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水稻病害

合集下载

《水稻病虫害防治》课件

《水稻病虫害防治》课件

02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CHAPTER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轮作
避免长期连续种植同一品种的水稻,通过轮作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和 害虫的积累。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 抗病性。
生物防治
天敌保护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 、瓢虫、寄生蜂等,控制 害虫的数量。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 水稻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导致稻 株枯死。
水稻病虫害的危害
01
02
03
影响产量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 水稻减产,严重时可造成 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品质下降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会影响 稻米的品质,如出现黄米 、糙米等现象,影响稻米 的商品价值。
增加成本
防治水稻病虫害需要投入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加了生产成本。

效果评价
03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产量和质量等因素,对防治效果进行评
价,总结经验教训。
04 水稻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CHAPTER
某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近年来面临严重的稻瘟病和稻飞虱灾害,导致水稻产量大 幅下降。
防治措施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释放天敌、喷洒生物 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
生态调控
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系统 ,提高天敌数量和种群 活力,控制病虫害的发 生和蔓延。
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1 2
加强培训和教育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对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推广先进技术
将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给农民,帮助农民掌握科 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
发病条件
稻瘟病的发病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肥水管理等因素有关。品种抗性差、气候适宜(如 温度适宜、阴雨天多、日照少等)、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等都可能加重稻瘟病的发病程度 。
防控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时排灌,处理带病稻草,及时处理发病中心等。
纹枯病
01
症状识别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叶鞘和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于茎秆和穗部。病
植株倒伏。
稻曲病
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 稻穗,导致谷粒变质。
胡麻斑病
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 水稻叶片,导致叶片枯
死。
病害分布与影响
稻瘟病
纹枯病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是水稻生产中危害 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 品质。
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生较为普遍,是水稻生 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可导致减产10%30%。
某地区稻曲病防治案例
总结词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详细描述
该地区注重稻曲病的预防工作,采取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减轻了稻 曲病的危害,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稻曲病
症状识别
稻曲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穗部,病穗比正常穗明显松散,且色泽暗黄。稻曲病的病粒呈墨绿色或黄褐色,比正常稻粒大 数倍,表面粗糙,内部充实有黄色块状物。
发病条件
稻曲病的发病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等有关。品种抗性差、气候适宜(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等)都可能加重稻曲病 的发病程度。
防控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药剂防治等。
02
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病害症状可能会
有所不同。
了解水稻生育期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03

植物保护学课件植物保护学-水稻病害

植物保护学课件植物保护学-水稻病害
风对虽传播孢子有利,但主要影响湿度和结露长短, 影响发病。
我省早稻苗期除个别薄膜育秧外,一般不发病,而分 蘖盛期与抽穗期往往易与雨天相遇而引起发病。晚稻苗期易 发病,分蘖期正遇冷空气南侵,引起低温阴雨天,易造成发 病。
该病在湖北省的流行程度,与6~7月和9月的 雨量密切相关;

月 降雨
均温 发病情况
(4)寄主范围:在自然条件下,可侵染水稻、壮 羊茅、秕壳草、马唐,人工接种可侵染小麦、
大麦、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狗尾 草、稗草);
三、病害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于和菌丝在病草与病种中越冬, 在干燥情况下,可存活半年以上,潮湿情况下2— 3月即死亡。带菌种子、病稻草堆和未腐烂病稻草 是本病初侵染来源。
半透光(叶肉组织结构受到破坏)
菌脓 病原
较少,鱼籽大小 密黄色
X.pv. oryzae 黄单胞杆菌稻白叶 枯致病变种
叶背面沿叶脉成条排列,菌脓尖 头大小,腊黄色
Xanthomona oryzae pv. oryzicola 黄单胞杆菌稻细条病致病变种
与细菌性条斑病的区别










二、病原物(Pathogen)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s) 1.气候条件:
白叶枯病
细条病
适温25-30℃,20℃>受抑制 >33℃;台风暴雨、洪涝有 利发病;
高温、高湿、气温28℃, 台风暴风、洪涝有利发 病;
2、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绿肥压青量过多,都容易 使稻株生长过于茂密,使田间湿度加大。且稻株体内 蛋白质氮化物大量分解,使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 量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因而病重。

水稻常见病害

水稻常见病害

《植物病理学》水稻病害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本章内容第一节稻瘟病(附稻胡麻斑病)第二节水稻纹枯病第三节水稻白叶枯病第四节稻曲病第五节水稻条纹叶枯病第六节水稻恶苗病植物病理学2前言•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

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病害问题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

•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报道的有近百种。

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在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并造成重要经济损失的病害有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最大,流行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

植物病理学3第一节稻瘟病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植物病理学41、叶瘟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

病斑类型可因气象因素和品种感病程度等而异。

植物病理学5“三部一线”中毒部: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坏死部:病斑内圈为褐色;崩溃部:中央呈灰白色,叶细胞完全被破坏;坏死线: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呈褐色线条状。

(1) 慢性型:典型病斑。

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植物病理学6(2) 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出现。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

•当天气转晴、植物抗性增强或经施用药剂后,急性型病斑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植物病理学8急性型(3) 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

•如果条件适宜,可发展成为急性型病斑,如果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植物病理学10(4) 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无霉层。

植物病理学11植物病理学12褐点型白点型2、叶枕瘟•叶耳、叶舌、叶环发病的总称。

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ppt 69页)

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ppt 69页)
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稻重要 病害之一。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 增加,千粒重下降。寄主较广,其 中主要有水稻、大麦、玉米、高粱、 谷子、大豆、花生、甘蔗、黄麻、 芋等。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草、莎 草、马唐、狗尾草等。 • 症状: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生病,最初在 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 斑,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 为不规则大形的云纹状斑,其边缘 为褐色,中部发绿色或淡褐色。叶片 上的症状和叶路上基本相同。病害 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到剑叶, 甚至穗部发病,大片倒伏。
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长期 幼虫蚕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水稻减产。
有时内外颖合缝处也可裂开露出黑粉。
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迟施氮肥等,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重病区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稻种,不在病田留种。 2.药剂防治每666.7平方米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克,或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50克,或50%混灭威乳油50毫升加水50-d千克
水稻疫霉病
• 发病规律: 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
期间在稻叶上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引 起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6~21℃,超过 25℃病害受到抑制。秧苗三叶期前后,遇 低温、连阴雨、深水灌溉,特别是秧苗淹 水,病害发生就重。
• 防治方法: 1.秧田轮换 病区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侵
夏季萌发长出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空 气传播为害。一般在缺肥、生长不良情况 下发病较多。杂交稻尤其发病重。
•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施肥,避免水稻因缺肥而造成早
衰,并注意增施磷、钾肥以减轻发病;二 是结合防治杂交稻穗期多种病害,喷施粉 锈宁或禾枯灵防病防衰。
稻粒黑粉病
• 分布与为害: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穗病、乌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一、水稻病害(一)稻瘟病稻瘟病属真菌病害,俗称火风、扭颈、巴茅花、火烧瘟,是影响我市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发生。

水稻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病,秧苗期发生的称苗瘟,水稻叶片得病称叶瘟,稻穗颈部发病称为穗颈瘟,谷粒发病称为谷粒瘟,穗子上的小枝梗发病称为枝梗瘟,稻节上发病称为节瘟,叶枕发病称为叶枕瘟。

其中,穗颈瘟和节瘟对产量影响最大,造成白穗,大面积减产失收,病重田块颗粒无收。

1、病害识别及发生特点:(1)苗瘟:在秧苗三叶期以前,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水浸状)斑点,病苗灰黑色,卷缩枯死。

(2)叶瘟:在大田期,叶片上产生梭形的病斑,病斑褐色,中央灰白色,外围有一圈黄色,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坏死线。

在温度20℃左右,湿度比较大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淡绿色的病斑,称为急性病斑,说明叶瘟马上就要大发生了。

(3)穗颈瘟:在抽穗期发生,稻穗的颈部变成灰黑色,使水稻形成白穗(不勾头),或者谷粒不饱满。

(4)节瘟:主要发生于抽穗期,水稻的稻节变黑,容易折断,使水稻形成白穗或秕谷,一株水稻上可以有2-3个节同时受害。

(5)谷粒瘟:谷粒上产生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

稻瘟病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草上越冬,是来年发生病害的主要来源,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差别比较明显。

稻瘟病在冷凉的山区、低凹的狭谷、雾露重的地区容易发生,特别是温暖多雨潮湿的气候、偏施氮肥的稻田、冷水深灌的田块,发生较重。

如果在水稻孕穗抽穗期遇秋风天气(平均温度在20℃以下持续3天以上),穗颈瘟和节瘟会大发生。

2、防治方法:对稻瘟病必须进行综合防治,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不能错漏一个环节,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1)选用抗病品种。

听取农业部门意见,选用比较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要进行品种轮换,不能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

(2)处理病稻草和病谷。

水稻收割后,要及时将田间的病稻草清理干净,带出田间垫圈和堆肥,必须在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病稻草不能堆放于田间,不能用来捆秧。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容易受到各类病害的侵袭。

正确了解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护农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水稻病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土壤、病原菌和寄主植株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1.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由稻瘟菌引起。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稻瘟菌易于繁殖传播。

此外,水稻作物的抗病性差、种植密度过大等也是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水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以及水稻植株的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此外,水稻的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纹枯病易发的因素之一。

3.水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以及水稻植株的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此外,水稻的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纹枯病易发的因素之一。

二、水稻病害的防治技术为了控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农民和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防治技术。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

1.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病害的基础。

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合理调控田间水位等。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抵御病原菌的入侵。

适时灌溉可以降低水稻受到病原菌侵袭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田间水位可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良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好、抗病性强的水稻良种是有效预防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

良种选择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病害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水稻病害防治手段。

适当使用杀菌剂可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

但化学防治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主要病害PPT课件

水稻主要病害PPT课件


长 削
期 弱
深 了
灌 植
或 株
山 抗
泉 病
冷 性
灌 ,
, 易
土 发
壤 生
缺 稻
瘟O 2病,。土长温期低水,份根不系足发或育干不旱良,,对这水样
稻生长不利,也容易发病。
• (4)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 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
第16页/共148页
• 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 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 稻中的一些品种。
第12页/共148页
• 3.侵染循环 •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子上越冬。在
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1 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过2-3个月便死亡。种子上的病菌容易引起 苗稻瘟,病稻草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 春季气温均温回升到15℃左右,四川约在4月上旬前后,若又遇降雨,空 气湿度大,露天堆放的病草就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 稻田。水稻叶片受初侵染发病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上可产生大 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较大的风力更有助于扩大传 播范围。水稻成熟收割,病菌在病组织内外越冬。
第15页/共148页
• (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和 风。稻瘟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0-30℃,特别是24-28℃。田 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 情况下,最宜发病。光照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连续 晴天,大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 会受抑制。
第11页/共148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水稻病害
概述 第一节 稻瘟病 第二节 水稻白叶枯病 第三节 水稻纹枯病 第四节 水稻条纹叶枯病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60% 人口的主要食粮,我国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四分之一,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一半。然而水稻 病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全国各地稻瘟病如不进 行防治,每年平均减产稻谷可达300亿kg,而即使在 防治条件下年平均损失仍可达200亿kg,因此,研究 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流行状态分析
不同地区有利的气象条件与水稻感病生育期配合, 决定了这一地区病害的特点和流行程度,我省稻瘟病 发生流行在一年内出现两个高峰: 第一高峰:6月上旬—7月上旬 第二高峰:8月下旬—9月底10月初
三大病害: 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三大病
害,我国对稻白叶枯病、稻瘟病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 合防治措施,对稻纹枯病运用肥水管理和药剂防治相 结合的对策均能 控制为害。但由于病害流行规律复 杂,防治上难度大,三大病害仍将是今后的主要监控 对象。
水稻病毒病:发生种类日益增多,至今我国已经 发现11种,其中普矮、黄矮、黑条矮缩病曾是我国南 方稻区的主要病害,60-70年代在江、浙、皖一带多 次流行成灾,近20多年来虽发生甚少,但其流行的间 歇性和爆发性原因尚不明确,仍应加强流行预测和防 治研究。近年条纹叶枯病在我省南方稻区、浙江、江 苏等省发生严重,值得注意。
第一节 稻瘟病 Rice blast
一、历史、分布与危害
1. 历史:有文字记载约有360多年的历史(1637.宋应 星、天工开物) 2. 分布:约有85多个国家发生,亚、非洲稻区较重 (1981.CIM)
3. 危害:是水稻三大病害中流行情况最复杂,潜在 威胁最大的病害。近几年我省正处于该病的一个流行 周期,一旦有适应环境,就可能造成大流行。
水稻细菌性病害:细菌条斑病是国内检疫对象, 发生日益广泛和严重;基腐病是水稻上的一种新病害, 自80年代在浙江发现以来,病区不断扩大,应引起重 视。
我省水稻病害发生有如下特点:
一、我省水稻栽培特点 1. 栽培制度变更:四稻并举,籼粳混栽 2. 地理环境复杂:南北过渡地带 3. 季节变化明显 (1)春季:早稻烂秧 (2)梅雨(6/中—7/上):早稻稻瘟病、纹枯病 (3)秋季台风暴雨:中稻白叶枯病
中国稻瘟病分布区
二、症状及其症状的多型性
根据危害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 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秆瘟、枝梗瘟、穗 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穗颈瘟最 为常见,危害最大。
1. 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 从幼芽到近成熟均可感染,最易感病的生育
期是幼苗4叶期(苗瘟)、分蘖盛期(叶瘟) 、 抽穗期(穗颈瘟)
五、发病与流行因素
(一)水稻的抗病性
1. 抗病性的表现 1)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高抗至高感 2)不同类型水稻抗病性不同:籼稻>粳稻>糯稻 3)水稻个体发育中抗病性的变化
生育期:四叶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器官龄期:愈幼嫩愈感病
因此,全生育期有三个发病高峰期:四叶期(苗 瘟)、分蘖盛期(叶瘟)和齐穗期(穗瘟)
四、病害循环
1. 侵染过程:
分生孢子
附着
15-32℃ 萌发
附着胞
侵入丝
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 26-28℃ 潜育期
4-5天
显症 病斑扩展 孢子形成 孢子释放传播
2. 侵染循环:
1) 越冬和初侵染源: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 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2) 传播与再侵染: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秧田和本 田,受侵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有可借气流传播 进行再侵染。
2. 叶瘟症状变化:病斑因天气条件、品种抗性的差异, 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分为4种病斑类型:
(1)慢性型(典型):病斑梭形,分为三部一线
坏死部(褐色) 崩溃部(灰色)
中毒部(浅黄色) 坏死线(褐色)
叶瘟典型病斑
节瘟: 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 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
苗瘟:多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秧苗变褐枯死。
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枝梗、谷粒上。始 穗期发病造成白穗,但在病部有青灰色 霉层,茎秆上无虫痕迹,易于识别。
(2)急性型:正反两面产生灰色霉层,该病的出现 是流行的预兆。
(3)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 (4)褐点型:局限于两叶脉之间
9/20
播 早种
秧田期 栽 返 秧青
分蘖
孕 穗
抽 穗
灌 浆
黄 熟
稻 拌 烂秧 种
稻叶瘟 纹枯 穗瘟 纹枯病 防治 防治
(恶苗线虫)
病毒病

播 种
秧田期
移 栽

防白叶枯
分孕


蘖穗


白叶枯 稻曲、粒黑粉、
细菌基腐 叶尖枯、云形、
细条病
纹枯
纹枯病播Βιβλιοθήκη 秧田期栽分抽穗
双 晚

稻瘟

白叶枯

纹枯 叶瘟
纹枯 叶瘟 白叶枯
二、我省稻病流行区域 1. 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主要是稻瘟病 2. 江淮和沿淮稻区、圩区、混栽区:稻白叶枯病 3. 皖南及沿江双季稻区:病毒病间歇性发生 4. 南北稻区(圩区和山区为主):纹枯病
三、稻田病害发生和防治时序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4/10 4/20 5/10 5/20 6/10 6/20 7/10 7/20 8/10 8/20
病斑类型 慢性型
寄主 S
环境 正常
产孢量 少
急性型
S
适宜

白点型 褐点型
S(幼嫩) 侵染时适宜,显症 时不适宜(干燥)
R(抗、老叶) 受环境影响小
不产孢 不产孢
三、病原物及其侵染特点
1. 分类: 1)无性时代:Pyricularia grisea 半知菌类梨孢属 2)有性时代:Magnaporthe grisea 子囊菌 不常见 2. 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
4)病原种群与水稻品种间的相互关系: ①抗性是针对某个小种群而言的; ②大面积种植单一抗病品种会使抗性丧失。
2. 抗瘟性机制 1)结构抗性(固有抗性):株形
2)生理生化抗性:表皮细胞硅质化和细胞膨压程度
3)过敏性反应:抗扩展的一种机制 (二)气象因素 温、湿度为主要因素。20-30℃,RH>90%易发病 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 湿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光照:主要影响光合作用、C/N、硅化程度 风 :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