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篇一:《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

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

人知的恶行,可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

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

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

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

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

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试图让

学生去观察,分析,

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激发学习的热情。

师:细菌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有人谈“菌”色变。这些简单的微生

物它们是怎么生

活的,它们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1: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是有害的。

生2:我们看不见它们,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生活。

师: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要以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看事

物,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生3:我们周围都有细菌对我们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不能说它们是

有害的。

生4:我们喝的酸酸乳,酸酸甜甜很好喝。它们有的是有益的,但

是有的会让我们生

病比如肺结核、肺炎分别是有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细菌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既有害

又有利的。但是

作为大地的“清洁工”,细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

们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归还给大自然。

生5:原来它们作用这么重要,否则地球上都是尸体太恐怖的。

师:板书—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班班通和多媒体资料学生掌握起来还算

可以,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敢于去想,去做,别害怕胆怯,勇敢面对一切,

相信自己什么知识都能驾驭。学有所获,大胆设想——未来是掌握在自己

手里。

〔二〕真菌

师:电视广告—猴头菇饼干养胃的,里面有猴头菇以及我们吃的香菇、木耳、银耳、

金针菇等等,它们不是植物而是真菌。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真菌,真菌种类繁多,适应性强。几乎所有的有机物上都能发现真菌的存在,但它们在潮湿营养丰富的环境里生长得很好。发现生活中的真菌,找一找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真菌)

生1:观察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指出真菌的结构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生2:真菌和细菌不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生3:人、动植物、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生4:真菌有的可以食用,药用,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师:真菌也像细菌一样能够使人、动物、植物生病,人的脚癣由真菌引起的;还有误

食有毒真菌鬼笔鹅膏,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夏天很多东西都容易生霉,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霉菌也属于真菌。所以同学们我们看待微生物不能存在偏见,在生活中,它们不停的变化,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们。

师:板书—1真菌的结构

2真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着不

可预知的未来,以后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都是未知数,从而调动了学

生的好奇心,学生们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病毒

师:至今都令人恐怖的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4国已经夺走887人的生命,报

告累计感染病例数超过1600例。它迅疾突破人体免疫系统,在非

洲多个区域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

多国家和地区的警惕。〔图片展示〕病毒如此的猖狂,我们难道就

应该害怕它们吗?(非典病毒,艾滋病毒,乙肝病毒图片展示)

生1:病毒个体很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生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

物质核酸。病毒只

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生3:寄生在植物身上的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身上的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上

的叫细菌病毒。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们发言,让他们说出所有知道的关于病毒知识,施展他们的才

能,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内心真正意义的得到满足,更爱学习。师:图片展示病毒与真核细胞、大肠杆菌大小比较示意图,更加形

象直观,学生们都

能比较出来。

生4:病毒是最小的微生物。

生5:病毒形状多样。

师:神奇的病毒与我们人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生6:病毒引起生病,流行性感冒、肝炎、狂犬病、艾滋病、禽流

感等等。生7:利用乙肝病毒、甲肝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研

制出了一系列的疫苗。师:板书—1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有遗

传物质和蛋白质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

时也培养他们搜集

资料,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师:这些生物我们是看不见的,当显微镜发明时,才知道它们的真

实存在,所以我们

称它们为微生物。不管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去重新认识它们。学完这章,同学们你们到底

掌握了什么?

三.拓展应用,迁移知识

师:课本30页的探究实验—霉菌生活的环境,要求每位学生试着去观察,然后4人

一组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我相信大家肯定能有收获,同时注意探究实验的4 大步骤。有的同学甚至把生霉的一些“作品”带到了课堂,大家的热情都很高。生:提出问题--霉菌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作出假设--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丰富的营养等条件.

设计实验--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 学生自主探索,开拓思

维能力

得出结论: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丰富的营养等条件师:归纳总结提出防止家中食物或者衣物霉变的具体措施,同时指出对于微生物的

了解可以上网查查。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慢慢积累的,愿同学们多学习多思考。设计意图:教学中为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

喜悦,有利于培养探索的精神,开拓思维,把课堂这个大舞台留给未来的接班人。

四.课堂小结,反馈知识

填表题

五.作业布置

单元评价14-17页

板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细菌

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真菌

1真菌的结构

2真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三病毒

1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学反思:

学生们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好的,都说学到了知识,知道什么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有与人类的关系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积极性也比较高,总体还可以。但是有不足之处,仍然有几个同学总是心不在焉的,也许是内容量太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不能太集中。

【篇二:《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人知的恶行,可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

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

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试图让

学生去观察,分析,

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激发学习的热情。

师:细菌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有人谈“菌”色变。这些简单的微生

物它们是怎么生

活的,它们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1: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是有害的。

生2:我们看不见它们,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生活。

师: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要以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看事

物,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生3:我们周围都有细菌对我们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不能说它们是

有害的。

生4:我们喝的酸酸乳,酸酸甜甜很好喝。它们有的是有益的,但

是有的会让我们生

病比如肺结核、肺炎分别是有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细菌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既有害又有利的。但是

生5:原来它们作用这么重要,否则地球上都是尸体太恐怖的。师:板书—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班班通和多媒体资料学生掌握起来还算

可以,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敢于去想,去做,别害怕胆怯,勇敢面对一切,

相信自己什么知识都能驾驭。学有所获,大胆设想——未来是掌握在自己

手里。

〔二〕真菌

师:电视广告—猴头菇饼干养胃的,里面有猴头菇以及我们吃的香菇、木耳、银耳、

金针菇等等,它们不是植物而是真菌。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真菌,真菌种类繁多,适应性强。几乎所有的有机物上都能发现真菌的存在,但它们在潮湿营养丰富的环境里生长得很好。发现生活中的真菌,找一找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真菌)

生1:观察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指出真菌的结构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生2:真菌和细菌不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生3:人、动植物、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生4:真菌有的可以食用,药用,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师:真菌也像细菌一样能够使人、动物、植物生病,人的脚癣由真菌引起的;还有误

食有毒真菌鬼笔鹅膏,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夏天很多东西都容易生霉,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霉菌也属于真菌。所以同学们我们看待微生物不能存在偏见,在生活中,它们不停的变化,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们。

师:板书—1真菌的结构

2真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着不

可预知的未来,以后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都是未知数,从而调动

了学

生的好奇心,学生们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病毒

师:至今都令人恐怖的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4国已经夺走887人的生命,报

告累计感染病例数超过1600例。它迅疾突破人体免疫系统,在非

洲多个区域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

多国家和地区的警惕。〔图片展示〕病毒如此的猖狂,我们难道就

应该害怕它们吗?(非典病毒,艾滋病毒,乙肝病毒图片展示)

生1:病毒个体很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生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

物质核酸。病毒只

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生3:寄生在植物身上的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动物身上的叫动物病毒,寄生在细菌上

的叫细菌病毒。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们发言,让他们说出所有知道的关于病毒知识,施展他们的才

能,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内心真正意义的得到满足,更爱学习。师:图片展示病毒与真核细胞、大肠杆菌大小比较示意图,更加形

象直观,学生们都

能比较出来。

生4:病毒是最小的微生物。

生5:病毒形状多样。

师:神奇的病毒与我们人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生6:病毒引起生病,流行性感冒、肝炎、狂犬病、艾滋病、禽流

感等等。生7:利用乙肝病毒、甲肝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研

制出了一系列的疫苗。师:板书—1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有遗

传物质和蛋白质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

时也培养他们搜集

资料,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师:这些生物我们是看不见的,当显微镜发明时,才知道它们的真

实存在,所以我们

称它们为微生物。不管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去重新认识它们。学完这章,同学们你们到底

掌握了什么?

三.拓展应用,迁移知识

师:课本30页的探究实验—霉菌生活的环境,要求每位学生试着去观察,然后4人

一组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我相信大家肯定能有收获,同时注意

探究实验的4 大步骤。有的同学甚至把生霉的一些“作品”带到了课堂,大家的热情都很高。生:提出问题--霉菌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作出假设--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丰富的营养等条件.

设计实验--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 学生自主探索,开拓思

维能力

得出结论: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丰富的营养等条件

师:归纳总结提出防止家中食物或者衣物霉变的具体措施,同时指

出对于微生物的

了解可以上网查查。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慢慢积累的,愿同学们多

学习多思考。设计意图:教学中为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让他们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

喜悦,有利于培养探索的精神,开拓思维,把课堂这个大舞台留给

未来的接班人。

四.课堂小结,反馈知识

填表题

五.作业布置

单元评价14-17页

板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细菌

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真菌

1真菌的结构

2真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三病毒

1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学反思:

学生们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好的,都说学到了知识,知道什么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有与人类的关系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积极性也比较高,总体还可以。但是有不足之处,仍然有几个同学总是心不在焉的,也许是内容量太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不能太集中。

【篇三: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题第22章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教者:黄艳班级:二年六班【教学目标】:1. 会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能举例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时计划】:2 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学案 2 多媒体课件。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学生准备:

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举例说明对人类有利和不利方面)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一)温故见大屏幕(每小组一道选择必答题,另设八张识图抢答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彩缤粉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人们才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微生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这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要想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它们,那就先请同

学们把“神奇微生物”的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一下吧!(二)新知预

习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p46—48的内容,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和

2 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

3 细菌虽然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菌的细胞一般由和等

部分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和等结构。

4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活方式有两种。

5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成和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板书: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巡回指导,解疑答惑)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播放课件,展示病毒的类型、结构,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形状。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忆病毒的结构、生活

特点,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形态分类。形象记忆细菌的结构。

教师: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清洁的口腔中,每只牙齿表面

可以有一千到十万个细菌,不洁牙齿中有一亿到十亿个细菌。从而

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自学,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

该放主要精力,加强理解消化。

二合作研学:

课前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完成: 1举例说出病毒、细菌和人类

的关系如何?

1)有害病毒: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2)有益

病毒: 1)细菌:;;(2)有益细菌:;;;学生:课上学习

组长负责,小组内分享查阅的资料,质疑、讨论交流病毒、细菌和

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板书(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

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

教师:全班1-4组为一大组,5-7组为一大组。代表抽签,一组是有利病毒,一组是有害病毒,双方进行辩论,不用举手,自由站起来

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同学多,讲的实例多且效果好。

学生:双方进行列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同学们辩论的很激烈,现在让我们看看病毒对自己的评价吧!多媒体展示细菌、病毒和人类关系。(各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以消

灭了天花、控制住了流感、非典型肺炎、鸡瘟、病毒性肝炎,但是

艾滋病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认真专研,今后要勇敢机智地与有害病毒作斗争,利用病毒的优点为人类造福。)

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辩证观点,在教学中通过实例让学生

正确的认识它们,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关注

自然与社会的良好品质。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为题,民主、和谐

的课堂氛围,双方的辩论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

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为将来更好融入

社会打下基础

三实践发现:

(一)将下列几种细菌、病毒与其对应的项目连接起来

甲烷菌生产酸奶 t形噬菌体使致病细菌死亡乳酸菌生产沼气苏

云金杆菌消灭有害昆虫醋酸菌使人患结核病 sars病毒艾滋病结

核杆菌生产醋艾滋病病毒非典型肺炎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肝炎病

毒流行性感冒肺炎双球菌使人患上肺炎流感病毒病毒性肝炎

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小卷上此题

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连线情况,随时点拨。设计思想:这是

对常见细菌、病毒与人类的利弊的归纳,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

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利于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细菌和病毒,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评价然后大屏幕展示答案。

(二)思维拓展: 1 教材p51思维拓展

设计思想:加强学科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扩展和转化,开

发学生的心智潜能。

(三)学习心得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大屏幕展示表格,知识系统化。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教学反馈(每个选择5分)

1(一)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酵母菌 b 病毒 c

草履虫 d衣藻 2 下列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a 酵母菌 b霉菌 c 枯草芽孢杆菌d蘑菇 3 细菌的生殖方式通常是()

a孢子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种子生殖

4 下列细菌对人类有害的是() a甲烷细菌 b乳酸菌 c根瘤菌 d

结核杆菌 5 观察病毒必须借助的仪器是()

a手持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 电子显微镜

d上述三者均可

6 sars病毒的营养方式是() a寄生B自养C腐生

D独立生活 7 细菌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a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b细菌有细胞壁 c细胞内有叶绿体 d是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二)下列是有荚膜的细菌结构图,请根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每空5分,共65分)

学生:六分钟检验时间,

教师:巡回关注学生答题,掌握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先答完的交给教师,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评价,鼓励其他

学生答题要快、要准。教师:大批学生答完题,教师组织学生同座

互批,并公布正确答案。最后统计答题情况,给小组加分。进行本

课综合评价,评出优秀小组,激励其他小组学生继续努力。四作业:调查病毒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对自己身边的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病毒、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

具体实例和资料。大胆设想,写一份“病毒、细菌对未来人类生活的

可能产生影响”的科学幻想小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细菌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

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神奇的微生物 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题第22章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教者:黄艳班级:二年六班 【教学目标】:1. 会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能举例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时计划】:2 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 学案 2 多媒体课件。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学生准备: 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举例说明对人类有利和不利方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一)温故见大屏幕(每小组一道选择必答题,另设八张识图抢答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彩缤粉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人们才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微生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这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要想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它们,那就先请同学们把“神奇微生物”的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一下吧!(二)新知预习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P46—48的内容,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和 2 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 3 细菌虽然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和等部分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和等结构。

4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活方式有和两种。 5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成、和三种类型。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板书: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巡回指导,解疑答惑)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播放课件,展示病毒的类型、结构,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形状。 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忆病毒的结构、生活特点,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形态分类。形象记忆细菌的结构。 教师: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清洁的口腔中,每只牙齿表面可以有一千到十万个细菌,不洁牙齿中有一亿到十亿个细菌。从而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自学,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主要精力,加强理解消化。 二合作研学: 课前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完成: 1举例说出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1)有害病毒: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2)有益病毒: (1)细菌: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2)有益细菌:;;;; 学生:课上学习组长负责,小组内分享查阅的资料,质疑、讨论交流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板书(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 教师:全班1-4组为一大组,5-7组为一大组。代表抽签,一组是有利病毒,一组是有害病毒,双方进行辩论,不用举手,自由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同学多,讲的实例多且效果好。 学生:双方进行列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绪论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 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二)分布广,种类繁多 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答案.docx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 油镜指的是为了减少高倍镜的折光,在物镜和玻片之间滴上松节油等。所以油镜其实就是给高倍镜物 镜和玻片之间加油。而所有高倍镜之前都先要用低倍镜观察,是因为低倍镜下好找目标。低倍镜放大 10 倍,高倍镜放大40 倍,油镜放大100 倍,先用低倍镜、高倍镜,既便于找到目标,又方便调焦距。 要使显微镜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加大聚光器光圈,同样设置下低倍物镜比高倍物镜视野亮 把材料切薄一点透光较好 使用滤光片,增加反差和清晰度。 向上调节聚光器。 2.怎样区别活性污泥中的几种固着型纤毛虫 大多数情况下,会遇到钟虫、柄纤毛虫、累枝虫等。三种虫形态均类似钟的形状,钟虫每个都是独 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连接;柄纤毛虫类似钟虫,量很大,只是在根部汇聚在一根柄上,可以理解成一 根柄上分出很多个钟虫;而累枝虫就像是树,一根柄上分出很多个柄,然后很多个柄上又分出很多个 “钟虫”。 用压滴法制作标本片时注意什么问题 1. 使用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都要干净; 2. 制成的标本片不能有气泡 4. 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如果不固定的话你进行染色后水洗去多余染料的同时会将菌体一并冲走 注意的就是不要弄死细胞咯!不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如果是用火,那就是不要烧死它们,用 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过两次就好。 Over 一般我都是用酒精灯的外焰烤的但是要注意温度。温度过高挥出现变形细胞。温度已载玻片接触手背,手背不觉得烫为宜。加热只水分蒸发完全后,再在酒精灯外焰上通过两到三次,就成了。 革兰氏染色法中若只做1~4 步,不用番红染液复染,能否分辨出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 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革兰氏染色原理和番红复染本身并无关系。 但是,但是, 你能指着一片空白的照片说这些细菌没有被结晶紫染色所以是阴形吗鬼 知道那里有没有细菌。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细菌大多可以按照革兰氏法划分,在杀菌方面自然管用, 还有实验方面, 比方说,实验需要G阳性细菌作为研究材料,如果最后需要杀死细菌获取什么代谢产物,已知是G阳性细菌,那就有目的地杀除了,摒除了盲目手段。

5831.苏教初中生物八上《第5单元 第14章 第3节 神奇的微生物》word教案 (4)

课题第14章第3节神奇的微生物 学习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法 选择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各种真菌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是否采用多 媒体 是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 时数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8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 1.微生物包括哪几类? 2.细菌的种类有哪几种? 3.细菌的结构是什么? 4. 真菌分为几类? 5.真菌的结构有何特征? 6.真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二、新授 (一)病毒 下面我们来认识微生物当中个体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位成员-----病毒的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病毒图片大屏幕出示复习提问问 题,引导学生回答比较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1.微生物具有小、简、 低的特点 2分类: 3结构特征; 4.营养方式有:异养, 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学生观看课件并阅读课 文p32,了解病毒的发 现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 题 观看大屏幕,了解病 毒的发现史,回忆 非典时期的情形及 甲型H7N9禽流感病 毒流行的情景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内容: 1.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 2.结构特点;简单,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 3.生活方式: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寄生。 4.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的一面:感染疾病 (2)有益的一面:制作疫苗,生物杀虫剂 三、小结:列表比较 大小结构营养方式病毒 细菌 真菌 四、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病毒 的模式图 阅读P33的内容讨论病 毒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课件,总结:病 毒的益处和害处。 [播放]课件展示总结: 病毒的益处和害处 [问]同学们今天学到了 什么,下面让我们用一 个表格来小结一下 [播放]课件中表格 展示表格内容 生:观看图片认识各 种病毒,了解病毒形 态,结构,思考其营 养方式。 生:讨论并回答。 生:口述,填写表格 进一步认识三种微 生物的结构区别 作业设 置 课后自我评价及同步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A/B/C/D)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51319 总学时:3.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40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习题课学时:0学时。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环境工程学。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 王士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参考书目: 《环境微生物学》史家栋,徐亚同,张圣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高等教育出版社 《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徐亚同,史家樑,张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微生物工程》马文漪,杨柳燕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利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有关的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废水、有机固废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解下列基本概念 微生物、菌落、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芽孢、菌胶团、培养基、碳氮比、自养菌、异养菌、主动输送、生长曲线、寄生、互生、共生、拮抗、酶、酶的活力、新陈代谢、电子传递、呼吸链、三羧酸循环、好氧呼吸、发酵、遗传性、变异性、转化现象、诱变、污泥驯化、菌种变异、河流自净、微生物生态、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氨化作用、硝化与反硝化等。 2、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 (1)微生物的形态认识,用于污水处理站的生物相镜检 (2)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及微生物营养的了解,指导污泥驯化 (3)从理解微生物的代谢到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 (4)用遗传变异的理论,指导优势菌种的选择 (5)对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认识,指示污水生化处理的效果 (6)综合微生物学知识,用以探讨环境及污染物变化和转化、微污染源水预处理、生物修复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卷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02-2003年度上学期)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20×2=40) 1、对微生物的概念,以下最正确、最完整的叙述是。 A、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的生物。 B、微生物是一类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其结构的生物。 C、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 观察清楚其结构的最低等生物。 D、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结构或非细胞 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其结构的最低等的生物 2、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包括。 A、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B、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 C、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D、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 3、以下微生物属于环境工程微生物范畴的是。 A、病毒、蓝细菌、真细菌、粘细菌。 B、原生动物、蓝细菌、真核藻类、放线菌、粘细菌。 C、微型后生动物、酵母菌、霉菌、真细菌。 D、病毒、螺旋体、细菌、放线菌、 真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4、关于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细菌的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丝状菌。 B、杆菌有长杆菌、短杆菌、弧杆菌、链杆菌和芽孢杆菌之分。 C、在任何情况下,细菌的形态都是稳定的。 D、多数球菌的直径为0.5~2.0μm。 5、以下物质属于细胞质内含物的是。 A、细胞膜 B、核糖体 C、荚膜 D、异染粒 E、气泡 6、荚膜具有的功能包括。 A、荚膜可以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 B、荚膜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C、荚膜是细菌在其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当营养缺乏时可以作为碳源和氮源被利用。 D、细菌的荚膜有生物吸附的作用,将废水中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7、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描述菌落特征应包括。 A、菌落的形态 B、菌落的大小 C、菌落的光泽 D、菌落的颜色 E、菌落的质地及透明度 F、菌落的边缘特征 8、古菌具有的特点有。 A、古菌有精确的方角和垂直的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的细胞; B、古菌的细胞膜组分大多数是脂蛋白,蛋白质是酸性的;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苏教版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 苏教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 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状;螺旋状;丝状四种。 2 3.各种微生物有一些共同特点,包括个体极小;分布广,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 4.细菌的呼吸类型分为发酵;好氧呼吸;无氧呼吸。 5.细菌营养物质吸收和运输的四种途径分别是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6.列举几种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B族维生素;维生素C;氨基酸;嘌呤;嘧啶;(生物素;烟酸)。 7.细菌连续培养有恒浊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两种。绝大多数污(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均采用恒化连续培养 8.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素营养源;氮素营养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菌种保藏方法有定期移植法;干燥法;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综合法5种。 10.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或转化者。 1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2.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核酸。少数个体大的病毒,还含有类脂质;多糖13.微生物按照细胞结构的有或无可划分为非细胞结构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按照细胞核膜、细胞器及有丝分裂等的有无,可划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14.细胞质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水。

15.细菌表面带负电荷。 16.原生动物可划分为四类: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 17.酵母菌有发酵型;氧化型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将糖转化为乙醇;二氧化碳的一类酵母菌。 18.各种辅酶和辅基中,作为电子传递体系的组成成分的有NAD和NADP;FMN和FAD;辅酶Q,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传递氢;传递氢;传递氢和电子。 19.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活性污泥要求碳氮磷比为BOD :N:P=100:5: 5 :N:P=100:6:1。 1,厌氧消化污泥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为BOD 5 20.细菌衰亡的原因包括营养物被耗尽,细菌进行内源呼吸;有毒代谢产物积累,抑制生长繁殖。 21.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22.根据细菌对温度的最适生长需求,可将细菌分为4类: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嗜超热菌。 23.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关系;原始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偏害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 24.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菌胶团 25.核糖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鞭毛的功能是运动。 1.病毒(Virus):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μm以下的超微小生物。 2.菌胶团: 多个细菌个体排列在一起,由公共荚膜包藏形成的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奇特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实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通过“科学幻想”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调查能力;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情感目标:养成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观点;明确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利、弊关系,养成优良的卫生习惯,并贯彻到学习、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形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优良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图片的观察及实验探究获得病毒、细菌、真菌主要特征的知识。 举例说出真菌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结构及主要特征。 收集、运用信息资料,阐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能使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从图书馆、报刊文摘、互联网等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病毒、细菌、真菌的影视、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准备霉变的馒头片以及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相关实验仪器:布置学生做好“角色扮演”活动的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5~7 d,把馒头、面包、猪肉、米饭等几种例外的新鲜食品,分成几组,每组的食品种类以及每种食品的重量要求都相同,然后放

置在干涸、滋润、不通风等例外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做好食品变化的记录,准备课堂实验用;准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个大组,抽签决定每个大组扮演的角色,按各自的角色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资料(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就本角色与人类的关系准备发言稿或“科学幻想”报告。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在前几节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初步浏览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动、植物,也了解了它们的一些特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奇特的微生物世界,大家肯定能得到不少的收获。 学生活动:观看“奇特的微生物”课件上有关微生物的文字、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并热闹讨论。 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看了“奇特的微生物”,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你们又对微生物有什么认识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畅谈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从中了解到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认知程度,每组由一名学生作好讨论记录。 结果展示:把每一个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比一比哪个组的想法多,对微生物的认识多。(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有涉及到微生物的危害性,有涉及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还有微生物的大小的等。) 5.2科学探究,新课导学 5.2.1学习病毒 (1)病毒的结构。 用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各种形态的病毒图片。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超全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7、MHC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 8、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物

20XX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那些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包括古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那些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体,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包括除蓝细菌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为了识别和研究微生物,将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 (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反应、菌落特征、细胞 结构、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4、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5、写出大肠埃希式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拉丁名称? 6、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1、个体极小 2、分布广,种类繁多。 3、繁殖快 4、易变异

7、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8、噬菌体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各有怎样的培养特征? 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敏感细菌均 匀分布在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浑浊。然后接种噬菌体,敏感细菌被噬菌体感染后发生噬菌体裂解,原来浑浊的细菌悬液变成透明的裂解溶液。 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9、病毒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在海水和淡水中,温度是影响病毒存活的主要因素在土壤中病毒受土壤类型、渗滤液的流速、土壤空隙的饱和度、 PH、渗滤液中的阳离子价数和数量、可溶性有机物和病毒种类 10、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 氏阴性菌含极少的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 功能菌(絮凝菌)的分离、筛选与性能研究 实验须知* 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2. 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建立无菌概念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能够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基本要求 1. 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以免手忙脚乱,影响实验课效果。 2. 实验前,按内容要求仔细检查所需仪器、药品是否齐全,若有问题及时提出。 3. 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不得马马糊糊,否则会造成错误,甚至出现事故。 4. 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特别是对于连续观察的实验,必须认真记下每次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5. 使用贵重精密仪器时要特别小心,注意保护,用毕要复原,并进行登记。实验使用的一切物品实验完毕均放回原处。损坏仪器照价赔偿。 6. 实验室要保持整洁、干净,不准大声喧哗,勿随意走动,严禁吸烟,不许吃东西,不准随便乱丢废物。 7. 实验过程中,一些易燃品如乙醇、丙酮等切勿接近火焰。如遇火险,要先切断火源,再用沙土或湿布灭火,必要时应使用灭火器。 8. 使用过的废液及琼脂培养基不得直接倒入水池内,应先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再将废液倒入下水道,将琼脂培养基埋掉。 9. 离开实验室前要将桌面擦净,清扫卫生,检查电源、火源、自来水、门窗

是否关闭,以确保安全。 实验一、絮凝菌分离、筛选准备实验 (器皿的包装、无菌水、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器皿的包装 (一)实验目的 学会微生物技术实验中所用器皿的包装方法及意义。 (二)包装方法 1.培养皿的包装 用牛皮纸或旧报纸进行包装。包好后灭菌备用。 2. 吸管的包装 在已干燥的吸管的平头端距0.5cm处,塞长约1.5cm的棉花,松紧要合适。过松,棉花易脱出;过紧,吹吸费力,甚至吹吸不动。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吸管中的细菌吸入口中,同时又防止口中的细菌吹入管中。将塞好棉花的吸管的尖端,放在裁成4cm ~ 5cm宽的长报纸条的一端,吸管与纸条约成45o角。折叠纸角,包住吸管尖端,然后以螺旋式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搓转,纸条将吸管包紧,余下的纸尾打成结。将这样包好的几根或几十根吸管放一起,再用一张牛皮纸或两张报纸包装,然后干热灭菌。 3.三角瓶的包装 在三角瓶的瓶口上塞上合适大小的瓶塞(棉塞或泡膜塑料塞),在瓶口外面包上2层至 3层报纸,扎好灭菌。若进行湿热灭菌,最好再包一层牛皮纸或铝铂,以免打湿棉塞。 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3.了解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二)材料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篇一:《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 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 人知的恶行,可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 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 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 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 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 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试图让 学生去观察,分析, 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激发学习的热情。 师:细菌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有人谈“菌”色变。这些简单的微生 物它们是怎么生 活的,它们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1: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是有害的。 生2:我们看不见它们,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生活。 师: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要以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看事 物,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生3:我们周围都有细菌对我们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不能说它们是 有害的。 生4:我们喝的酸酸乳,酸酸甜甜很好喝。它们有的是有益的,但 是有的会让我们生 病比如肺结核、肺炎分别是有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细菌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既有害 又有利的。但是 作为大地的“清洁工”,细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 们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归还给大自然。 生5:原来它们作用这么重要,否则地球上都是尸体太恐怖的。 师:板书—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七单元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A1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 D.细菌E.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支原体C.真菌 D.细菌E.衣原体 3.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衣原体E.细菌 4.只能在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立克次氏体E.细菌 5.度量细菌的单位是 A.毫米B.厘米C.纳米 D.微米E.米 6.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 D.细胞壁E.核体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B.维持细胞外形C.产生抗生素

D.呼吸作用E.产生能量 8.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9.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10.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B.菌毛C.芽孢 D.荚膜E.质粒 11.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2.荚膜的主要功能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3.与细菌黏附于黏膜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菌毛B.核体C.中介体 D.芽孢E.质粒 14.细菌的“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A.芽孢B.核蛋白体C.质粒 D.异染颗粒E.中介体

1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E.可以作为基因载体 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E.磷脂 17.外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质E.磷脂 18.下列哪种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姬姆萨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19.观察组织病料中细菌常用下列哪种染色法染色 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硝酸银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20.培养病原细菌的常用温度是 A.37~C B.40~CC.20℃ D.10~C E.50℃ 21.培养基常用的pH是 A.7.2~7.6 B.3.2~3.6 C.5.2~5.6 D.8.2~8.6 E.8.6~9.6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4.3《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但又使学生感觉较为抽象,因此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交流展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细菌和病毒,引导学生关爱生物、珍惜生命、珍惜健康。 3.在交流互动中培养互相尊重的品格,乐于合作,善于思考。 三.教学重点 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描述细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收集资料、展示交流,从而知道细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收集资料、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课堂这个大舞台更多的留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六.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微课《细菌》。 2.提前一周时间,学生自主报名,分为两组,并分别选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内容分别是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长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小组内各成员间,可以是到与之相关的科研部门或单位,如卫生防疫站、环保监测站、酿造厂、大学相关科系及研究所、医院等,也可到图书馆和网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也可以制作课件、课堂上的讲解工作等等,由小组内成员自行选择。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具体事例。 3.两小组制作好课件,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其成果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引出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和病毒及其特点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二)学习新课 一、细菌 活动一:观看微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细菌不同的形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2、细菌的细胞一般有哪些结构?有些细菌还有哪些特殊结构?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