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 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 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同姓诸侯 (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 分 略要地) 封 对 功臣、姻亲 象 异姓诸侯 先代贵族(旧属国,殷商旧族等)
西 周 的 封 国
诸侯对周天子的权利和义务 政治上:听命于天子
经济上:向天子纳贡
军事上:奉命随征
西周的分封制特点和作用
1.规定周天子的权利和受封诸侯的义 务,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统治秩序。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公元前221年——1912年)
夏、商、周

清朝
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 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 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 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 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 领地又有较大的独立性。
分封制的变化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 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材料2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 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 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开始: ②目的: ③内容: ④特点: ⑤影响: ⑥破坏:
问题探究:分封制的破坏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 西周分封制破坏的原因
对西周的制度有直接影响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 益,可知也。” ——孔子 • 你是如何根据孔子这段话来 概括夏商两朝政治制度对西周 的影响?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在“家天下”的社会, 随着疆域不断扩大,如果你 是天子,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巩固广阔的疆土?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起源 ——夏(公元前2070年 禹)
• 这两幅画像中的人物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吗?
• 这两幅画像有何不同?能说明什么问题?
1、王位世袭制
2、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
相、卿、士 卜、祝、史 师
兄终弟及 父子相传
王位在一 家一姓中 传承
参与商王决策
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执掌军权
封侯、伯
地方
以宗法制为核心,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第一单元
•自主学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约公元前2070年,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他死后,儿子启继位,禅让制被什么制度 取代? • 约公元前1046年,谁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 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什么制度?什么时 候,这一制度受到破坏?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3、“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3)诸侯义务:
①朝觐述职 ③镇守疆土
② 交纳贡赋 ④随从作战
4、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影响
【合作探究】1 从 中 可 以 得 到 哪 些 认 识
①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②其中大多是同 ?
姓王; ③同姓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战略位置重要的黄 河中下游地区。 交错分布,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表明分封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主贵族的统治。
大宗 小宗
大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大宗”、“小宗”是相 对的,“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
小宗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血缘:兄弟关系 双重 关系 政治:君臣关系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积极:
列举今天体现宗法制的社会现象?
忠孝观念、尊宗敬祖、尊老爱幼、叶落归根、认祖归宗,
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
王一定会挑我的。
【自主学习】 快速浏览教材
宗法制的内涵、目的、内容、特点、 作用有哪些?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内涵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 权力、财产 、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1)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次子、庶子分 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辞;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误区警示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归纳总结商周变革“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项错误;精讲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1.特点1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形成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2.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完善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导读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史料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导读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史海泛舟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答案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跟踪练习1.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知,辛之所以能继承王位,在于其嫡长子的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以看出商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少子辛为帝”可得出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B.东厢房C.西厢房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精讲主题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读史明智史料一商朝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史料四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古代宗法社会的显着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跟踪练习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着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2.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解析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B项错误;“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C项错误;“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D项正确;珠联璧合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朝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课件8: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件8: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汉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内容 a.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 的后代(对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b.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c.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 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 担作战等义务。(层层分封)
王位世袭制:夏朝形 成的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传承的一种制度。
开始:禹死启继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相卿士等的设立 地方:侯、伯等的设立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开始:周武王、周公旦
礼乐制度
为了更好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 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 一些规则和仪式,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工具。
本课小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 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 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 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的特点。
4.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学思训练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宗法制的影子?有哪些行为 是受到了这种制度的影响?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 .干部职务终身制
3.内容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 在本宗族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稳定。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 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3、破坏: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 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 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卿大 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 一种表现。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
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 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 莫不和亲。乐者,天地之和也。
【答案】C
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 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 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 “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1、商周时期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商周王无 法专断和独裁,所以不是专制主义。但相和卿士等协同商周王 处理政务,从政治权力上看又有了专制主义的萌芽。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地方封侯和伯,侯、伯定期向 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地方不绝 对服从中央,不是中央集权,但有了中央集权的萌芽。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 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 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 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臣民
部落联盟 首领(禹)
国王(禹)
国王(启)
禅让制 (传贤)
建立国家政权
世袭制 (传子)
“家天下” “公天下”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 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历史的进步。 原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 制也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是指 战国之后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1、“封建制度”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指“封” 土而“建”国。古文献中“封建”即分封制;现在通常说 的封建多半是贬义,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封建 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地 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此处“同姓”即与周王同姓的 亲族,“周”当时是王朝之称,并非“周姓亲族”为分封 主体,应理解为“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3、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 表现。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 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结果: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王权至高无上的 局面形成了。 (四)王权巩固:行政管理制度 1、时间:夏商时期(主要是商朝) 2、表现: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权力: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 领)——义务: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意义:夏商初步建立了从中央至地方的行政管 理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讲(信2修)睦从。何故时人起不出独现亲了其材亲料,中不所独述子的其不子同,情使况老?有所
终(,3壮)有有所人用说,:幼禅有让所制长体,现鳏了寡一孤定独的废民疾主者,皆王有位所世
养袭,制…体现…了是一故定谋的闭专而制不,兴那,么盗,窃王乱位贼世而袭不制作代,替故
外禅户让而制不是闭历,史是的谓进大步同还。是倒退?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对象——分给谁?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方法——怎么“分”?
分 封 制
诸侯、卿大夫、士

内容——“分”什么?


土地、人口

诸侯承担的义务——凭什么“分”? 化
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
诸侯承担的权利——“分”到哪些?
是春作设秋用官战—、—国建“时武分期”、分了征裂以赋割后的据效的果重要原因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什么是分封制?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答案: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它形成于夏商时期, 西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周公建制
周武王弟,辅助武王伐纣 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 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 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 础。
目的——为什么“分”?
夏商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示意图
行政设置
职能
中央 国王
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相、卿士 参入商王决策
卜、祝、史 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

提示答案师:
执掌军权
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士等的设立。地
地方方:候、侯伯、等伯的设立。臣结服果商:朝加的强方了国对领国袖家;的商管朝理。
高官;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 根据礼书记载,西周时凡使用鼎,天子和诸侯用九鼎,卿七 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凡使用乐器,天子用编钟四套,诸侯三 套,大夫二套,士一套。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些卿大夫在 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yì )”(“佾”是“乐舞行列”的意思, 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 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衰落表现:贵族地位下降、官员不再是世袭等 01 积极影响 ①保障了贵族的特权 地位 02 消极影响
导致特权思想形成、等级森
严、重男轻女、任人唯亲, 妨碍了中国近现代民主法制 的发展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团结 ③形成尊宗敬祖、尊 老爱幼的亲情观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政治
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 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最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 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 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分封 制得以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宗法制,而非经济发 展,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分封制下,诸侯
特点:以血缘为纽带,较大独立性,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说明什么? 作用: 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西 周成为强国;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得周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 和延续性。
1.通过以上信息,你能发现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
2.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残酷统治.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考点1)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 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也随之崩溃 辨析: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 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 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 内容:周王对同姓亲族、功臣、姻亲、附属国(古代帝王 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后代)“授土”“授民”,立诸侯国;规定诸侯必须服从 政令、戍守王畿、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
▲同姓:晋、卫、
吴、燕、鲁 ▲异姓:齐、宋、 许、陈、楚
考法2
分封制的特点、影响与瓦解 02 影响 ▲积极:确立周天子天下共 主地位;扩大疆域,加强统
01 特点 1.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
严;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治;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
强国。 ▲消极:西周后期,王室衰 微,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 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03
瓦解
▲西周后期——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
兼并战争相继局面出现 ▲瓦解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井田制瓦解。
② 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表现 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 混战不已
例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 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 国古代的
考法5 礼乐制度及其作用
考法6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概况
王权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 公元前 2070年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中国历史上第 政治关系。 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 夏朝建立 一个国家政权 权力 原因何在? 出现王位继承传子的制度 原因: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文化影响。 题干中所提及的诸侯国均位于王畿以外,通过分封, 有效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影响,且诸侯有定期朝觐 周天子的义务,这样有利于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并未形成君主
专制,排除B项;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对地方实行直接
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 力,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 和“国”的统一。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 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法3
宗法制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02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①对嫡子(正妻的儿子):“立 子以长不以贤”。 ② 对众子(妃嫔或妾的儿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君主尚未集权,B项
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
C
2、宗法制 (考点2)
(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西周的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 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严格确立大小宗名分;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 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逐 渐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 一的“郡县制”。 •后朝仍有残留。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周王室衰弱。
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
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 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 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
“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强 调宗法血缘关系,是对宗法制度的维
①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
立等。 ②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 念和祭祖扫墓的社会风俗等。
(3)思想观念
①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
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
考法1
分封制的概念及西周的封国
01 概念 ▲背景: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 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 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 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1)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 赋、朝觐述职 (2)权利 在封地再分封、设置官员、建 立武装、征派赋役 02 主要封国
与分封制的区别:
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
礼乐制(考点3):即周礼。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 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 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B
护,而非破坏,排除C项;青铜器在 商代和西周时期主要被用作礼器,功 用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
4、[课标全国Ⅱ2016·27]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 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 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题干材料反映了入台族裔回 到在大陆的家乡请祖先牌位
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④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 、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3、[课标全国Ⅲ2016·24]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对青铜 器铭文的影响 材料叙述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 “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再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可知 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尤其是家族 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 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钟鼎文(金 文),商代晚期就已出现,并没有创
A.宗法制 C. 郡县制
B. 分封制 D. 内外朝制
高考真题 [1、课标全国Ⅰ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 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 (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公元前1600年 要了解商朝的状况可以通过哪些历史材料获得? 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成汤灭夏建 ①青铜器; 商朝建立 立商朝 ②甲骨文材料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③殷墟的考古发掘
公元前1046年 武王灭商 西周建立 建立西周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1
商朝时的人们非常迷信。认为生活中的 一切都是天帝安排的。因此,不管做什么事, 都必须先问问鬼神,这就叫“占卜”。 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分明是政治事件, 但还是通过占卜 ,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 宣称“非敢违卜” ,于是迁都于殷。 刻写在甲骨上的有关这些占卜的事情的 文字,就叫做“卜辞”。而今幸存下来的近 20万片甲骨,几乎全是卜辞。
01 概念ຫໍສະໝຸດ 是西周为维护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承上的矛盾,用父系 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
子):“立子以贵(母亲地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