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岩石圈: 岩石圈指上地幔上部的固体部分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软流圈: 而软流圈指上地幔固体部分以下的一层流体物质
火成岩: 岩浆侵入或喷出后结晶形成的岩石类型。
沉积岩: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
变质岩:在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
火成岩的结构:构成火成岩的矿物大小及其空间组成或排列顺序。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只改变原岩的物理结构,比如块体大小,不改变岩石的矿物组成。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指有外来物质的参与,改变了岩石的物质组成的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在生物的参与下进行的风化作用,常常会改变岩石的矿物组成。
变质作用:沉积岩、火成岩甚至是变质岩在温度、压力、化学流动性流体等作用下发生新矿物的生成的地质作用。
河流基准侵蚀面:指河流能够侵蚀河床的最低高度。
基准侵蚀面决定了河流的侵蚀能力。
当河流最终流入大海,海平面就是河流的最终侵蚀面。
褶皱:在地壳深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一般为褶皱。
断层:在地壳表层,岩石脆性较强,在差异应力作用下易发生错断,形成断层。
正断层:正断层一般是在张应力作用下,断层沿断层面上盘下降,断层面一般上陡下缓,而且参差不齐。
逆断层:逆断层一般是在挤压应力作用下,断层的上盘沿断层面上升,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断层面一般较为平直,断层面上的砾石会被一起错错断。
背斜:背斜的岩层向上弯曲的褶皱,从核部到两翼岩层由老到新
向斜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从核部到两翼,岩层从新到老。
穹隆:穹隆是中间隆起的背斜组合。
盆地:盆地是中间向下弯曲的向斜组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200 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1)低山,海拔500—1000 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 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
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海拔500 米以下,相对高差200 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 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 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 分。
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 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 米的海底。
大陆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 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 度7 分平均宽度约75 公里,深约60 米,下界深度约为130 米。
)。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
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 米的狭长形凹地。
宽约几-几十公里。
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
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如:(Mg, Fe)2[SiO4]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
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地质学,基础,习题,答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4、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6、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7、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8、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9、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10、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11、剥蚀作用:各种外界地质营力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剥蚀作用。
1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13、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地质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地质学基础》试题预测考点一、判断题矿物、岩石、年代地层表为重点二、名词解释1.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2.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的化石。
3.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由固态岩石组成的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4.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5.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6.向斜(背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两翼地层较老的褶皱。
(背斜相反)7.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
它不连续的覆盖于基岩之上。
8.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
9.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感应强度10.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11.结晶体:具有一定结晶格架排列方式而形成的固体矿物12.矿床: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天然产出的、能满足目前工业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集合体及岩石的区段(或地质体)13.岩浆作用:岩浆的运移、对流、演化、冷却直至最后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14.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种风化作用15.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按成因可分为构造、火山、冲击、人为地震16.碎屑结构:沉积岩的一种结构,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组成(或由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孔隙组成)17.威尔逊旋回:版块构造理论中描述海洋从开始到形成封闭的过程:大陆裂谷-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线。
18.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存在形态,包括三个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能够分别描述)19.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20.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分为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无解理21.岩石: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等)按一定方式结合而组成的固态集合体2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的一种类型,由于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的上、下两部分地层的地层产状不平行,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的地层接触关系23.倒转褶皱:是指褶皱的一翼地层倒转,而另外一翼地层正常的褶皱24.沉积相:根据沉积地层的颜色、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进行岩相分析,从而恢复古环境,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地层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三、简答题1、简述鲍温反应系列及共生组合规律?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矿物:7.向斜:8.转换断层:9角度不整合:10断层:11磨拉石建造:12背斜:13沉积相:14矿物:15倒转褶皱:16地层倾向:17指相化石:18整合接触:19岩层走向:20岩石:21晶质体:22古登堡面:23类质同像:24地层层序律:25气孔构造:26克拉克值:27片麻构造: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2分),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1分)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1分)。
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2分),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2分)。
3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1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分)。
4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1分),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3分)的化石。
5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石圈。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
7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2分),两翼地层较老(2分)的褶皱。
8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2分)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2分)。
9角度不整合:不整合的一种类型,(1分)由于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的上、下两部分地层的地层产状不平行(1分),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的地层接触关系(2分)。
10断层: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3分)的断裂(1分)。
11磨拉石建造:是地层由海相转化为陆相后(2分),在山间盆地、山前盆地等地形成的一套陆相的砾岩、砂岩沉积(2分)。
12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2分),两翼地层较年轻(2分)的褶皱。
13沉积相:根据沉积地层的颜色、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进行岩相分析,从而恢复古环境(2分),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地层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2分)。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 (2)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面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3、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双变质带:其中一个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之为双变质带。
6、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称为风化壳。
7、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8、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0、成岩作用: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
11、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12、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岩中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13、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生这种过程的环境。
14、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
15、重力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狭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16、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17、地层:通常人们把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1)低山,海拔500—1000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
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0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分。
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
大陆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度7分平均宽度约75公里,深约60米,下界深度约为130米。
)。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
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米的狭长形凹地。
宽约几-几十公里。
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
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海山:洋盆中高度>1000米,呈孤立的锥状高地。
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无震海岭:多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呈脊状隆起的高地,以无地震或少地震为其特征。
大洋中脊:横穿大洋的全球性洋底山系称之为洋中脊。
它是洋壳生成的地带,其地震与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在大洋中脊的中央部位存在一巨大裂谷称之为中央裂谷。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圈层。
地热:地球内部具有的巨热能。
地热的来源:1)放射形元素的衰变能(地热主要来源)。
2)化学反应能。
3)重力能。
4)地球旋转能。
5)结晶能等。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温深度:在地表以下到地心不同深度上的温度,即在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的温度。
莫霍面: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处,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即上地幔中心的盖层与低速层的界面。
古登堡面:在2891KM处,地震波在地下约3000KM深处,传播连续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既在下地幔与外核之间的界面。
地壳:由固体和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层。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硅铝层:上地壳平均厚度15KM,平均密度在2.98克/CM,其物质组成类似玄武岩,岩石圈:莫和面以下至80KM,是上地幔的盖层为固体,它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共同组成了地壳的坚硬外壳。
软流圈:深度80—220KM,地震波速明显下降,横波在局部不能通过,推测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具有可塑性。
岩石:固体矿物的集合体。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各种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平坦,内部各处密度也不均匀,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等。
地磁异常:所得数据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
磁偏角:在某种有地磁针(磁力线)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该地地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丰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
第二章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单质元素:矿物由一种元素构成,该类矿物在自然界较少。
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
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均为化合物。
晶体:内部质点(分子、原子、中子、质子)有规律排列的几何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非晶体:内部质点既不呈规律排列更无几何多面体外形。
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无规律的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空间格子:将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抽象出来,这些相当点就构成了在三维空间无限延伸的几何图形,这个几何图形称之为空间格子。
类质同象: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晶体中的某一质点(离子、原子)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它质点替代,而不改变原有晶体结构,只改变矿物的物化性质的现象。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指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的结果。
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自身所固有的颜色,如水晶(SIO2)无色透明,孔雀石翠绿色等。
他色:矿物由于外来带色杂质机械混入,而呈现的颜色,如紫水晶、烟晶等。
假色:由于矿物表面氧化膜或解理面等所引起的光线干涉现象。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指矿物在白色瓷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因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稳定,故利用矿物的条痕鉴别矿物比利用矿物的颜色要更可靠。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根据其反射光的强弱可将光泽分为摩氏硬度计: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
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F.Mohs)选择了10 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 级,这10 种矿物依次是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的程度,根据机械作用力的性质分为刻划硬度、压入硬度和研磨硬度。
)解理:矿物在外力敲打或挤压下,按一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其光滑面称解理面。
断口:指受力后,形成任意方向的破裂面。
断口可在晶体矿物中形成,也可在隐晶质或非晶质矿物集合体中形成。
宝玉石的定义:广义的说宝玉石是指颜色艳丽、光泽诱人、质地坚韧的矿物或矿物的集合体。
人们常说的珠宝既指宝玉石。
第三章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并在一定地质和物化条件下稳定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的结构:其组成物质(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和体之间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侵入作用:岩浆沿断裂上升运移到地壳中一定部位冷凝形成的过程,熔浆:喷出地表的岩浆岩基:一种规模巨大、平面上多呈长圆形的深成侵入岩体。
岩浆: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黏稠。
含有挥发分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熔岩:熔岩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移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岩圈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的过程。
火山:地下岩浆岩沿地壳的一定通道到达地表。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无定向排列。
第四章风化作用:地表近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在原地遭受破坏作用的过程。
【指表生条件下(常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残积物: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在基岩表面上的风化产物。
风的搬运作用:风将碎屑物携带至它处的过程。
土壤:有有机物、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松散物质。
风化壳;在大陆地壳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
片流(坡流):雨水或雪融水沿地面斜坡成片状向低处流动。
洪流:坡流向小沟或山涧汇集,形成一股股快速奔腾的流水。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侧蚀作用:河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的冲蚀破坏河床,使谷坡后退,加宽河谷的现象。
冲刷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块对沟谷岩石的破坏作用。
洪积物:洪流流出洞口时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
洪积扇:洪积物在平面上多成扇状分部。
坡积物:坡流将斜坡上部洗刷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坡下堆积下来。
冲积物:河流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河漫滩: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原来的河床逐渐变为河漫滩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层或岩石空隙的水(赋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哈斯特(溶岩)作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的溶蚀破坏作用。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
分为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形称岩溶地形或称喀斯特地形。
]海水的波浪运动:由于风等原因引起海水波状起伏的运动称为波浪运动。
冰川:陆地上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雪线:终年积雪区称雪原,其下限称雪线冰蚀谷: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冰斗: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
鳍(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间的锯齿状山脊。
角峰:若多个冰斗共同拥有的残留山峰。
波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潮汐:在月球—地球系统产生的引潮力作用下引起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
蚀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
泻湖:因沙坝或沙嘴扩大相连,使之与大海隔离的海湾。
海蚀作用:海水的溶蚀作用在碳酸盐组成的海岸较为明显。
海水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
湖泊:大陆水的积水洼地。
沼泽:陆地上极度湿润、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区。
风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动能和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的冲击和磨蚀使岩石破坏的过程。
第五章化石: 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与遗迹。
岩浆的分异作用: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情况下,原本成分均匀的岩浆依靠自身的演化,形成不同组成岩浆的全过程。
变质作用:由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及地热流变化等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物质、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原岩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转化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的过程。
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体相运移发生了物质组分的带入和带出时,引起组分之间的互杂置换的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是一种发生在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规模不大的局部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化学流动性的气水溶液对周围的围岩进行交代作用而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下,使岩石或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以至重结晶等的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