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病与保健
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5篇

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5篇第1篇示例: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成为卫生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预防保健是利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促进,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中,卫生院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和推广。
中医药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对许多慢性病、亚健康状态有着独特的疗效。
卫生院应该通过举办讲座、健康知识宣传、中医药养生常识等形式,普及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了解,增加中医预防保健的接受度。
卫生院要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包括中医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等内容。
卫生院要依托自身的中医资源和服务优势,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流程和规范化操作,给予更多的人群进行中医体检,了解个体体质特点,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养生保健,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减少疾病的发生。
卫生院还要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需要一支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并且了解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
卫生院应该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水平。
积极引进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完善团队机制,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还需要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卫生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实现对慢性病的动态监测和干预,推广中医保健养生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健康管理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推进,各个方面都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和运作。
卫生院要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建立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中的疾病防治与中医药预防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疾病防治与中医药预防保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疾病防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疾病防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原理和方法。
一、疾病防治的原理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相呼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所致,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四气调神”的方法,即通过调整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持身心的平衡。
其中,春季宜散而不收,夏季宜收而不散,秋季宜收而不散,冬季宜散而不收。
这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疾病防治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多种疾病防治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药物治疗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为调”的饮食原则。
这种饮食原则强调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五味的平衡摄入,以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食有节”的观念,即饮食应有规律,不过饥饱,不嗜辛辣,不暴饮暴食。
这种饮食原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运动保健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整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中,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医养生运动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中。
三、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原理中医药预防保健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疾病防治密切相关。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预防保健强调了“防病于未然”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原理

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原理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原理中医养生保健,是一种传统的保健方法,它包括了中医药、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疾病:中医养生保健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可以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并减少疾病的复发。
2. 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通过调养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健康。
通过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功能,使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3. 延缓衰老:中医养生保健注重调养身体的阴精阳气,延缓身体的衰老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关键。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等养生方法,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使人体保持年轻和活力。
中医养生保健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阴阳相对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通过调节阴阳的失衡,可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2. 脏腑功能调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调养脏腑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以调整五脏为重点,通过饮食调养、穴位按摩、草药调理等方法,保持脏腑功能的协调和平衡。
3.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保健中,饮食调养是关键环节。
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养生的关键。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进食时间和方式,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滋养脏腑,增强免疫力。
中医讲究食物的味道、性能、烹调方式和搭配,强调因人而异的饮食,以满足个体健康的需要。
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

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倡导人们通过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运用中医疗法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下文将从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和中医疗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的内容。
一、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人体对不同食物的需求和对疾病的防治,中医养生提出了“饮食宜养生”、“食物药用化”等理念。
1. 饮食宜养生中医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和四季变化,合理搭配饮食,使之与人体生理机能相协调。
例如,在春天,人体容易出现湿气重、容易疲劳等问题,中医推荐多食用一些温补食物,如山药、红枣等,以帮助身体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2. 食物药用化中医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认为食物的属性和作用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苹果具有健胃、生津止渴、润肺镇咳的作用;葡萄富含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或需求,选择适宜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它包括合理作息、适量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
1.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中医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应该适当进食,保证早餐的营养和热量;晚上要早些休息,不要熬夜。
合理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2. 适量运动中医养生主张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有的人适合慢跑,有的人适合太极拳等柔和的运动方式。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并坚持适量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 心理调节中医养生认为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强调保持心情舒畅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喜欢的活动、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及与亲友交流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中医疗法中医养生强调运用中医疗法进行预防保健,中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推拿等多种方法。
中医行业的养生保健与预防医学

中医行业的养生保健与预防医学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养生保健与预防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草药疗法等手段,中医注重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的养生保健和预防医学的关系以及中医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
一、养生保健的原理及方法1. 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医强调“防未病”,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是“调整阴阳平衡、修养气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草药疗法等手段,使人体保持内外平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2.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草药疗法和针灸推拿等。
饮食调养方面,中医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根据个体情况搭配食物,如益气健脾的人可多食用山药、白扁豆等;起居调摄方面,中医提倡早睡早起,规律作息;运动锻炼方面,中医强调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草药疗法方面,中医利用草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针灸推拿方面,中医运用针灸和按摩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循环。
二、预防医学与中医的关系1. 中医预防医学的贡献中医作为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经验。
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强调心身的统一,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经络活络等方面,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与现代预防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和预防医学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中医养生方法在现代预防医学中得到应用,如针灸、按摩等被广泛运用于康复医学中。
同时,现代预防医学对中医养生方法进行科学验证,为中医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中医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1. 注重饮食健康中医强调饮食的调理,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倡导均衡营养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避免油腻、辛辣食物的过度摄入,保持肠道健康。
2. 定期运动锻炼中医认为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等。
中医如何预防疾病

中医如何预防疾病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通过草药、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方法,帮助人体自身调节机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中医如何预防疾病展开论述。
一、中医强调平衡与调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平衡密切相关,而一旦平衡被破坏,就会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要素,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中医中,四季阴阳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防病保健。
中医认为,春季阳气升发,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应注意饮食清淡,以养护脾胃,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夏季阳气最旺盛,在炎热的夏天要适量清热解毒,保护心脏等脏腑器官;秋季阳气渐收,此时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冬季为阴盛之时,应注意保养肾脏,预防肾脏疾病等。
二、中医草药的应用草药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草药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温里散寒、滋阴降火、补益气血等作用,常被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
举例来说,中医认为中草药黄芪有益气固表、抗病毒的功效,可用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病症的发生;桂枝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可以与其他草药搭配应用,对风寒感冒的预防和治疗十分有效;当归被视为补血良药,可以用于预防贫血等血液疾病。
三、中医针灸的效应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疾病预防。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发生。
举例来说,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
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人体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预防压力过大引发的心理疾病。
四、中医按摩的作用按摩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其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机体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推拿按摩常用于预防和改善呼吸道疾病。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PPT课件

完整版课件
1
从生命诞生的一刹那,成长与衰老就如影相随
眼睛、心脏、牙齿
40岁开始衰老
视力下降、心脏病增加 、牙龈萎缩
大脑、肺、皮肤
20-25岁开始衰老,
记忆衰退、肺活量降 低、色斑、皱纹
舌、鼻、嗓子、膀胱
60-65岁开始衰老
味觉嗅觉下降、嗓音消声 和嘶哑、尿频
肌肉、骨骼、头发、
❖ 中医保健: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 各种方法达到保护健康的目的。
完整版课件
3
一、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概念
❖ 中医预防: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 预防方法,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及复 发。中医预防属《内经》“治未病”范畴。
❖ 中医预防-- “治未病”与养生保健是相辅相 成的,只有“未病”,才可延年益寿,而养 生得道,也可起到“治未病”的预防作用。
2 环境因素
30%
3 生物遗传
10%
4 医疗条件
10%
完整版课件
7
❖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现代医学对人类 健康长寿的影响只有百分之十。
❖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有悠久历史。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
❖ 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丰富多彩,具有简 、便、廉、验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为 我国人民的健康和长寿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殖能力30-35岁
肌肉减少、骨质疏松、 白发、脱发、生殖能力
减弱
肝脏70岁开始衰老 解毒、防御、造血功
能减弱
完整版课件
胃、肠、肾脏、前列 腺、耳朵50-55岁
消化不良、便秘、尿 频尿急、前列腺增生
及听力下降
2
一、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的概念
❖ 中医养生: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 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方 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达到推迟衰 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社区开展经常性的中医药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服务活动,是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它能在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慢性疑难杂症效果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艰难,更具有挑战性和富有使命感,今年我们已把它纳入中心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上。
因此为了确保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针对中心现有状况和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如下:一、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略成员:略二、工作计划1、由社区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慢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心现有的“有人才、有平台、有人气、有效果”等优质资源,重点在于加强运用中医药理论,尤其是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理论指导居民预防调摄、养生保健,增强居民防病治病意识,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护、愈后防复的目的。
2、加强中医队伍建设,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制定适宜的相关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和时间安排表,完善服务流程,把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贯穿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去,着重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工作中2、主要以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讲座、科普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处方,配合晨(晚)练组织开展有益的保健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和集体舞等,以多种形式向各个层次的居民提供健康知识宣传、传授养生保健和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3、针对目前存在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处方偏少,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率不高,居民的受益面不够等情况,我们要把它作为今后工作重点开展,使中医药综合服务效果在社区发挥更大的效果。
加强“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系统继承与研究;积极运用系统科学原理结合中医整体观及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认知健康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估;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模式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度评估;发展“医产学研用”联盟,积极培育科技转化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医药防病与保健
一、中医药的防病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饮食是生命体保持个体生存的本能,是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气血、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
合理的饮食,可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
但是,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饮食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史中,积累、总结了丰富的食疗经验,《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论点,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700多种食物性味归经,并指出“食物入口,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的传统食疗理论。
食物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能使气血充足,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生命力强。
饮食还具有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根据食物的气、味特性及身体阴阳盛衰的情况,给予适宜的饮食营养。
饮食养生并非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食物也有偏性,必须根据食物的特点而灵活取舍,选用相应食物合理搭配,以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
1.整体性原则
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呈现动态平衡,若因内外环境的改变或致病因素的干扰破坏了平衡,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气候突然变化,骤受寒冷,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应及时用驱寒食物以维持和促使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和平衡。
因时制宜食物的摄入本身就是自然界对人体内环境的一种直接干预,是保持人体外环境相对统一的重要因素。
正确运用不同性能的食物,可以使人体顺应气候变化,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如夏季应多食西瓜、绿豆等,冬季应多食羊肉、狗肉等,秋季应多食梨、百合等。
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但人们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差别较大,故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不尽相同。
使人体顺应不同地理环境条件,是提高食物疗效的重要方面,如东南沿海地区潮湿温暖,宜食清淡、除湿的食物;西北高原地区寒冷干燥,宜食温热、散寒、生津的食物。
因人制宜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变化和体质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若根据个人不同体质,有选择性地摄入食物,可起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作用。
如儿童身体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开胃的食物,而应慎食滋腻峻补之品;老年人气血阴阳渐趋虚弱,身体各部分机能低下,故宜食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过于寒凉和温热难于消化的食物均应慎用。
个体上的差异,食物的选择有所不同,如男性因消耗体力过多,应注重阳气的守护,宜多食补气助阳的食物;而女性则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时期,易伤血,故宜食清凉、阴柔、补血之品。
阳虚者宜食温热补益之品;阴血不足者宜食养阴补血之品;易患感冒者宜食补气之品;湿热较甚者宜食清淡渗利之品。
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种性能,调节和稳定人体内环境,使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方能保持健康、祛病延年。
2.辨证施食原则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呈动态变化,一种疾病可随病因、体质、年龄、气候、地域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证,所谓辨证施食,即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配食物。
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食物的选配应在辨证施食的原则下进行,如虚证宜用补益之品,实证宜用祛邪之品,表证宜用发散之品,里实证宜用通泄之品,里寒证宜用温里之品,里热证宜用清泄之品。
辨证施食,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进内环境趋向平衡、稳定,是中医食疗学的重要特点。
3.辨病施食原则
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在病理生理上具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尽管在不同的人体和不同阶段,其证的表现有异,但疾病的实质还是存在,在治疗中必须注意到病的特殊性,食疗也应辨病施食,如遗精病宜食莲子、芡实;消渴病宜食南瓜、山药;夜盲症宜食羊肝、猪肝。
食物所含有的物质成分,往往决定这种食物对某一种或几种疾病具有特异性作用。
在食疗实践中,辨证与辨病施食是提高食疗效果的关键,掌握每一食物的性能特点,有针对性地施用,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
辨证与辨病应相辅相成,不可顾此失彼。
4.平衡膳食原则
平衡膳食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食用多种食物,使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避免偏食。
嗜食某种食物可致使体内某些营养缺乏,谷物、动物、蔬菜、水果,在膳食中均应尽可能占有适当比例,以保证机体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到因为偏嗜而引发的疾病,如过食辛辣温热性食物可产生口渴咽干、腹痛便秘等。
《素问·五脏生成论》中曾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尽管食物有营养机体的作用,但因其性能不同,偏嗜不仅起不到营养作用,反而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乖戾,危害健康,滋生疾病。
二、中医药的保健
1.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
人到老年,体质的总特点是虚,特别是血虚为主。
血能内养脏腑,外濡皮毛筋骨,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一旦血不足就会在人体各方面表现出来。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食物。
这些食物都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保持乐观情绪: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找朋友谈谈心,或听听音乐,或看看幽默剧等,争取主动排解忧愁,使精神尽快振奋起来。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老年人经常感到这里痛那里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血虚。
而时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加强气血运行,这样可减少或避免疼痛,但运动量不宜太大,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应以传统的健身运动为佳,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还可进行郊游、踏青,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活动筋骨。
2.妇女中医药保健指导
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其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所不同。
经期保健:《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月经病的病因时说:“盖其病之肇端,则或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
可见,经期应当于饮食、精神、生活起居各方面谨慎调摄。
妇女经期要注意寒温适宜、饮食宜忌、调和情志、活动适量。
产褥期保健:产后6~8周时间内属产褥期。
由于分娩时耗气失血,机体处于虚弱多瘀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调养。
《千金要方•求子》指出:“妇人产褥,五脏虚赢”,“所以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日褥风”,产后调养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婴儿的哺乳具有积极意义。
产褥期应注意休息静养,劳逸适度、增加营养,饮食有节、讲究卫生,保持清洁、此外,产妇分娩已重伤更年期保健:妇女在45—50岁进入更年期。
更年期的妇女应注意几个问题。
(1)自我稳定情绪(2)饮食调养(3)劳逸结合(4)定期做好身体检查。
3.儿童中医药保健指导
合理喂养节饮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体格、智力以及脏腑功能均不断地趋向完善成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较多,质量要求高。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对六个月以下的小儿更适合,若无母乳或其它原因不能哺乳,可采用人工喂养,通常予以牛奶、羊奶、奶糕、豆浆等代乳品。
要特别注重提高幼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比重,让孩子食用足量的鱼、肉、蛋及豆类食物。
宜少食或忌食温补滋腻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鸡肉、火腿、海参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但是小儿“肠胃脆弱”、“脾常不足”。
寒温调适:要顺应天时寒温变化增减衣衫,令小儿冷热适度,以小儿的手足暖而不出汗,体温保持在36.5℃—37.3℃之间为宜,保暖要点是头宜凉,背、足宜暖,小儿衣被特忌厚热,平时穿衣不宜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薄衣之法,当以秋习之”,使小儿慢慢适应寒冷刺激。
体格锻炼:《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日,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要鼓励孩子到户外活动,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气进行体格锻炼。
10岁以内儿童,每天至少保证2—3小时的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要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不宜进行过多的力量练习,以体操、游泳、游戏、短跑、武术、跳绳和球类运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