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看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_兼议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继承的思路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
在这方面,唐宋都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时期。
唐朝和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的时期,其都城的规模和布局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唐宋都城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城市规划的重要特点,唐宋都城则是中轴线布局的最早典型代表。
以长安和东京(今北京)为例,两座都城都建有宽阔的中轴线,分别是长安的皇城大街和东京的皇城根据地。
中轴线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同时也联系了皇宫和城市的重要建筑和景点,形成了清晰的城市主轴。
其次,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注重了城市的防御功能。
古代都城一般都有城墙来保护城市的安全,而唐宋都城的城墙格外坚固且规模宏大。
例如,长安城墙的周长近46公里,东京城墙更是高达30多米。
这样的城墙构筑,既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也能彰显国家的实力和威严。
此外,唐宋都城内还分布有一系列的城门和卫城,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城市防御体系。
第三,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注重了宫廷和民居的区分。
宫廷作为皇室权力的象征,其规模和建筑格局都与民居有很大的差异。
以长安为例,皇城内的建筑非常宏伟豪华,如宫殿、庙宇和花园等。
而城外的民居则以府邸、城市街区和市场为主,生活氛围更加繁荣活跃。
通过这种区分,唐宋都城在空间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最后,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体现了规划与自然的结合。
尽管唐宋时期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但城市规划仍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城市内,公园、湖泊和人工河道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中,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并具有美感。
例如,东京城内的运河系统使得城市交通更为便利,而长安城中的皇家花园则为皇宫增添了一抹绿意。
例析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例析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一、前言传统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主要指在传统街区内,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街巷、街区节点、绿化、水体等因素共同界定,并围合而成的空间。
它包含有物质与精神上的两重含义。
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基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与习惯而逐步形成,是是一种精神层面感知与体验。
二、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构成(一)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1.街道空间街道是街区最为主要且重要的公共空间,是街区的“血脉”,街道空间的特色决定了一个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
街道空间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渗透了朴素的风水思想,基于地区的特色地形地貌绝不是自发、随意地形成。
街道空间以人群流动的多少大致分为街、巷、弄三种,然而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形态。
相比现代城市高度标准化的街道更加怡人且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体现出传统的人文因素与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街道的交叉和穿插形成街道空间节点,节点的存在使得街道空间的序列以点线的形式铺展开来,使各个街道有机结合成各种形式的肌理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街区形态。
街区中的节点空间往往是人们集中进行交易、交流、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的主要空间,通常都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如街道内的公井及其周围的空间,往往是妇女聚集地。
2.建筑空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建筑单体和群体两方面。
街区内以单体建筑形式存在的民居为主,这些民居一般为城市低收入者、小商小贩的居住地,经济水平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因而建筑多为一开一进,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与朴素性。
(二)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构成形式传统街区通常由街巷与街坊两者构成,街坊是指由街巷所分隔开的,由民居或是其他的建筑物所填充,建筑密度很高的地块,类似于街区的概念。
它不同于现代城市之中居住小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边线和形式功能限制,而是一种地界划分的密集单元,街坊没有一定的尺度,通常与街巷的间距和院落的大小相关联,显示出其巨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
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有所阐释,各有侧重: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
这种布局方式,……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
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
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标签: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1 概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
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区概况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3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日喀则古城传统城市空间解读

日喀则古城传统城市空间解读
荣亮亮;曾志成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藏族传统的城镇防御意识与中原地区修建城池的保卫方式有所不同,西藏一些地区的传统城市通常在制高点建设宗山堡,利用地势来进行观察和防御。
日喀则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是以宗山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传统城市。
日喀则古城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受自然环境、传统民俗影响,更多收到西藏地区的政治、文化以及交通功能的影响。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荣亮亮;曾志成
【作者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东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史沧桑记忆文化传承镜像——由地名解读古城赣州的中原传统文化影响 [J], 梁艳
2.从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看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兼议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继承的思路 [J], 周毅刚;袁粤
3.拉萨老城区传统城市空间解读 [J], 荣亮亮;冯学华
4.6北京现代中轴线城市空间的传统性解读 [J], 王淑娇
5.传承与发展:新时代日喀则城市空间特色塑造思考 [J], 侯建丽;吕慧芬;安建米;荣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阐释

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阐释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和变化既有传统元素的延续,又有现代文化的引进和创新。
传统性和现代性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城市文化空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建筑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记忆。
许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保持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如古老的庙宇、传统的街道和弄堂。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熟悉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也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一些城市会举办传统的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等,吸引了大量人群参与。
传统艺术表演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空间中的重要内容,如京剧、民间舞蹈等。
这些传统活动和艺术形式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
城市的传统美食也是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一大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菜肴和小吃,这些美食代表了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
人们可以在城市中的传统小吃摊位或者传统餐馆品尝到地道的传统美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建筑在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
高楼大厦、现代购物中心、公共交通系统等现代化设施的出现,使得城市空间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便利化。
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城市文化空间中还涌现出大量的现代文化活动和艺术形式。
音乐会、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现代文化活动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代艺术形式的推出,如当代舞蹈、摇滚音乐等,也为城市文化空间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氛围和多样性。
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现代科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到各种文化内容,如电影、音乐、书籍等。
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文化空间的传播方式,也为城市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
《2024年古代城市“以中为尊”整体空间特征源流综述——基于唐代以前城市考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范文

《古代城市“以中为尊”整体空间特征源流综述——基于唐代以前城市考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国城市的空间布局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以中为尊”的秩序观念。
这种观念不仅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而且也在各个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本文将针对唐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探讨其整体空间特征的源流,深入分析“以中为尊”的观念在空间布局中的体现和演变。
二、古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古代中国的城市,尤其是重要的都邑和城市中心,其空间布局往往以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为核心,形成一种中心辐射的格局。
这种格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中心地位的尊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宗教和文化的认同。
三、以中为尊的观念起源“以中为尊”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中,中心位置往往被视为神圣、庄严的象征。
这种观念在商周时期的宫殿、祭祀建筑中得到体现,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
四、唐代以前城市考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自唐代以前,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大量城市遗址,对古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这些遗址包括但不限于商周时期的都城、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等。
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中为尊”观念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具体体现。
五、以中为尊的空间特征演变随着历史的推进,以中为尊的空间特征在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变化。
从商周时期的宗教祭祀中心,到秦汉时期的政治权力中心,再到唐宋时期的文化艺术中心,中心地位的尊崇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体现。
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中心地位尊崇观念的深化。
六、结论通过对唐代以前城市考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城市“以中为尊”的整体空间特征及其源流。
这种以中为尊的观念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发展和深化。
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宗教和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独特智慧和审美观念。
我国传统街区空间形式分析

我国传统街区空间形式分析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
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
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1、强烈的整体意识古代城市规划,大至全国区域的城市布局,小至建筑的厅堂庭院#都是有一个整体考虑的全国城市采用统一的分封制或是郡县制#在规模和形制上都有严格的标准,城市本身的布局主次分明对称、排列左右呼应、中轴明显、街道的脉理清晰,城市的整体性在世界上同时期的城市中较为突出,这种整体性意识是经过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产物,“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即概括了城市与山川之间的关系,指导了城市如何依山傍水使山城水结合在一起,出现了南京、杭州、济南、苏州等一批著名的整体规划突出的山水城市,秦代开创的以修建直道&驰道#连接长城以组成整体的防御系统都曾为我国城市的整体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图1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3、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传统街区空间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下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其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感知的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现形式,物质空间要素是街区空间构成的基础!但是社会文化对传统街区空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街巷空间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传统街巷是在街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是由周边建筑所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的丰富的变化,正是由于建筑的自发建造!才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C7/DEF/
F4"G’"’"(. 3+,. <061".-819,. G40;.4G. F+’"1.H+’9+.’-. 34. 6,.’"+,0’3,2. 34. 3+,. 8,0’42. G04;.=’"(.I%"1-3%.34. JKLK , 3+,) 103’9$,) 61-’91$$%)
考察与研究
从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看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
—兼议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继承的思路 ——
!"#$%&’"()*+’",-,./012’3’4"#$. 506#") 7819,) :40;) 3+04<(+)5061") =408+4$4(’91$) 731"2102— ——>’3+.7<((,-3’4". 4".?3-. ?"+,0’31"9,
周毅刚 袁 粤
@+4<. A’(1"(
摘 要
A<1". A<,
把中国可继承的城市空间形态限定在以明、清、民国三代为主的范围内,从凯文・ 林奇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出发,对明、清城市空间形态作
了基本分析和定位,对半殖民地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做了简要总结;在对世界城市发展方向作了分析之后,提出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 态继承的思路。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 传统 全球化
城市设计实践 中 , 有 关 传 统 的 问 题 都 集 中 于 此。对这三代的城市作空间形态定位分析, 于传统的继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以明、清为代表的 古代城市空间形态
凯 文・林 奇 在 《 城 市 形 态 》 中 总 结 了 城 市形态的三种 理 论 标 准 : 宇 宙 模 式 、 机 器 模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清代福州城
式和有机 体 模 式 。 在 宇 宙 模 式 的 论 述 中 , 他 提出了水晶城市的概念:“稳定和等级 制—— —魔 术 般 微 观 世 界 的 城 市 , 其 中 每 个 部 分都完美地融合到整体中” 。水晶城市“按 照自己有 节 奏 的 、 有 次 序 的 、 全 然 不 变 的 循 环方式” 发 生 变 化 。 林 奇 还 指 出 : “ 中 国 人 的宇宙观 有 着 巨 大 的 影 响 , 几 乎 主 宰 了 所 有 中国、韩 国 和 日 本 以 及 大 部 分 东 南 亚 城 市 的 布局方式。 ”对照《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礼 制建城思 想 , 水 晶 城 市 似 乎 可 以 很 好 地 界 定 古代中国城市。 许多学者认同这些说法。他们认为古代 中国城市 往 往 具 有 “ 整 齐 划 一 的 街 道 , ‘ 排 在一条直线上呈直角交叉’ , …… 像 一 座 ‘ 巨 大 的 营 房 ’ …… ” 如 果 是 奥 斯 曼 或 者 美 国建筑师 行 走 在 明 清 时 期 的 中 国 城 市 , “ 他 们不会讨 厌 这 几 何 形 的 建 筑 艺 术 , 但 一 个 从 房屋建筑 都 是 哥 特 式 和 巴 洛 克 式 的 城 市 来 的 人 是 会 感 到 失 望 的 ” c^d。 在 城 市 史 中 , “ 房 屋建筑都 是 哥 特 式 ” 的 城 市 是 欧 洲 的 中 世 纪 城市,“ 房 屋 建 筑 都 是 巴 洛 克 式 ” 是 文 艺 复 兴晚期巴洛克风格兴起后的欧洲城市风貌
礼制的宇 宙 模 式 是 古 代 中 国 城 市 规 划 思 想的核心,但是 各 个 城 市 在 实 际 发 展 时 往 往 — 顺应“ 天 材 地 利 ” 走 向 自 然 发 展 的 趋 势—— 城市的轮廓不一定规则,如潮州(图 ( ) 、杭 州、泉州。随着 城 市 发 展 ( 如 果 这 座 城 市 没 有完全毁于改朝 换 代 和 战 争 ) 城 市 的 肌 理 会 逐渐有机,如广州、福州(图 $ ) ;随着商业 和经济的发展, 在 城 的 外 围 出 现 有 机 生 长 的 新 城 区 , 如 广 州 西 关 ( 图 ) ) …… 同 时 , 还 有许多城市除了行政建筑群反映了礼制之 外,整个城市都是自然有机形态的,如重 。 庆、平乐(图 * , % ) 通过比较 发 现 : 除 了 缺 乏 广 场 外 , 许 多 清代中国城市的 街 道 布 局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和 欧 。 洲中世纪的格网型城市具有相似性(图 $" ) 沙里宁认为整齐 规 划 的 城 市 出 现 的 原 因 是 在 明确的目的指引 下 快 速 建 设 的 结 果 , “ 在 任 何城市建设中, 只 要 规 划 目 的 明 确 , 并 需 要 立即实现,那么 城 镇 布 局 或 多 或 少 都 是 如 此 (指整齐的规划) ” !+#; 芒 福 德 在 论 及 方 格 型 中世纪城市的时 候 则 指 出 了 文 化 的 影 响 , 同 样的长方形在不 同 的 文 化 背 景 中 具 有 完 全 不 同 的 内 涵 !,#, 所 以 有 的 地 方 人 们 会 发 展 方 格 网城市。综合他 们 的 观 点 可 以 非 常 合 理 地 解 释中国古代城市 选 择 格 网 型 的 原 因 : ! 快 速 建设, " 文化背景。 因为战火 毁 坏 , 也 因 为 封 建 统 治 者 人 为 毁坏,致使比明 清 更 久 远 的 城 市 极 少 保 留 下 来。中国古代城 市 重 建 、 改 建 、 扩 建 和 新 建 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汉长安、北魏洛阳、 唐长安、隋唐洛阳、元大都是新建的例子; 宋东京、明南京 、 清 北 京 是 扩 建 的 例 子 ; 宋 临安、明北京是改建的例子,在这些城市 中,长安和洛阳 曾 多 次 重 建 ; 而 所 有 的 土 木 工程都是在极短 的 时 间 内 完 成 的 。 在 这 样 的 建设条件下,又 受 到 礼 制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宇 宙 模式的影响,古 代 中 国 的 城 市 选 择 方 格 网 型 是必然的。在以 上 城 市 中 , 新 建 的 那 些 具 有 非常整齐的格网 形 式 , 改 扩 建 的 则 受 到 原 有 城市形态的影响 ( 如 宋 临 安 和 明 北 京 具 有 不 同的空间形态)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 。这种现象 新 的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更 替 ( 图 $+ ) 发生的范围如此 普 遍 , 以 至 于 在 今 天 各 地 的 城市中都很少见明代以前的城市物质痕迹。 这种城市空间变 换 的 现 象 抑 制 了 依 赖 较 长 时 间才能形成的有 机 空 间 形 态 。 虽 然 这 样 , 我 们仍然可以借用 沙 里 宁 的 话 认 为 , 古 代 中 国 城市同中世纪欧洲城市 “在性质上有许多相 似之处,尤其可 以 看 到 两 者 都 有 一 个 明 显 的
中图分类号
9’3%. G40;, YZ[\]L
<061".-819,.G40;,
文献标识码
, 3012’3’4" 文章编号
($461$’&13’4" ^\\\[_K‘K (]\\_ )\a[\\ Lb[ \a
E
今天可 见 的 传 统 城 市 空 间 的 物 质 形 态 基 本都是明、清 和 民 国 时 期 以 来 的 遗 存 , 比 这 些遗存更久远 的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通 过 这 三 代 间 接有所反映, 直 接 影 响 薄 弱 。 这 三 代 的 传 统 城市可以归纳 进 两 个 时 间 段 : 明 清 时 期 、 半 殖民地的晚清 与 民 国 时 期 ( 这 两 个 时 间 段 在 晚清有所交叉乃是半殖民地的特殊性决定 的) 。明、清时期的城市反映了源自更古代 的传统城市空 间 形 态 ; 半 殖 民 地 的 晚 清 与 民 国时期形成了 近 代 传 统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 这 两 种城市空间形 态 涵 盖 了 传 统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继 承问题的可寻 的 物 质 研 究 对 象 , 所 以 是 城 市 空间形态传统 继 承 问 题 的 研 究 核 心 。 在 当 前
(这些城市的 基 本 空 间 格 局 是 中 世 纪 的 ) ,这 些城市景 观 丰 富 , 是 有 机 体 城 市 ; 而 同 时 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清代昆明城
(广州,‘^\aL^ )
Lb
新 建 筑 a e]\\_
考察与研究
的美国基本都是几 何 形 的 城 市 , 所 以 美 国 建 筑师见到中国的城市不会感觉失望。 上一段的引 文 说 出 了 通 常 认 为 的 中 国 古 代城市和 有 机 体 城 市 形 态 的 区 别 —中 —— 国 的 城市和美国的方格 网 城 市 一 样 反 映 着 各 自 不 同的宇宙图示 !"#,是宇宙模式的城市。 但实际上在 《 考 工 记 》 宇 宙 模 式 思 维 之 外,古代中国 还 有 另 外 一 种 思 维 — —— 《管子》 中 的 建 城 思 想——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 下,必于广川之上 。 高 毋 近 旱 而 水 用 足 , 下 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 天 材 , 就 地 利 , 故 城 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 准 绳 ” ( 《 管 子・卷 一・乘 马 第 五 》 ) 。广观中国古代城市,管子 之说可以更好地解说古代中国的许多城市。 古代中国的城市除 去 都 城 、 王 城 和 曾 经 是 都 城、王城的之外, 许 多 地 方 中 小 城 市 对 于 匠 ,中国历 人 营 国 制 度 的 体 现 有 限 ( 图 $ !% ) 史上的都城从元大 都 开 始 才 对 这 种 礼 制 的 宇 宙城市模式具有了 较 为 全 面 的 体 现 。 在 恪 守 宇宙模式方面,元 代 之 前 没 有 一 座 都 城 可 以 和大都相比。明清 北 京 城 进 一 步 完 善 了 元 大 都的宇宙模式,在 中 华 帝 国 的 末 期 发 展 出 水 ,但这个范 晶 城 市 的 最 佳 典 范 ( 图 & , $’ ) 例是独一无二的, 整 个 帝 国 再 没 有 另 一 座 城 市能够达到这个范 例 的 水 平 。 其 他 城 市 都 处 于折衷的形态,它 们 倾 向 于 《 管 子 》 “ 因 天 材,就地利”的模 式 , 没 有 在 城 市 空 间 上 充 分反映宇宙模式。 礼制宇宙模式约束城市的形态,使之 “中规矩”(符合礼制 ) ,《管子》思想的有 机发展的方向又引导城市“不必中规矩” 。 这两种建城思想导 致 了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处 于 发 展方向的斗争之中 , 或 者 偏 向 宇 宙 模 式 , 或 者偏向有机体城市,但始终是一个折衷形 态。 所以我们说 ,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的 平 面 布 局 显示了宇宙模式和 有 机 体 模 式 的 折 衷 。 其 具 体表现为:宇宙模 式 的 影 响 使 城 市 具 有 方 格 网布局的倾向,有 机 体 模 式 则 在 方 格 网 内 外 生长。从这一点来 说 , 明 清 北 京 和 欧 洲 以 奥 斯曼改建 后 的 巴 黎 具 有 相 通 之 处—具 —— 有 反 映各自宇宙模式的强调轴线的控制性框架, 。 有 机 的 细 节 穿 插 在 这 个 框 架 之 中 ( 图 $$ ) 不同的是,北京先 设 计 了 框 架 , 然 后 再 生 长 出类似有机体的局 部 ; 而 巴 黎 正 好 相 反 。 明 清北京和奥斯曼巴 黎 表 达 了 中 国 传 统 城 市 和 欧洲近代从传统中 世 纪 城 市 改 造 出 来 的 巴 洛 克城市的区别。这 两 个 城 市 的 宇 宙 模 式 的 内 涵完全不一样,而 且 北 京 是 在 宇 宙 模 式 的 框 架下向有机方向发 展 , 巴 黎 则 在 有 机 体 模 式 的城市格局上强加了宇宙模式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