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病的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闻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50对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通常以毫克计)兴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的药物动药:既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12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14半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名词解释1.阈剂量 11.停药反应 21.药理效应2.极量 22.不良反应3.受体脱敏 13.选择性作用 23.药源性疾病4.受体增敏 14.受体拮抗剂 24.安全范围5.效能 15.受体激动剂 25.受体6.亲和力 16.受体部分激动剂 26.配体7.后遗效应 17.兴奋作用 27.量反应8.毒性反应 18.竞争性拮抗药 28.质反应9.副作用 19.非竞争性拮抗药 29.常用量10.量效关系 20.药物作用 30.特异质反应1、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3、受体脱敏:是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4、受体增敏:是指长期使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5、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

6、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成正比。

7、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8、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9、副作用:治疗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学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物效应成正比。

11、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如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升高。

12、ED50: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13、选择性作用: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的特性。

14、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有较弱内在活性的药物。

17、兴奋作用: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水平提高。

18、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相同受体,与受体可逆性结合,从而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

19、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20、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1、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2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药源性疾病:少数由于药物所致的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如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

24、安全范围:指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

2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糖或酶的一部分)。

26、配体:能与受体匹配结合的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性的药物。

27、量反应:指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变化,并可用具体数量表示。

28、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不呈量的连续变化,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之。

29、常用量: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极量的剂量。

30、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五、名词解释7.主动转运 13.肝药酶诱导剂2.肝药酶 8.表现分布容积 14.肝药酶抑制剂3.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 9.生物利用度 15.半衰期4.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 10.首关消除(首过效应) 16.稳态血药浓度(坪值)5.肝肠循环 11.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6.被动转运 1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1.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解离常数负对数或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2.肝药酶:肝药酶又称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由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Ⅱ组成,其功能是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

3.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使大多数药物灭活。

4.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与体内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被动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7.主动转运:药物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

需要载体和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8.表现分布容积(Vd):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的容积量(以L或L/kg为单位)。

9.生物利用度(F);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10.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一级动力学消除:即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12.零级动力学消除:即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数量消除药物,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13.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4.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15.半衰期(t1/2):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每隔一个t1/2等量给药一次,则经过5~7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即称稳态浓度。

二、名词解释1.耐受性 4.耐药性2.成瘾性 5.习惯性3.配伍禁忌 6.依赖性1.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保持药效不减。

2.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性,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如停用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3.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使用时,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发生毒性反应。

4.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5.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6.依赖性:主观上需要连续用药,包括习惯性和成瘾性。

五、名词解释1. 胆碱能危象2.眼调节痉挛1.胆碱能危象:中毒量时运动终板有大量Ach积聚,使肌细胞膜过度去极化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肌无力症状加重。

2.眼调节痉挛:激动睫状肌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以致使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五、名词解释1.竞争性肌松药(非除极化型肌松药)1、竞争性肌松药(非除极化型肌松药):能与Ach竞争性地与骨骼肌运动终板上N2受体结合,而本身并无内在活性,使终板膜不能除极化,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2、除极化型肌松药:与运动神经终板上的N2受体结合,使肌细胞产生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从而使N2受体对Ach的反应减弱或消失,导致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3、眼调节麻痹:阻断睫状肌M受体,使睫状肌松驰,悬韧带拉紧,晶体变扁平,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以致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晰。

五、名词解释1.快速耐受性1、快速耐受性:某些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后药效递减直到消失。

五、解释名词1.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2.内在拟交感活性3.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1、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先用α受体阻断药,再用肾上腺素,由于α受体缩血管效应被阻断,AD仅表现β2受体扩血管效应,结果血压不升反降。

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受体阻断药如吲哚洛尔和醋丁洛尔除了有阻断β受体的作用外,其本身尚具有微弱的β受体激动作用。

3、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是一类与α受体可逆性结合,竞争性阻断α受体,从而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的药物。

4、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可引起疾病复发或恶化,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三、名词解释1.全麻药2.复合麻醉3.基础麻醉 4.诱导麻醉1、全身麻醉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使意识、痛觉及其它感觉及反射消失的药物。

达到消除疼痛和骨骼肌松弛,辅助进行外科手术。

2、复合麻醉:临床上为了克服单一麻醉药麻醉时的缺陷,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和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增强麻醉效果,在麻醉前及麻醉中采用联合用药的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

3、基础麻醉:在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前给以大剂量的催眠药,使病人达到深睡眠状态,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使麻醉过程平稳。

4、诱导麻醉:应用作用迅速的全麻药如硫喷妥钠,使迅速进人外科麻醉期,以避免诱导期的不良反应。

方式是。

五、名词解释l、局麻药:局麻药是一类以适当浓度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而对各类组织无损伤作用性影响的药物。

2、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应用到局部粘膜表面,使粘膜下感觉神经末梢麻醉。

3、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手术部位的皮下、皮内、粘膜下或深部组织中,使其浸润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4、阻滞麻醉:又称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周围,阻断神经干的传导,使该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5、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内,以阻断脊髓神经根的传导,产生更大范围的麻醉。

6、硬脊膜外腔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让麻醉药沿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脊神经根部的传导的麻醉。

五、名词解释1.巴比妥类的再分布1、脂溶性极高者如硫喷妥纳极易通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于脑组织,故静脉注谢能立即起效,产生麻醉作用,但一次给药,作用只能维持几分钟,因其自脑组织及血液迅速转移至骨骼肌,并再转移到脂肪组织,这种现象称之。

五、解释名词:1.成瘾性2.麻醉(性)药品1、成瘾性:反复连续应用某些药物如吗啡;机体产生精神与躯体依赖性称为成瘾性:一旦停药则出规戒断状态,若再次给予该药戒断状态消失。

2、麻醉药品:反复连续、多次使用产生成隐性的药品,如吗啡、度冷丁等。

五、名词解释1.水杨酸反应2.阿司匹林哮喘。

1、水杨酸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重听、头痛,甚至精神错乱等,称之。

2、阿斯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斯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之。

五、名词解释1.肾上腺皮质危象2.反跳现象3.停药症状五、简释名词1、肾上腺皮质危象: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直至药后的一年内,病人如遇应激情况时,可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甚至昏迷休克。

2、反跳现象:指患者症状基本控制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引起原病复发或恶化的现象。

3、停药症状:停药出现原有疾病所没有的一些症状如肌痛、关节病、乏力、情绪消沉等。

五、名词解释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危象:因精神刺激。

感染、手术、外伤等诱因,使甲状腺激素突然大量释放入血,导致病情恶化,患者出现高烧,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