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哲学之领悟
水的哲学

水静置放着,一段时日后自然会发臭。如果没有让自己再去学习、成长,那么一定会落伍,所以须学习水一样不断的去流动,而非静止在那边。故学习是无止境的,惟有不断的去学习、去努力,才有未来可言;对任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或企业皆是如此,毕竟,人生或事业乃是不进则退的,因此须让自己像水一样,不断的去流动才会有量,才不致「久储必臭」。
2、随方亦圆:
水在任何容器中皆可依容器之形状而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风貌,不管我们如何的摆弄它,它永远能展现出其最好的一面,人在学习、成长的环境中亦同,处逆境时应下更大的决心,处顺境时应更谦虚的学习,就像水的这种精神,在不同的环境中要能去适应环境、调适自己,去学习不同的东西和感受,给自己的人生或企业的未来下一个目标,然后去做它,不能自我设限、自我定型,而是不管在什么情形下,皆能去适应它、去调适、去面对它、去克服这些环境,那终将有一番不同的成就。
【水的动时不管清水、浊水皆能加以并合,由此领悟出人或企业在成长、 学习的过程中应去面对各种可能的挑战,而非去等待好的时机。因为,如果任何事情皆要挑好天气、好机会、好环境的话,那终将只能留在原地,毫无机会。所以,“清浊并吞”即是告诉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皆需让自己有勇气下决心开始去学习,开始去做,就如同经济有景气、有不景气,人生亦本就有起有伏,重要的是当下的即知即行 ,而非等待和观望。
8、生存至宝:
人若缺水则必无法生存,所以水是生存至宝。同样地,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亦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造物主最大的奇迹,因为在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的。因此,我们自己须下最大的决心,对于自己的人生和目标有时间、计划性的努力,则必会完成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生的事业。
7、急流澄清:
水流很快的地方,水一定特别干净;就如同瀑布之头,因水流湍急,所以水一定是澄清的。因此体会到人生的成长不能像小的水流一样慢慢地流,慢慢的流虽不致发臭,但却不会澄澈,须像急流一样,水的力量大,又会清淯。因此在生、事业的成长上要给自己压力,就如同急流而下的高速水流产生强大的力量一般,惟有透过自我要求,方能产生完成目标的力量。
《水之道与德之端》

(五)《水之道与德之端》2009-06-05 20:40如果说艾兰博士的《世袭与禅让》和《龟之谜》主要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的话,那么她的《水之道与德之端》(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Root Metaphor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则吸收了西方当代哲学关于“关联思维”(correlative thinking)和“隐喻”(metaphor)的理论,并选择哲学观念与自然现象尤其是水的关系为研究中国早期哲学的一个切入点,它既是对中国早期哲学观念的解读,又是对语言与思想之关系的考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表现出艾兰博士主要研究路数的某种转向,但其仍然孜孜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层结构及其与作为现代西方思想之根源的印—欧传统的不同。
艾兰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经典(religious canon),没有神圣叙事(sacred narrative),古代中国人缺乏超验观念(transcendental concept),他们直接面向自然界──水及其所润育的植物──寻求其哲学概念得以建构的本喻。
他们的思想进路是整体性的:经由对自然规律的考察便能洞识人类社会的支配力量。
因此,在将抽象概念系统化的哲学阐述中,他们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了原型。
中国与西方概念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中国,植物、动物与人被包容在生物这个单一的范畴内,这为自然秩序的理论化提供了基础。
艾兰指出,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同于属于修辞领域的比喻,它不是用来表述已经形成的思想,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力量,对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一种引导性的作用。
隐喻的来源不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文化的样态或特质。
《水之道与德之端》一书借鉴了隐喻理论,重点从“水”的本喻这一视角来研究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从具体物象而非抽象概念切入,试图重构(reconstruct)而非解构(deconstruct)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主要的概念范畴和框架体系,通过揭示隐含于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中的物象,来了解这些概念意义的潜在范围,以及它们彼此间结构上的关联。
学习哲学的个人领悟

学习哲学的个人领悟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思维和价值的学科,常常被视为高深莫测的学科,让人望而生畏。
然而,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哲学并非遥不可及的领域,而是能够贴近生活、启迪思维的工具。
在探索哲学的深度中,我有了一些个人领悟。
哲学是生活的良师益友最初接触哲学时,我常常陷入诸如“这些理论离我的生活太远了”、“太抽象了”等误解中。
然而,随着深入学习,我逐渐明白,哲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即为美德”的思想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康德的“人人皆有尊严”的原则启示我如何尊重他人、坚守底线。
哲学的智慧让我在琐碎生活中找到了指引,成为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哲学教会我反思与批判哲学的精髓在于思辨和批判,而这种思辨的习惯也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
学习哲学让我意识到,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深入思考、反复探究。
例如,苏格拉底的辩论方法让我明白,质疑和思考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多真相,不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通过哲学的训练,我学会了主动反思自己的观点、批判错误的逻辑和推理,培养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能力。
哲学启迪我的人生追求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众多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幸福、道德等议题的思考,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
例如,尼采的“超人”理念让我明白,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需要超越现实限制,超越自我的局限;罗素的“善良、智慧和勇气”三种美德则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智慧、坚持善良、保持勇气。
哲学启迪了我的人生追求,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结语学习哲学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是获得了对生活的思考、对自我的反省。
哲学让我拥有了更深层次的人生体验,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和力量。
愿我们在探索哲学的道路上,不断汲取智慧,丰富内心世界,成为更加明智、善良和有勇气的人。
愿智慧与我们同行,开启心灵的无限可能。
水之哲学启示

水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极为重要。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然而,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
近些年,国学盛行,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真感到“水似道”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界之良知。
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水的重要人人皆知,水是万物之源,它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为此我们探测外星球有没有生命,水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从小学的自然课,进而到中学的物理、化学课,都有对水的讲解。
特别是物理上对水的认识极为明白: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
纯净的水不易导电。
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
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
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其实对这点物理性质,虽然明白,却也有怎么也想不透的地方,比如说0℃―4℃的水是冷张热缩(而不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然而,作为无时不受益于水的社会来说,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对于这一点我们好像还不如先祖文人孔子和老子(其中孔子的“智者乐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最有名的了)。
看来要领悟水的哲学,还是先听听这两位哲人对水的论说,受一下启发吧: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从水感悟人生

从水感悟人生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之象征。
当我们从水的角度去感悟人生,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水是柔软而又坚韧的。
它能够顺应着任何形状,却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挺拔起来。
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学会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同时也要学会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和柔软。
其次,水是静谧而又澎湃的。
在湖面上,它可以静静地流淌,给人以安宁和宁静;而在大海上,它又可以翻腾澎湃,展现出无穷的力量。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学会在平静中思考和沉淀,同时也要学会在挑战面前勇敢地面对和奋起。
再者,水是润物无声的。
它可以滋润万物,却又不张扬自己的存在。
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学会默默地付出,去关爱他人,去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
最后,水是无穷的。
它可以在任何地方流淌,可以滋润任何生命。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学会包容一切,接纳一切,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和丰富。
从水感悟人生,或许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豁达。
让我们学会像水一样,坚韧不拔,静谧澎湃,润物无声,无穷无尽。
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像水一样,流淌着生命的力量,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希望。
人生三重境界蕴含的哲学道理

1111
1. 渐修与顿悟:人生三重境界中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代表着对外界事物的初步认识,是一种渐修的过程。
随着经历和思考的增加,人们逐渐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开始对事物的本质产生疑问和思考。
最终,通过不断地反思和领悟,人们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实现了对世界和自我的真正理解,这是一种顿悟的过程。
2. 认知的深化:人生三重境界反映了人们认知的深化过程。
从最初的表象认识到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再到最终的领悟和超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逐渐加深。
这种认知的深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断探索。
3. 自我超越:人生三重境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超越。
通过对世界和自我的深刻理解,人们能够超越自我的局限,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自我超越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4. 实践与修行:人生三重境界强调实践与修行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际的经历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认知的深化和自我超越。
实践与修行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总之,人生三重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和修行观,强调了认知的深化、自我超越以及实践与修行的重要性。
这些哲学道理对于人们的成长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

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篇一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哲学这玩意儿,以前我觉得特高深,好像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老远老远的。
但最近读了关于“六项精进”的书,嘿,还真有点儿不一样的领悟!这“六项精进”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咱先说第一项,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老生常谈嘛!但你想想,咱身边是不是总有那么些人,稍微努力一下就觉得自己牛得不行,然后就开始偷懒?我觉得吧,真正的努力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得是持之以恒,像头牛一样闷头往前冲!再说说谦虚这事儿。
骄傲使人落后,这谁都懂,可真能做到不骄傲的又有几个?我有时候考个好成绩,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觉得自己特了不起。
可后来发现,这世界大着呢,比我强的人多了去了,我这点儿成绩算啥呀?每天反省,这可太重要了!我就经常反省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偷懒了?是不是对爸妈态度不好了?也许有人觉得,这多累呀!但我觉得,只有经常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嘛!活着就要感谢,这一项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
后来想想,咱能健康地活着,能有吃有喝,能有朋友家人,这难道不值得感谢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倒霉透顶,可仔细想想,那些更惨的人呢?我是不是应该感恩自己所拥有的?积善行,思利他。
这让我想起上次帮同学讲题,一开始我还不太情愿,觉得浪费自己时间。
但讲完后,看到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原来帮助别人自己也能这么快乐!最后说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我这人吧,心思重,一点儿小事就能烦恼半天。
可烦恼有啥用?能解决问题吗?不能!所以呀,还不如打起精神,积极面对!这“六项精进”,读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我觉得,只要咱一点点去努力,生活肯定会变得不一样!你们觉得呢?篇二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六项精进”的那些感悟,这一路的思考啊,真是让我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起起伏伏。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极为重要。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 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水”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
近些年,国学盛行,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 ,真感到“水似道”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界之良知。
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水的重要人人皆知,水是万物之源,它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为此我们探测外星球有没有生命, 水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 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从小学的自然课,进而到中学的物理、化学课,都有对水的讲解。
特别是物理上对水的认识极为明白: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
纯净的水不易导电。
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O C,沸点是100C,在4C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
将水冷却到0C,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 1.09倍;如果加热到100C,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 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
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 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其实对这点物理性质, 虽然明白, 却也有怎么也想不透的地方,比如说0 C —4 C的水是冷张热缩(而不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然而,作为无时不受益于水的社会来说,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对于这一点我们好像还不如先祖文人孔子和老子(其中孔子的“智者乐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最有名的了)看来要领悟水的哲学,还是先听听这两位哲人对水的论说,受一下启发吧: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说:水么,广大普遍地给予所有生命而自己并无偏私、无所作为,好像德。
它流动起却向着低下的地方,桀鹜不驯难以束缚,但他的流动随弯就直、随物赋形必遵循一定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 它随即回声应和,奔腾向前,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畏惧, 这似乎是它的勇敢精神。
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 好像公正;它柔和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 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 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表现出他的意志。
所以君子看见浩大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相对于孔子来说, 老子对水的论述颇多。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的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 因此老子的哲学又可称之为水的哲学。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最为有名。
老子《道德经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认为: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 他停留在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近乎于道。
安居于应处的地位, 心如深渊而包容纳物,以 友善之心与人交往,说话语出必言而有信,立身处世总持平正衡,担当做事一定尽其所能, 行动时更能择待良机。
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归咎,不会招致怨恨。
老子在 《道德经》中用很多语言来阐述水的 “善”、“柔”、“不争”、“处下”等 的道理,丰富了他的水哲学: 《道德经•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子认为: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 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 为百谷王。
) 《道德经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 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 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
世上没有什么能够取代这种能力, 也就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
天 下没有人不知道弱能胜强,柔可克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施。
所以圣人说: “能承受全国的侮辱, 才配做社稷之主。
能承受全国的灾祸, 才配做天下之王。
”这就是正言恰是反言 (合 于真理的话,表面上与说出来的正相反)的道理。
)《道德经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 (老子认为: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 死后就会变得僵硬; 草木活着的时候也很柔软脆弱, 而死后也会变得枯槁坚硬; 所以坚强者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 而柔弱者却是属于生存的类型。
因此兵力太强会招致失败, 树木太强硬会被砍折。
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 而往往柔弱的 却能处于优势。
)《道德经 ?四十三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 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认为: (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 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因为(水)不见其形,所以可以穿透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
因此我才 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 几于道”” (老 所以能成《道德经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 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老子认为:委曲 才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正所以能满盈,破旧正所以可换新,少了才能得到,多了 反而迷惑。
因此,圣人怀抱着整体的道来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
不自我表现, 因此反而 明白;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见功劳;不自我矜持骄傲自满,反 而得以长久。
要是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天下就没有什么能和它争的了。
古来所说的“曲 折才能得以周全” 这样的话, 哪里是虚饰的话呢?实在说, 只有像这样的周全才能归一于道 啊!)在老子看来,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 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 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 近于“道”的, “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随物赋形,因此不会受到任何 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浊。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 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真乃至仁至 善,, 。
越是深究, 就越会发觉这 “水” 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
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 ,翻阅先人言论,真感到“水似道” 界之良知。
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从常人的角度来看水,在通常情况下,水给人的最常性感觉是: 加热也罢,冷却也罢,它总是默默承受,平静如常;增之不厌其多, 容,不厌其烦,循规守则,秉性自然,奔流不息,昼夜不舍,汇归大海,泱泱有终;正因为 其性不争, 所以终而成其有。
琢磨先人的论说, 再面对我们随时接触到的最平凡的物质水时, 不由得会作种种联想,于是我们看到了水的品格和精神,了解了这样的一个水:⑴自己活动,推动别人:“水往低处流”,只要有渠道,或是高低落差之处,水就会自己顺势 流动,同时还可以推动其它物品顺水而流。
⑵婉转自如,委曲求全:水能委屈求全,自己转弯,要前要后,婉转自如,碰到阻碍,总是 迂回曲折,另找出路。
⑶寻找方向,不断延伸:“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
尽管山丘、沟壑千万,却挡不住“东 逝水”。
无数的江河、小溪,或奔腾咆哮,或潺潺低吟,或明流,或暗潜,但终究流归大海。
⑷洗涤污垢, 清净自在: 水能洗涤污垢, 自己虽然也会局部一时变髒、 变浊, 但是不管净垢, 水始终怡然自在。
近些年, 国学盛行, 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水性不争,黯然有成。
减之不畏其少;广纳兼生气蓬勃: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只要有水的滋润,万物就能成长, 就有生机,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
水具有渗透、扩散的能力。
水被泼到地上便马上让干的地面逐渐变 这是许多东西所无法办到的能力。
⑺柔的品质,刚的性格: 和,即便遭受极端而支离破碎, 刹那间又会恢复原貌。
水刚,缓缓流淌的小河能把河中的石头磨去棱角,悬崖峭壁下泄的湍急瀑布,更是浩浩乎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无可阻挡。
就 是如滴细水,也有“滴水穿石”的坚实力量,古老建筑屋檐下的青石、撒撒点点的洞穴,都 是滴水持之以恒的杰作。
⑻可出可入,均随人愿:流水自然流动自如,你想把它引入到水库蓄存,只要有渠道,它就 会依照指引前进;你想将它引出灌溉,只要打开栅门,它也毫不滞留,水随人愿,可见一斑。
⑼量必平之,绝对公正:水无高低之分,遇物则平,它无论流到哪里,永远都是平平坦坦的, 没有丝毫倾斜,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水是最公平的,水的公平性让我们看到,一点儿倾斜都 会破坏水面,这就跟“法” 一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世界万事当中,最公平的、最能 检查哪一种物体平不平的就是用水。
“水”去为“法”,就是这个道理。
⑽千变万化,不失本性:水没有固定形状,随容器之形而形;没有丁点气味,随溶质之味而 味;没有任何颜色,随融物之色而色;可以分割成细小的微粒,可以累积为浩瀚的海洋,可 以蒸发飘白云,可以凝冻结冰凌。
不论变化如何,仍不失本性,仍然是水。
(11)容会百川,聚力超强:水滴细微弱小,但具有超常的凝聚力。
点点滴滴聚成溪流,涓涓溪 流汇成江河,条条江河流向海洋。
即便是蒸发升天上也能够重新聚集, 回落到大地和江河湖 海。
春夏秋冬,从不改变。
地球上有三分之二是被海洋所覆盖,所谓四大海、五大洋,因不 拣细流,所以能成其宽宏广大。
(12)造福万物,利而不争: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它能使万物得它 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
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
”但是,它却永远不 占据高位,不把持要津。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