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认知动词搭配的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对比研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
20 动词+名词和「こと」的名词化

わたし し ゅ み
常用句型 1: 私 の趣味は(名詞)です。
わたし し ゅ み
私 の趣味は(動詞普通形+こと)です。 (我的興趣是…)
中文例: 我的興趣是看電影(這件事)。 「興趣」和「看電影」都為名詞,因此屬於名詞句。
例: 現在否定用法(以後會介紹)
× ご飯を食べません人。 授業をしません教師。 ○ ご飯を食べない人。 授業をしない教師。
另外,い形容詞接名詞時,中間也不能加「の」,在口語話時,中文母語 者經常會犯這種錯誤。
しろ
はん
例: ○ 白いご飯
பைடு நூலகம்
りょうり
○ おいしい料理
ひろ へ や
○ 広い部屋
しろ
はん
× 白いのご飯
1
© 2009 音速語言學習
另外,我們先前介紹過能力句型「~名詞+ができる」「動詞+ことができ る」,當前方為動詞時,要加上「こと」將前面的動詞名詞化,才能接後 面的「ことができる」。然而,具有名詞化功能的「こと」也會出現在其 他的常用句型和會話當中,例如「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です(我喜歡你)」 「私の趣味は音楽を聞くことです(我的興趣是聽音樂)」因此,這一回也 針對「こと」的其他使用時機及使用習慣進行說明。
2. 對於某人表示喜好時
當我們要對於某人表示判斷、表達自己的喜好時,也習慣在人名的後面加 上「こと」。這裡和名詞化沒有關係,而是表示關於對方全部的事。 特別常用於和某人告白時。
常用句型: (人名)のことが 好き/嫌い です。 (我喜歡/討厭某人)
例:× ○
浅析形式名词“こと”与“の”的区别——从实义名词“こと”的意义出发

例( ) 以想象 为 客人在 卖场 与店 员 的对 话。例 如 , 6可 买钢笔的时候 , 说 “ 客人 墨札 老 < 、 、 , 员 即 ”店 明白客人 所说的是“ 墨札 、老 < 冬 、 的意 思 , 、 / ” 这 种情 况下 的“ ” 指代 的是 “ 、” / 。客人 买衣 服 的时候说
中 图 分 类 号 :1 16 -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形式名词“ ” “ ” 区别 使用 一直是 让 清眼 ) r 例( ) 4 交涉 袁 丧否I 二E电祈 允 。( 梭 文j益圊 r 隆志) 例( ) c大学 5残 , 、 5私 土 : ) 研究 老统 c 二 老希 望 L 于为‘
“ ” ‘ 二 所体言化的都是具有抽 象意义的事态 , 可以用实义名词“ 且都 I 二艺” 的某一项意 义解释 来概括这 些事 态的
性质。其次 , 文从 古 日语 中准体助词“ ” 本 的作用 出发 , 考察 了形式名词“ ” 的性质及与“二 ” ‘ 的区别 。 即形式
名词“ ” 只能指代具体的事 物或将具 体的事态或场面体言化 。 关键词 : 形式名词 ; 事态 ; 象事 态; 具体 抽 体言化
浅析形式 名词 “ 2” ” 区别 = 与“ 的 =
从 实义 名 词 “ 2”的意义 出发 = =
王 璐
( 州 大学 广 松 田学 院 , 东 广 广州 5 17 ) 130
摘
要 : 文首先从 实义名词“ 本 : ” 的含义 出发考察 了形式名词 “二 ” 实义名词 “二 ” I 与 ‘ 的联 系, 即形 式名词
(1 的解释可 以注 意到 , 了( ) 7 之外 , 它解释 都属 1) 除 6 () 其 于在(2 中所涉及到 的经 验 、 1) 习惯 、 要求 、 态等表 达抽象 状 概 念的名词 。这 和“ 意畿 ・ 思考 对象 j与 、 具象 的 ・ 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用法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用法作者:罗兴瑶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04期【摘要】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用法一直是辨析的难点所在。
两者作为形式名词,常常被互换使用,但是在日语中学习中,由于两者语感用法的微弱差别,学生误用的情况不时出现。
因此,本文以太宰治的作品《斜阳》为文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の」和「こと」的用法区分。
【关键词】形式名词;认知语言学;日语教学1 认知体验和知觉体验形式名词也被称为形式体言,其本身并没有实质含义,接续在连体修饰语后面,发挥名词的功能,是名词分类的一种。
关于「の」和「こと」的用法区分,已有不少先行研究讨论过,其中,久野暲对两者的区分,提出了「具体」与「抽象」的原则,根据他的学说,「の」表现了具体的事态,而「こと」则变现了抽象的事态。
基于这个原则,近藤安月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以下方法区分了二者。
「の」的后面,接续表感官的动词,或者接续作用于说话者眼前发生事态的动词。
与此相对,「こと」则是接续与传播相关的动词,或者是与表思考、判断的动词及指示动词。
换言之,以上论述可以理解为,「の」是把认知的体验体言化,而「こと」则是把知觉的体验体言化。
我们可以看一下「自然な日本語を教えるために」中所举的例子。
a.田中さんが友達と話していることが聞こえた(信息)(说话内容)(认知层面)b.田中さんが友達と話しているのが聞こえた(声音)(听觉对象)(知觉层面)虽然例文a的形式名词「こと」和例文b的形式名词「の」都具备,将「田中さんと友達と話している」(田中在和朋友说话)这一事实名词化的功能,但说话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却有所不同。
根据近藤的学说,例文a的说话人,可以听见“田中”和他朋友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声音通过认知转化成了信息,表达了认知层面的含义。
而例文b的说话人,则是只听见“田中”和他朋友说话的声音。
这个声音,则是听觉的对象,不能作为信息在头脑中处理,因此这属于知觉层面的含义。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用法——以《斜

2 场景认知下的r J 和r 二匕j 的用法区分
一
部小 说的作者 . 也就是说话人 . 可 以让 我们更好地从认 知 的角 、 r J 艺r 二艺j 使乙 、 分I , 奄分 析 度去把握『 j 和『 - 二匕J 的区别 。 也就是说 , 说话人是否 在心理上介 人 , 3 接统 勤匍力 并在头脑 中进行 了信 息的处理 . 或者说 . 说话 人是否捕捉 并描写 客观 接下来 , 我们可 以看 看《 斜 阳》 中, 常与r J 和r 二 匕j 连用 的动词 事实 . 并 对此产生知觉 层面 的反应 . 成为 了区分二者 的并 进行选 择的 分别是哪些 判 断 基 准 首先 , 表判 断的动词 r 墨6 J , 在《 斜 阳》 一文 中 , 常和r l 二匕J 一起 现 以《 斜 阳》 为文本 , 简析形式名词r J 和r 二匕J 的用法 。 出现 . 共2 6句 例 i r 南 <为 朝、 直治 c 土 寝床 l = 腹逭 、 , ) 、 堙草 老吸0 、 例5 r 括母 墨圭 爱情 l 二 力 老得 、 二允 c 土 一度 屯泣加 守c :、 岛、 速< 海 } 王 5老眺幻 、 全部 老圭扫为事 出来 。j 『 古力 痛 尢 亨 (? 』 _ . _ . 力 ℃ 茎为J 的意思是 r . . ・ 寸 为二 可能 南为J ( 能做 某事 ) 匕、 c 土匕幻 挡母 芑圭 挡加减 恶 、 6 : 氮力 { 一 ) ¨ 再 是关 于能力 的事 先判断动词 . 因此属 于人 的思 考范 围 . 可 以划分 为认 j 口 墨 方老L 。J 知层面 的动词 。 在《 斜 阳》 中, 除 了r ℃ 奉否J 之外 , r 扣加 为J r L岛世 毛J 例2 r 私力 夕方 、 扫凰 吕 加圭 燃 之残 『 ) 薪 老、 加圭 力 、 等一系列 表示对 事态 认知层 面把握的动词 .前 面所接 的形式 名词 . 都 岛引 善出 L 消 L允 屯I ) 、 薪 山 傍 忙置 、 惫事加 岛起 , ) 允 为r 二 Ej 。 匕 、 _ j l 二已c 二 氖 、 j 接 下来 , 关于r 为J ( 看) 『 朗< J ( 听) 等动词 , 常和r J 一起出现 虽然例文 1 和例文 2 都使用 了r 氖 < l ( 注意 ) 这个单词 , 但两者 例 6 r 真 赤 7 ’ 寸 花 散 岛 扎 南 否 老兄 、 , \ 尢 却对事态 的认知上有差异 。例 文 1 的说话人 . 是在“ 当时” “ 当场” 的第 I : 悲 L加 , ) 。J 三者 , 通 过 自己的“ 眼睛 ” 观察 到的事 态场景 。而例文 2 , 则是说话人 自 跟 五感有 关的动词 。大多是对现场一 瞬间发生场景 的感 官反应 . 己. 即文 中主人公 “ 和子 ” 关 于为何 引起火 灾的联想 . 可 以说 . 这是说话 因此 , 和形 式名词r l 的组合较多 。 人在 头脑 中的信息处理 , 通过思考 , 作 出判断 , 并实施相应 的反应。 因 另外, r 待 oj ( 等) r 兄破 否J ( 看破 )等作 用于眼前发 生的事态 , 内 此, 例文 1 前面用 了形式名词 r f , 而例文 2 则与此相对 , 用 了形式名 含“ 当时” “ 当场” 等同时性的动词 , 也接续在 r 1 之后 。 词r 二 J , 从认 知层 面去把握 了事态场景 。 例 7 r 幸 福 足音 、 廊下c : 明 之弓 老今 加今 加 匕胸 一 ) : 像这样认知体验和知觉体验两者 的含义都包含 的动词 . 如何去 区 扎 为思 待 , ) 1 、 加 岛, ) I j 分对事态 到底属 于哪一方 , 须得把握上下 文 , 解析动词含义 , 再 进行判 例 7中把用副词 『 今力、 今加匕J 强调 临场感 , 把“ 当时” “ 当场 ” “ 等 断。接下 来 , 以动词 r 意谶 寸弓j 为例进行分析 。 待” 的事态发 生的同时性 表达 出来 , 这种感 觉的倾 向更为 明显 . 因此 . 例3 r 私e 耋 、 y 卜 上 、 弓一 ) n0 、 、 然 e 0 允。 使用形式名词r j 也更为合理 了。 『 加 子 』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 的视角 出发 , 以太 宰治 的作 品 ( 下转第 2 6 0页 )
【こと】と【の】的用法区别

【こと】と【の】的用法区别★❶〈只能用【こと】的情况〉Ⅰ后面的动词【話す、伝える、約束する、命じる、祈る、希望する、聞く、(話を)】等与说话有关系的动词。
(1)ゼシに出られない{○こと/Ⅹの}を先生に伝えてください。
/请你转告老师我不能参加研究组的学习了。
(2)ご病気が早くよくなる{○こと/Ⅹの}を祈っています。
/祝您早日康复。
Ⅱ词尾是【です、だ、である】。
(3)私の趣味は映画を見る{○こと/Ⅹの}です。
/我的爱好是看电影。
这主要是因为不能与表示关联意义的【のだ】(→§36)加以区别。
Ⅲ用于【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がある、ことにする、ことになる】等复合表达方式。
例;あの女優は1週間で100万円稼ぐ{○こと/Ⅹの}ができる。
(那个女演员一个星期能挣100万日元。
)例;私は外国で暮らした{○こと/Ⅹの}があります。
(我在国外生活过。
)★❷〈只能用【の】的情况〉≪1≫后面的谓语是【見る、見える、聞く(声、音)、聞こえる】等表示知觉的动词。
例;公園で和子さんが走ってる{Ⅹこと/○の}が見えます。
(我看到和子正在公园跑步。
)例;隣の家で誰かが呼ぶ{Ⅹこと/○の}が聞こえた。
(我听到隔壁有人在叫。
)≪2≫后面的谓语是【待つ、手伝う、邪魔する、写す】等配合某种事态进行的动作。
例;子供が寝る{Ⅹこと/○の}を待って、電話をかけた。
(等孩子睡着后打了电话。
)例;このパソコンを運ぶ{Ⅹこと/○の}を手伝ってください。
(请帮我搬下电脑。
)≪3≫后面的谓语是【やめる、止める】例;雨なので花見に行く{Ⅹこと/○の}をやめました。
(因为下雨就不去赏花了。
)♣如果后面的动词是【話す、伝える、聞く】时,如下所示,可以在【こと】前加上【という】例;ハイキングが中止になったということを学生に伝えた。
(把取消郊游的事告诉了学生。
)❤特别是前后句表达方式很长的时候,只用【こと】就显得句子不容易归纳,这时候最好用【という】概括一下比较自然。
こと、の的用法及对比

关于「こと」「もの」「の」的用法及对比【こと】的用法词典中对「こと」解释:◆事柄、物事、事実(事、事情、事实)いいことがあれば、悪いこともある。
(既有好事,也有坏事。
)❖出来事、事件(事端、大事件)ことが起こってからでは間に合わない。
(出事以后就来不及了。
)♦事情(情况、内情)詳しいことが分からない。
(不了解详细的情况。
)⌧場合(场合、情况)ことによって中止にする。
(根据情况而终止。
)⍓上に修飾語をともっなて、さまざまの意味に用いる。
(伴随前面的修饰语,表示各种意思)ア.経験(经验、经历)一度見たことがある。
(看过一次。
)イ.必要(必要)わびることはあるまい。
(不必道歉吧。
)ウ.習慣(习惯)朝早く散歩することにする。
(每天早晨早早的散步。
)エ.あいだ(时间、期间)長いことご無沙汰しました。
(久疏音讯。
)オ.関係する事柄(有关的事情)金のことは口に出るな。
(别谈钱的事情。
)カ.命令(命令)6時に起きること。
=6時に起きなさい(6点必须起床。
)キ.ねうち(价值)行っただけのことがある。
(值得去。
)ク.うわさ、話(传闻、消息)お元気とのことです。
(听说很健康。
)即ち(即、也就是)俳聖こと松尾芭蕉。
(俳圣也就是松尾芭蕉)(人を表す名詞)についていえば。
(接在表示人的名词之后,就……而言)私子とこのたびに海外勤務を命ぜられました。
(我这次被派往海外工作。
)【の】的用法一、「の」的类型和用法「の」可以是领格助词、主格助词、形式体言,还可以表示同位语。
领格助词接续方法:体言+の+体言「私は日本语の教师です。
」主格助词--作定语句的主语接续方法:体言+の+谓语+体言「ここは私の勉强している大学です。
」同位语接续方法:体言+の+体言从接续方法上看和领格助词一样,但作同位语时,在「の」前后的体言必须表达同一事物。
「留学生の山田さんは今上海にいます。
」形式体言(1)。
「私が勉强しているのはこの学校です。
」这里的「の」代表了「私が勉强している」的地方,在句子中是主语。
“の”体言化[论文]
![“の”体言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3330d150e2524de5187e3c.png)
浅析“の”的体言化摘要:本文对形式名词“の”的体言化功能进行探讨。
“の”表体言化时,不能用实质名词替换,它表示的是一个动态的、有现实性的动作。
关键词:“の”体言化动态的现实性的动作关于“の”的体言化的用法,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很有见地的论述。
工藤(1985)把主句的动词划分为8类,认为感觉动词(“見る”、“聞く”等)和动作动词(“待つ”、“手伝う”等)只能用“の”,思考动词、传达动词、意志动词、表示动词等四类动词只能用“こと”,态度动词和认知动词既可用“こと”也可用“の”。
[1]魏萍(2003)指出:“如果通过上下文尤其是上文提示的判断依据是个人的判断、推测或经验,那么使用“の”句;如果判断的依据是客观的、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使用“こと”句。
”这一认识是基于对句子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很有意义。
笔者以为,我们在探讨“の”的体言化功能时,首先应该关注“の”的独特用法,分析它的表达特点。
下面我们对教科书中的一些实际用例进行分析。
“の”在体言化时有何特点?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考察。
(1)降りるとき、羽をバタバタさせて,オレンジ色の足を伸ばすのが見えた。
ぼくは着陸する飛行機が,機体から車輪を出すのを連想した。
(《日语》) [2](2)ある日,弟子のひとりは、鑑真が手さぐりで,なにかごそごそやっているのを見て,びっくりしました。
(《日语》)(3)そういうぼくだって,ともするとさけびだしそうになるのを,必死にこらえていた。
(《日语》)上面例句中的“の”只是起体言化的作用,因为这时的“の”无法用其它实质名词替代。
“の”句所后续的动词“見える、見る、こらえる”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表示感觉的动词,这时只能用“の”对前面的句子进行体言化。
可以说这正表明了“の”用于表体言化时的特点。
感觉动词所感受的是一种动态的、具体的动作或变化,这正是“の”的特点所在。
为了证实“の”的这一特点,我们再看一看其它的用例。
试论动词叙述文中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区别

试论动词叙述文中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区别摘要:有关形式名词,特别是「の」和「こと」的区别的先行研究已经有很多,基本的区分方法主要有:(1)依据形式名词所表示内容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内容进行区分;(2)根据动作的内容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进行区分。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例句,发现了以上两个标准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副句主句同时性实现可能性试论动词叙述文中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区别①日语中的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使用方法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是一个既容易又复杂的存在。
说它容易,是因为形式名词,顾名思义,就是与实际名词相区别,可以将具有用言性质的内容名词化,语法功能单一;说它复杂,是因为根据与「の」和「こと」搭配使用的动词不同,相应的用法也会有些许不同,即根据共起的动词不同,在「の」和「こと」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
例如:Josephs在其1976年发表的文章中久野的描述进行了补充,即使用「の」时一般表示“direct”(直接内容),而「こと」则表示“indirect”(间接内容)。
可是,仅仅依据以上的说明,笔者认为还不足以涵盖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全部用法,因此,本文将通过实例来再次观察和分析作为形式名词的「の」和「こと」的用法。
2 「の」和「こと」在句中的特征在两用句,即「の」和「こと」都可以使用的句子中,包含着「の」专用句(只能使用「の」来使用言性质的内容名词化的句子)和「こと」(只能使用「こと」来使用言性质的内容名词化的句子)专用句两种句子的特征,所以在表达时,使用哪一个形式体言更合适更贴切便成为了需要探讨的内容。
2.1 「の」专用句根据先行研究的标准,选取以下两个「の」专用句的例子:(2)田中は花子がタクシーに乗るのを見かけた。
(3)春子は父が来るのを待っていた。
这两个例子中只能使用「の」来使动词名词化,因为他们名词所标示的内容分别为「花子がタクシーに乗る」和「父が来る」这种具体的内容,如果使用「こと」的话就会显的很不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8—01
作者简介:张翔娜(1980—),女,广东南澳人。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语用学)。
与认知动词搭配的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对比研究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
张翔娜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本文通过小说文本中与认知动词一起使用的“の”、“こと”例句的分析,说明“の”、“こと”的区别与小说的作者(或者叫讲述者)的心理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通过语境的分析,突破传统研究对“の”、“こと”的区别进行新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の”;“こと”;认知参与;语境;叙述焦点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28—02
“の”、“こと”经常与“気付く”、“知る”、“思い出す”、“わかる”等认识动词,或“恐れる”
、“驚く”、“喜ぶ”等表达情绪的动词搭配使用,我们把此类动词统称为认知动词。
一、与认识动词搭配使用时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気付く”相关的例子,通过前后文来比较一下它们的语境差异。
(1)「皆様にお願い申し上げます。
車内で持ち主不明の手荷物にお気づきでしたら、車掌にお知らせを願います。
……」
……げんに車掌の警告のあと、乗客の何人かの眼がトランクに一瞥を送ったのに、木谷は気付いた。
(『告訴せず』:10)(2)木谷は、あのモーテルの出火が、その策略の遂行に欠かせない「事故」だったことに気付いた?なぜなら?二つの改印届をするのには、木谷
自身を隔離する必要があったからである。
(『告訴せず』:419)
例(1)中的“の”通过现场人物“木谷”的眼睛,
作者原封不动的讲述语境现场的事态,而例(2)则涉及到人物的认识行为,折射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甚至,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小说人物的,也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即本应客观的中立地讲述故事
的作者介入了小说的语境现场,作为一个带着某种
心理态度的人讲述着事态的进展,即例(1)、(2)中的“の”和“こと”的区别就在于出场人物(作者)对
认知对象是否有心理反应,这一心理反应无法通过出场人物的角度进行充分地讲述,而是通过“こと”这一概念化的过程,从作者的角度进行讲述。
当然,例(1)、(2)中的“の”和“こと”也可以互
换。
当例(1)把“の”换成“こと”时,“乗客の何人かの眼がトランクに一瞥を送った”则暗示了出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意识。
而当例(2)改用“の”时,
人物认知行为的心理活动便不能很好的得到传达。
再看看“知る”的例子。
(3)木谷がホテルに、遁げるようにして帰ったのは十一時ごろだった。
……木谷は係りの様子から、自分のいない間に誰も訪ねてこなかったのを知った。
(『告訴せず』:160)(4)「……そうそう、平仙にいる小柳という外務員なア、ヘラヘラと笑って調子のええ店員がおるが、ああいうのは気をつけんといけんよ。
あの男もだいぶ客を殺してきたからな」
木谷は内心ぎくりとなった。
老人が善意で忠告しているのか、小柳と取引していることを知ったうえでそう言っているのか、しばらく判断がつ
8
21
かなかった。
(『告訴せず』:166-167)
跟例(1)、(2)中的“気付く”一样,例(3)中的“の”符合描写现场客观事态的语境。
例(4)中,作者通过使用“こと”,表现出木谷摸不确定老人是否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这一心理,这里是作者对木谷大吃一惊这一人物心理所进行的揣测,因此加入了作者自身的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认识对象产生的“被动认知”还是“主动认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作者参与了事态的心理认知过程。
二、“の”、“こと”叙述的焦点
下面我们通过N.McCawley所举例子,来看看“の”“こと”叙述焦点的差异。
(5)お父さんがお前のことをこんなに心配してやっている{の/?こと}がまだお前にはわからんのか?!
(6)皆さんがたがお前のことをあんなに心配してくださっている{の/こと}がまだお前にはわからんのか?!
本文观点认为,例(5)中用“の”的原因并不是N.McCawley所说的因为“お前のことをこんなに心配してやっている”是真实的事情,而是因为“の”前接的内容是单纯的事态本身。
而例(6)中的“こと”用得比较恰当是因为“皆さんがたがお前のことをあんなに心配してくださっている”这一设定,反映了作者的主张,即有作者心理上的参与。
(7)おにちゃんから外人には日本語がとてもむずかしい{*の/こと}を聞いて/聞かされて驚いた。
本当かしら?
(8)あなたがた西洋人にとって日本語がむずかしい{の/??こと}は当たり前の話です。
N.McCawley(1978:190)首先,例(8)中用“の”是因为谓语“当たり前のことです”本身就是毋庸争议的事情,没有心理的因素。
而例(7)中所用“こと”的对象语“日本語が難しい”是否真实,说话者进行了认知上的参与,最后得出“本当かしら”这一不知道事实如何的问句,这样的语境体现了说话者的认知过程。
再比较下“驚く”只接“の”的例子。
(9)「僕はまた野見山さんがびっくりなさったのにおどろきましたよ。
」(『聖獣配列(下)』:107)
这种情况下,「おどろきました」的对象是“野見山さんがびっくりなさった”这一现场事态,“おどろきました”是对现场状况的一个反应。
而例(7)中“驚いた”的对象并不是一个现场的事件,而是对某个抽象概念表示吃惊,即不是现场的心理反应,而只是单纯的描述过去曾经因某事感到吃惊。
可以看出,例(7)的焦点在于“こと”所接的内容,而例(9)的叙述焦点在于“おどろきました”本身。
三、小结
前面考察的小说中的使用认识动词的“こと”和“の”的区别可以总结如下:
作者不赋予对象命题中表达的事态意义,而只是把命题内容当成现场存在的事态进行描述时,就使用“の”,而当作者参与命题对象的心理认知,或者命题中反映出作者心理认知时则使用“こと”。
也就是说,“の”和“こと”的区别在于在特定的语境中,小说人物,或者作者(讲述者)是否对认识对象给予心理上或者认知上的参与。
在心理认知过程中,不把认知对象当成现场事实,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概念化的认知,这一过程叫做“概念化过程”。
然而,作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参与,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而是随语境中作为叙述者的作者的心情而定的。
即便如此,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能用“こと”的语境,或者说容易用“こと”的语境要看认知对象对认知主体是否传递某种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的信息。
“こと”适用于对事态进展有较大影响的场景。
“の”是原封不动地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出场人物的认知行为也只是被当成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
另外,从信息构造这一点来说,“こと”句中,表达作者心理态度的“こと”节是句子的焦点,“の”句子中焦点则在句子的主句部分。
日语小说中,认知动词的对象语“の”、“こと”两者都能用的情况是,作者对小说人物的认识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也可能是作者参与小说场景,用自己的声音来讲述小说人物的心理认知。
因此,读者大可通过“の”和“こと”的使用情况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
[参考文献]
[1]尾野治彦.小説における補文標識「の」「こと」の使い分けについて[J].日本語科学,2004.
[2]久野章.日本文法研究[M].東京:大修館書店,1973.
[3]工藤真由美.ノ,コトの使い分けと動詞の種類[J].国文学解釈と鑑賞,1985.
[4]大島資生.補文構造にあらわれる「こと」と「の」について[J].東京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1996(6).
[5]山本英一.認識の様態と補文標識[A].言語学の視界小泉保教授還暦記念論文集[C].大学書林,1989.
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