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证据推理能力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教学是一门需要高度思考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需要大量的思考和理论实践,因此,化学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创新和合作等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是一种能够依据证据和理性判断得出结论的思考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1. 注重知识点梳理教师需要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注重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习化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非常关键。
1. 提供实践机会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chemist reagents,增强实践经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 组织小组合作在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思维碰撞、知识互补和经验分享的机会。
同时,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另一项关键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创新体现在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创造新的化合物和新的化学现象。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化学兴趣浓厚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发挥。
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论文摘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
我们要将“证据推理”的科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突出实验事实的地位和作用,展开证据推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结合构成要素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现象,揭示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实例,对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证据推理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中学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科学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
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化学领域每一个重大理论进展、每一个重要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基于实验研究,尊重事实和证据、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
【1】所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
要求学生“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要将“证据推理”的科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言必有据,用事实说话,让证据发言。
现结合平时教学实例,简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1.基于实验现象分析,提取证据,与理论模型进行关联匹配教学案例1:《基于物质性质分析的实验探究方法》1.教学环节:2. 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的教学片段环节二:研究FeCl3和NaHSO3的反应【教师】【问题1】FeCl3和NaHSO3可能发生什么反应?【学生】聆听、思考,在学案上写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证据推理能力 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己猜想的正确与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三、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新的化学教学改革中指出要从四个目标层次出发完成相关的教学即知识、能力、方法、价值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统筹兼顾,从多个角度出发完成教学.首先要有目的性的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为后续的四个层次教学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能力更具有针对性的从四个层次制定好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及确保设计方案的可靠.例如,在学习关于“富含在水中的元素氯”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设定下列相关的学习内容:第一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学习.结合氧化还原的整体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个性化特色对相关的产物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以实验现象为基础,将含有氯离子和氢离子的问题进行推导出.第二点,从变化思想和平衡两个角度来学习.以实验现象为基础更深入的分析氯气发生的具体化学变化;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出发对相关反应之后的生成物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第三点,正确推理以及基础模型的感知.从实验出发,更好的结合自己生活中的频发性问题设定科学的实验,将实现的相关现象看成基础的推理证据,对相关的生成物进行探究.第四点,深度探究和创新思想.氯气的基础性质探究可以反映出化学实验在了解化合物性质方面占据的重要作用.实验过程中在处理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丢弃的饮料盒改制成反应器皿,更好的推动学生的给个性化意识.在新的教学时代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推行素质教学,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升级,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未来教学的趋势,也是将课程改革思想落实到实处的最为科学的方式,采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陆国志,刘宏杰.高中化学层次性习题教学策略探讨[J ].教育学与管理,2017(13):52-55.[2]陈登胜.人教版与翰林版化学与技术中STS 教育比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8):66-68.[责任编辑:季春阳]培养证据推理能力提升化学核心素养王冬梅(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25129)摘要: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广大教师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与学的高效化.高中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对学生思维、分析等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平常工作的点滴中.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证据推理能力,提升化学核心素养略谈粗浅的认识.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证据推理;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0)09-0074-02收稿日期:2019-12-25作者简介:王冬梅(1986.1-),女,江苏省扬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证据推理能力作为化学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学生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的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能力的重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整合教学资源,真正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本文从以下“问题引领”“基于数据”“经历过程”三个方面,论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具体策略.一、问题引领,预测验证问题引领式教学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47—手段和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推理等活动,从而在问题中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比如在对“硫和氮的氧化物”进行教学时,向学生们提问道:“大家觉得二氧化硫是否能溶于水呢?”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例如有学生谈道:“酸雨的形成就是因为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可以推测二氧化硫是溶于水的.”笔者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们答案,而是组织他们进行了分组化学实验.首先用亚硫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制备SO2,然后将盛满SO2的试管倒扣入盛有石蕊溶液的水槽当中,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束后,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二氧化硫是否易溶于水?石蕊溶液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随后学生们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分析与讨论,并推断出了如下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其化学方程式为SO2+H2O H2SO3.由此通过采用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预测、验证等思维活动,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证据意识,高效达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二、基于数据,严谨分析证据推理是通过观察实验或已有知识经验,获得相关数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并得到相关结论,从而完成知识、能力建构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基于实验数据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活动,推动其证据推理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对“化学能与热能”开展教学时,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问题情境,在1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然后让学生触摸试管外壁,观察现象.学生们通过触摸试管外壁,发现试管发烫,于是猜测石灰与水的反应放出了热能.随后笔者说道:“用眼睛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我们该如何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呢”随后学生们开始自主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来说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例如: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并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学生们可以发现,反应后温度计示数明显提高,因此可以推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最后学生们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了结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基于实验数据对问题进行严谨的思考与分析,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证据推理能力,使其完成了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经历过程,活化思维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从而促进他们活化自身推理思维,经历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的过程,完成真正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比如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向学生们提问道:“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随后让学生们对2CuO+C2Cu+CO2、H2O+C H2+CO、CuO+H2Cu+H2O这几个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观察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学生们通过小组探究与交流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降,例如氧化铜与碳发生反应,Cu化合价降低2,C化合价升高4.紧接着又提问道:“以下反应:(1)Fe+CuSO4FeSO4+Cu(2)2Na+Cl22NaCl(3)NaOH+HCl NaCl+H2O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们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对上述化学方程式进行了检验,最后学生们发现,反应(1)与反应(2)中的元素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但反应(3)中的元素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升降,因此可以判断反应(1)、(2)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3)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物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及判断依据,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能力.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经历了知识探索与建构的一般过程,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他们的证据推理能力.综上所述,广大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不断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真正帮助学生内化认知,挖掘潜能,掌握真正的自主研究新知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化学水平,达到更为有效地优化和提升教育改革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1]胡云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8(2):60-61.[2]程遇玲.浅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3):36-37.[3]肖中荣.证据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18(Z2):40-41.[责任编辑:季春阳]—57—。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以“研究氯气性质”教学为例

为载体,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以
化学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落实学生化学学
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假设
学生只有在一定的背景和情境中才能提出一系列逻
辑性强的问题和假设,这是构成证据推理的第一环节。
教学片断 1:氯气在水里是简单的溶解还是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
当然在实验证据收集设计过程中一定伴随着逻 辑性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推理和分析把实验的现象 和结论进行串联,通过具有逻辑性的问题链形成可推 敲的证据链。
教学片断 2:实验证据收集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教师追问 1]若反应,产物中可能有什么? [学生]有盐酸生成。 [教师追问 2]如何证明产物中有盐酸? [学生]通过实验 1 操作,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 成,则证明原溶液有 Cl-存在;通过实验 3 操作,观察到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则证明原溶液有 H+存在。从而证 明产物中有盐酸。 [教师追问 3]在观察溶液由无色变红色的过程中 还有什么意外发现? [学生]意外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追问 4]这个意外现象的发现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产物中有漂白性物质生成。 [教师演示实验 4]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盛有 干燥的红纸条的集气瓶和盛有湿润的红纸条的集气 瓶。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4(图 1)。 [教师追问 5]通过实验 4: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 色,说明什么?湿润有色布条褪色又说明什么? [学生](1)Cl2 本身无漂白性;(2)Cl2 与水反应;
*本文系 2018 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
— 12 —
化学教与学 2018 年第 10 期
对“证据推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对“证据推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证据往往指事实依据,在化学学科中,证据的来源比较广泛,可以来自化学史、化学学科的最新前沿报道,或者实时的事件。
另外,化学这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所以大量的事实证据可以从对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必做实验的观察中获得。
推理往往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推出新判断或者得到新结论的过程,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证据推理”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就表现为以有关实验现象为事实依据或以相关材料为理论依据,提出新的假设或得到新的结论,来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的知识。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日常的化学学习过程及活动中养成的,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实验现象或化学史等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在问题的解决中,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
一、以化学史实为证据,提升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化学家傅鹰说“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
化学史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感受真实历史事件,经历化学发展进程,更是希望能够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表达再现,展示化学家收集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归纳推理而获得突破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收集证据的方法,如何从众多干扰中收集有效证据,如何基于有效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结论。
我们来看一下甲烷分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1776年,伏打和道尔顿分别在淤泥中收集到甲烷。
1790年,奥斯汀(英国)确定甲烷的组成,但对甲烷分子空间结构的确定却一直没有进展,科学家基于凯库勒提出的碳四价的概念,推测甲烷为平面四边形,但无法解释CH2Cl2只有一种结构。
1874年,范霍夫提出了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正四面体结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能量最低原理。
范霍夫认为在微观结构中,当原子之间均匀分布并相互之间尽可能远离时,体系最稳定,而在自然界中微粒或物质都尽可能趋向于最小能量的稳定状态。
X射线和电子衍射实验等更是从微观层面测得碳氢键之间的夹角都是109.5°,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也被进一步证实了。
浅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培养

浅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培养【摘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投向了培养核心素养,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对化学等带有抽象概念的理科而言,探究课堂上怎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讨论的话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体系,从“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阐释了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目标。
本文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角度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关联看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核心素养的着落点。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于化学素养,是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学生通过证据的推理,让学生具有证据意识,通过收集各种证据,对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提出提出假设,分析并推理,证实原来的假设,了解论点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的重要途径[1]。
证据是事物本质特征有关的可靠性材料,推理是进一步的判断,有效选择。
三、模型认知模型指教与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一种简单描述,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点开始找出本质有关的要点,形成内在联系,通过模型可以发挥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反映和描述实际问题。
模型认知可以定义为在已获得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把思维流程化,理想化,从而归纳和整理有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短时间内找出规律,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和现象,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的过程[2]。
如今对学生建立模型意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化实验等各种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模型认知可以帮助从简单的方法开始出发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作者:黄亚梅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初中时期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还应该深入了解化学思想以及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其中,证据推理能力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现如今,我们国家大众必备的素养之一就是化学素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加强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俨然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证据推理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6-0052化学实验具备推理严密和逻辑性强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离不开基础化学知识。
伴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化学实验具备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等特点也为提高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提供了条件。
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实践活动时应运用好这一优点,使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继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影响化学教学中学生证据推理能力培养的因素1.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部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比较匮乏,不具备基本的证据推理能力。
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造成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较低,不能发掘自身的潜力,继而不能在证据推理能力培养时,保持自身积极的心态。
2.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偏差伴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执行,证据推理能力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时,学生对教科书的了解十分关键。
教学材料中的一些习题以及例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
但在实际教学时,一些化学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掌握有偏差。
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时,未能让学生展示自身的证据推理能力,认为这些知识点已经固化,不用再进行推论验证。
这样陈腐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提高。
从三个角度建模,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以化学平衡三道典型例题为例

从三个角度建模,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以化学平衡三道典型例题为例摘要:化学平衡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通过选取化学平衡的三道典例,依据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素养水平的三个层次,分别从生活事实、宏观与微观结合和模型和原型的关系三个角度建模,利用思维导图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可视化,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关键词:化学平衡;建模;证据推理;模型认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可见学科素养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化学平衡作为化学的主干知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虽然抽象难懂,但是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重要素材。
有些教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殊不知其实质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模型求解”建模的过程,导致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笔者通过选取了化学平衡的三道典例,分别从生活事实、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模型与原型的关系三个角度建模,利用思维导图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可视化,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一、从生活事实建模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
化学知识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现象又可以用来验证化学知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中素养水平1指出: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证据,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合理匹配。
[1]典例1 在一定温度、恒容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g)+4B(g)2C(s)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的是()A.单位时间消耗amol A,同时生成4amol BB.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C.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D.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解析:根据化学平衡的定义可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可归纳为两种模型:1、v正=v逆;2、变量不变。
A选项可用v正=v逆这种模型解决,BCD选项可用“变量不变”这种模型解决。
B选项根据,其中m是变量,V是定值,可知密度是个变量,所以B选项是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出击,避免思维陷阱
离子化合物
Al(OH)3 共价化合物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HCl
AlCl3
非电解质
细化思考过程,保证思维严谨性
明确目标 确定干扰 设计方案
例:1.检验铁与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亚铁离子 2.检验亚硫酸钠溶液是否氧化变质 3.检验丙烯醛中的醛基
明晰解题程序,提供思维通道
问题 分类
课堂中着重解决的问题
怎么做 为什么 是什么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目前学生的状态:拒绝思考Biblioteka 乱• 概念判断问题
背
• 物质检验问题
蒙
• 多步复杂问题、定量问题
目前学生的状态:拒绝思考
向硫酸、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 向碳酸钠、碳酸氢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 设计实验证明酸性顺序:盐酸>碳酸>硅酸
思维惯性
建立 模型
强化 训练
明晰解题程序,提供思维通道
读题
• •
圈画条件 确定、排除
定性
• •
互斥性排除 唯一性确定
定量 电荷守恒
√×
√ ××
明晰解题程序,提供思维通道
元素守恒 电子守恒
电荷守恒
热重曲线
寻找已知成分
确定核心元素 物质的量
核心元素守恒 计算
煅烧MnSO4•H2O可制得生产 软磁铁氧体材料的MnxO4,下 图是煅烧MnSO4·H2O时温度 与剩余固体质量变化曲线。 ①曲线中B段所表示物质的 化学式为
CoC2O4•2H2O热分解质 量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 (其中600℃以前是隔 绝空气加热,600℃以 后是在空气中加热); A、B、C均为纯净物; C点所示产物的化学式 是
创设条件,提升思维能力
高质量的思考 讨论、质疑、完善
高质量的问题
训练证据推理能力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 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 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 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 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
(1)HCl在水中会电离成H+和Cl-,所以HCl是离子化合物。 因为AlCl3是共价化合物,所以是AlCl3弱电解质 (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3)(在含有铁盐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铝粉以除去溶液中的铁元素,检验溶液中铁元 素是否除净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于4)锥N形i(瓶NH中3)6,Cl用2为2可5 m溶L于水水溶的解蓝,紫__色__晶__体__,__水__溶__液__显__碱__性__。__为__测__定__C__l的__含_,量滴,入称2量—m3滴g产 K次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读数,重复操作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