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教案-第6课 血肉筑长城

历史教案-第6课 血肉筑长城

历史教案-第6课血肉筑长城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意义及民族英雄。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讲解抗日战争的过程(1)教师讲述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的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等。

4.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1)教师介绍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张学良、杨虎城、左权、赵一曼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英雄,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课所学,绘制抗日战争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

3.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是否得到培养?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血肉筑长城》。

2.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视频。

3.网络资源: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图片等。

4.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卢沟桥事变。

”教师:“正确。

那么这场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学生:“8年。

”学生:“1937年。

”教师:“非常准确。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主要成就。

2、学习重点:体会中
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3、学习难点: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97-101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著名战役表
主要战场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代表人物
主要事迹。

苏教版小学品德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1)

苏教版小学品德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1)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筑起血肉长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七大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首先,我将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下)”的第二课《筑起血肉长城》。

【板书课题】本课由“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块内容组成。

主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军民的抗日活动、英雄人物的事迹、抗日歌曲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那段艰辛的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接下来,我想说说新课程理念对本课的指导作用,它对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对其进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2.新课程理念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丰富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人格,能够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而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责任感有理想的社会公民。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的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学习查找资料和整合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课件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课件
• 在筑路过程中桥梁的修筑是最为艰难的,选取典型材料更有表现 力。
• 挖土铺石凭的还仅仅是傻力气,桥梁和崖石才是人类血肉的吞噬 者。
• 车轮下咯吱吱压着的有人骨啊!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修建胜备桥是通过哪些方面写工程的艰 难的?
• 1.通过修建过程来写 • 筑坝--淘水--筑围坝--下桥基 • 2.选取典型事件——遭遇洪水 • 不仅突出了工程的艰难,更写出了劳工付出的生命代价。 • 比如:可怕的魔手——壮烈惨绝的一晚——绝望的哭喊——34
阅读“历史的原料” 这一部分,思考问题
• 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哪些人物作为历史的原料?这些人 各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题?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三组人物形象
• 一、龙潞段上的老人 • 60高龄,全家三代参与; 自觉宣传抗战 • 临死时安详的笑容 • 这是一个非常有民族觉悟的老人,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抗战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萧乾的通讯“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写 生”,作者是如何扣住血肉筑成这一特点 来描写的?
• 一、叙事方面:比如胜备桥的修建,形象地描写筑坝-淘水-筑 围坝-遇洪水等情节,强调了血肉筑成的特点。
• 二、写人方面;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如金塘子那对夫 妇不为名利,只为了对祖国的赤诚而献出生命。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第三节,作者写车行在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 把筑路工比作罗汉,从不同的外貌、神情、年龄 、性别等方面描 写了筑路工人的群像。
• 特别强调了小罗汉们,把他们和同年龄的洋人娃娃对比,突出他 们劳作的情境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为什么选择桥梁的修筑来表现“血肉筑成” 的特点?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修建惠通桥是过哪些方面来写工程艰难 的?• 1.自然环境的恶劣 • 2.修筑的艰难 • 3.恶劣的生活条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同步练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同步练习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同步练习基础知识1.选出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bì)纤维(xiān)扪心自问(mén)瞠目结舌(chēng) B.掂量(diān)腼腆(tiǎn)草菅人命(jiān)为虎作伥(zhàng) C.恫吓(tóng)讥诮(qiào)数典忘祖(shù)怆然泪下(chuàng) D.分娩(wǎn)内讧(hòng)呱呱坠地(gū)耳濡目染(r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付出入不敷出桃园世外桃源B.淹没湮没无闻委屈委曲求全C.利害晓以厉害义气意气风发D.涣然焕然一新事故圆滑世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随着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变,现在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都比较,但我们应该牢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导,努力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②针对目前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尚无结果的现状,国家相关部门近日明确表示:所有的转基因食品必须在外包装上进行。

③为贯彻市政府对文明执法的有关规定,我市工商、城建、税务等部门商议决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果对所受处罚不服,可在限定的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提起。

A.优裕标识申述B.优越标识申辩C.优越标示申辩D.优裕标示申述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加收惩罚性关税之后,中国政府随退作出强烈反应,形成了紧张对峙的鼎足之势。

B.作为“汉堡形象大使”的阿尔贝茨在生活中尤为关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决定一支球队职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C.《华西都市报》在中国报业创下的很多“第一”,使它无可厚非地跻身于全球日报发行百强之列。

D.多年来,科考队员一次次来到那冰雪覆盖、险象四伏的南极大陆,忍受着“三月不知肉味”的煎熬,获得了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种流感防治药物较原有的药物更能有效遏制病毒的繁殖多达三分之一。

2019-2020年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永嘉县岩头镇蓬溪小学谢银芬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准备:1、阅读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2、收集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3、制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一听国歌,感受危难时刻1、有一首歌,我们如此熟悉,——(播放国歌)听,它响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聆听。

2、同学们,这振奋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屏显、用力甩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危难时刻呢?1、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大屏幕上:1895年11月,日军占领台湾全岛1931年9月辽宁、吉林没了1932年2月黑龙江没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狂妄的日本侵略者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同年7月北京没了、天津、河北没了10月内蒙古没了11月山西没了12月上海、南京没了、江苏没了浙江、山东也没了。

(1)同学们,如果继续下去,我们的中国将会怎样?(2)是的,咱们泱泱中华面临灭亡,中国人民将沦为亡国奴(屏显:亡国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板贴)2、同学们,更令人愤慨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日本侵略军毫无人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侵略军一路南下、西进,所到之处,犯下了滔天罪行,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谁来说一说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做了些什么?(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评,南京大屠杀说感受,731部队视频说感受)听了这些,看了这些,我知道你们的心里充满了仇恨。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血肉筑起的滇缅路》教案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血肉筑起的滇缅路》教案

教案:《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滇缅公路的历史背景、修建过程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课程内容安排: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展示一组滇缅公路的老照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教师引导:“同学们,眼前这条蜿蜒曲折、布满历史痕迹的道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国际援助之间最重要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些用血肉筑起这条生命线的英雄们的故事。

”二、历史背景介绍(约10分钟)•讲述内容:o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国际援助通道被切断。

o战略意义: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取外部援助(尤其是军事装备和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对坚持抗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o地理挑战:从云南昆明到缅甸的腊戌,全长1146公里,途经高山峡谷、原始森林、瘴气弥漫的热带雨林,建设难度极大。

三、滇缅公路的修建(约15分钟)•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史料片段(如修建工人的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等),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o艰辛历程:讲述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简陋的工具,甚至手工挖掘,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公路的故事。

o民众参与:强调不仅是专业工程队伍,还有大量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形成了全民动员的壮观景象。

o牺牲与贡献:介绍因修建公路而牺牲的工人和民众,以及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滇缅公路的作用与影响(约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数据展示滇缅公路运输的物资数量,如每月平均运输量、关键物资的种类等。

•战略意义:o军事支持:大量武器、弹药、汽油等战略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有效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第19课 血肉筑长城新授课学案

第19课  血肉筑长城新授课学案

第17课血肉筑长城教学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制作人:房立德2008.11.26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和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3、情感目标: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2、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三、[教法、学法] 学法指导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组合作 [课时]1课时四、[学习过程] 开始课前自主学习了,先试试你的身手吧!学习新课(一)、平型关大捷:1、时间:________________。

2、地点:______3、作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4、战术:____________5、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台儿庄战役:1、时间:________________。

2、地点:______3、作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4、指挥官:____________5、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百团大战: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___。

3、地点:______4、指挥官:_________________ 4、规模:____________5、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中共七大:1、时间:____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__3、讨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节选)教案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抗日战争时期滇缅筑路工人们为了民族生存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2、重点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了解报告文学报具有的现场感。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式
课时:1节
学习内容:
一、导引: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

随着萧乾的真实的笔触,让我们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滇缅筑路工人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感动一回吧!
二、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我国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华中、华南占全国工业95%人口50%的地区和对外的港口都沦于敌手。

日本军国主义,妄想通过摧垮中国现代工业和封锁国际通道征服中国。

为了改变孤立的局面,中国政府决定于1938年1月恢复建设滇缅公路,这条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过云南西部达缅北,接上缅甸的铁路,通往仰光。

这样就能使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

由于公路所经过的地区80%的地段为崇山峻岭,地质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又没有施工机械,筑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同年8月建成通车。

1939年春,萧乾从香港经河内至云南采写了报告文学《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桥的历史”,写滇缅路惠通桥的建造和瘟疫对民工的残害,课本未选。

二、文本研习:
1、开头罗汉堂的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具有什么作用?
:利用人们视觉存留的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与想像,将罗汉与筑路工人形成类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写旅行滇缅路时的感觉,与佛寺观光两两对比,请说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运用对比的作用。

:相同点:同样是屏息、微颤。

不同点:就是这种感觉的由来不是因为沉甸,而是为滇缅路伟大工程所感动。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筑路工程的震撼人心。

3、“历史的原料”中的“原料”该如何理解?
:原料,指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

历史能够记录,往往是英雄人物、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而对于像在修筑滇缅路时牺牲的许多普通筑路工,史书上未必给他们留下的位置,他们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但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是人民创造了,是他们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作品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突出人物群体,在礼赞英雄群体的基础上,再着重刻画几个为抗日而献身的民工。

就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

“罗汉们”这部分主要渲染的是“面”。

由总体印象化为分类描述,抓住了人物外在特征来表现,从老老小小的神态写出了他们的献身精神。

(见教材P86下段)“历史的原料”这部分主要刻画的是“点”。

分别写了带了儿孙三代同来修路的老人、
赵阿栓等以及来自金塘子夫妇为建路牺牲的故事。

第一则修路老人的故事,着重表现一位民间鼓动家的乐观主义精神。

后两则以惨烈的图景显示了普通中国人为了民族生存而作出的奉献。

(见教材P87-89)
5、作品情文并茂,感染力强。

它在描写客观见闻时,注意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融注其间;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较好地显示出事件的意义。

请找出议论抒情的句子,加以体味。

(略)
四、课外训练:见《学习与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