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贤闵子骞的传说故事
闵子骞孝道故事

闵子骞孝道故事闵子骞,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孝子啊!他的故事,就像那温暖的阳光,能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你想想,在那么久远的古代,闵子骞生活的那个年代,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方便的生活条件。
但他却有着一颗无比珍贵的孝心。
据说啊,闵子骞的继母对他并不好,常常给他穿破衣服,吃不好的东西。
可闵子骞呢,他从来都不抱怨,还是一心一意地对待继母。
这要是换了咱,能做到吗?咱有时候被爸妈说几句可能都要顶嘴呢!有一次,他们一家人一起坐马车出门,天气特别冷,闵子骞冻得直哆嗦。
他父亲一看,哎呀,这孩子穿得这么单薄,怎么回事啊?一摸他身上的芦花,这才明白是继母搞的鬼。
当时他父亲那个气啊,就说要休了继母。
但闵子骞却跪下来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听听,这是多么感人的话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想让家庭破裂,不想让兄弟们也失去母亲。
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怀啊!咱再想想现在,很多人可能都只顾着自己享受,对父母的关心却很少。
有时候父母多说几句,还不耐烦。
和闵子骞比起来,咱不觉得惭愧吗?闵子骞的孝道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
哪怕是一件小事,比如给父母倒杯水,帮他们捶捶背,那也是我们的心意啊!闵子骞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到孝顺,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学习,把这份孝道传承下去吗?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想想闵子骞,他面对那么不公平的待遇都能坚持孝道,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让我们都像闵子骞一样,用一颗真诚的孝心去对待父母,去对待身边的人。
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孝顺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难道我们不想成为像闵子骞那样令人敬佩的人吗?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闵子骞有哪些传说

闵子骞有哪些传说闵子骞是古代一个大孝子,他的一生充满传说,你知道有哪些是他的传说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闵子骞的传说,希望能帮到你。
闵子骞行孝的传说宋(元)·无名氏作《闵子骞单衣记》载,闵子骞母亡,父续娶,继母生二子。
继母偏爱己子,虐待子骞。
子骞缺衣少食,冬天只能以芦花为衣来御寒。
其父不知,子骞也不敢告诉。
一日父亲让子骞驾车载其外出,行至中途,子骞因又冷又饿,无力驭车,致使车轮滑入路旁沟内。
受到了父亲的指斥,子骞也不加以辩解。
后来父亲终于发现了子骞受到继母虐待的情况,便要休掉后妻,将她逐出家门。
子骞反为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
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大风旋起闵子骞墓传说传说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平时不听话。
闵子骞年迈的时候,嘱咐儿子:“我死了之后,要用个石匣(即石棺材)。
” 闵沃盈问他:“你学问这么高,看好穴地(墓地)了吗?”闵子骞说:“一直往南走,抬到高山就行。
”闵子骞死后,闵沃盈想:我一辈子都没听老爹的话,这次可要按他说的办。
于是请人雕凿了一个石匣,又请人抬着寻找有高山的地方。
当来到济南柳家店时,天近黄昏,大伙又累又饿,于是把石匣放下,便在柳家店住下了。
这天夜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直刮到第二天清晨。
等闵沃盈出门时发现,放石棺的地方堆起了一个高大的土丘,土丘是昨晚刮旋风时旋出来的。
再一打听,原来放石匣的地方就叫“高山”。
闵沃盈认为这就是父亲说的穴地,于是祭拜一番后,便带着人回去了。
闵子骞挽留后母的传说国古代讲究孝道,历朝历代都号称以孝治天下,甚至从汉代开始,帝后的谥号前面都要加个“孝”字,如汉武帝又叫“孝武皇帝”。
到了元代,郭居敬将古代孝子的故事加以总结、筛选,编成“二十四孝图”,从此“二十四孝”成了孝子的典范。
到了明代,又有人在元代二十四孝的基础上增减了一些人物,并对孝子的排名做了一些变动,编成了新的“二十四孝图”。
闵子骞的故事

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费县)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
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为人寡言稳重,不言则以,言则必中。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一、鞭打芦花传说闵子骞8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
继母对亲生的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对闵子骞却十分刻簿,平时不打就骂,不给饭吃也是常事。
这一切,闵子骞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闵父带着三个儿子外出,闵子骞坐在马车上直喊冷。
脾气粗暴的闵父气愤地说:“你弟弟的棉袄比你的薄不喊冷,你穿的比谁都厚还喊冷,你到底是安的什么心?”说着,举起马鞭就打,闵子骞的棉袄被打破了,许多芦花纷纷扬扬地从棉袄里飞了出来。
闵父见状,大吃一惊,撕开小儿子的棉袄一看,全是新棉花,原来是继母搞的鬼呀。
闵父自觉错怪了孩子,抱着闵子骞落下了悔恨的泪水。
回了家,闵父狠狠打了继母一顿,接着又写了一纸休书。
继母哭哭啼啼就要被赶出闵家门了,闵子骞见状,一面拉住继母,一面跪在父亲面前哀求道:“不能休儿母,不能休儿母,母在一儿苦,若是休儿母,仨儿都受苦。
”闵父觉得有道理,就依了闵子骞,把继母留了下来。
闵子骞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对三个孩子都一样地疼爱了。
二、辞官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
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孔门七十二贤的故事

孔门七十二贤的故事孔门七十二贤,是指孔子门下的七十二位杰出弟子,他们各有所长,传承了孔子的学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讲述其中几位贤者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一、颜回:安贫乐道颜回,字子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性格内向,为人谦逊,一生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孔子曾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的品德和学识深受孔子器重。
二、子贡:擅长辞令,外交高手子贡,字子贱,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擅长辞令,口才极佳,曾为孔子游说各国,为孔子的学说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子贡还擅长经商,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
三、曾子:以孝著称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他性格刚毅,为人正直,以孝著称。
曾子认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又怎能关爱他人?他的孝行感动了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四、子路:勇猛果断子路,名由,孔子的弟子。
他性格勇猛,行事果断,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子路尊敬孔子,但有时也会因意见不合而与孔子争论。
孔子曾评价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五、漆雕开:刻苦钻研漆雕开,字子开,孔子的弟子。
他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对孔子的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
漆雕开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孔子的学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闵子骞:品行高尚闵子骞,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他品行高尚,为人正直,忠诚厚道。
闵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深受孔子器重。
七、冉有:政事能手冉有,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他擅长政事,曾任鲁国季孙氏的家臣。
冉有在孔子的教导下,以德治政,为百姓谋福祉,得到了良好的口碑。
孔门七十二贤各有所长,他们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七十二贤人之闵子骞

七十二贤人之闵子骞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
祖籍鲁国,徒居宋国相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七十二贤人之闵子骞,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十二贤人之闵子骞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
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
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
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
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
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
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今韩国闵氏是他后人。
七十二贤人之闵子骞生平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
起初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
”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
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
孝子闵子骞_名人故事

孝子闵子骞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
他8岁时生母病故。
继母偏爱亲生儿子闵革和闵蒙,经常虐待他,但他从不把委屈告诉父亲。
一年冬天,父亲赶牛车外出,让三个儿子陪同。
闵子骞冻得手指僵硬,牛绳和鞭子从手中滑落在地上,而两个弟弟却有说有笑。
父亲见状,以为闵子骞真的像后妻说的那样懒惰,就拾起牛鞭抽他。
鞭子剖开了闵子骞的袄面,只见里面的芦花随风飞扬。
父亲又撕开闵革和闵蒙的棉袄面,棉袄里却都是洁白的新棉絮,这才恍然大悟。
父亲返回家中就写了休书,要立即将后妻赶出家门。
闵子骞却诚恳地对父亲说:“继母在家只有我一人受点委屈,赶走继母,则三个孩子都没有人照顾了……”
父亲听了闵子骞的话,取消了休妻的做法。
继母听了闵子骞的话深受感动,从此对待三个孩子一视同仁,家庭和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人间至孝闵子骞生平事迹

孔子七十二贤之一人间至孝闵子骞生平事迹本文导读: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历史评价孝哉,闵子骞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闵子骞有没有被人家说闲话,和孝或不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他可能在外面一本正经,言行都十分慎重,回家后使父母生气,令父母伤心,外人也未必知晓。
没有人非议他的父母兄弟,为什么凸显出闵子骞的孝心呢?因为他并没有盲日地听从父母兄弟的话,以致做错事而连累了父母兄弟,受到他人的异议。
儒家说孝,只有说孝心、孝道、孝行,并没有说孝顺。
因为加上一个顺宁,很容易引起凡事都应该顺从的误解。
事实上合理的当然要顺,若是不合理的,就不能顺从。
盲目顺从,把责任推给父母兄弟,当然是不孝。
后世纪念萧县位于萧县境内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是2700多年的古村,系全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麓,隶属杜楼镇孟窑村。
全村共有23个姓氏,人口大约950人左右。
古村内现保存完好的有百年古井2口、古石桥2座、闵子骞覆车古道1处、四贤祠遗址1处、古泉3处、百年古树30余棵,其中“鞭打芦花处”和“千佛禅寺”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村名由来因闵子随父赶牛车外出至此地,因其母给其穿芦衣做的衣服,时属冬天大雪纷飞,闵子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而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
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
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鞭打芦花处村),愤怒休妻。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孝的故事简短篇1单衣顺母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
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
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
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
之后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明白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
”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孝的故事简短篇2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须去救自我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终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孝的故事简短篇3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
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
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
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
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
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
他还喂了一群羊,每一天挤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孝的故事简短篇4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二贤闵子骞的传说故事
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
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闵子骞,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孝子。
闵子骞单衣顺母
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图,其孝行得以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载:闵子骞少年时代曾被后母虐待,仅以芦花给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二子却可
以穿棉衣。
有一次,闵子骞随父外出,父令其驾车,手冷不能握住缰绳。
父不知情,斥责
其偷懒,以马鞭抽打,衣服被打破后芦花飞出,父才知真相。
回家后,欲休妻而后快,子
谦跪求父,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这才宽恕了后母。
此后,后母对闵子骞视
如己出。
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话被收入
《论语》,闵子骞的孝行因此被后世盛赞,元人和明人均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后
世有诗这样称赞闵子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除了对父母孝顺之外,闵子骞在其它方面的德行也被人称道。
比如,闵子骞主张节俭,他在鲁国做官时,朝廷要修建新的库房,闵子骞就说:现在的库房已经不错了,何必劳民
伤财修建新的呢?”这话传到孔子耳中,称赞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意思是,这个
人平时话不多,一旦开口就说得很中肯。
孔子曾多次当众称赞闵子骞,可见孔子对这位高
徒很是满意。
闵子骞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为孔子七十二名贤弟子之一。
闵子骞为人孝顺,且性格正直,当时的鲁国当权者季氏请他做费宰,被他推辞,不过在孔子的劝说下还是赴任了。
所以,“闵子骞做过费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据《论语·雍也》记载,鲁国贵族季氏当权,听闻闵子骞的贤名,就想请闵子骞做自
己的封地费邑的长官费宰,闵子骞对季氏的所作所为不满,故不愿就职。
但闵子骞为人通达,轻易不与人正面冲突,于是对来请的使者说:“请你好好得给我推辞掉吧,如果还来
的话,我就要到齐国的汶上去了。
“意思是如果再次派人来请的话,他就要避开跑到汶上去。
”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的话,闵子骞可能就做不成费宰了。
不过,这时候闵子骞的老师
孔老夫子出面了,老夫子把他叫来进行了一番劝说。
终于,闵子骞去费邑上任了。
闵子骞是一位正直的人,他虽然不满季氏,但不会因此而在公事上懈怠。
在闵子骞的
治理下,费邑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说闵子骞刚到费邑一年,秋粮刚刚征收,季氏就派人来
收税了。
闵子骞表示税收应上交国库,而来人却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税收直接交给
季氏就行了。
”闵子骞不解,说道:“我生长在鲁国,怎么不知道此地是私人的地盘呢?”对方说道:“现在的鲁君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君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才有
的结果。
如今整个国家都是季氏当权,小小的费邑难道不是季氏家的吗?”闵子骞心生怒气,不愿再替私人卖命,于是毅然辞去费宰之职,从此随孔子周游列国。
闵子骞是历史文虎名人,不但山东济南、曲阜及汶上等县市将他列为本地名人,连安
徽宿州、河南范县纷纷加入到“闵子故里”的争夺行列。
最早对闵子骞出生地进行记载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在《仲尼弟子传》一文
中说道:“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也。
”至于究竟是鲁国哪里人,太史公没有
详说。
那么,闵子是鲁国哪里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鲁国的范围。
众所周知,闵子骞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鲁国范围包括今山东东南部和南部,如济南、济宁及菏泽等。
由此看来,说闵子骞是出生于济南或济宁曲阜倒是有可能的。
至于汶上,当时属于齐国范围,基本可以不必考虑,后人之所以将其列为闵子出生地,大概是因为他曾说过一句“如
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话。
另外,由于当时的安徽和河南不在鲁国范围内,故安徽宿州和河南范县是闵子骞出生
地的说法也可否定。
之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这两个地方是闵子故里,是因为闵子的墓地在两
个地方均存在,既然有墓地,那么很多人自然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出身地也在此,加上当地
为了旅游大力宣传,以讹传讹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来,再来分析济南和曲阜。
济南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闵子的出生地大概也是因为
闵子骞墓的存在,另外苏东坡的一篇《齐州闵子祠记》也似乎添了一些证据,但这些都无
法证明闵子骞出生在济南。
而曲阜呢?史籍并无明确记载闵子骞出生于曲阜,不过后人认
为春秋时期的交通不太方便,故孔子早期收的弟子都是曲阜老乡,因此作为孔子早期弟子
的闵子骞也是曲阜人。
一个人不可能有多个出生地,而闵子骞生活得年代距今久远,所以“闵子骞的出生地
在哪里”这一问题的答案,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清楚地知道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