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

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古代中国历史的实物证据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兴衰经历了近五个世纪的时间。
虽然商朝的历史在文字记载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但对于这个古代王朝的真实面貌仍然存在许多谜团。
幸运的是,考古学的进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从而揭示了商朝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商朝的文物考古揭示的实物证据以及对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商朝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南安阳殷墟。
在这些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商朝的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珍贵信息。
首先,商朝的青铜器是其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青铜器在商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用于礼仪和宗教活动,还成为商朝王权的象征。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如礼器、兵器、音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还刻划了大量的装饰图案和铭文,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手工艺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其次,商朝的玉器也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发现。
玉在商朝的社会中具有特殊意义,被视为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其他商朝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如玉龙、玉璧、玉琮等。
这些玉器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彰显了商朝人民对玉的崇拜和追求,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商朝社会等级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在商朝的文物考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和石器等。
陶器作为商朝最基础也最普遍的生产工艺,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用具,还为我们了解商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骨器和石器则揭示了商朝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如狩猎、农耕、渔业等。
这些实物证据帮助我们还原了商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商朝的文物考古不仅仅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补充,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认识。
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

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青铜器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金属器物,是商朝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殷墟商朝人制造青铜器的原料来源是铜和锡。
在我国古代,最早发现锡矿的地方是云南,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股墟青铜艺人铸造青铜器用的锡是从云南运来的。
河南产铜,因此,股墟青铜艺人制作青铜器用的铜很可能是就地取材。
铸造青铜器的第一步是人工选择铜磺。
股墟青铜艺人用的是自然铜和氧化铜。
安阳股墟遗址曾出土孔雀石。
这种孔雀石即是氧化铜的一种,是用来炼铜的铜磺。
股墟青铜艺人只要对孔雀石进行人工挑选,然后放在炉中冶炼就可以了。
冶铜用的炼锅是一种陶器,被形象地称为“将军盔”。
冶炼时,青铜艺人将铜磺和木炭放入炼锅内,铜就会熔为液体流出,成为粗铜。
粗铜并不能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青铜艺人还要将粗铜提炼为较纯的铜,然后把锡加在铜中,使铜成为锡铜合金。
他们根据青铜器所需要的硬度不同来掌握铜和锡所占的比例。
考古学家的测定结果显示:青铜礼器的含锡量是10%-20%;戈头的含锡量是20%;刀的含锡量是15%;镞的含锡量是17%。
含锡量越多,青铜器的硬度就越大。
因此,锐利的工具、武器等加锡多,一般器皿加锡少。
原料制作完成后,青铜艺人就正式开始铸造青铜器了。
他们铸铜用的模型是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合范组合而成的陶范。
有的陶范中间还填以实模,有出气孔。
铸造时,他们只要把合金熔液注入范中就可以了。
青铜器上面的花纹和铭文都是从陶范上印过去的,所以也是铸成的。
青铜器基本成型之后,股墟青铜艺人就要对其进行最后装饰。
刚从陶范中取出的青铜器往往很粗糙,他们用较细的砂轮进行打磨,使其变得光滑。
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武器和工具、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器以及一些其他器物。
青铜武器和工具包括缝纫用的针、锥,钻甲骨用的钻,掘地用的铲形器,作为武器的斧、钺、刀、戈、刺兵、矢镞等。
盛食器包括作为煮肉用的鼎、煮饭用的鬲、蒸饭用的、盛食物用的簋、切割肉类用的匕。
酒器包括温酒或饮酒用的爵、角、觚、盃、觯、尊、量、瓶、觥、方彝等。
3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代与青铜文化
事 凿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 礼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尊神 后礼. " 商人特别重视占卜巫术,几乎无 后礼. 商人特别重视占卜巫术, 事不卜,无日不卜. 事不卜,无日不卜.占卜用的甲骨要先经钻凿 整治(右下),然后占卜. ),然后占卜 整治(右下),然后占卜.
商代与青铜文化
商人好酗酒,青铜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酒器. 商人好酗酒,青铜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酒器.
商周时代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用鼎盛肉,就是用豆( 商周时代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用鼎盛肉,就是用豆(上 盛酱或菜,盘和匜(上右)是饭前用来洗手的.铜俎( 左)盛酱或菜,盘和匜(上右)是饭前用来洗手的.铜俎(下 是用来切肉的,下面带托盘或围炉的鼎(下左,下中) 右)是用来切肉的,下面带托盘或围炉的鼎(下左,下中)可 以边烧边吃,使人联想到涮肉的火锅. 以边烧边吃,使人联想到涮肉的火锅.
商代与青铜文化
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 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 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 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 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 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为了显示占 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 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借以加强王权
简论夏_商_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THE SILK ROAD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
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
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
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
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
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
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
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
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
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
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商朝工艺,美术艺术特点

商朝工艺,美术艺术特点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王朝,其工艺和美术艺术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青铜器:商朝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青铜器多为礼器、祭器和武器,表现出浓厚的宗教和祭祀色彩。
商代青铜器造型多为动物形象,尤以鸟兽面鼎、方壶、方鼎等最具特色,装饰图案丰富多样,有蓝绿琉璃彩釉和铜鎏金等制作工艺。
2. 商代玉器:商朝的玉器制作同样精湛,主要有器、璧、佩等。
商代器尤以玉雕圈足器为代表,形象丰富多样,充满神秘感和宗教性。
商代璧则以玉璧为主,璧面纹饰精美,古朴典雅。
商代佩子形制奇特,常有动物或神话人物形象。
3. 商代陶器:商朝的陶器主要有灰陶和彩陶两种,其中灰陶多用于生活器皿,彩陶多用于祭器。
商代陶器多为简朴的器形,装饰主要以印纹、刻线和刻点等为主,多以动植物纹饰为主题。
4. 商代织绣:商代织绣工艺十分发达,主要以丝绸和棉织品为主。
商代丝绸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常用的纹饰有蝴蝶、青鸟、云纹等。
商代棉织品则以地域性图案为主,展现了当时的农耕和自然图景。
5. 商代壁画:商朝留存下来的壁画较少,主要集中于商代墓葬中。
这些壁画形象生动,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祭祀活动,让人们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综上所述,商朝的工艺和美术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玉器、陶器、织绣和壁画等方面,这些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祭祀习俗和生活方式,并呈现出鲜明的古代中国艺术风貌。
《2024年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范文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篇一一、引言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尤以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最为典型和辉煌。
这不仅是技术与工艺的集大成,更是时代文化的沉淀和表现。
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历经演变、传承与突破,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艺术与工艺的辉煌历程。
二、夏代青铜器艺术的初现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文明阶段,其青铜器艺术尚处于萌芽阶段。
此时的青铜器以礼器、兵器和工具为主,工艺相对简单,但已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夏代青铜器的造型朴素,线条流畅,且已有明显的装饰性特征。
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已展现出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趋势,为后续的青铜器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商代青铜器艺术的繁荣进入商代,青铜器艺术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
商代的青铜器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种类和工艺上都有了显著突破。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趋于复杂化,既有神秘庄重的礼器,又有精美细致的生活用品。
纹饰丰富多样,既有兽面纹、云雷纹等,又有人物和鸟兽的形象,体现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此外,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分铸法、焊接法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青铜器更加精美和坚固。
四、周代青铜器艺术的鼎盛周代是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周代的青铜器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代青铜器的造型更加精致,纹饰更加丰富,既有继承商代的传统元素,又有创新的艺术表现。
同时,周代青铜器的铭文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青铜器的制作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协调性,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礼制文化和审美追求。
五、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在不断传承中发展。
夏代的朴素与初现为商周的繁荣与鼎盛奠定了基础;商代的繁荣则为周代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技艺基础。
三代的青铜器艺术在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传承关系。
同时,每个时期又有着独特的发展与创新,如周代对礼制的严格遵循以及对艺术性的追求等。
商代文化介绍

商代文化介绍商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神秘的朝代,商朝人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发明了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下面是有商代的青铜、制陶与建筑,欢迎参阅。
商代的青铜、制陶与建筑商代继夏代为中原主要的政治力量后,文化上有不少继承,而内容越来越丰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时代,大体上离开了新石器文化。
商代文化的详细讨论,不在本书范围之内,最近张光直的《商代文化》(ShangCivilization)是一本最新的综合性著作,可作参考。
本文只就商代超越前人的若干特点,作简单的讨论,以为周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下文拟就物质文化:青铜器、陶器、建筑;及组织与意念的文物:国家组织、农业、占卜、文字数项加以讨论。
中国青铜的源起,过去颇多“外来说”的聚论。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新资料,说明中国境内在青铜文化形成以前,曾有其萌芽阶段。
现在青铜在中国本土形成的理论,有比前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及逻辑。
在陕西、甘肃和山东,分别有早到西元前三千年的铜刀铜链出土先商文化只有小型铜刀及铜链。
早商以郑州遗址为代表,其早期的铜器中也罕见容器,早商文化的晚期则已有成套的青铜礼器。
盘庚迁殷以后,可称谓商代后期,以殷墟文物为代表,青铜札器、兵器及工具都已司空见惯,至今已有数千件出土。
整个商代,青铜器甚多在当地铸造;冶铸方法为直接范铸,早期的范为一个模型作一个范,一个范作一器,无论大小均为浑铸。
但小件器物,如链,可以一范铸造数件,晚期的铸造方法仍为范铸,但铸造大器及型制复杂的器物,已为多范复合拼成。
花纹的制作,系在陶模上描纹,用刀契刻,然后反印在铜范上。
殷墟出土过一件残模,有已半刻的描纹。
半浮雕的花纹则用泥条盘制,另外加在模上,而泥上也有刻纹。
总之,花纹与铭文都是铸上去的。
灌注铜液系由俗称“将军盔”的坩埚,一次只能熔有限的铜液。
铸造小型器物,少数“将军盔”的容量就够了。
大器如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高133公分,长110公分,宽78公分。
单以浇铜液言,须有二百五十多人操持七十个左右的将军盔,在极短的时间倾入范中。
中华五千年美术史-商周时代

中华五千年美术史-商周时代商周时代美术概况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传说中的夏朝以后,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筒朝。
古代史书上记载的商朝的历史,大部分为已经出土的史料所证实。
商朝大约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共持续了六百多年。
商的领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商朝曾数次迁都,最后一次定居下来是商王盘庚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末迁到“殷”(现在河南安阳附近)。
商王的职权首先是主掌祭祀和战争,其次是组织农耕牧畜。
商代虽有相当发展的青铜工艺。
但农业生产工具仍依赖石器。
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牧畜业部很发达。
酿酒、冶铜、制陶、丝织、土木营造、制革等手工业的发达,同时也代表着当时科学文化的水平。
商代的科学文化特别表现在与农耕有密切关系的天文学方面,商代的历法是相当严密的。
商代的文字是已知的我国最古的文字,有象形字、形声字、假借字。
商朝末年,社会内部极为混乱,在长期对东方各族的战争之后,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力量削弱,不能抵抗在西方新兴起的周族和其他各族的联合武装,商王纣兵败自杀,商亡。
周族兴起于陕西渭水流域,最后建都于西安附近,传说他们的农业是相当发达的(为他们奉为始祖的是农神后稷)。
在周文王时,周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文王的儿子武王用姜太公和自己的弟弟周公、召公作帮手,并联合反对商朝的各部落、各氏族,灭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广大的领土上分封诸侯,受封的多是功臣和子弟。
商纣的儿子武庚率领商贵族也受封在殷。
周武王成为统治各诸侯国的“天子”。
但周初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很不稳固,武王死后,他的年幼的儿子成王在叔父周公辅助下即位,受到东方一部分诸侯和武庚的联合反对。
但最后被周公镇服,这一次变乱和变乱的平定,成为周朝历史上一件屡被后人谈论的大事。
周公把东方诸侯封国重新整顿以后,大规模的建设“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政治的和军事的据点。
周朝的制度,据文献记载,是以周天子为全中国的最高的领主,唯一的“王”。
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大夫,大夫再分给卿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二附中杨冰
一、教学目标:
知道商朝的建立概况;了解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掌握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从政治、物质、精神三个层面感悟商朝作为东亚雄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考证商代文明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为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旨,本节课对教科书内容结构做了调整及整合——基于两个问题统领整堂课的教学:(1)商朝文明的发展程度如何;(2)我们是如何知道商朝文明发展程度的。
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通过解读材料中的细节,力图引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透视商代的社会,进而从政治、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把握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最终得出商朝是东亚雄邦这一结论;同时为下一个问题的理解做好铺垫。
第二:在归纳概括上述史料类型特点的基础上,出示问题:我们了解商代历史的途径和方法,与夏相比,有何不同?进而引出二重证据法,得出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说到商王朝,你会想到什么?
生:xxxxx
师:(过渡)学界普遍认为:商朝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下面我们先从政治、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领略商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1、政治制度:
师:商朝是如何建立的?(学生答)
师:(过渡)首先我们看看商部族的起源。
(出示图)商族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的发展,夏部族衰落时,正是商兴起之时。
到了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夏朝的最后一位王夏桀他昏庸无道,此时作为方国商的王汤就想攻打夏桀,他联合了很多其他方国,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讨伐夏桀,由于他领导有方,灭夏取得了胜利,成为方国的首领。
商朝建立后,怎样有效管理通过军事征服扩大的土地和疆域?由此引出内外服制度的概念。
(依照地图分解内外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部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内服和外服之间的关系,(出示材料:殷道兴, 诸侯归之。
殷道衰, 诸侯或不至。
——《史记·殷本纪》请学生稍作解释。
)概括: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联盟关系,商王是联盟的共主,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
但控制力有限,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社会结构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与商王还处于战争状态。
商朝刚刚建立时,统治还很不稳定,经常迁都(图示),为什么经常迁都?与商的军事实力的强弱、自然灾害有关,一直到商王盘庚迁殷才逐步稳定下来,所以后人称商又叫殷商。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河南安阳一带)大量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殷商的地位。
(回到课件主页——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简单小结。
)
2、物质文明:
师:(先出示甲骨文“黍”字的写法和后人统计有关粮食谷类作物出现的频率材料,让学生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商人非常重视农业,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延伸:为什么对农业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去思考)谷类作物的增多和剩余,除了作为粮食,还可用作酿酒原料。
于是导致商朝的酒文化也相当发达。
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提供了基础。
说到商朝的手工业,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青铜器)。
师:出示一组商朝青铜器图片:
(1)爵:酒器;(2)鬲:饮煮器;(3)四羊方尊:盛酒器;(4)象纹铙:乐器;(5)戈:兵器;(6)纹盘;水器;(7)农具;(8)鼎(圆鼎——方鼎)从食器——礼器。
礼器成为青铜器之重器。
观察了这一组图片的用途和功能,我们可以感觉到商代的青铜器的什么特点?(种类多,用途广),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夏代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青铜发现的数量、种类、规模及青铜铸造技术,夏朝都无法与商相比拟。
远远高于夏。
比如:商代一次浇灌技术对与铸造大型青铜器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商朝的青铜器上的乳钉纹和云雷纹非常精美,其技术和工艺水平非常先进,因此,我们说商朝是青铜器的全盛时期。
既然青铜器在商朝占据这样重要的位置,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刚才的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一些青铜农具,那么,农业用具有没有在青铜中广泛使用和普及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没有,为什么?主要是由于青铜性质决定,不够硬,加上青铜产量本身有限,再加上青铜礼器是最重要的器皿,所以这一时期的农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直到春秋战国农具在铁器中广泛和普遍使用。
青铜器既可作为商朝物质文明的象征,同时,透视它能否感悟到更深层面的精神文化的东西呢?(由此过渡到第3个问题)
3、精神文化——青铜:祭祀(礼)甲骨卜辞:占卜
刚才我们在青铜器的用途功能中讲到,礼器成为青铜器之重器。
说到礼器,商朝最重要的一件青铜礼器是——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也有学者称为后母戊鼎。
鼎在王室贵族的礼典、祭祀、军事征战、宴饮、丧葬等礼典重要活动不可缺失的重器。
出示材料: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左传·宣公三年》。
说明鼎跟着身份高贵的人走,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鼎代表身份与等级。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地位越高拥有鼎的数量越多。
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再从青铜器的纹饰上观察:(图示)
商代前期青铜器纹饰的结构比较粗犷,最常见的主体花纹是兽面纹,图案以兽鼻为中线,左右对称构成兽体形,有的简化为兽面或一对兽目;商代后期的纹饰图案丰富多彩,仍多以兽面纹为主体,动物纹形象有牛、羊、象、虎、马、鸟、蛇等,尽管有时作简化、变形处理,但仍可识别其形态,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为什
么要用这些动物纹饰?有什么寓意?商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与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
这就是从青铜器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让我们来看一组甲骨文,它占卜的分别是:妇好有一天病了,商王为她占卜,贞问她的病会不会一直不好。
从这件事,武丁对妇好的关爱,可见妇好在武丁心目中的地位。
辛巳这天占卜,叫争的贞人贞问:今年征集人召唤妇好征伐土方,会受到上帝的保佑吗?时在五月。
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连出兵都要占卜,可见当时的军事也是非常注重“天命”的。
由此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商朝的建立,后人认为是商人军事的强大,管理、用人能力很强,但商人当时的意识是认为是上天、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左传》为何记载商朝“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可见,当时的神权色彩浓厚,并以神的力量强化王权。
以上从政治、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领略商代文明的基本特征,证明了商文化发展程度。
由于它的文明发展程度之高,有“东亚雄邦”的美誉。
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相比肩。
通过上述分析,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夏代相比,我们探寻商代历史的途径和方法,有何不同?(甲骨文)
出示材料: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
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继商之后是周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尤其值得注意,它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
……商朝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政治机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我们教科书中的观点认为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而《全球通史》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商朝?——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甲骨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从而引出二重证据法的概念。
地上、地下之材料分别
是指?(考古、后世文献、当世文献:甲骨文)。
甲骨文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今天的汉字很多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直接记载了商王朝的历史。
从甲骨文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材料呈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可以直接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因此,甲骨文的发现意义重大,商朝的历史也因为有了它而有了多重引证而成为了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