平湖旷津济,菰渚迭明芜。

和风翼归采,夕氛晦山嵎。

惊澜翻鱼藻,赪霞照桑榆。

此诗有五言八句,每句用对,讲究义对也讲究音对。

这首诗的前四句在词义、词性和平仄上都十分讲究。

可以看出在诗歌中骈俪化是意义的对偶先于声音的对偶而出现, 是意义的对偶引发了声音的对偶。

再如其《登黄鹤矶》也是全篇是对句。

对句中在词语的使用上很注意情韵、色彩的搭配, 因此每个对句联内两句中景物、动作、情绪等的组合都十分和谐, 很有意境。

从上面的考证可以看出,由于魏晋时期的骈俪化倾向的影响,南朝宋大多数作家对骈俪风气持一种完全跟风的态度, 这样导致当时文人对句式骈俪化较少理性思索,盲目创作,而忽略了诗歌本身的美感。

但是也不乏骈俪化的积极的影响, 由于骈俪化的影响了文人墨客们在创作诗赋时对于文字、句式的以及语言风格的完美追求,最终促使了诗歌中的句式更加丰富,诗歌意境更加完整和多样化。

三、骈俪化的成熟期由于文学创作者们对于对句的斟酌和研究,齐梁时代对于诗赋的骈俪化有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所以齐梁时期成了南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同时也是骈俪化发展得比较完善的时期。

随着此时士人对文学语言形式探索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文士们对诗赋过度偶化所引发的弊病已经开始反思, 这实际就是对诗赋体式及其表现功能的理性思考。

齐梁时期, 陆机《文赋》所提倡的“音声叠代,五色相宣”的作赋方法,已渐为赋家所接受,使赋的对句更趋整炼,不再为趋附时风,片面追求外在以骈偶之美。

4此期诗赋的骈俪化已非单纯追求量的增加,而且更注重对句表现力的扩4启功. 诗文声律论稿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425.张。

如对句门类的定型、对句在诗中位置的确定,以及意句单位基本格局的确立等。

这是骈俪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以下试分论之。

(一)对骈俪化的理性思考。

从骈俪化影响下的作品中看出,多数诗赋中都多以对句为,甚至全诗都是对句的作品也有不少。

但从齐梁时期后,这种对于骈俪化过热的势头有锐减的趋势,诗赋中的对句数量有所减少,这表明文学创作者对于骈俪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性思考。

5《梁书.何逊传》说: “倾观文人质则过儒, 丽则伤俗”。

可见作者已经认识到文章创作中骈句过多也是有局限性。

在诗的方面, 除写景的小诗会出现有全篇句句都是对句以外, 其余对句比例也都在减少。

作家们开始在有意识追求更进一步句法的复杂性的研究。

可以从当时的作品看出,如张融《别诗》, 谢朓《同谢咨议咏铜雀台》, 在孙鑛文《选集评》有评价说:“婉似初唐风调, 但未作对联耳”。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亦》也指出: “悠扬有情,微开唐响”。

说明当时作家开始对诗中通篇都用对的反感情绪。

再如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钟惺《古诗归》评价此诗说:“引领”四句“似唐人应制诗”。

又云: “起结俱是近体佳境”。

可以看出此诗作者已把全诗的起始作为其构思焦点, 而不仅仅专注句式变化了。

因此不盲目追求对句的数量,而更多地从全篇的结构着眼安排对句, 这就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中的对句与其他句子的均衡与协调。

(二)诗赋意句格局的定型。

所谓意句格局就是指在诗赋中最基本的描写单元或意义整体。

而对于诗篇中的段落而言, 它形式较小但是相当完整, 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元。

骈俪化的趋势下,使得诗和赋中的意义单位模式定型为“联”,一联内要包括两个子句,且字数相同。

“联”是构成一篇中最基本的意义单元。

意句模式可以说是形成中国诗歌其他一切形式美的基础。

仔细地说,诗歌整体篇章的结构组织、修辞的选择和运用、声韵的整合等方面都把意句模型作为依托。

6对于赋而言, 意句5刘跃进. 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112- 120.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模式的定型也意味着赋的整体组织构架的更加精巧化, 结构外观整齐均衡, 联内音节浏亮, 意韵深沉。

具有诗的建筑美、音乐美。

齐梁小赋在句子组织上主要采取对句和非对句的组合, 长篇赋则间或有末尾系诗的情况。

非对句的特点是句子模式也是“联”,虽然不讲意义对偶, 但讲声音对偶。

这在汉魏赋中是少见的。

由此可见, 诗赋意句基本模式——“联”的定型, 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外观上的骈偶之美,而且在于作家通过意句联的整饬均衡化, 把骈偶为美的倾向渗透到了诗、赋语言形式的深层, 引发了诗赋语言形式的革命。

从诗的方面说, 句法的整饬似乎与生俱来, 可是齐梁以前的诗还偶有一个意句包含三、四个子句的情况。

文人拟作的民歌体诗还有一联两个子句不同字数的。

也有的虽一联两个子句字数相同, 但两句的停顿 (音步)并不合于常例。

赋的意句模式的变化和发展是比较突出的, 汉魏古赋散文化程度很高, 刘宋初期的辞赋虽然骈俪化比重急剧上升, 但象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等仍然存在古赋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