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合集下载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内容提要民粹主义是当前中国值得警惕的一种思潮。

在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上出现了网络民粹主义行为。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有着深刻的现实社会根源,广泛的人群基础和开阔的价值空间。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有造谣、传谣,盲目转发和盲目崇信,“人肉搜索”,精英敌视等表现形式。

这些行为负面影响极大,必须对其进行管控。

既要及时制止极端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又要从根本上通过社会经济改革,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培育主流价值观和公民精神等手段,根除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存在的制度、社会和价值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特点。

一些消极的思潮沉渣泛起,吸纳了大批信众,对我国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民粹主义就是这些消极思潮中最需要警惕的一种,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就曾提出要“警惕下层民粹化”。

民粹主义借助网络这一利器进行意识形态售卖,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

一、网络民粹主义行为的概念民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破碎断裂的概念。

它被认为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一种政治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3]。

它本质上是一种寄生性、空心化的意识形态,假借人民之名,靠仇视精英主义、反对代议制而存在,是一种只破不立的政治思潮。

综合起来,民粹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或者政治行为。

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可以说是民粹主义政治运动与政治行为的理论指导,个体的民粹主义行为聚集或同质化到一定程度则会形成一种民粹主义运动。

网络具有天然的直接民主精神。

在网络这一平台不断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下,由媒体社会化引致政治社会化途径和模式的改变,给了民粹主义行为以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数字鸿沟的逐步消除,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进入门槛的降低,互联网的匿名性、平等性、快捷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公民在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差异,实现了互联网参与主体形式上的平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世界的弱者往往将互联网当成一种对抗强者的工具。

少数民族计算机使用情况

少数民族计算机使用情况

内蒙古少数民族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研究一、引言2013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7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周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22亿,其中17%来自中国。

报告指出,到2013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22亿,其中亚洲网民数量将占到43%,而中国网民将占到全球的17%。

美国、西欧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网民增长率将维持在1%-3%之间。

到2013年,美国网民普及率将从当前的73%增至82%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年增长率为8%,涨幅最大的是非洲和中东地区2013年的网民普及率将达到13%。

2013年,全球网民最多的5个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巴西。

而2008年的排名是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和德国。

记者26日从共青团中央了解到,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23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获取信息、定向搜索、休闲娱乐、高效工作和优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基本的网络需求。

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培养青少年成为网络创新人才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时机。

一是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二是网络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群体和强大推动力量。

三是互联网为青少年成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青少年是网络发展进程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网络与青少年的结合,为青少年的生长、成长、学习、工作、生活、思考、奋斗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

网络犯罪等负面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

从90年代中国青少年,尤其是我国总体青少年群体开始接触互联网以来,社会就开始关注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的影响。

但时至今日,专门关注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及其问题和影响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腾讯科技讯 7月17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以下为报告附录1部分: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附表 1 中国各地区IPv4地址数附表 2 中国大陆IPv4地址按分配单位表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注1:CNNIC作为经APNIC认定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可的中国国家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集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ISP,组成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CNNIC分配联盟共有 387 家成员,IPv4地址持有量74135552 个,约合 4.42A 。

上表中大部分都是CNNIC 分配联盟成员单位;注2:IPv4地址分配表只列出拥有IPv4地址数大于等于2B的单位。

注3:以上数据统计截至日为2013年6月30日。

附表 3 中国各地区IPv6地址数附表 4 中国大陆地区IPv6地址分配表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注1: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2(128-32)=296个。

注2:以上数据统计截至日为2013年6月30日。

附表5 各省IPv4地址数及比例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注1:以上统计的是IP地址所有者所在省份。

注2:以上数据统计截至日为2013年6月30日。

附表6 分省域名数、分省.CN域名数、分省.中国域名数注:分省域名总数不含文章来源于:/article-19614-1.html。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2 抽样方式
CNNIC 针对子总体 A、B、C 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 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A。采用的第二 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 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1.3 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 在 2005 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 即:
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 定住宅电话覆盖的 6 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 分配符合自加权。
三、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二)上网时长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二、IP 地址 三、域名 四、网站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信息获取 (二)商务交易
(三)交流沟通
(四)网络娱乐
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网络实名制调查方案

网络实名制调查方案

目录1调查背景 (2)2调查目的及意义 (4)3调查对象及范围 (4)3.1调查对象 (4)3.1.1问卷调查 (4)3.1.2人物访谈 (4)3.2调查范围 (5)4调查内容 (5)4.1问卷框架 (5)4.2访谈框架 (6)5调查基本流程 (7)6调查时间 (7)7调查方法 (8)7.1确定样本量 (8)7.2确定地点 (8)8可行性分析 (9)8.1主题方面 (9)8.2调查人员方面 (9)8.3调查时间和经费保障方面 (9)8.4调查质量保障方面 (10)9数据处理与分析 (10)9.1数据预处理 (10)9.2数据的筛选与排序 (10)9.3数据分析 (10)10经费预算 (11)11具体组织实施方案 (11)11.1前期准备 (11)11.2预调查 (12)11.3具体实施阶段 (12)11.4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的人员安排 (12)11.5数据的预处理阶段 (13)11.6数据分析阶段 (14)11.7总结报告 (15)12附录 (16)附录一:调查问卷 (16)附录二:编码手册 (19)参考文献 (24)1调查背景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其中,网民使用的即时通讯类社交网络的比例达到84.2%。

虽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仅仅不到20年的时间,从起初的无人问津发展到现在几乎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一半还多。

不少人用手机上网聊天、微信、微博,每天的重复动作就是刷屏、转发、寻求社交网络中令人兴奋的新闻点,除了解压之外更多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寻求平淡生活中的那么一点波澜。

这类基于互联网,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的在线社区,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的网络服务——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缩写:SNS)正在迅速发展。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 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1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2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2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2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前 言 (1)目 录 (2)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8)一、网民规模 (10)(一)总体网民规模 (10)(二)手机网民规模 (11)(三)农村网民规模 (12)二、网民属性 (14)(一)性别结构 (14)(二)年龄结构 (14)(三)学历结构 (15)(四)职业结构 (15)(五)收入结构 (16)三、接入方式 (17)(一)上网设备 (17)(二)上网时长 (18)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0)一、基础资源概述 (20)二、IP 地址 (20)三、域名 (21)四、网站 (23)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3)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5)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6)(二)商务交易 (28)(三)交流沟通 (32)(四)网络娱乐 (36)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39)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7)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53)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5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治理:网络围观现象解读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治理:网络围观现象解读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治理:网络围观现象解读一、当前网络发展的现状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早在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 亿人,跃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3 年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达到5.91 亿人,较2012 年底增加2656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 。

根据梅特卡夫特定律可知,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价值与互联网的用户数平方成正比[2] 。

网络具有便捷性、包容性、及时性、突破时空限制等特性,其社会影响力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是社会现实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印证,又是一种异化。

不管网络社会到底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还是“妖魔化”的真实世界,网络社会作为客观存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价值判断、公共议程、政策执行等事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广大网民群体而言,在传统的“全能式”政府管理体制下,公权力在公共治理与社会管理领域把持着主导性的政治话语权。

尽管宪法明确赋予公民的参政议政、社会监督权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权利得不到发挥。

一方面,公众缺乏强有力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权力的强势主导地位,公众也没有太多参政议政的机会。

但是,自网络社会诞生以来,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来临后,网络社会所能提供的虚拟平台,无疑为公民的参政议政、社会监督、制造公共舆论提供了机遇与舞台。

在自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监督员,一个微小社会问题在网络世界就能瞬间形成“燎原”之势。

网络围观超强的时效性,围观效果的“立竿见影”性,让网众发现了表达政治诉求的新渠道,一群原本无组织的“乌合之众”,通过持续高频高密的舆论造势,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之下,过滤掉“沉默的螺旋”的异见,形成“群体极化”之势,最终汇聚成一股“话语流”,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口诛笔伐,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甚至是政府高层的注意力,迫使政府迅速做出决策,解决社会问题。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2:调查支
持单位
腾讯科技讯 7月17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以下为报告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以下单位对本次调查的在线问卷投放和基础资源数据收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调查入口网站(按照网站挂出调查链接的先后顺序排序)
淘宝网搜狐网易
爱奇艺必途
(二)调查协助单位(排序不分先后)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北京中科三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智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上解放碑)
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商务中国)
厦门精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厦门市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万网
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于:/article-19617-1.ht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7
附录 2 调查支持单位 .............................................................................53
目 录...........................................................................................................2
报告摘要.....................................................................................................4
(一)总体网民规模.................................................................................................................... 10 (二)手机网民规模.................................................................................................................... 11 (三)农村网民规模.................................................................................................................... 12 二、网民属性 .................................................................................................................................... 14 (一)性别结构............................................................................................................................ 14 (二)年龄结构............................................................................................................................ 14 (三)学历结构............................................................................................................................ 15 (四)职业结构............................................................................................................................ 15 (五)收入结构............................................................................................................................ 16 三、接入方式 .................................................................................................................................... 17 (一)上网设备............................................................................................................................ 17 (二)上网时长............................................................................................................................ 18
附录 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54
2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信息获取............................................................................................................................ 26 (二)商务交易............................................................................................................................ 28 (三)交流沟通............................................................................................................................ 32 (四)网络娱乐............................................................................................................................ 36 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 39
自 1998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 1 月和 7 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 32 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 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 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 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 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 32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 诚挚的谢意!
第一章 调查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6
一、调查方法 ...................................................................................................................................... 6 二、报告术语界定 .............................................................................................................................. 8 一、网民规模 .................................................................................................................................... 10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0
一、基础资源概述 ............................................................................................................................ 20 二、IP 地址 .......................................................................................................................................20 三、域名 ............................................................................................................................................ 21 四、网站 ............................................................................................................................................ 23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