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doc

2019-2020 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导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1.老师范读。
(学生听,划出通假字并标注生字读音)(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惋惜。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惋惜)(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
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2.生初读,正音:祗( zhǐ)骈(pián)槽枥(cáo)....邪( yé)通耶(yé)食(sì)马者...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一食( shí)或尽粟一石(dàn)..(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哪些词语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作者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在学习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文章主要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议论的,明确是围绕伯乐识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来展开议论的。
结合韩愈的经历,探究文章言简意赅表达观点的写法,了解作者怀才不遇不平则鸣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马说》以良马喻英才,托物寓意,表达对明主的渴望和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谈的其实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感,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学习这一课,要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与记叙。
结合韩愈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目标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难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课前准备熟读课文。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 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

前言:
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
23 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1。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本文主题为《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旨在分析分析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一、课文内容概述《马说》这篇文章是神秘主义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文章以马的角度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马对他的主人和人类的感情。
文章以一个马的视角,描绘了马奔跑、拉车、载人、吃草等情景,将动物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深刻的感受,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充满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的文章。
二、文本分析1. 马的角度本文从马的角度切入,描绘了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以动物视角代替人类视角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让读者能够看到动物们的真实感受,思考人际之间的关系。
2. 描写生活细节《马说》这篇文章中,孟浩然生动地描写了马的出生、生活、劳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的情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马的生命体验。
3. 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孟浩然在文中强调了马对于主人的信任和忠诚,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不平等和残酷的感受。
同时,文章也注重抒发感情和思考,用深刻的诗意描绘出马的生命之路。
三、文章解读《马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真实感受,借此让读者去感受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体验。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动物权益,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还提出,马不在乎我们对它的评价,而只关心对它的待遇。
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马并不为名利所动,而运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生存。
同理,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评价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不为外部评价所影响。
四、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中反映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23课《马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评讲《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差别: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序”恳切而意长。
二、初读课文1.正音:骈(pián)尽粟一石(sùdàn)槽枥(cáo lì)2.领读。
(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3.自由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学习第二三段,并掌握重点实虚词“之、见、安、食、策、道、其”②背诵全文,并能默写下来③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并小组提问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习重点:学习第二段,并掌握重点实虚词“之、见、安、食、策、道、其”学习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二、课堂学习研讨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2、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三、当堂训练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1、学生小结2、教师小结: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八年级(下)语文《马说》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二自主预习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是______ 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外见.( ) 食.马(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5、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能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安求其能千里也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以不以千里称也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能以径寸之木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7、填空:本文采用“”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伯乐”指;“食马者”指8、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文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⑺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马说》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马说》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文深入探讨了人与马的关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赏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以及韩愈借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同时,本节课还将重点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教学总结: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不错。学生对《马说》的内容和文学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管理有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马说》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马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马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马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马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说》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马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教学方法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
内容
第六单元23课:马说(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
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2.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
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
埋没的可悲情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
的写法。
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巩固分钟
学习流程
学
习流
程
学案导案(学法指导)
一、温故知新
二、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课文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
【交流点拨】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
感情?
【交流点拨】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文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交流点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交流点拨】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
三、主题探究。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交流点拨】不是。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
人才的社会现状做了揭露。
7.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
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
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一、情景导入
在唐风的天空里,韩
愈的“伯乐”“千里马”
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
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
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温故知新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
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
好两节课之间的衔接工
作。
8.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交流点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四、语言品析。
9.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交流点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
七个“不”字别有蕴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五、写法探究。
10.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交流点拨】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11.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⑥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课堂小结
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板书设计:
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