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惯用语对比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韩中感情表现惯用语对比研究

韩中感情表现惯用语对比研究本文旨在研究中韩两国之间针对情感表达的惯用语上存在的不同之处。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情感性表达的文化差异,考察和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下的情感性表达特点,并重点关注两国间情感表达领域中所存在的差异。
本文还根据有关研究分析了中韩两国间情感性语言表现方面的具体呈现,以及有关两国友好关系的影响。
在最后,本文探讨了两国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以及其给两国友好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直接的、直接地表达情感,更强调“做事情说话”,以尊重礼节、礼仪、重视任务、善任政治任务等历史文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更倾向于一种“物质的礼仪”,做到实实在在的表示出自己的情感。
在韩国,韩国人更多地采用一种代间的方式表达情感,重视宾派的有礼节的情感交流,以及重视形式礼仪的文化。
他们重视作出不伤害他人的恭敬表现,而不会表现过分情感化的礼仪,也不愿意太多地表达情感。
从一般情况来看,中国更倾向于做到实实在在的表示出自己的情感,采用直接地、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韩国则更多地采用代间、更加谨慎的方式表达情感,也常常采取间接表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样说来,中韩两国之间在情感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第一目的的表达上,也表现在客体的表达上。
由于两者的不同,在表达情感之间有不同的权宜性,从而影响着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至于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中韩的友好关系受到越来越深的影响,而这种情感性语言表现方式的差异性也正是衡量友好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友好关系的发展和稳定取决于态度和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不仅要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还要注重保持友好的情感表达,更好地营造友好的氛围。
综上所述,中韩之间的情感性语言表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因此,要想更好地了解差异性并加以充分考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两国更好地发展友好关系和交流。
中韩语言差异及对教学影响探析-5页精选文档

中韩语言差异及对教学影响探析全球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是各国交流的有效平台,这种趋势将语言对比研究推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
1992年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频繁交往,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占所有国家在华留学生的40%。
在全世界学习韩语的人群中,中国学生占60%以上,所以中韩语言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受关注。
一、中韩语言对比的相似性(1)中韩语音的相似性。
韩语单元音和复元音与汉语韵母发音相似。
如韩语单元音中有五个与汉语舌面元音发音相同;韩语中复合元音的结构特点看,与汉语复合韵母的发音特点基本相同。
韩语辅音中和汉语声母中有几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基本相同,发音十分相似。
韩语与汉语的一些发音方法相近,如清擦音、双唇、浊鼻音、不送气音与送气音的对应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声母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利用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借助于母语中相应的辅音,快速掌握发音方法。
(2)中韩词汇的相似性。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语约占词汇总数的60% ,而在历史上所占的比例更大。
这些汉字词语为韩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韩语很多汉字词与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完全对应,“形”同并且“义”也几乎相同。
如数量词类的“一层、一月、一日、”等;名词类的“国际、电话、交通”等;动词类的“尊敬、研究、发展”等;形容词类的“满足、贵重、亲切”等;副词类的“大约、果然”等。
这些词不仅是词义相同,发音也很相似,有助于他们理解、记忆,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汉语词,并且很准确地运用。
有些韩国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义相同,只是汉字书写顺序相反。
这类词语只需在教学中将顺序改正过来。
如汉语中的“限制、设施、迫切、黑暗、减轻、介绍、拥抱”等,与韩语中的“制限、施设、切迫、暗黑、轻减、绍介、抱拥”等词语只是顺序不同。
(3)中韩文化的一致性。
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既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也受到母语文化迁移的影响。
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行为方式来实现目的语交际中的文化行为功能。
中韩惯用语的异同及其教学策略的开题报告

中韩惯用语的异同及其教学策略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中韩关系的日益紧密,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民众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和韩语的教学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惯用语是中、韩两国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还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可以反映出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在中、韩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本文旨在研究中、韩语言中的惯用语,探讨中韩惯用语的异同,分析中韩惯用语教学的策略及其具体实践方法,旨在为中、韩语言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在中、韩两国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学习中韩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学习者在学习中韩语言的过程中是难免会遇到惯用语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中韩惯用语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如何合理运用中韩惯用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韩语言,提高中韩语言的交流和表达效果,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
三、选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主要步骤如下:1.文献综述法:对中、韩语言惯用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并综合各种中、韩语言教材、研究文章和网络资料,梳理中、韩语言惯用语的基本特点,探讨中韩惯用语的异同点。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中韩语言惯用语的比较分析,探讨中韩惯用语的异同点,分析造成中韩惯用语差异的原因。
3.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证研究,对中韩语言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策略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惯用语教学策略及其具体实施方法。
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中、韩语言惯用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总结出中韩惯用语的基本特点。
2. 通过对中韩惯用语的比较分析,探讨中韩惯用语的异同点,分析造成中韩惯用语差异的原因。
3. 调查中、韩语言教师对惯用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中韩惯用语教学策略及其具体实施方法,对中韩语言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浅析韩语惯用语教学研究

浅析韩语惯用语教学研究随着韩语在国际上的流行,韩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韩语教学中,惯用语的教学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惯用语是指在语言中普遍形成的、由多个词汇组成的固定结构,其意义通常不能从各个组成部分独立获得。
惯用语多数来源于历史发展、地区文化和社交文化等方面。
在韩语教学中,惯用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韩语,增加韩语语言能力,同时深入了解韩国文化和日常生活。
惯用语教学是韩语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惯用语通常不是很好理解,所以在韩语惯用语的研究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教授惯用语时的注意事项1.语法真实性惯用语结构多种多样,因此在教授惯用语时,要注意验证语法是否真实。
有些惯用语中的语法结构可能是虚拟的,例如,某些用法可能不符合常规语法规则,但却被接受为韩国语言的一部分。
惯用语通常需要符合特定的语境,因此在教授惯用语时,要注重语境的真实性。
语境是惯用语的核心部分,惯用语的运用必须具有特定的语境,否则将难以理解。
3.教学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教授惯用语,如故事、漫画、短视频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下掌握更多的惯用语表达方式。
1.实践演习实践演习是学习韩语惯用语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应用,例如组织讨论、做小组项目、解释了解韩国文化。
2.问答问答是另一种学习惯用语的好方法。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教授惯用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韩语惯用语。
3.游戏游戏是许多学生的喜好,老师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教授或讲解韩语惯用语。
例如,在学生之间开展口语比赛或智力游戏,这些游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积极作用。
1.增加词汇量学习韩语惯用语,除了了解韩语单词的意义之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因此,学生需要增加他们的词汇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韩语惯用语。
2.培养语感韩语的表达方式与中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更好地使用韩语惯用语,需要具备敏锐的语感。
中韩惯用语教学法及教材编写方案研究基于中韩惯用语的对比分析

2、语法特点
中韩惯用语在语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点。汉语惯用语通常不受语法规范的约 束,常常出现倒装、省略等现象,如“给我一杯水”省略为“给我水一杯”。 而韩语惯用语则比较注重语法规范,特别是对时态、语态、敬语等的使用非常 严格,如“uryuhaengun亨古”(우리 형제)表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2、语法方面的对比
中韩惯用语在语法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句法结构上,中韩 惯用语都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来表达意思。然而,韩语惯用语更注重 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而中文惯用语则更注重表达的精 确性和形象性。此外,中韩惯用语在时态、语态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中文的 进行时态在韩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3)语境教学:将惯用语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掌握 惯用语的用法。例如,通过讲解具体的故事或场景,让学生理解“吃一堑长一 智”的含义和用法。
2、中韩惯用语教材编写方案
为了满足中韩惯用语教学需要,教材编写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教材:应选择涵盖中韩惯用语对比分析的教材,以便于教师 和学生系统地了解中韩惯用语的异同点。此外,教材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韩惯用语对比分析
1、词汇方面的对比
中韩惯用语在词汇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一方面,中韩惯用语 的词汇结构相似,都由普通词汇组合而成,需要通过语境来理解其含义。例如, 韩语中的“눈치없는 말”与中文的“不识时务”都由普通词汇组合而成,但 其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中韩惯用语也存在词汇上的 差异,如中文的“敲竹杠”在韩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
对比分析
1、结构方面
中韩惯用语在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惯用语通常以词语为主,如“马 后炮”、“乱弹琴”等,而韩语惯用语则更倾向于使用短语或句子,如 “uguay omure” (운이에 혼隋)”、“ppeotta支援” (풀어 GAMMA) 等。
浅析韩语惯用语教学研究

浅析韩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一、韩语惯用语的定义和特点韩语惯用语是指在特定语境下,由于习惯或传统所形成的一种固定搭配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们的词义与字面意思不完全符合,而其意义更多地蕴含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
换句话说,韩语惯用语是韩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并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韩语惯用语的表达形式具有固定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特定语境下使用某个韩语惯用语时,不能随意变换其结构和成分,否则就会丧失原有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表达效果。
韩语惯用语的词义与字面意思不完全相符。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掌握韩语惯用语的要注重其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去死记硬背。
韩语惯用语通常与韩国的历史、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韩语惯用语时,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活场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韩语惯用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韩语惯用语的教学在韩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韩语教学中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在一些专业的韩语学习课程中,惯用语教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韩语惯用语的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韩语惯用语教学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目前的韩语学习教材中,对于韩语惯用语的介绍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学生往往只能记住一些表面的词汇和用法,却不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社会背景。
韩语惯用语的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韩语惯用语,然后让学生记忆和运用。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韩语惯用语的教学过程少涉及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学生在学习韩语惯用语时,往往只是停留在记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层面,缺乏对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的了解。
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韩语惯用语,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学习韩语惯用语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韩语惯用语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系统和科学。
韩国人学病句

韩国人学病句
韩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由于中韩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使用习惯及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容易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或病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韩国人学中文时可能出现的病句类型:
1. 语序不当
- 韩语中的语序通常是主宾谓(SOV),而汉语是主谓宾(SVO)结构,因此在翻译时容易出现语序颠倒的问题。
- 示例:韩语可能说“我昨天去学校”,在直接翻译时可能会出现“昨天我去学校了”这样的正确但不够自然的说法,而非更地道的“我昨天去了学校”。
2. 动词和量词搭配不准确
- 汉语中有许多动词后需要跟特定量词才能表达确切意思,例如“吃了一顿饭”、“看了两本书”,而韩语中可能没有这样的量词使用规则。
3. 虚词使用不当
- 中文里有许多虚词,如“的、地、得”以及连词、介词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韩国学生可能会混淆这些词的用法。
4. 名词、形容词与动词的误用
- 韩语中有些词语可以直接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但在汉语中则需转换为相应的形式,否则可能导致语义不清或者不通顺。
5. 缺乏宾语或补语
- 如前所述的例子,“韩国人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确缺少宾语,应该改为“韩国人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6. 固定搭配和成语误用
- 汉语中有大量成语和固定短语,它们有特殊的含义和使用情境,韩国学生在不了解其深层意义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用。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和大量的实践练习,韩国学生可以逐渐纠正这些常见错误,提高汉语水平。
供参考。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2、教师授课
教师在教授汉语成语时,应重视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 用法。同时,教师还需强化留学生的成语辨析和语境运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 中韩文化的异同,减少偏误的发生。此外,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 与成语练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学生练习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熟悉汉语成语的用法。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中文名 著、观看中文电影等方式,增强对汉语成语的理解。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语 言角、文化节等活动,与母语为汉语的人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 力。
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对其使用成语的能力有很大影响。一些留学生对于汉语 的语法和词汇尚未完全掌握,导致在写作或口语中出现的成语往往不准确或不 得体。例如,有的留学生知道“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但在实际运用时,却说 成“画龙点睛”,这与成语的本意大相径庭。
教学对策
1、教材编写
针对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教材编写应突出跨文化交际意识,强调 中韩文化差异,以便留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同时,教材应以留学 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适当增加实践性的练习,帮助他们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 成语。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及 教学对策
01 引言
03 教学对策 05 总结
目录
02 偏误分析 04 案例分析
引言
随着中韩两国在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韩国学 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汉语。汉语成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留学生来说, 掌握并正确运用汉语成语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 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存在一些偏误。本次演示将对韩国留学生使 用汉语成语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这个成语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形容的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பைடு நூலகம் 不是形容“幻想不能实现”。因此,这位留学生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存在理解上 的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3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3 2 0 0 9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 0 0 9收稿日期:2009-02-28中韩惯用语对比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全金姬(辽东学院 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摘 要:本文对中韩惯用语的概念、分类、语义与表现形态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总结出中韩惯用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并提出了在惯用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惯用语;概念;分类;语义语用;固定词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3-0122-03惯用语是各种语言中富于民族特点的一种固定词组,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下属概念形式虽然简单,但包含了丰富的表现力。
研究惯用语,不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或是语言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意义的。
对中韩惯用语进行对比也将有助于我们较深刻地认识两国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共性与个性。
一、中韩惯用语对比(一)概念惯用语同谚语,歇后语一样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种语言单位,在汉语里早已存在,但始终未能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没有对它进行过研究,也没有惯用语这个名称。
最早使用惯用语这个名称的是吕叔湘和朱德熙。
但是目前语言学界在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上分歧比较严重,也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惯用语的概念。
在《辞海》,葛本仪《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徐宗才和应俊玲《惯用语例释》、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中提示的概念比较受到学界的认可。
惯用语在韩语中也早已存在。
但韩国语惯用语也因其概念比较模糊,学者间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在学界比较受到认可的观点有:金宗泽的见解、金敏洙的见解、金文昌的见解、沈在萁的见解等。
参考上述中国书中提示的惯用语的概念以及韩国学者的见解,对汉语惯用语和韩国语惯用语的概念进行对比,结果如下:1. 结构上。
(1)中韩惯用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固定词组。
(2)中韩惯用语通俗易懂,与群众口语一脉相连,但在语法结构上比较特殊,具有非语法性。
(3)汉字是表意文字,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且能够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较多。
由于汉字的这些特点汉语惯用语从字数结构上三字格的特别多。
也有少于三字或多于三字的。
但是韩国文字是表音文字,韩国语又属于黏着语,光靠词的排列是不够的。
他的语法关系依靠附着在词干后面的助词、词尾等附加成分表现出来。
因此,韩国语惯用语在字数结构上是没有规律的。
(4)汉语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大多是动宾结构,此外还有动补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
而韩国语惯用语大多是主谓结构,此外,还有动宾结构、偏正结构。
2. 功能上。
(1)中韩惯用语在文章中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
(2)中韩惯用语大部分通过比喻等方式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3. 内容上。
汉语惯用语可利用比喻、夸张、引申等意义,从字面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
韩国语则利用比喻、夸张、引申等意义,从词组原有的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
4. 应用方面。
(1)中韩惯用语由于具有灵活性,在不影响语义和功能的基础上,可变化结构。
比如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或者变换成分的位置,或重叠。
(2)中韩惯用语具有褒义、贬义、中性义等感情色彩,因此,要在合适的场合使用。
(二)分类在惯用语的分类上,中国惯用语可从内容上、形态上、语法结构上、字数结构上进行分类。
而韩2009年(总第59期) 全金姬:中韩惯用语对比分析 123国语只从内容上和形态上进行分类。
这与中韩文字的特点有关系。
而在内容和形态上中韩惯用语的分类是相同的。
1. 内容上。
(1)利用整体意义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有两下子”;韩国语惯用语“揪胸口”。
(2)利用比喻意义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敲边鼓”;韩国语惯用语“鸟脚上的血”。
(3)利用夸张意义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忙得)脚打后脑勺”;韩国语惯用语“眼睛变成九个”。
(4)利用引申意义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唱红脸”;韩国语惯用语“小辣椒更辣”。
2. 形态上。
(1)以名词为中心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千里眼”;韩国语惯用语“画中饼”。
(2)以动词为中心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穿小鞋”;韩国语惯用语“避开眼睛”。
(3)以形容词为中心的惯用语。
例如:汉语惯用语“脸皮厚”;韩国语惯用语“耳孔宽”。
3. 语法结构上。
(1)动宾结构的惯用语。
例如:“放空气”、“唱高调”、“出难题”等。
(2)动补结构的惯用语。
例如:“拉一把”、“下一肩”、“将一军”等。
(3)偏正结构的惯用语。
例如:“保护伞”、“美人计”等。
(4)主谓结构的惯用语。
例如:“手不稳”、“开门红”、“眼皮子浅”等。
(5)联合结构的惯用语。
例如:“求爷爷,告奶奶”(动宾联合);“走出去,请进来”(动补联合);“当面锣,对面鼓”(偏正联合);“皮笑肉不笑”(主谓联合)。
4. 字数结构上。
(1)二字惯用语。
例如:“搭桥”、“坐车”等。
(2)三字惯用语。
例如:“白费醋”、“半边天”、“唱白脸”等。
(3)四字惯用语。
例如:“唱独角戏”、“吃大锅饭”等。
(4)五字惯用语。
例如:“八字没一撇”、“一棍子打死”等。
(5)六字惯用语。
例如:“东家长西家短”、“干打雷不下雨”等。
(6)七字惯用语。
例如:“一锥子扎不出血”等。
(7)八字惯用语。
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8)九字惯用语。
例如:“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等。
(9)十字惯用语。
例如:“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等。
(三)语义与表现形态以与“头”有关的惯用语为例,对中韩惯用语的语义与表现形态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 语义与表现形态完全相同的中韩惯用语。
例如:表示‘屈服’的“低头派”,表示‘羞耻’的“抬不起头”,表示‘商量’的“碰头会”等,无论从语义上,还是表现形态上完全相同。
2. 语义相同,但表现形态不同的中韩惯用语。
例如:表示‘思考能力’时,汉语用“木头脑袋”,而韩国语则用“脑袋硬”;表示年轻时,汉语用“小毛头”,韩国语则用“脑袋上的血还没干”。
3. 表现形态相同,但语义不同的中韩惯用语。
例如:汉语中“头重”表示因感冒而感到头疼,而韩国语则表示心情郁闷。
“挤破头”在汉语中表示竞争非常激烈,而在韩国语中表示热中于某事。
4. 只有汉语里有的惯用语。
例如:表示具有各种特点的人的“冤大头”、“大块头”、“盘子头”、“人物头”、“乌龟头”、“刺儿头”等。
还有表示死亡的“断头将军”、“断头台”、“断头香”、“脑袋搬家”等。
5. 只有韩国语里有的惯用语。
例如:表示出席的“露出头”,表示注意、关心的“转过头”、“竖起头”等。
二、中韩惯用语异同经过对中韩惯用语的概念、分类、语义与表现形态进行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中韩惯用语的共同点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一致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有很多共同的部分。
而且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比较悠久,又同属汉字文化圈,因此在语言上相互影响比较大,在惯用语的使用和语义上也有很多的共同点。
1. 概念上,中韩惯用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固定词组。
而且通俗易懂,与群众口语一脉相连,但在语法结构上比较特殊,具有非语法性。
中、韩惯用语在文章中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大部分通过比喻等方式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由于具有灵活性,在不影响语义和功能的基础上,可变化结构。
而且具有褒义、贬义、中性义等感情色彩。
2. 内容和形态上中韩惯用语的分类相同。
3. 语义与表现形态上也存在共同点。
从文字历史的悠久性和文化的影响力来看,韩国语直译汉语惯用语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中韩惯用语的不同点由于中韩两国的民族性和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制度、思考方式、语言文字等不同,中韩惯用语也表现出很多不同点。
1. 文字的差异。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韩语是表音文字,因此,中韩惯用语的概念和分类有差异。
2. 语言表达方法的差异。
例如:某些词组在韩国语中用作惯用语,但在汉语中用作成语或句子。
124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第3期韩国语惯用语“无法睁开眼睛看”,在汉语中是成语“惨不忍睹”;韩国语惯用语“把鬓发盘起”,在汉语中是句子“把长发盘起”。
再例如:汉语中源于方言的惯用语比较多,像“拆烂污”、“二婚头”、“二百五”等。
3. 传统文化的差异。
例如:汉语中有部分惯用语是从中国的传统京剧里来的。
如:“唱白脸”、“唱红脸”、“唱黑脸”、“唱花脸”、“白鼻头”、“跑龙套”等。
而韩国语里没有类似的惯用语。
4.社会制度的差异。
韩国古代官吏触犯国法时,由国王赐予毒药毒死。
而中国则是杀头。
因此汉语里有像“断头台”、“断头香”、“脑袋搬家”等表示死亡的惯用语。
再例如中国元•明时期官府有规定,妓女的丈夫必须要戴绿帽子,由此汉语中出现“戴绿帽子”这一惯用语。
而韩国语里则没有。
5. 来源于佛教,道教用语。
中国与韩国相比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更深。
因此汉语中借用佛教,道教用语的惯用语比较多。
例如:出自佛教的“菩萨心肠”、“菩萨脸,蝎子心”、“口头禅”、“脸上贴金”、“石点头”、“抱佛脚”、“鬼画符”等。
还有出自道教用语的“牛鼻子”等。
6. 来源于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
中国与韩国相比出自文学作品的惯用语特别多。
例如:出自《魏书•杨播传》的“千里眼”,出自《新五代史•赵在礼传》的“眼中钉”,出自庞之英写的《谈薮》的“笑面虎”等。
7. 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
例如:出自《鹤林玉露》的“留后门”,出自《桐江诗话》的“猪嘴关”等。
8. 来源与神话或其他传说。
例如:“搭鹊桥”,出自唐代沈既中的《枕中记》的“做黄粱梦”等。
(三)惯用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惯用语是在历史、文化、社会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某个国家民族特有的生活语言。
因此,如果不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性,就很难理解惯用语的真正含义。
三、韩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惯用语是韩国语教学中的难点。
中国学生在学习韩国语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 中国学生遇到韩国语惯用语时,经常会理解成词组原有的含义,而不是它的引申义。
2. 分不清惯用语和一般词组。
3. 由于韩国语惯用语在语法和结构上比较特殊,学生在掌握韩国语惯用语的助词和语序方面感到难度较大。
4. 由于韩国语惯用语具有感情色彩,因此要求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机使用。
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把握。
5. 没有适合学生学习韩国语惯用语用的中韩惯用语词典,因此,学生很难在普通词典上查找到惯用语的正确语义和用法。
为了有效得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学生在不了解韩国语惯用语概念的情况下,遇到韩国语惯用语时,很容易理解成惯用语的原有含义,而不是它的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