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地下水质量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地下水质量评价

任务八地下水水质评价五、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必须在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质监测和试验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水质,有时也考虑地质环境。

地下水质量评价按时间划分: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通常,地下水质量评价即指现状评价。

地下水质现状评价:是根据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所做的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1、地下水质量的分类标准评价地下水质量的现行标准是《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

其中常规指标39顶。

根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ΠI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IV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V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有时也有以地下水天然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

背景值:就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有关组分的天然含量。

它的明显特点是:区域的差异性,随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而变。

所以,背景值是指同一环境水文地质单元或含水系统而言。

对于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和工业区,一般可采用历史水质法确定,或选择与城市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对照区,进行采样分析和调查统计确定背景值,用以代替城市或工业区的背景值。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评价因子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类:I、常规组分:即构成地下水化学类型和能够发映地下水性质的常见组分,主有K+、Na∖Ca2∖Mg2∖HC03∖S032∖CL∖N02∖NO;、NH「、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DO、COD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对比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对比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对比摘要:以地下水实测资料为例,选用NH4+、KMnO4、F、NO3-、Mn、Fe、SO42-、总硬度、TDS、NO2-共10个评价指标,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总体上较好,超Ⅲ类的占22.3%;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中考虑了所有评价指标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量化了所有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使结果更精确。

关键词: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志码:A地下水水质评价是以水质分析的结果,结合不同地区水文水资源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1],目前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

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可以定量的描述水质质量,基本上反映污染程度和性质,具有评价过程简便,运算简单等优点[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3]采取了此种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能综合考虑每个评价因子对综合评价结果的贡献,并把贡献权重进行分配,弥补了综合指数法未考虑权重的缺陷[2],可以直观地判断水质的优劣情况,并从总体上对地下水所属质量类别作出综合判断[4]。

为了更好的了解两种方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情况,以获取研究区域的地下水资料为例,分别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并得到该区域地下水水质状况,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止提供依据和技术手段。

1评价方法1.1综合指数法根据《地下水标准》(GB/T 14848—2017),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然后按表1分别确定各单项组分的评价分值F i 。

表1 单项组分评价取值类别 I 类 II 类 III 类 Ⅳ类 Ⅴ类F i 0 1 3 6 10按下式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式中:为各单项组分评价分值的平均值;n 为项数;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中的最大值。

根据值,参照表2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表4-12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评价参照)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1月目录1总论 (3)编制依据 (3)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地下水环境功能 (3)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1.3.1评价执行标准 (3)1.3.2保护目标 (3)地下水评价等级 (4)1.4.1评价工作定级 (4)1.4.2评价范围 (5)1.4.2.1Ⅰ类建设项目 (5)1.4.2.2Ⅱ类建设项目 (5)1.4.2.3Ⅲ类建设项目 (5)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4.1.1预测范围 (13)4.1.2预测时段 (13)4.1.3预测因子 (13)4.1.4预测方法 (14)4.1.5预测模型概化 (1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4.2.1评价范围 (14)4.2.2评价方法 (14)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环境管理对策 (16)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1总论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1. 排放量: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将企业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等级,包括≥20000m³/d、10000~20000m³/d、5000~10000m³/d、1000~5000m³/d和200~1000m³/d。

2. 水质复杂度:根据污染物类型数以及需预测污染因子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具体来说,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10为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为中等;污染物类型数和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都较少为简单。

3. 水域规模:根据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

其中,Ⅴ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此外,还有劣Ⅴ类水,指污染程度已超过Ⅴ类的水,其特点是散发出明显臭味、出现异常颜色以及水生生物及鱼虾出现大面积死亡。

综上所述,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排放量、水质复杂度和水域规模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评价结果,可以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级和保护。

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首先,优质地下水是指水质优良、适宜饮用的地下水。

其主要特点是无色无味、无异味、无浑浊、微生物含量低、无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

优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层深部,受到地下水层自然保护,水质稳定,适宜直接饮用或少加工即可饮用。

其次,良质地下水是指水质较好,可以饮用或经简单处理后饮用的地下水。

良质地下水的主要特点是水质清洁、透明度高、微生物含量低、无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

良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层较浅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地表污染或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经过简单处理(如过滤、消毒)后才能饮用。

其次,中质地下水是指水质一般,需要经过较复杂处理后才能饮用的地下水。

中质地下水的主要特点是水质较差、透明度较低、微生物含量较高、存在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中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层浅部,受到地表污染或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需要经过复杂处理(如深度过滤、化学处理)后才能饮用。

最后,差质地下水是指水质差,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

差质地下水的主要特点是水质浑浊、有色有味、微生物含量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差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层浅部,受到严重的地表污染或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不能直接饮用,需要经过深度处理(如多重过滤、深度净化)后才能使用。

综上所述,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是根据地下水中溶解物质的种类、含量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的。

地下水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科学评价和分类非常重要。

希望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的分类标准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确保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一、评价工作分级
(一)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

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2、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4-17。

(2)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4-17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1、划分依据
(1)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2)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按水量的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8。

表4-18 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
(3)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可用影响半径来表示,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9。

影响半径的确定方法可参见附录 C 。

则见表4-20。


4-20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5)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土地次生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以及灌溉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等,按其影响程度大小可分为强、中等、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21。

表4-21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
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4-22。

二评价工作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10000 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二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50000 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3、三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相关水文地质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目的通常有两种评价标准,一是国家标准,如《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见表4-25;二是以评价地区的污染起始值或背景值作为标准。

通常把以前者为标准进行的评价称为环境质量评价,即地下水质量是否符合各种目的用水标准。

也就是评价地下水质量的好与坏,优与劣;以后者为标准进行的评价称为地下水污染评价,即地下水的人为污染程度。

环评工作中的执行标准由政府主管部门给出。

无特殊要求时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其中的Ⅲ类标准,基本对应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选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尼梅罗指数法、双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及
灰色关联度法等。

各种方法的评价目标、适用范围不同,所满足的评价目的要求亦不同,
项目基本情况
一、所处地区包气带防护弱,距离黄河近、地下含水层较易污染、供水(或排水、注水)
量大1489020t (大于10000t),水质复杂,因此该项目确定为一级评价。

二、可研从工艺上面来解释对地下水没有影响,工艺这块王姐你更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