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高水平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分析_以王励勤_波尔_柳承敏为例_李林
韩国乒乓球选手柳承敏技战术特征

韩国乒乓球选手柳承敏技战术特征
汤志贤
【期刊名称】《中国体育教练员》
【年(卷),期】2007(015)004
【摘要】2004年雅典奥运会,韩国乒乓球选手柳承敏以4:2的比分击败了王皓.获得了韩国乒乓球历史上的第2个奥运会男单冠军。
其技战术特点是:凶狠粗犷,意识主动。
争抢积极,上手凶狠,前三板技术突出.正手、侧身进攻极具杀伤力。
他是一名典型的搏杀打法的运动员。
本文以2006年多哈亚运会柳承敏对王皓和2007年萨格勒布世界锦标赛柳承敏对王励勤的比赛为例,对柳承敏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剖析。
【总页数】1页(P49)
【作者】汤志贤
【作者单位】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1.2
【相关文献】
1.历届乒乓大赛中柳承敏技战术特征解析 [J], 梁波;姜德卫
2.对2004雅典奥运前后柳承敏技战术演变的特征分析 [J], 梁波;王兆丽
3.历届乒乓大赛中柳承敏技战术特征解析 [J], 梁波;姜德卫
4.对2004雅典奥运前后柳承敏技战术演变的特征分析 [J], 梁波;王兆丽
5.基于双三段统计法对韩国乒乓球选手李尚洙的技战术分析 [J], 霍嘉升;唐建军;叶梦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优秀乒乓球横拍选手王励勤的技战术分析_黄康

表 3 王励勤正反手技术分析(王励勤 VS 王皓)
正手使用率(% )
正手得分率(% )
反手使用率(% )
反手得分率(% )
局数 失 得 (发球、搓、挑打、正手攻) (发球、搓、挑打、正手攻) (发球、搓、挑打、反手攻) (发球、搓、挑打、反手攻)
1 11 9 50.00
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造成学习动作不完整和错误 动作的产生。训练应注意讲解简明,示范准确,训练时间安 排不宜过长。同时,训练手段应该多样化,穿插各种游戏激 发运动员的兴奋性,提高训练质量。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并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要,青少年骨骼肌肉发育不成熟,应合理安 排运动量及强度,避免伤病危及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
运动训练学
2 0 1 2 年(第 2 卷)第 3 1 期
世界优秀乒乓球横拍选手王励勤的技战术分析
黄康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摘 要 :通 过 录 像 观 察 法 、数 理 统 计 法 ,对 王 励 勤 V S 马 琳 ,决 赛 王 励 勤 V S 王 皓 的 两 场 共 计 1 1 局 比 赛 进 行 系 统 分 析 和 研 究 。
第48届世乒赛王励勤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战术分析_李林

( Chengdu Sport Un iversity ,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 By using the m ethod of docum entary, statist ics and kinescope , th is paper carr ie s on 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use rate and success rate o f pu ll lo op o f forehand of w orld cham pion W ang L i- q in in the process of pull after server , pull after rece iving and pu ll in dead lo ck . T he w riter puts for w ard som e suggestions of the reasonab le usage of pull lo op o f fo rehand in the th ree processes . th K ey w ord s : W ang L i- qin; the 48 w orld table tennis cha m p ion; pull lo op o f fo rehand ; techno lo gy and tact ic
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战术诊断及应对策略

Te h c la d t c c ld a n s d t c c lp a s f r ma n c mp ttv ia so e STa l n i c nia n a t a i g o e a a t a l n o i o e i e rv l fM n’ b e Te n s i n i i o ia fCh n
13次2007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柳承敏技战术特点分析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5第4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前三板技战术研究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1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626届乒乓球世界杯波尔与王励勤主要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体育科技200603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6
摘
要 : 用文献法 、 运 录像观 察法、 三段技 术统计法 , 当前 中国乒乓球 男队 的主要竞 争对 手柳 承敏 、 对 萨姆 索诺夫 、 尔和朱世 赫进 波
行 了微 观的技 术剖析 , 并提 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研 究还表 明 , 果继续 沿用以前 的三段技 术评估标 准 , 如 应做如 下补充 : 一段 不及 格, 两段优 秀和一段不及格 , 一段及格 , 一段优 秀, 均可获胜 ; 如果不沿 用以前的评估标准 , 应做如 下修改 : 相持段 的得分率 和使 用 把
tc c . e r s lss o ta fi i t lU e fme tn a d t v u t a t s T e u t h w ti t ssi s t o r sa d r o e a ae。sme s p lme tr h u d b o e a olws i h h l e h l o u p e na y s o d n flo : l e s o eph e e lw tn a d,t h e x eln d o e ph s b lw tn ad, n p a e r a h he tn ad, e a o e n a b o sa d r wo p a e c l t a n ae eo sa d r o e h e c t sa d r t s s e n s h n t r h e c l n , ih ae alt y o wi itr ; fi w 1 n tu e, d i s o d b d i e olws he n e i fS O x e e t whc r wo wa st n vco y I ti 1 o s a t h u mo f d a flo :t u rc o C r l n l e i s m e rt d u i zn a eo ssi gp a e s o d b o o ae a tl ig r t fr it h h u g t wn.1ee tn fd o h u d b o e fh e a g rsmp er s ac e . n i e n s l e d 1 1 xe to rp s o ed n l ut rl e a l e e r h s r Ke r s:a l e n s me sta ;h e y wo d tb e tn i ; n’ e m t re—p a e s ilsait a to ;t h ia d tcia ig oe; cia l s h k l tt il me d s sc h c e nc a tc da n s t t l pa l n a l a c n
对马琳-王皓-柳承敏发球技术论文

对马琳\王皓\柳承敏发球的技术分析摘要:本文以乒乓球运动员马琳、王皓,柳承敏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比赛中的发球及发球抢攻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青少年在发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如何提高青少年发球及发球抢攻的成功率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确立我国乒乓球水平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乒乓球技术分析青少年重要性1.前言随着乒乓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发抢前三板技术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国际乒联做出了三项重大改革使乒乓球运动发生了巨变,球体的旋转减弱,比赛回合相应增加,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得以提高。
同时,这些改变也直接削弱了中国运动员发球及前三板技术的优势。
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部分乒乓球进攻型运动员的发球与发球抢攻的技术分析,来研究分析规则改革给乒乓球发球技术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并找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发球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更科学、有效的发球训练方法,以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发球及发球抢攻的技术水平。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对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马琳、王皓,韩国的柳承敏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校图书馆等资源,查阅有关乒乓球发球、发球抢攻等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的指导。
2.2.2 录像资料法通过实战录像对马琳、王皓,柳承敏的发球及发球后的抢攻技术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
2.2.3 数理统计法对马琳、王皓,柳承敏的发球形式、发球旋转和发球后抢攻的位置在开局、中局和尾局的变化规律等相关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2.2.4 对比法第28届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决赛王皓对柳承敏的比赛中,王皓的发球、柳承敏的接发球抢攻及王皓发球抢攻进行对比,来说明乒乓球比赛中前三板中,发球及发球抢攻的决定比赛的重要性。
3.分析与讨论发球是乒乓球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在比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波尔不同赛段技战术分析-波尔乒乓球运动员几岁

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波尔不同赛段技战术分析波尔乒乓球运动员几岁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波尔跟柳承敏、马琳、马龙等人的六场比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波尔在开局、中局、尾局的比赛段中,各项战术的使用率变化不是很大,随着比分的上升,各项战术都比较稳定的运用。
关键词:乒乓球;波尔;赛段;技战术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波尔,左手横拍两面反胶弧圈球战术全面,其心理素质稳定,正反手相持能力强。
其战绩成绩为xx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亚军,xx 年德国公开赛男单亚军,xx年第三届“大众杯”国际乒乓球精英赛男单亚军,xx年第51届荷兰鹿特丹世乒赛男单四强。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KI)核心期刊中的大量关于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文献。
仔细阅读上海体育学院张辉、虞丽娟等教授的文献,吸取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为撰写本论文奠定了基础。
1.2.2 录像观察法通过实战比赛的录像对优秀横板运动员波尔的战术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对波尔在第一、三板组合战术的使用率在不同比赛段的变化分析所得,波尔在开局、中局、尾局的比赛段中,各项战术的使用率变化不是很大,说明在比赛的过程中,随着比分的上升,各项战术都比较稳定的运用。
2.2 对波尔在第一、三板组合战术的得分率在不同比赛段的变化分析所得,除了发球正手抢攻的得分率较为平稳外,其余各个战术的得分率在不同比赛段都有一系列的变化。
发球反手抢攻和发球侧身抢攻的得分率随比赛的进程逐渐降低,且降幅明显。
发球后挑打的得分率在比赛尾局的有明显的上升,从中局的25.0% 增长到到尾局的50.0%。
发球后回摆和发球后劈长在尾局的得分率为0。
发球后防守的战术只有在尾局有得分,得分率为14.3%。
分析所得,除了发球正手抢攻的得分率较为平稳外,其余各个战术的得分率在不同比赛段都有一系列的变化。
发球反手抢攻和发球侧身抢攻的得分率随比赛的进程逐渐降低,且降幅明显。
中国乒乓球男子主力队员王励勤接发球技战术分析

中国乒乓球男子主力队员王励勤接发球技战术分析作者:谢春燕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王励勤为研究对象,收录了其近两年来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以及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的高清比赛录像11场。
通过观察比赛录像,对其在比赛中接发球的技战术运用情况从技术使用、线路、落点等视角进行统计分析,探析王励勤接发球技战术的特征与内在规律,为日后的训练与比赛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王励勤接发球技战术统计分析一、前言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力队员王励勤,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特长突出,相持能力强。
王励勤曾在第48届、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决赛上两次大比分落后情况下上演惊天大逆转,击败马琳,获得世锦赛冠军,2008年奥运获得铜牌。
现在乒乓球技术打法正沿着“积极主动、特长突出、技术全面、全台无死角”的趋势发展。
王励勤作为一名乒乓球大龄运动员,在中国乒坛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仍能跻身世界前列,与其意志品质、体能和超一流的技术分不开。
据此,本文以王励勤为研究对象,收录了其近三年来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以及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的高清比赛录像11场。
通过观察比赛录像,对其在比赛中接发球的技战术运用情况从技术使用、线路、落点等视角进行统计分析,探析王励勤接发球技战术的特征与内在规律,为训练与比赛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查阅了《运动训练学》、《乒乓球》、《乒乓球运动教程》等相关专著;查阅了中国知网(CNKI)2001年至2014年核心期刊中关于乒乓球的文献40余篇,其中包括硕博论文若干。
经过文献整合与分析,广泛了解和吸收前人创造的研究成果,力求弄清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录像观察法本文收录了2009年—2011年王励勤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以及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等高清比赛视频11场,通过观察比赛录像,对王励勤在比赛中的接发球使用的技术、线路、落点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

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本文是通过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2015—2017年参加的比赛录像进行统计,将比赛中的每一分球划分为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比赛。
对比赛中发球轮和接发球轮表现出来技术、落点的组合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试图发现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技战术特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32场比赛视频进行统计分析。
每分球的统计划分为发球轮中的发球战术,一、三板战术,一、三、五板战术,发球轮相持段战术和接发球轮中的接发球战术,二四板战术,相持战术。
对各个阶段击球时的落点以及技术的得失分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出相应的得分率和使用率。
对统计和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轮得分率与接发球轮得分率存在着差异,整体表现为发球轮的得分率高于接发球轮。
四名运动员中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率均最高的是马龙,马龙不仅在发球轮有明显的得分优势,在接发球轮仍然有较高的得分率,与另外三名运动员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四名运动员中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得分率均最低的是水谷隼。
马龙在四名运动员中整体实力比较强,技术比较全面和稳定,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得分效果差别较小。
接发球摆短技术水平比较高,正反手拉球的连续性及转换能力均较强,其在各阶段都表现出较高的竞技能力。
张继科比赛中进攻性较强,回球的质量较高,同时产生的失误率也较高。
其使用逆旋转发球和拧拉抢攻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因此发球轮得分能力比接发球轮得分能力强。
进入相持后,相持能力较强,但是第五板球是其一个漏洞,失分较多。
奥恰洛夫比赛中发球轮与接发球轮的差别比较明显,优势在发球轮。
反手拉球的能力比较强,具有力量大的特点,相持能力较强。
但是其反手拉球在追求凶狠时,失误较高,所以造成发球抢攻和接发球后的抢攻阶段失分较多。
水谷隼在发球轮没有得分优势,接发球轮得分处于明显的劣势,且整体的得分率在四名运动员中处于最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 342008年第12期Journal o 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N o .12.2008作者简介:李林,男,四川巴中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收稿日期:2008 09 06乒乓球高水平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分析以王励勤、波尔、柳承敏为例李 林1,2(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录像观察法,对乒乓球高水平男子运动员技术能力、战术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以期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研究表明:乒乓球超一流男子运动员在基本功、特长技术、战术组合、攻防转换等方面较一般运动员占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乒乓球;技术;战术;非被迫性失误中图分类号:G 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9154(2008)12 0058 03Analysis of t he Technical and 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ble TennisH igh -L evelM ale P layersT aking W an L i-qun ,Boll and Rye Seung-m i n as an Exa m pleL i L in(G raduate Schoo,l B eiji n g U niversity ,Beiji n g 100081)Abst ract :L iterature rev ie w ,m athe m a tica l statistics and v ideo w atching are e m ployed i n this artic le to analyze thetechnical and tactic capacity of tab le tennis high-levelm ale players in the hope of prov iding re ference f o r t h e tra i n i n g o f high-leve l p layers .R esearch find i n gs indicate t h at i n ter m s o f the basic sk ills ,spec i a l skills ,tactic application and offense and defense ,top-levelm a le players are m arkedly better than o r d i n ary players . K ey w ords :tab le tenn is ,techn i q ue ,tactic ,unco m pu lsory re m issCLC nu m ber :G 846 Documen t code :A Ar ticle I D :1001 9154(2008)12 0058 03 当今世界乒坛,男子技术、战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男子顶级比赛中,技术、战术的使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创新技术、战术频频出现。
本文以第48届世乒赛为例对比赛的技战术进行深刻的分析,达到认识和了解男子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新特点的目的。
王励勤、波尔和柳承敏分别代表当今乒坛主要打法的最高水平,对他们的比赛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世界乒坛高水平运动员王励勤、波尔、柳承敏的技战术表现的录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技术和战术特征。
1 王励勤、波尔、柳承敏的技术能力表现现代乒乓球运动要求运动员特长突出、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
[1]高水平比赛中,优秀男子运动员展示了高超的技术,特别是王励勤、波尔、王浩和柳承敏等超一流选手把旋转与速度、落点与节奏等巧妙地融合起来,把乒乓球技术推向了新的境界。
通过对比赛观察分析,本次比赛在技术能力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基本功扎实、非被迫性失误少乒乓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基本技术种类多。
技术运用在比赛中表现为无序性强、转换快和使用频度高等特点。
超一流运动员在本次比赛充分展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无论在比赛的僵持阶段、落后段、甚至在面对对方的局点和赛点时,都能表现出他们娴熟的基本功。
本文引入 非被迫性失误!这一概念来定量评价基本功。
非被迫性失误指比赛中,运动员在回击落点、速度、旋转和节奏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压力相对较小的来球时击球失误,包括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和台内球技术。
这一概念将基本功与比赛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了比赛中的心理因素,使基本功具有了更多的内涵。
采用48届团体比赛的半决赛、决赛的两次五场比赛录像对超一流运动员与新秀进行∀58∀第12期李 林:乒乓球高水平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分析2008年对比和分析。
选取超一流运动员为中国队王励勤、德国队波尔和韩国队柳承敏,新秀组则选择德国队苏斯、韩国队李廷佑(统计结果见表2)。
表1 非被迫性失误比较表王励勤波尔柳承敏苏斯李廷佑失误次数756910占总失分百分比(%)15.29.431226.530.3注:王、波、柳共统计5局,苏、李共统计3局。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世界超一流运动员在非被迫性失误!方面所失分数和占总失分百分比明显低于新手,其中以波尔的失误率最低,而韩国新人李廷佑的失误率最高。
非被迫性失误越少意味着送!对手的分越少,自己获胜的空间就越大。
在比赛中,王励勤、波尔等超一流选手无论是在正反手进攻、防守,还是在运用台内小球如摆短、爆挑和劈长等技术手段时失误都较少,为特长技术的使用和战术的贯彻奠定了基础。
同时,低失误率也减小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技术动作的完成更加果断、流畅,战术的执行也愈加坚决。
如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运动员王励勤,在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不仅表现出特长技术更加突出,而且在关键比赛的非被迫性失误大大减少。
这些改善使王励勤如虎添翼,在比赛中的技术战术运用游刃有余,以全胜的战绩力助中国队豪夺冠军。
1.2 特长技术与高难技术叠和的趋势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2]在高水平男子乒乓球比赛中,出现特长技术与高难技术相融的趋势。
在乒乓球运动中,男子类高难技术包括正手全台反拉高质量弧圈球、反手发力弹击弧圈、台内正反手抢冲等。
从近期高水平的男子乒乓球比赛可以看出,高难技术的掌握和完成的质量情况,是决定运动员得分能力高低和战术执行情况的重要因素。
如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比赛中将从根本上失去抵抗能力。
本文仅对反拉弧圈球一项高难技术的使用次数和得分率进行统计,通过1/2决赛王励勤对波尔和决赛王励勤与柳承敏的两场高水平比赛的反拉弧圈球技术录像分析,可看出这项高难技术的使用次数和得分概率都较高(见表2),日趋成为超一流运动员的特长技术。
表2 反拉弧圈球技术统计发球后反拉接发球后反拉相持中反拉使用次数得分率(%)使用次数得分率(%)使用次数得分率(%)王励勤11009561850波尔10708381164柳承敏003331638从统计数据和实际比赛情况分析,虽然三名运动员的各项数据有差异,但在比赛中非常重要的接发球段和相持阶段中,反拉使用次数和得分率都较高。
从现场比赛情况看,每名运动员从发球目的、接发球的意图、控制手段的运用等都力图对对方的弧圈球进行反拉,且在关键时刻如局点和盘点时,王励勤、波尔、柳承敏等优秀运动员都能大胆使用全台反拉弧圈球技术。
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波尔发球后反拉段的使用次数和得分率都远远高于王励勤和柳承敏。
1.3 核心技术持续创新在乒乓球项目上,技术创新是关键。
正如徐寅生所言凡是重视了创新,技术就有发展,凡是忽视了创新,技术的发展就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就出现了低潮![3]。
本文所谈运动技术的持续创新!属于时间维度的创新,它是指特定创新主体在专项运动技术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不满足于单一运动技术的创新,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从创新中获取效益的过程。
[4]乒乓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不仅仅满足于技术的原始创新,在创新技术的持续开发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本届世乒赛在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反手反拉弧圈球技术、台内球技术、直板横打技术等方面即明显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本文仅以反手反拉弧圈球新技术的使用为例阐述。
根据乒乓球移植法的创新原理[5],正手反拉弧圈发展到反手反拉弧圈是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如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此技术,必能极大地丰富反手位技术系统,提高反手的周旋能力和进攻能力[3]。
本次大赛中,德国选手波尔和我国运动员王励勤的反手反拉弧圈球!技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尔被对方锁住反手位时,对一般质量的速度和旋转弧圈都能运用反手反拉技术进行回击,且有斜、直线的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同于其他运动员站位太迎前或太靠后,波尔占位中近台,不仅保证了较高的反拉命中率,也提高了进∀59∀第34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攻的威胁性,在有限的时空内给对手最大的打击。
在动作结构方面,波尔加大了拉手的幅度和速度,击球点迎前、出手速度快、击球力量大且有较大的隐蔽性,在攻防转换中使用的目的性很强,盘活了相持段的整个战术系统。
2 王励勤、波尔、柳承敏的战术能力表现2.1 攻防转换更具计划性近两年的乒乓球男子高水平比赛中,攻防环节除表现了转换速度快、转换手段多和转换时机把握好等特点外,亦呈现以下特征。
(1)转换的计划性加强。
比赛中转换的计划性不仅体现在发球和接发球一体化的构建,更多地体现在一体化结构的延伸。
第一板与最后一板形成战术链条,并能在几个不同技术空间实现。
战术链条中的诸如线路、速度、旋转等链条基本环节都体现在战术的计划之中,灵活度高、目的性强、盲目性小。
随着各种进攻和防守技术的完善以及对制胜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挖掘,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高水平比赛中没有周密的战术计划,赢球是天方夜谭。
在第48届斯韦斯林杯的最后争夺中,王励勤对柳承敏的第三局比赛中,当比分打到8:9时,柳侧身位台内挑接后抢拉斜线至王正手位,3个回合相持段对拉锁住王正手位后,柳果断变线发力反拉直线得分。
从第一板挑球到对拉斜线再回拉到直线得分,步步相连,环环相扣,计划性凸显于每一技战术环节之中。
(2)攻、防界线模糊化。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由于进攻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技术的日益进步,攻、防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淡化。
随着弧圈球技术体系的不断丰满,攻防转换技术使用的空间大大增加,单纯的防守技术已被先进的进攻技术所代替。
特别是近年来,运动员反拉能力全面提高,强转换!已成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