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3)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4. 采用分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汽车的启动与制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1)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复习牛顿定律:(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的内容;(2)通过实验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应用。
4. 复习摩擦力:(1)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2)介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3)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件

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力,方向竖直向下,单位 是牛顿,简称牛。
弹力与弹簧
总结词
掌握弹力与弹簧的原理、 应用和计算方法
弹力
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 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簧
弹簧是一种弹性元件,具 有缓冲、减震、储能等作 用,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 和电子产品中。
摩擦力的应用
总结词
摩擦力的分类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在生活中 的应用
应用。
圆周运动的应用
总结词:丰富多样
详细描述:圆周运动是另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其运 动轨迹为一个圆或圆弧。圆周运动的应用非常丰富多 样,包括各种旋转运动、机械传动和天体运动等。例 如,电风扇的转动、机械钟表的齿轮传动和地球的自 转等都是圆周运动的应用。此外,圆周运动在汽车、 自行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中也有着重要 的应用。
减小阻力和摩擦的方法
总结词:应对策略
详细描述:为了减小阻力和摩擦,可以采用减少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减轻物体的重量、使用润滑剂或 改变接触表面的材料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和摩擦力,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和性能。
05
力的应用
重力与万有引力
总结词
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概 念、性质和作用
万有引力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相 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做 万有引力。
《力和运动》复习课 ppt课件
目录
• 力的基本概念 • 运动的基本原理 • 力和运动的关系 • 摩擦力与阻力 • 力的应用 • 运动的应用
01
力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力
总结词:力的定义
详细描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具有大小、量
总结词
运动的基本原理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2012年考纲】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定义式,知道其单位m/s、km/h及其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地计算等)。
2.会选用适当的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s,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会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m,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粗略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4.经历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6.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实际情况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与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分析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

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相互作用的力 不同点
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3.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变滑动为滚动; ④ 分离摩擦面。 列举相关的事例: ① 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② 滑雪板底面做的很光滑; ③ 机器转动的部分加滚动轴承; ④ 加润滑油; ⑤ 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把列车托起。
练习 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问题时,小红设 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 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 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 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 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 F 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木块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便于读数。
3 5
摩擦力 /N
0.2 0.35
3
木块与棉布
3
0.4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1、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A.在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 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够运用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教学难点:(1)力的相互性的理解与运用。
(2)牛顿运动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3)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1. 复习导入:(1)回顾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实例分析:(1)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等。
(2)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碰撞等。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对)(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会改变其运动状态。
(错)2. 选择题:(1)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A. 物体形变B.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C. 物体温度变化D. 物体颜色变化)五、课后作业:2.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一个简单的物体运动问题,并绘制运动轨迹图。
3. 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运用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描述其运动状态。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力与运动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B.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P113第一大题.
教后反思
C.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才有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例题2: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力( )
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例题3:下面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科学家使用了几个非常典型的物理学方法.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定律的发现过程,依然能感受到物理学方法的魅力.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没有使用下列物理学方法中的()
A.理想化实验法B.推理法
C.类比法D.观察法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汽车受到重力
C.汽车具有内能
D.汽车具有惯性
知识点3:力的合成
问题3:什么是合力?我们可以按怎样的步骤来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
4.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
B.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会改变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学会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运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应用。
(2)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牛顿三定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讲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1)请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
(2)请学生根据给定的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2)总结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总结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醒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 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和运动》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六章《力和运动》教案(沪科版初二)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课时总 1课时课型:复习课调整意见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二力平稳的条件。
2、进一步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缘故。
3、进一步明白得物体的惯性。
4、能熟练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二力平稳的条件惯性牛顿第一定律难点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明白得和运用教具小车斜面、长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钩码、课本、饮料瓶、课件等学法教法复习法归类讲解法训练法板书设计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方法内容概念:惯性讲明惯性现象力应用和合力、分力同方向: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动反方向:定义:二力平稳条件:应用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学活动估时调整意见简述意图导入课题师生互动整体构建归类剖析强化训练意图引题知识网络牛顿第一定律简述要复习的意图、内容、提出复习要求,让学生明确目的,便于复习。
投放知识结构,要求阅读课文、回忆并填写完整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方法内容概念:惯性讲明惯性现象力应用和合力、分力同方向: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动反方向:定义:二力平稳条件:应用力的作用: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缘故,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缘故实验探究:采纳了操纵变量法,该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截了当验证惯性: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现象讲明:要研究的物体原先的状态条件改变后,由于要研究的物体具有惯性,它还要保持原先的运动状态,因此…….训练:探究P3 1、4、6及时答疑,并针对共同咨询题讲解3min8min15min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学活动估时调整意见归类剖析强化训练归类梳理总结方法作业要求二力的合成力的平稳结构与方法力的作用成效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训练:探究P7 7 成功:1 拓展:1及时答疑,并针对共同咨询题讲解平稳状态力的平稳F合=0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平稳条件:4个,缺一不可训练:探究P10 开放作业:6、7 成功:1及时答疑,并针对共同咨询题讲解引导学生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再现本章要紧内容并总结解题的方法1、复习本章内容,预备单元测试2、完成本章〝复习自测题〞11min13min4 min1 min教后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得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得力,这就就是摩擦力
产生条件
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
通常情况下,摩擦力得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作用点
作用点可以取在接触面上也可以取在物体得重心上
效果
阻碍物体得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力得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得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运动速度大小与运动方向得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得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构造
弹簧、刻度盘、指针、挂钩、外壳
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得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使
用
方
法
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就是否指零刻度线处;
使用前要先拉动几次挂钩,以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课 题
力与运动复习课
课 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朱继强
备课组长
任课教师
审核领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与力得三要素
(2)知道弹力,测力计得原理、用法。
(3)知道重力得方向,大小及与质量得关系;
(4)知道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5)知道力得平衡,会进行力得合成;
(6)理解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力与运动关系;
方向
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指向地心)
应用
重垂线,水平仪
作用点
物体得重心——重力作用在物体上得等效作用点。说明:重心得位置与物体得;形状规则、质地均匀得物体得重心在它得几何中心上;物体得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空心圆球、圆环;增大物体稳定性得方法:增大支承面,如赛车;降低重心,如不倒翁
薄板重心得求法
悬挂法
理解
重力不就是地球得引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也稍有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逐渐变大;离地面越高,重力越小
特点
①普遍性(地球上得物体都受到重力得作用)②相互性(物体受重力时,地球也受到物体得吸引力)③非接触性(空中运动得物体与静止时所受重力就是相同得)
施力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
地球上得物体
大小
G=mg,其中g取9、8N/kg,它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到得重力为9、8N。
牛顿第一定律得简历过程
人物
观点
备注
亚里士多德
力就是维持物体运动得原因
通过想象思考
伽利略
物体得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实验进一步推理
牛顿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验→假想→推理→牛顿第一定律
探究:伽利略得斜面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过程
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其目得就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得速度相同,这种研究问题得方法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整理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与练习,增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力与重力、弹力、摩擦力、力得合成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本章中得几个实验。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验、总结并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备注
知识点1力
定义
物体对物体得作用
单位
牛顿(N)
产生
说明
实验中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接触面积得大小、运动速度得大小等无关
4.增大与减小摩擦得方法
增大摩擦力
减小摩擦力
方法
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举例
用力捏车闸刹车;轮胎刻有花纹
滚动轴承;气垫船
知识点4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①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得一种相互吸引得力。
②万有引力得大小跟两个物体得质量与物体间得距离有关。
③当地球上得物体有很大得速度时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得束缚,实现飞出地球得愿望。
④物体受到得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让弹簧测力计保持竖直状态,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得示数F就等于物体得重力G)
知识点3摩擦力
分别将毛巾、棉布、木板铺上,改变接触面得粗糙程度,分别进行实验
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运动得距离来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得影响,这种研究问题得方法称之为转换法
得出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行推理:如果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以恒定得速度运动下去
举例
人能在冰面上快速慢行;汽车轮胎上常有凹凸得花纹;足球守门员要带上手套;登山运动员要穿防滑靴等
2.摩擦力得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定义
两物体接触时,存在相对运动得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得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得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受到得摩擦力
影响因素
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原理
二力平衡
实验装置
水平长木板、质量不同得木块、毛巾、弹簧测力计
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探究过程
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得目得就是:使弹簧测力计得拉摩擦力得大小跟压力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条件
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得物体;物体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相互接触)
力得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得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得线段表示力得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如果大小未知,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力
得
特
点
物体间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并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得应用:走路、划船、摔跤、喷气式飞机、火箭发射升空等;危害:撞车时两辆车都受伤害);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就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就是施力物体
其大小与外力有关,随外力得增大而增大
其大小与压力得大小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
其大小与压力得大小与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有关
说明
就是相对静止得物体之间得摩擦;大小与外力相等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其她条件相同得情况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测量时要避免弹簧及指针与外壳摩擦,以免影响测量得准确程度(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得方向与所测量力得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得表面垂直
注意:
①产生力得作用得物体之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一个力得产生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一个物体也不能产生力。
知识点2重力
定义
因地球得吸引而使物体受到得力。符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