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压缩机减振降噪技术专题调研
压缩机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压缩机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压缩机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将气体压缩到高压状态,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然而,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如何控制压缩机的振动和噪声成为了压缩机技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 压缩机振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压缩机振动的原因主要有机械结构问题、不平衡等因素引起的自激振动和外界扰动引起的强制振动两种。
其中,自激振动是压缩机振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原因是机械结构不稳定导致共振现象产生。
解决自激振动的控制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一些良好的设计原则,如避免过度设计、确保刚度充足和防止传递振动等。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主动控制技术,例如采用压电陶瓷、气弹簧或阻尼器等装置对振动进行控制。
第三种方法是采用被动控制技术,例如采用隔振垫、消声器等装置对振动进行控制。
2. 压缩机噪声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压缩机噪声主要来自于气体的压缩、机械运动、冷却风扇和排气阀等。
在噪声控制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降低噪声源的能量,二是隔离或吸收噪声传播的路径。
在降低噪声源的能量方面,有多种方法。
例如,采用低噪声的电动机、采用叶轮的倾斜角度和分布尽可能不要让气体振动、采用较低的转速或通过调节叶轮的行程来降低机械运动噪声、采用更有效的冷却风扇和排气阀等。
而在隔离或吸收噪声传播的路径方面,通常采用隔振垫、消声器等装置来控制噪声的传播。
3. 压缩机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当前,压缩机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例如医疗、制药、食品加工、空调和制冷等。
特别是在一些对噪声和振动非常敏感的场合,如医疗和高清洁度的生产工艺,压缩机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
未来,压缩机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首先,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噪声和振动控制。
其次,采用更高效的隔振、消声材料和装置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空调器的减振降噪分析研究

空调器的减振降噪分析研究摘要:空调是现代家庭和许多公共场所的必备设施,然而,空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不仅影响空调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空调器的减振降噪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阐述了空调器的振动和噪音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对空调器工作原理及振动和噪音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减振降噪措施。
关键词:空调器;减振;噪音;产生原因1 引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空调器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还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空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等问题愈来愈引发关注,一方面,振动和噪声会导致空调故障率上升与能耗增高等诸多质量问题,进而降低空调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振动和噪音也会极大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因此,对空调器的减振降噪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空调器的减振降噪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空调需求的增长,中国空调器市场快速发展,已基本具备了完整的空调产业链,空调技术的不断革新也推动了空调产品的升级换代。
然而各空调品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消费者对空调品质与服务要求逐步提高,各空调品牌通过降价让利、技术创新等占领市场,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空调器属于高能耗产品,在国内严格的节能环保要求下,其技术改革也面临瓶颈。
欧美等国外空调器市场相对成熟,各大空调品牌在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水平较高。
虽然政府能效标准越来越高,但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外空调市场已逐步向智能化、个性化、高效节能等方向发展。
随着国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国内空调器市场也必将朝着智能化、个性化、高效节能、健康环保等方向发展。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同时注重绿色环保,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与健康的使用体验。
空调压缩机噪声产生机理与降噪技术探索

空调压缩机噪声产生机理与降噪技术探索一、空调压缩机噪声产生机理空调压缩机作为空调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低压低温的制冷剂蒸汽压缩为高压热蒸汽,以实现制冷循环。
然而,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由于机械运动和气流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周围环境的安静。
深入研究空调压缩机的噪声产生机理,对于开发低噪声压缩机和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机械振动噪声空调压缩机在运行时,由于内部部件的往复运动和高速旋转,会产生机械振动。
这些振动通过压缩机壳体和安装支架传递到外部,形成噪声。
机械振动噪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活塞与气缸的往复运动: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时,与气缸壁产生摩擦,引起振动。
- 曲轴和连杆的运动:曲轴和连杆在旋转和往复运动中,由于质量不平衡和受力不均,会产生振动。
- 轴承的摩擦:压缩机内部的轴承在支撑旋转部件时,由于摩擦和磨损,也会引起振动。
1.2 气流噪声空调压缩机在压缩制冷剂蒸汽时,气流在压缩机内部的流动会产生噪声。
气流噪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进气和排气噪声:压缩机在吸气和排气过程中,气流通过进气口和排气口时,由于气流速度的变化和压力的波动,会产生噪声。
- 涡流噪声:在压缩机内部,气流在高速流动时,会在局部区域形成涡流,涡流的旋转和湍流会引起噪声。
- 气阀噪声:压缩机的吸气阀和排气阀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由于气流的冲击和阀片的振动,也会产生噪声。
1.3 电磁噪声空调压缩机通常采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在运行时,由于电磁场的变化,会产生电磁噪声。
电磁噪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电磁振动:电动机的转子在旋转时,由于电磁场的作用,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电动机壳体传递到外部,形成噪声。
- 电磁干扰:电动机的电磁场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形成电磁噪声。
二、空调压缩机降噪技术探索为了降低空调压缩机的噪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降噪技术至关重要。
压缩机减振降噪研究

压缩机减振降噪研究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振动和噪声的产生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振动和噪声的产生;其次,研究了振动和噪声的传播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的措施在传播途径上阻碍振动和噪声的传播;最后,提出了减少振动和噪声对人体危害的个体防护措施。
关键词压缩机;振动;噪声压缩机是化工企业的一种常用设备,压缩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
压缩机的振动会对压缩机以及建筑物和周围其它设备造成损害,影响建筑物和设备的寿命。
压缩机的噪声会使工人受到伤害,如危害听力及心脑血管系统等。
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危害,所以压缩机的减振降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振动的产生及振源控制在压缩机内部,引起各部件振动的因素主要有:运动机构的不平衡、部件自身的缺陷、气流脉动。
另外,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振动。
压缩机振动振源的控制可以从压缩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在内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压缩机的组装和使用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运动机构的不平衡和减少部件自身的缺陷。
在压缩机的组装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运动机构的不平衡、减少运动部件自身的缺陷、降低气柱共振等。
在外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使用减振装置和加强压缩机与其基础之间的固定。
压缩机整体振动的控制就是加强压缩机和其基础之间的固定和增加缓冲,可以通过加固螺栓和使用减震装置来实现。
加固螺栓可以把压缩机与基础固定在一起,从而减少压缩机的振动。
使用减振装置可以有效的减少振动的产生,也是减少压缩机振动产生的主要措施。
常见的减振装置有金属弹簧减振装置、橡胶减振装置、弹簧橡胶减振装置、玻璃棉板和岩棉等。
管道的减振措施有合理设置缓冲罐、设置集管器、排气管中加装节流孔板等滤波元、避免气柱共振及管路安装隔振器。
2 噪声的产生及声源控制压缩机的噪声主要是由振动、摩擦和电磁引起的。
其中,振动包括机械振动和气体振动。
减少振动的措施不再赘述。
控制摩擦噪声就要减少摩擦的产生。
如上所述,摩擦是由相互接触的两个面(或点)产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的。
现代制冷机组振动与噪声控制探讨

现代制冷机组振动与噪声控制探讨摘要螺杆式制冷机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生产中的关键设备,是丙烯腈装置制冷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而其中螺杆式压缩机的转速与运行功率都较高,导致螺杆式制冷机组成为整个系统中的主要振动与噪声来源,对实际生产与人们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制冷机组振动与噪声方面的控制,避免振动与噪声的加剧都导致故障的累积。
关键词制冷机组;振动与噪音;控制螺杆式制冷机组的机构相对简单、紧凑且可靠性极高,即便是在高压缩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较高的输气系数与较低的排气温度,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空调冷水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
然而,螺杆式制冷机组的振动与噪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目前对于制冷机组振动与噪声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冷压缩机产生振动与噪声方面,而针对制冷压缩机置于整体制冷机组之后的振动与噪声控制系统研究较为匮乏。
文章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测试,对制冷机组的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1 制冷机组的构成螺杆式制冷机组主要由两台半封闭螺杆式的制冷压缩机、一台组合式冷凝器、一台组合式蒸发器以及一个底座机架等部件组成。
制冷压缩机主要是安装在冷凝器、蒸发器的支架上,并且结合减振橡胶垫进行安裝,其进排气管路与冷凝器、蒸发器之间为刚性连接。
此外,冷凝器、蒸发器的刚性支架与制冷机组公共底座机脚相连,制冷机组侧面则通过减震器与背向基座相连接,底部则安装在地基基座上,采用刚性连接。
2 制冷机组的振动与噪声分析2.1 振动与噪声的类别及成因制冷压缩机作为机组中的唯一的运动部件,是螺杆式制冷机组产生振动与噪声的主要来源,其产生的噪音主要分为气流噪声、耦合噪声以及电机噪声。
具体成因为:①气流噪声。
主要原因是因为制冷介质在压缩机中做周期性的吸入-压缩-排出运动,当制冷介质与排出管道相连通时,两者之间产生的压差,会造成气流出现喷注的噪声。
②耦合噪声。
制冷压缩机的排气管道会表现出气流压力高且流速较快的特点,而气流流态有所转变的位置(比如弯头等),会造成气流与管道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耦合噪声。
制冷压缩机减振降噪技术专题调研

制冷压缩机减震降噪技术研究——专题调研摘要:制冷压缩机是冰箱、空调,等众多家用设备旳重要噪声源,它旳振动与噪声也影响到它作为家用设备旳舒适性。
其减振除噪旳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简介了制冷压缩机振动与噪声旳产生原因与机理。
简介了某些老式旳减震降噪旳措施与手段,同步着重简介了某些最新旳减震降噪技术。
关键词:制冷压缩机;减振;降噪;伴随社会经济旳不停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旳不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制冷压缩机是冰箱、空调,等众多家用设备旳重要噪声源,其性能直接影响到人们旳生活和工作,在噪声控制方面获得了较大旳进步。
本文重要根据国内外刊登旳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分为制冷压缩机振动噪声旳重要原因、振动噪声产生和传播机理研究进展和减振降噪措施。
总结了制冷压缩机常用旳噪声控制措施,并简介了噪声控制方面旳新技术,包括有源声控技术,包括源噪声控制技术压电智能材料旳应用,形状记忆合金旳应用等最新技术及其他尚未在制冷压缩机领域应用但很有前景可以拿来借鉴旳技术。
1、制冷压缩机噪声原因与机理制冷压缩机系统产生旳噪声重要由机械性噪声、电磁噪声和压缩机产生旳流体动力特性噪声构成,以及其他多种噪声旳耦合噪声。
(1)机械性噪声:机械性噪声重要由摩擦、磨损以及机构间旳力传递不均匀产生旳。
转子及其装配件旳不平衡:转子啮合、转子转速波动引起旳冲击噪声;启动式螺杆制冷压缩机旳电机与连轴器不对中引起旳振动与噪声;轴承振动与噪声。
机体外部包括机壳、支承构造、底座旳振动与噪声。
油分离器,蒸发器、冷却系统旳振动与噪声。
电机轴和轴承之间旳互相作用形成电机旳机械噪声。
(2)流体动力特性噪声:流体动力特性噪声包括气流噪声和油流噪声。
气流噪声重要是吸、排气噪声,包括气体进、出排气腔及转子槽基元容积时形成旳涡流噪声,排气过程中回流和膨胀产生旳喷流噪声;气流管道脉动及弯头振动、噪声;吸、排气止回阀噪声。
油流噪声包括:喷油噪声;油流管道噪声;油泵气穴、困油噪声等。
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随着制冷设备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为压缩机振动会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设备故障。
因此,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的原因分析1. 制冷系统本身的原因制冷系统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
这些部件难免存在一些制造或使用中的缺陷,如制造质量不良、部件损坏、安装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制冷系统的振动。
2. 外部环境的影响制冷设备常常运行在恶劣的环境下,如高温、高湿等。
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压缩机振动。
3. 压缩机本身的问题压缩机是制冷设备的核心组件,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过热、过载、排气阀门失效等问题都会导致压缩机的振动。
二、压缩机振动对设备的影响1. 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压缩机振动会导致整个制冷系统的运行不稳定,进而影响到整个设备的稳定性。
如果振动量过大,连带周围的设备也会受到影响。
2. 催化设备故障振动可能导致设备内部部件的脱落、松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会催化设备的故障,并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问题。
3. 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长期的振动会对设备的零部件造成损伤,导致设备提前失效。
如果长期不控制振动,对设备的使用寿命影响将会非常大。
三、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为了有效控制振动的发生,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就呼之欲出。
其中,振动分析技术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速度传感器、热成像技术等,对设备的振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控制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力、运动精度、速度、角度等对振动进行控制,降低振动的影响。
四、实际应用制冷系统压缩机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通过振动分析技术,可以检测出空调设备中的故障,及时修复,避免设备的性能下降和损坏。
通过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设备的振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空调压缩机振动噪声抑制方法研究

空调压缩机振动噪声抑制方法研究摘要:振动和噪声性能是评价家用空调舒适性和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文从空调驱动电机的角度,分析空调噪声的产生机理,探究降低压缩机振动和噪声的控制策略,降低空调的噪声水平,改善空调系统的性能,提高用户舒适性。
关键词: 空调;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激振力波;转矩补偿;重复控制1引言采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空调压缩机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高、节能效果显著的优点,在空调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空调的大规模应用,空调运行带来的振动和噪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振动和噪声给人们带来了不适,损害人们身体健康。
空调压缩机的振动和噪声来源机理复杂,涉及机械学、电机学、动力学、电磁学、控制理论和数学分析等学科。
研究如何有效的降低空调的振动和噪声,具有重要意义。
2空调压缩机噪声机理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齿和槽构成了不同的磁路长度,产生导磁性能差异。
导磁性能的不同使转子对应齿和槽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磁力线分布。
电机转子的永磁磁极旋转到定子齿的位置时,由于磁阻相对较小,电磁力增大。
当永磁磁极旋转到定子齿槽的位置时,由于磁阻相对较大,电磁力减小。
电磁力在定子齿和槽位置的变化的使定子铁心产生拉伸和收缩效应,使得定子的结构沿着直径发生变形,由此产生了径向电磁激振力谐波[1]。
电机运行时永磁磁极和齿槽相互作用产生的径向电磁激振力谐波,导致电机产生明显的振动和噪声。
电磁力的切向分量产生驱动电磁转矩,而电磁力的径向分量会引起定子变形,能够引起电机定子的机械振动,产生径向电磁振动噪声[2]。
除了径向电磁激振力谐波产生径向电磁振动噪声之外,压缩机转子回转质量的不平衡会产生机械转动噪声,制冷剂在压缩和膨胀过程中会产生射流噪声和涡流噪声。
压缩机的内部的振动会传到壳体上产生压缩机壳体的振动和声辐射。
空调压缩机的振动噪声机理和传递途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空调压缩机的振动噪声机理和传递途径结构框图3转矩脉动补偿控制策略研究提高压缩机的效率,降低振动和噪声是滚动转子压缩机的重要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压缩机减震降噪技术研究——专题调研摘要:制冷压缩机是冰箱、空调,等众多家用设备的主要噪声源,它的振动与噪声也影响到它作为家用设备的舒适性。
其减振除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介绍了制冷压缩机振动与噪声的产生原因与机理。
介绍了一些传统的减震降噪的措施与手段,同时着重介绍了一些最新的减震降噪技术。
关键词:制冷压缩机;减振;降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制冷压缩机是冰箱、空调,等众多家用设备的主要噪声源,其性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噪声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本文主要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分为制冷压缩机振动噪声的主要原因、振动噪声产生和传播机理研究进展和减振降噪措施。
总结了制冷压缩机常用的噪声控制方法,并介绍了噪声控制方面的新技术,包括有源声控技术,包括源噪声控制技术压电智能材料的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等最新技术及其他尚未在制冷压缩机领域应用但很有前景可以拿来借鉴的技术。
1、制冷压缩机噪声原因与机理制冷压缩机系统产生的噪声主要由机械性噪声、电磁噪声和压缩机产生的流体动力特性噪声构成,以及其他各种噪声的耦合噪声。
(1)机械性噪声:机械性噪声主要由摩擦、磨损以及机构间的力传递不均匀产生的。
转子及其装配件的不平衡:转子啮合、转子转速波动引起的冲击噪声;开启式螺杆制冷压缩机的电机与连轴器不对中引起的振动与噪声;轴承振动与噪声。
机体外部包括机壳、支承结构、底座的振动与噪声。
油分离器,蒸发器、冷却系统的振动与噪声。
电机轴和轴承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电机的机械噪声。
(2)流体动力特性噪声:流体动力特性噪声包括气流噪声和油流噪声。
气流噪声主要是吸、排气噪声,包括气体进、出排气腔及转子槽基元容积时形成的涡流噪声,排气过程中回流和膨胀产生的喷流噪声;气流管道脉动及弯头振动、噪声;吸、排气止回阀噪声。
油流噪声包括:喷油噪声;油流管道噪声;油泵气穴、困油噪声等。
(3)电磁噪声:电磁噪声时电动机中特有的噪声,其属于机械性噪声,在电动机中,电磁噪声是由交变磁场对定、转子作用,产生周期性的交变力引起的振动和噪声。
当电源电压不稳定时,最容易产生电磁振动和噪声。
2 压缩机噪声振动传递路径根据全封闭压缩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传递路径分为三类:1.固体路径(弹簧、管、机体总成);2.液体通道(冷冻油);3.气体通道即制冷气。
2.1 固体通道我们知道,声波的传递大小与媒质的特性阻抗(密度与声速的乘积)有关。
Binder 认为固体通道是压缩机最重要的传输通道。
Thomton也认为压缩机噪声主要的传递路径是固体通道。
他首先企图找出压缩机某阶振动模态与其噪声级的联系。
因为这一模态假若存在的话,就可以通过调整电机与主机的相互运动关系使振动匹配破坏,从而噪声降低。
但他们的企图没有实现。
接着他用改变传输性来降低噪声。
具体采用措施如下:隔振选用固有频率尽量低的弹簧;阻抗失配即弹簧与机体连接处尽量选用特性阻抗低的材料。
Jenkins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通过弹簧传递的振动。
他发现若将活塞和连杆的质量减少30%,即可减少40%的传递力。
他同时发现,通过仅仅优化平衡块的质量和位置对弹簧的变形影响很小,而通过优化弹簧与机体的连接点的位置,可大幅度降低水平位移。
除弹簧外,吸排气管也同样是重要的传递通道,Soedel将吸排气管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来求得各管参数对振动的影响。
他得出如下结论:压缩增加时,管路的刚度增加,从而固有频率有所增加,当质量流量增加时,管路自振频率将下降。
随后Toio用有限元法对排气管进行修改,也可使管路刚度下降,从而避开压缩机旋转频率及其谐波。
另外,Sinpson简单采用了一个汽车空调软管代替现行的铜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 液体通道关于该类通道对噪声的影响,文献资料较少。
Simpson 用铜管弯曲成螺旋状并在其表面钻上小孔(直径0.010″)称作起泡器。
然后将这一起动器浸在压机油中并与排气腔相连,这一措施连同其它方法使噪声降低了5dB,这种起动器对1000Hz 以上的噪声似乎很有效,但文献没有提及对性能有何影响。
2.3 气体通道Thomton做过实验,证实对于刚性连接的旋转压缩机固体通道是主要的传输通道。
但改为弹簧连接后,气体通道即成为主要的传输通道。
全封闭压缩机腔内充满了制冷气体,当机体振动时,制冷剂被激励,一方面将振动传输出去,另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共振,将振动放大,从而使外壳产生更大噪声。
在这一领域值得一提的是Johnson 和Hamilton,他们是第一次进行并发现气体在腔内共振实验的人。
他们首先发现压缩机噪声谱中460Hz 处有一个高峰,这个高峰随着温度的改变来回移动,通过测量声功率,发现460Hz 有很强的方向性,与偶极子源特性类似。
通过计算可知是压缩机腔内的轴向气体共振。
这些推论又用如下实验得到了证明:更换制冷剂,对激励源共振进行激励用抗性滤波器进行滤波消声。
他随后又进行了严格的计算,得出一系列的自振频率。
基于以上工作,他们指出一个压缩机如果其吸排气频率及其谐波与腔内某阶自振频率相重合的话,极易发生气体共振。
并指出高背压压缩机与低背压相比,由于压力及脉动较大,更易发生共振,另外,除气体脉动外,机体本身的振动也有可能成为共振激励源。
继Johnson 实验之后,许多人如ThomtonFeldmaier等也发现了同样的共振现象。
Jojo在低背压的压缩机中也发现了多体共振现象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理论计算。
他用一根管直接与吸气腔相连后,由于消除了气体共振使噪声下降了15dB。
随后又有人采用了一些新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气体共振现象,如Matsnzaka,他用白噪声激励气体在腔内不同位置测量压力变化,从而求得腔内气体振动模态。
Vetsuji用同样的方法修改了一个压缩机外壳的形状,得出了如下实验结果:噪声谱形状有新的变化时,1k 和1.25kHz 频段内又出现了三个新的共振。
更为精确的是Lee 和Kin他们用有限元法对腔内气体进行三维计算,并成功地用压缩机进行了气体共振仿真模拟。
3、减振降噪措施(1)传统措施解决电机噪声。
首先,即解决不平衡问题,一般总是通过平衡计算在转子上下端两部分增加不同重量平衡块进行平衡,其不足之处是在减小振动同时也增加压缩机的负荷使压缩机效率有一定的降低。
目前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双气缸化。
降低压缩机所产生的低频振动及共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改进加强系统配管材料刚性,在允许使用的范围内选用强度、刚性大的材质的管,这样可减小共振。
第二,对制冷压缩机加附阻尼材料。
第三,根据不同的制冷需要和不同压缩机,改进配管结构。
改善排气口形状降噪。
排气时在三角形排气口顶部产生局部气流,形成局部激波,产生噪声,可以通过三角形顶部用圆弧过渡来克服局部激波噪声。
国内一些制冷压缩机生产企业在进油的排气口形状作了一定的改进,如将平口改为斜口或在出口部安装合适的排气消声器。
吸声隔声材料的使用。
近来国内外空调压缩机普遍采用一种隔声套,对压缩机进行处理。
隔声套是控制制冷压缩机机组噪声传播的一种有效措施。
(2)制冷压缩机减振除噪的最新技术1)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在振动控制中,降低低频噪声和低频振动一直是一项困难的工程。
一般吸频带非常窄,构件的低频吸声量很小。
有源噪声控制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噪声控制方法。
与传统的降噪技术相比,优势在于对低频噪声控制效果好以及对原系统的附加质量小,因此近年来有源噪声控制在降低低频噪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源噪声控制是在指定区域人为地、有目的地产生一个次级声信号去控制初级声信号,以达到降噪目的的技术方法。
根据两列声波相消性干涉或声辐射抑制的原理,通过次级声源产生与初级声源的声波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声波辐射,使二者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此种技术是率先在汽车中应用的,英国Lotus汽车公司与ISVR合作,将自适应有源降躁技术应用于噪声控制。
控制的核心是电脑模块,采用发动机转速信号分频方法,分离出多阶正弦波参考信号。
在发动机转速为3000~5000r/min范围内明显降低了车内低频发动机噪声,可降低车内轰鸣声(对应发动机点火频率噪声)10dB左右。
由于采用了多个监测传声器和次级声源,降噪区域较大,能快速跟随车内低频发动机噪声的变化。
2)压电智能材料的应用压电材料具有质量小、频响宽,安装与控制方便,不必破坏原有结构,既能用作传感器,又能作为驱动器,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薄板结构振动与噪声的控制问题,利用压电智能材料降低机内噪声是通过对机身振动的主动控制来实现的。
其基本原理是把分别作为传感器和驱动器的压电元件粘贴或嵌入机身结构(如板、壳、梁)中,传感器感受机身结构振动,产生相应的控制算法进行处理后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再经功率放大后,经驱动器使机身结构产生应变以改变结构的动态阻尼,实现对振动的主动控制,从而抑制和衰减结构对机内辐射的噪声常用的压电材料有石英体、压电陶瓷、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压电复合材料。
其中,压电复合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材料,它是将压电陶瓷相和聚合物相按照一定的连通方式、体积比例和空间几何分布复合制成的。
它可以成倍地提高材料的某些压电性能,并具有常用压电陶瓷所没有的优良性能3)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是指材料能够记住它在高温状态下的形状,即处于低温下的形状记忆合金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后,如果将其加热超过材料的相变点,会恢复到原来高温状态下的形状。
此外形状记忆合金还具有超弹性性能,它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呈现出迟滞循环效应,其弹性和超弹性变型量可分别达到2%和8%。
常用的形状记忆金有镍钛合金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独特性能,可以设计出形状记忆合金减振垫片,用在变速器齿轮等传动系零部件中。
当机器运行时,传动系零部件温度逐渐升高,由于各零部件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传动系的工作状况逐渐变差,导致振动和噪声增大。
形状记忆合金减振垫片的弹性恢复力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能够增加传动系零部件热膨胀后的坚固力,从而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和减振目的4)以升声治声所谓“以声治声”,就是采用人工办法,制造一种与噪声的强度、频率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声音,通过相互对抵,从而把噪声消除掉为了验证以声治声的办法是否有效,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条鼓风机的管道两端,分别装上一个能发出50周正弦波的扬声器。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的强弱完全一样,但方向完全相反。
结果,两个声音完全重叠后而抵消掉了,消声效果比较理想。
目前,许多国家已根据这一原理,研制出了一种能产生消声声音的机器,并用它来消除不同的噪声了5)无接缝进气道治声(很有可能将来会用于压缩机降噪的新技术)近日,由空中客车公司工程师设计和开发的一项“无接缝进气道” 技术荣获了“2006年度欧洲金分贝奖”,这是欧洲为鼓励发展降低噪声的创新技术而专门设立的奖项空中客车公司发动机声学技术部负责人、“无接缝进气道”技术的创造者赫弗巴塔德在解释这一新技术时表示,现在飞机所产生的噪声绝大部分是由发动机风扇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