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和区时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时区、区时的计算》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时区、区时的计算》导学案七年级地理下册《时区、区时的计算》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记忆地方时、时区、区时、中央经线、日界线的概念及区时的划分方法;2、学会运用所学公式解决地方时及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本相关内容,思考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学效果检测。
2、通过自学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的内容,标记好疑难点,准备讨论、展示。
3、[ ]为学法指导。
注:标志含义★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
一、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本相关内容,记忆背诵以下知识]1、时区、区时的计算基本概念地方时:时区:中央经线:区时:日界线:(2)相关计算①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②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经度差③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2、日界线①人为日界线:180°经线,自西向东过人为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人为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②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二、自主学习检测:[通过理解记忆,会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1、★★时区数计算:某地经度/1°取整数(注:四舍五入)计算:120°E属于哪个时区?116°E属于哪个时区?70°属于哪个时区?2、★★时区中央经线计算:时区数★1°计算: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西二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3、★★东八区和东九区的分界线是那条经线?4、★★东八区8:00,东九区几点?东八区9:30,西二区几点?东八区9月2号6:00,西八区几月几号几点?1、★★我国最东端约在13°E,最西端约在73°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几时?2、★★某人在旅游黄金周期间去青岛旅游。
地方时区时学案

地方时与区时计算高考要求:1.掌握地方时的计算。
2.掌握区时、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北京时间考情分析:地方时、区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大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
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
该类题考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研读课本1、概念比较地方时:是指因而不同的时刻(同经线同时,同纬线东早西晚)。
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以地方时为基础)。
2、计算原则:时间是早晚,的地点比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思考:甲地10点,乙地8点,哪个地区的时间早?(,地理上的时间“早”指的是时间数值大小,数值大的时间)3、区时利用:印度采用区即82.50E的地方时为标准时,朝鲜采用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区的区时,即东经的地方时。
当地时间一般是指当地的区时,而不是地方时,某地的日落、日出时刻则一般是指当地的地方时.考点突破考点一地方时的计算已知地方时的确定:可能是题意中直接提供的,也可能隐含在题意中。
【例1】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010 ′,最西端在东经730,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_________。
方法总结一: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a、公式中“±”的确定:b、时差的确定:经度差150,时间相差小时。
经度差10,时间分钟。
经度差15′,时间差分钟(经度差的计算:00经线同侧,经度差等于大数减去小数;异侧,经度差等于经度和。
)针对训练1:1、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1340E的地方时为:A.9时B.20时56分C.8时D.9时56分2、已知1750W的地方时是12点,乙地的地方时是9点25分,问乙地的经度是多少?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经线的经度是。
区时和时区教案

区时和时区教案标题:区时和时区教案的重新阐述介绍:时区是为了统一全球各地时间而设立的划分区域的系统,它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在教育中,时区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和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时区的概念和运用。
本文将重新阐述和探讨区时和时区的教案设计,深入分析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提供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时区。
一、区时的概念和意义1.1 区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区时指的是根据地球自转的规律,将地球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标准时间。
区时的设立有助于统一全球各地的时间和活动安排,使人们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时能够更便捷地进行协调。
1.2 区时的历史和发展区时的概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时区的设立逐渐成为必要的制度。
从最早的全球18个时区到如今的24个主要时区,区时制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1.3 区时的意义和作用区时的设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地理、旅游、商务、航空等领域,正确理解和运用区时的概念对于时间的统一和协调至关重要。
二、时区教案设计2.1 教案设计的重要性时区的概念和运用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内容,通过设计精良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时区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时区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
2.2 教案设计原则和指导-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教案应该依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能力,从简单的时区概念和认知开始,逐步推进到更深入和复杂的应用和实践。
- 活动导向和互动式学习:教案应包括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具体案例和练习:教案中应包含具体的案例和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时区的变化和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技巧。
2.3 教案设计实例- 幼儿园阶段:通过绘本故事、彩色地图等直观的教具引导幼儿认识和区分不同的时区,让他们体验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并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地方时和区时(学案)

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一、地方时1、概念:各地因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1)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2)同一上的地方时呈“东早西晚”。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1小时转过个经度;分钟转过1个经度。
(1h—, min—1°)4、地方时计算步骤:①画数轴,求经度差②求时间差(经度差× 4分钟)③东加西减: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在西边,则用“-”)练习:(1)已知两地经度,求两地地方时时差35°E与112°E相差;11°W与105°W相差;56°E与134°W相差。
(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已知经度地点的地方时甲地(45°E)现在时刻是中午12点,则90°E现在的时刻是,30°W是。
(3)已知某经线所在地的地方时,求未知点的经度15°W现在时刻是8:00,与其地方时相差3个小时的经线是和。
二、时区与区时1、全球以个经度为间隔,共划分为个时区。
即每个时区的时间间隔为。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差1天,且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要一天。
2、每个时区以其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零时区以作为中央经线。
3、时区与区时的计算问题:(1)时区的计算步骤:①画出数轴②求时区差(时区差× 1小时)③东加西减(2)区时的计算步骤:①区时 =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②中央经线 = 时区数×15°(E/W)③时区 = 已知经度数÷15°(四舍五入)练习: 82°E位于。
41°W位于。
4、重要时区北京时间——东八区——120°E地方时(全中国都使用北京时间);伦敦时间——零时区——;纽约时间————75°W地方时。
练习:(1)求出以下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东七区;西十一区;东三区;西八区。
(2)求出以下城市位于哪个时区:东京(140°E)位于;悉尼(151°E)位于;洛杉矶(119°W)位于;华盛顿(78°W)位于;(3)求区时时差东三区与东十区相差个小时;西五区与西九区相差个小时;东六区与西五区相差个小时;西七区与零时区相差个小时;(4)A地(49°W)位于时区,它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是;B地(102°E)位于时区,它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是;若A地所在时区现在的时刻是凌晨4:00,则B地所属时区时间是,位于西十区的C地时间是。
初中地理区时教案

初中地理区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时区的划分以及时差现象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增强其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全球时区的划分及时差现象。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差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地图。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全球时区的划分。
2. 提问:为什么会有时差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差的影响。
3. 举例说明时差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时差在跨国合作、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时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全球时区的划分及时差现象产生的原因。
2.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地理意义上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全球时区划分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时差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查找不足。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全球时区划分及时差现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对时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知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时区的划分及时差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增强其地理素养。
地理初一下湘教版1.1亚洲及欧洲(第6课时)——时区与区时学案+练习

地理初一下湘教版1——时区与区时【知识链接】有关时差图片导入【学习目标】1、实际地点时、世界时、时区、区时的概念2、学会简单的区时和时区换算重、难点:运算时差、区时【新知预习】1、地点时:。
2、世界时:。
3、时区:。
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个时区,以经线为中心(这条经线穿过),东西跨7.5°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为个时区,其中和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为该时区的经线,这条经线的时刻确实是该时区的区时,东经度代表时区,西经度代表时区4、北京时刻:。
【探究演练】时区与区时时差的运算1、时区的运算时区数=已知经度数÷150例题:推算1160E所在的时区1160÷150=7.7余数≤0.4或者>0.5时四舍五入,整数为时区,依照经度判读东西时区因此,1160E所在的时区所在的时区为东八区巩固演练:推算750W所在的时区。
2、区时(1)含义:(2)区时时差的运算:相邻两个时区,时刻相差1小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差几个小时。
(3)区时时差的运算方法①运算方法上图为运算区时时差的数轴图,以为中心,东时区用号表示,西时区用号表示,从已知地时区的钟点开始数起,向东每一个时区加小时,加到24小时的时候,就要将日期,向西每一个时区减小时,减到0时,就要将日期。
②运算口诀: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异加同减运算公式:所求时刻=已知时刻+时区差(东加西减,异加同减)巩固演练:例1:运算东八区与东六区,东六区与西六区相差几个小时?例2:已知北京时刻(东八区区时)为2010年1月1日12时,求东十区区时,西二区区时的日期时刻?【拓展提升】国际日期变更线过去时刻的纷乱,不仅表现在钟点上,也表现在日期上。
哥伦布发觉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向北美洲大批移民。
他们逐步向西扩展,一直到达太平洋沿岸。
十八世纪末,俄国人也从白令海峡经阿拉斯加来到那个地点。
他们和欧洲移民一见面就显现了矛盾。
俄国人是从欧洲向东通过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太平洋沿岸,而英国人却是向西渡过大西洋,在北美大陆登陆后连续向西到达太平洋沿岸的。
地理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第3讲课时9时差

课时9 时差1.地方时和区时 (1)成因(2)地方时①概念:因经度不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②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 分钟(3)时区和区时名称 时区 区时 属性 范围时间产生 全球分为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关系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思考 北京时间和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分别代表哪个时区的区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际日界线(1)原则上以______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2)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时间变化①越过180°经线的日期有三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不变。
②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有四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加一天、减一小时;减一天、加一小时。
1.时间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1)画轴①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自西向东,西经度越来越小,东经度越来越大。
②中时区在中间,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自西向东,西时区数由十二递减到一,东时区数由一增大到十二。
(2)定点: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
例如: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W的地方时。
解题:因东八区的区时使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即已知点为120°E,求的点为35°W。
图解如下:(3)定差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
如上图中A、B两地的经度差为35°+120°=155°。
学案地方时、区时学案

地方时【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
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1.地方时的早晚辨析:(从方位上来看)一般而言: 早于判断以下的地方时早晚:60°E 的地方时 35°E 的地方时 60°E 的地方时 135°E 的地方时 60°W 的地方时 35°W 的地方时 60°W 的地方时 135°W 的地方时说明:在时间计算中,因涉及到时间早晚问题,需要对两地在东西方向作出判定。
而在时间计算中方向的判定,是建立在经纬网定向的基础上,但有差异。
60°W 的地方时 120°E 的地方时 135°E 的地方时 60°W 的地方时 地球上 度经线即是最东侧,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又是最西侧,是旧一天的结束。
(从时刻上来看)2要求:利用下列数轴来说明地方时的早晚之分①为东经的点为 ,两者东经值较大的为: ,为西经的点为 ,两者位于东侧的为②将 A 、B 、 C 、D 四个点中,地方时从早到晚进行排列: 。
【重要】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平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将夜半球平分)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或春秋分)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0° 180° 180° E3.读“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回答有关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日光照图。
(2)此时,晨昏圈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其中晨线的经度是________, 昏线的经度是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时区和区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区时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通过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区时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不同经度的区时的计算
【学习难点】区时的计算
【自主学习】
1.时区怎样划分才好?
2.什么叫区时?
3.使用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原因是什么?国际日期变更线和180度经线完全重合吗?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读下图时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多少度为一时区?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2)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如何确定?(中央经线是每个时区中间一条经线,注意和15°的关系)东八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这两个时区时间一样吗?日期一样吗?
2、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有什么区别?二者相差多长时间?
3、区时的计算:
(1)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小时。
(2)时区差的计算: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3)区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加减)【练习】1、北京奥运会开幕时为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纽约(西五区)转播开幕式,为当地区时几月几日几时?日本(东九区)的区时是多少?
2、北京时间为9月19日9:00时,求70°W所在地的区时?
4
、总结归纳国际日期变更线规律
日界线西侧 180°
日界线东侧 时区 时刻 日期 日期变更 填图
填图 地球自转方向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
A.10月2日15时
B.10月2日3时
C.10月1日15时
D.10月1日3时 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 )
A.3时
B.9时
C.12时
D.15时
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 A.不变 B.10月2日 C. 9月30日 D.9月31日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 116°E (通过北京的经线)
7、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A. 12月29日12时5分 B. 12月30日11时55分 C. 12月30日12时5分 D. 12月31日12时5分
【问题形成单】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