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1)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妇产科护理》课件——正常分娩(人卫版)

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
• (3)阴道少量流血; • (4)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
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 胎盘剥离及排出方式有两种:
(1)胎儿面娩出式 (2)母体面娩出式
处理
• 1.新生儿处理
(1)清理呼吸道 (2)阿普加评分 (3)处理脐带 (4)处理新生儿
• 2.协助胎盘娩出 • 3.检查胎盘胎膜 • 4.检查软产道 • 5.预防产后出血
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 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子 宫下段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 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 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 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方面 前列腺素 子宫缩宫素受体
• 胎儿方面
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胎盘、 羊膜和蜕膜的内分泌活动与分娩发动有关。
• 三、神经介质理论
交感神经能 乙酰胆碱
第二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 产力 • 产道 • 胎儿 • 精神心理因素
产力
(一)子宫收缩力 1.节律性 2.对称性 3.极性 4.缩复作用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l5cm 时,一般大小的妊娠足月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平 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 盆轴 骨盆倾斜度:指妇女直 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 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 一般为60度
产道
(二)软产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
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 骨盆入口平面, 胎头颅骨最低点 接近或达到坐骨 棘水平,称衔接。
• (3)阴道少量流血; • (4)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
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 胎盘剥离及排出方式有两种:
(1)胎儿面娩出式 (2)母体面娩出式
处理
• 1.新生儿处理
(1)清理呼吸道 (2)阿普加评分 (3)处理脐带 (4)处理新生儿
• 2.协助胎盘娩出 • 3.检查胎盘胎膜 • 4.检查软产道 • 5.预防产后出血
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 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子 宫下段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 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 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 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方面 前列腺素 子宫缩宫素受体
• 胎儿方面
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胎盘、 羊膜和蜕膜的内分泌活动与分娩发动有关。
• 三、神经介质理论
交感神经能 乙酰胆碱
第二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 产力 • 产道 • 胎儿 • 精神心理因素
产力
(一)子宫收缩力 1.节律性 2.对称性 3.极性 4.缩复作用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l5cm 时,一般大小的妊娠足月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平 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 盆轴 骨盆倾斜度:指妇女直 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 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 一般为60度
产道
(二)软产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
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 骨盆入口平面, 胎头颅骨最低点 接近或达到坐骨 棘水平,称衔接。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第一产程的护理(母婴护理课件)

➢初产妇宫口扩张不足4cm,经产妇宫口扩张 不足2cm,可灌肠。
➢灌肠宜用0.2%温肥皂水500-1000ml。 ➢灌肠禁忌症:胎膜早破、阴道流血、胎头
未衔接、曾有剖宫产史、宫缩强估计1小时 内分娩及严重心脏病等。
【护理评价】
1.产妇是否了解分娩过程的相关知识及产程 配合要点。
2.在产程中焦虑是否缓解,能否适时休息, 适当运动,主动配合医护人员。
三、心理-社会状况
➢产妇紧张、焦虑、急躁,认知及对疼痛的 耐受性因人而异。
➢家属也常产生紧张情绪。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 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有关。 2.焦虑 与缺乏相关经验、担心分娩结局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肛查、阴道检查次数过多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胎儿宫内窘迫。
【护理目标】
(2)观察宫缩:
产程中必须连续定时观察宫缩,一般需 连续观察3次,每隔1小时~2小时观察1次。
(3)检查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程度: 肛门检查或阴道检查,临产后适时在宫
缩时检 查,一般初产妇潜伏期应每4小时、活跃期 每2小时1次。整个产程<10次.初产妇宫口
开全经产妇宫口开大3cm~4cm时应将肛其查送到
产程时间(小时) 0
2
4
(4)观察破膜及羊水情况: ➢一旦确认破膜,应立即监测胎心、记录破
膜时间、羊水性状、颜色及流量,保持外 阴清洁,垫消毒垫。
➢若破膜后胎头未入盆或为臀先露应立即嘱 产妇卧床并抬高臀部,同时观察有无脐带 脱垂征象。
➢破膜超过12小时尚未分娩者,遵医嘱予抗 生素预防感染。
5、灌肠
3.疼痛不适感是否减轻。
3.监测生命体征
每4-6小时监测一次并记录。
4.观察产程
(1)监测胎心: ①用胎心听诊器、多普勒仪于宫缩间歇时听胎心。
➢灌肠宜用0.2%温肥皂水500-1000ml。 ➢灌肠禁忌症:胎膜早破、阴道流血、胎头
未衔接、曾有剖宫产史、宫缩强估计1小时 内分娩及严重心脏病等。
【护理评价】
1.产妇是否了解分娩过程的相关知识及产程 配合要点。
2.在产程中焦虑是否缓解,能否适时休息, 适当运动,主动配合医护人员。
三、心理-社会状况
➢产妇紧张、焦虑、急躁,认知及对疼痛的 耐受性因人而异。
➢家属也常产生紧张情绪。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 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有关。 2.焦虑 与缺乏相关经验、担心分娩结局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肛查、阴道检查次数过多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胎儿宫内窘迫。
【护理目标】
(2)观察宫缩:
产程中必须连续定时观察宫缩,一般需 连续观察3次,每隔1小时~2小时观察1次。
(3)检查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程度: 肛门检查或阴道检查,临产后适时在宫
缩时检 查,一般初产妇潜伏期应每4小时、活跃期 每2小时1次。整个产程<10次.初产妇宫口
开全经产妇宫口开大3cm~4cm时应将肛其查送到
产程时间(小时) 0
2
4
(4)观察破膜及羊水情况: ➢一旦确认破膜,应立即监测胎心、记录破
膜时间、羊水性状、颜色及流量,保持外 阴清洁,垫消毒垫。
➢若破膜后胎头未入盆或为臀先露应立即嘱 产妇卧床并抬高臀部,同时观察有无脐带 脱垂征象。
➢破膜超过12小时尚未分娩者,遵医嘱予抗 生素预防感染。
5、灌肠
3.疼痛不适感是否减轻。
3.监测生命体征
每4-6小时监测一次并记录。
4.观察产程
(1)监测胎心: ①用胎心听诊器、多普勒仪于宫缩间歇时听胎心。
妇产科护理-分娩期妇女护理 PPT课件

分娩机制:
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
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分娩机制的动作是连续进行的,下降动作贯穿整个分
娩过程
31 2018/11/28
分 娩 过 程
1.衔接 2.下降
记 住 我
下
3.俯屈
4.内旋转 5.仰伸 6.复位及外旋转 7.胎儿娩出
降
32 2018/11/28
张,且胎头娩出时无变
形机会致娩出困难 3. 横位:足月活胎不能通 过产道
26
分
2018/11/28
胎头颅骨
组成:2顶骨、2额骨、2颞骨、 1枕骨,共7块 颅缝:矢状缝(顶骨之间) 冠状缝(顶骨和额骨之间) 人字缝(顶骨和枕骨之间) 额缝(额骨之间) 颞缝(颞骨和顶骨之间) 囟门:大囟门,前方呈菱形
经产妇<1小时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
规律宫缩
记 住 我
宫口扩张
胎头下降
胎膜破裂
高兴、焦虑
45 2018/11/28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1:规律宫缩
1. 持续时间逐渐延长
2. 间歇时间逐渐缩短 3. 强度逐渐增加
越来越疼
46 2018/11/28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宫口扩张
1. 宫口扩张时临产后规律宫缩的结果
肛提肌阻力
半俯屈胎头
进一步俯屈
下颏贴近胸部,枕额径→枕下前囟径 适应产道的最小经线
37 2018/11/28
记 住 我
内 旋 转
定义: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
(向中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
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 时间:从中骨盆平面开始至骨盆
出口平面完成,即第一产程末完
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
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分娩机制的动作是连续进行的,下降动作贯穿整个分
娩过程
31 2018/11/28
分 娩 过 程
1.衔接 2.下降
记 住 我
下
3.俯屈
4.内旋转 5.仰伸 6.复位及外旋转 7.胎儿娩出
降
32 2018/11/28
张,且胎头娩出时无变
形机会致娩出困难 3. 横位:足月活胎不能通 过产道
26
分
2018/11/28
胎头颅骨
组成:2顶骨、2额骨、2颞骨、 1枕骨,共7块 颅缝:矢状缝(顶骨之间) 冠状缝(顶骨和额骨之间) 人字缝(顶骨和枕骨之间) 额缝(额骨之间) 颞缝(颞骨和顶骨之间) 囟门:大囟门,前方呈菱形
经产妇<1小时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
规律宫缩
记 住 我
宫口扩张
胎头下降
胎膜破裂
高兴、焦虑
45 2018/11/28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1:规律宫缩
1. 持续时间逐渐延长
2. 间歇时间逐渐缩短 3. 强度逐渐增加
越来越疼
46 2018/11/28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宫口扩张
1. 宫口扩张时临产后规律宫缩的结果
肛提肌阻力
半俯屈胎头
进一步俯屈
下颏贴近胸部,枕额径→枕下前囟径 适应产道的最小经线
37 2018/11/28
记 住 我
内 旋 转
定义: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
(向中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
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 时间:从中骨盆平面开始至骨盆
出口平面完成,即第一产程末完
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妇产科 ppt课件

2002年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
分娩痛
是妇女分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有一定 的物质基础,也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分娩痛对于分娩过程的意义:问题与使命
疼痛评估——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疼痛——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Mc GIll疼痛调查表
疼痛分级指数 分娩痛与其他类型 疼痛的评分比较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一)评估
1.快速评估
生命体征;胎心;宫缩;阴道流血;急危征象
2.专科情况评估
(1)胎心 (2)宫缩 (3)产程进展 (4)会阴情况 (5)心理
怎么评估?
观察、测量、检查、沟通 动态进行
评估的意义?
为照护提供依据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一部分 分娩期照护
(二)照护 1.一般照护 2.专科照护 3.接产
起草背景—— 政策 循证 目标 适用对象
来自不同收入等级国家的循证研究证明:
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积极实践并正规注册的助 产士与其他医务人员有效合作,可以迅速、持久降低 母婴死亡率、提高正常分娩率和产妇生活质量
…… 迫切需要整合相关信息,明确一些问题,规范核心技术
,然后训练
起草背景—— 政策 循证 目标 适用对象
1)听诊:潜伏期60分钟听诊1次,活跃期30分钟听诊1 次。在宫缩后听诊胎心并计数1分钟,早期发现胎心晚
期减速。 2)胎儿电子监护:能连续评估胎心率变化及其与宫缩
和胎动的关系,但不主张在产程中持续监护。 (2)宫缩
1)观察:观察宫缩时孕产妇的面部表情、呼吸、呻吟 、紧张、屏气用力等。
2)腹部触诊:了解宫缩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强度。
分娩痛
是妇女分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有一定 的物质基础,也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分娩痛对于分娩过程的意义:问题与使命
疼痛评估——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疼痛——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Mc GIll疼痛调查表
疼痛分级指数 分娩痛与其他类型 疼痛的评分比较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一)评估
1.快速评估
生命体征;胎心;宫缩;阴道流血;急危征象
2.专科情况评估
(1)胎心 (2)宫缩 (3)产程进展 (4)会阴情况 (5)心理
怎么评估?
观察、测量、检查、沟通 动态进行
评估的意义?
为照护提供依据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一部分 分娩期照护
(二)照护 1.一般照护 2.专科照护 3.接产
起草背景—— 政策 循证 目标 适用对象
来自不同收入等级国家的循证研究证明:
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积极实践并正规注册的助 产士与其他医务人员有效合作,可以迅速、持久降低 母婴死亡率、提高正常分娩率和产妇生活质量
…… 迫切需要整合相关信息,明确一些问题,规范核心技术
,然后训练
起草背景—— 政策 循证 目标 适用对象
1)听诊:潜伏期60分钟听诊1次,活跃期30分钟听诊1 次。在宫缩后听诊胎心并计数1分钟,早期发现胎心晚
期减速。 2)胎儿电子监护:能连续评估胎心率变化及其与宫缩
和胎动的关系,但不主张在产程中持续监护。 (2)宫缩
1)观察:观察宫缩时孕产妇的面部表情、呼吸、呻吟 、紧张、屏气用力等。
2)腹部触诊:了解宫缩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强度。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PPT课件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二节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护理评价】
1.产妇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恶露有无异常;伤口有无感染。 2.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身体是否逐渐康复。 3.母乳喂养是否成功。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三节 新生儿的护理
1.潜在并发症:产后 失血、产褥感染。 2.知识缺乏:缺乏产 褥期保健知识。 3.母乳喂养无效:与 母乳喂养技能不熟练有 关。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二节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护理目标】 1.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体 温正常,恶露无异常,会阴 伤口愈合良好。 2.产妇能口述产褥期保健 知识,身体逐渐恢复。 3.母乳喂养成功。
泌乳
初乳
过渡乳
成熟乳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一节产褥期产妇的生理心理变化 (三)血液循环系统 血容量:产后72h内增加15%~25% , 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高凝状态:产后早期仍存在,产后3~4周内降至 正常(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 血细胞:生理性贫血于产后2~6周得到纠正。白 细胞总数产褥早期仍较高,2周后恢复正常。红细胞 沉降率于产后3~4周恢复正常
第三节 新生儿的护理
1.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保温差,散热快,易受外界温度影响。 2.呼吸 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浅而快,40~60次/分,2日后降为20~40次/分。 3.血液循环 新生儿心率120~140次/ 分,易受啼哭、吸乳等影响。心前区 因动脉导管未完全闭合可听到心脏杂 音。四肢易发凉、发绀。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二节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3)休息与活动:产后24h内要保证充分休息,睡 眠以侧卧、高枕为宜。经阴道分娩者6~24h内即可 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日 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 切开或行剖宫产者可适当推 迟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家务 及婴儿护理,保持良好的心 境,产褥期应避免腹压高、 过久下蹲及重体力劳动,预 防子宫脱垂。
第二节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护理评价】
1.产妇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恶露有无异常;伤口有无感染。 2.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身体是否逐渐康复。 3.母乳喂养是否成功。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三节 新生儿的护理
1.潜在并发症:产后 失血、产褥感染。 2.知识缺乏:缺乏产 褥期保健知识。 3.母乳喂养无效:与 母乳喂养技能不熟练有 关。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二节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护理目标】 1.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体 温正常,恶露无异常,会阴 伤口愈合良好。 2.产妇能口述产褥期保健 知识,身体逐渐恢复。 3.母乳喂养成功。
泌乳
初乳
过渡乳
成熟乳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一节产褥期产妇的生理心理变化 (三)血液循环系统 血容量:产后72h内增加15%~25% , 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高凝状态:产后早期仍存在,产后3~4周内降至 正常(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 血细胞:生理性贫血于产后2~6周得到纠正。白 细胞总数产褥早期仍较高,2周后恢复正常。红细胞 沉降率于产后3~4周恢复正常
第三节 新生儿的护理
1.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保温差,散热快,易受外界温度影响。 2.呼吸 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浅而快,40~60次/分,2日后降为20~40次/分。 3.血液循环 新生儿心率120~140次/ 分,易受啼哭、吸乳等影响。心前区 因动脉导管未完全闭合可听到心脏杂 音。四肢易发凉、发绀。
第五章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第二节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3)休息与活动:产后24h内要保证充分休息,睡 眠以侧卧、高枕为宜。经阴道分娩者6~24h内即可 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日 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 切开或行剖宫产者可适当推 迟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家务 及婴儿护理,保持良好的心 境,产褥期应避免腹压高、 过久下蹲及重体力劳动,预 防子宫脱垂。
产妇护理 PPT课件PPT45页

产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特点
• 产妇产后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若产程延长致过度疲劳者, 体温可在产后最初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不哺乳 者于产生3-4天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也可发热,体温 达38.5-39 ℃,一般仅持续数小时,最多不超过12小时,体温 即下降,这种情况不属于病态。
• 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 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2周, 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 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大小。由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 电解质逐渐消失,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时的1000g至 产后1周时的500g,产后2周时的300 g以及产后6周~8周时的 50 g~60 g,较非孕期稍大。
阴道与外阴
• 1.阴道分娩结束后,阴道变成为松弛的管道,阴道周围的组织 和阴道水肿,粘膜皱摺消失,于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 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皱摺,阴道逐渐缩 小,但至产褥期结束,尚不能恢复到未孕时的紧张度。
• 2.外阴产后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日~3日逐渐消退。会阴部 的裂伤或切开,由于血液循环丰富,愈合较快,一般于产后3 日~5日即可拆线。
次排尿一定要尿量足够,要排净,不然会产生总想排尿且尿不 净的感觉 • 剖产产妇会下导尿管,手术后24-48小时拔掉导尿管,拔掉导 尿管后3-4个小时应及时排尿 • 如排尿不畅,可以按摩腹部,用热毛巾敷腹部,流水声音刺激 等方式促进排尿,让产妇多喝温开水
剖腹产产妇排气
• 剖腹产产妇为什么会排气呢?因为手术麻醉的作用会使肠道平 滑肌的蠕动减弱,排气意味着肠道的消化功能已经恢复了,产 后因为不能立刻下地活动,新妈妈可以在床上多翻翻身,这样 有利于尽快排气。
正常分娩(产科新护士培训、助产士培训授课课件)

二、一般护理
3、排尿及排便:临产后,鼓励孕 妇每2--4小时排尿一次,以免膀胱 充盈影响宫缩及胎先露下降。排尿 困难时,必要时给与导尿。
4、 活动与休息:临产后,应鼓励 孕妇在室内活动。如果孕妇休息欠 佳,胎儿在短期内可能娩出者可静 缓推安定助其休息。
三、专科护理
1、胎心监测:胎心听诊在宫缩间歇期完成 。潜伏期每小时听诊一次,活跃期每15— 30分钟听诊胎心一次,每次听诊1分钟。
决定分娩四因素
产力 产道 胎儿 精神心理因素
产道、胎儿处于主导地位
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逼出的力量 子宫收缩力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
(一)宫缩力特点
节律性- 临产标志 对称性
自宫角~宫底中线
极性
- 宫底2倍于子宫下段
缩复作用 -反复收缩肌纤维变短
(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2、观察宫缩:潜伏期每2--4小时观察一次 ,活跃期每1--2小时观察一次,一般需要连 续观察至少3次宫缩。
三、专科护理
3、产后尽早进行母子肌 肤接触,早吸吮、早开 奶。新生儿娩出,把新 生儿擦干净以后立刻开 始肌肤接触,裸露贴在 产妇胸前进行母婴皮肤 接触,并帮助新生儿吸 吮母亲乳头。
三、专科护理
双顶径 :两侧顶骨隆 突间的距离;最大横径, 9.3cm
枕额径 :鼻根至枕骨 隆突的距离, 11.3cm (以此衔接)
枕下前囟径 :前囟中 点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 离,胎头最小径线, 9.5cm(俯屈时)
枕颏径 :颏骨下方中 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胎头 最大径线,13.3baccmk
胎产式
纵产式 :胎体纵轴与骨盆轴一致 头位 臀位
• 9.3
向前旋转 45 度 枕横(后)位
正常分娩产妇的护理 ppt课件

案例与思考
临床护理案例: 张女士,怀孕39+4周,因腹部阵痛5小时入院。 产妇因疼痛、担心胎儿能否顺利娩出,出现焦虑、紧 张。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检查正常。产科检查: 骨盆外测量正常,胎方位LOA,宫缩30~40秒/3~4 分钟,胎心率140次/分,宫口开大5cm,前羊膜囊膨 隆。 请思考: 1.如何解除张女士的焦虑心理? 2.如何对张女士进行第一产程的护理?
• 是指胎儿娩出的通道。
骨产道:见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分为 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 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妇产科护理
软产道的变化
(1)子宫下段的形成 (2)宫颈的变化 (3)骨盆底组织、阴道及会阴的变 化
妇产科护理 【胎儿】
1.胎头颅骨 2.胎头径线 3.胎位 4.胎儿畸形
BPD
妇产科护理 【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护理】
(一)临床经过
1.规律宫缩 临床记录以分子式表示。 持续时间(短→长)/间歇时间(长→短) 2.宫口扩张与胎头下降 从规律宫缩~宫口扩张3cm,历时8小时 潜伏期 特点:宫缩不强,胎先露下降不明显 宫口扩张3cm~10cm,历时4h 活跃期 特点:宫缩加强,胎先露下降明显
妇产科护理
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 娩出的过程。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分娩者。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分娩者。
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者。
正常分娩: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 及精神心理因素,这四个因素均正常且相互适应, 胎儿经阴道顺利自然娩出。
妇产科护理
【临产诊断】
1.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 持续时间/间歇时间 30秒以上/5~6分左右 2.宫颈管的消失。 3.宫口扩张与胎先露部下降。
临床护理案例: 张女士,怀孕39+4周,因腹部阵痛5小时入院。 产妇因疼痛、担心胎儿能否顺利娩出,出现焦虑、紧 张。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检查正常。产科检查: 骨盆外测量正常,胎方位LOA,宫缩30~40秒/3~4 分钟,胎心率140次/分,宫口开大5cm,前羊膜囊膨 隆。 请思考: 1.如何解除张女士的焦虑心理? 2.如何对张女士进行第一产程的护理?
• 是指胎儿娩出的通道。
骨产道:见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分为 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 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妇产科护理
软产道的变化
(1)子宫下段的形成 (2)宫颈的变化 (3)骨盆底组织、阴道及会阴的变 化
妇产科护理 【胎儿】
1.胎头颅骨 2.胎头径线 3.胎位 4.胎儿畸形
BPD
妇产科护理 【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护理】
(一)临床经过
1.规律宫缩 临床记录以分子式表示。 持续时间(短→长)/间歇时间(长→短) 2.宫口扩张与胎头下降 从规律宫缩~宫口扩张3cm,历时8小时 潜伏期 特点:宫缩不强,胎先露下降不明显 宫口扩张3cm~10cm,历时4h 活跃期 特点:宫缩加强,胎先露下降明显
妇产科护理
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 娩出的过程。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分娩者。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分娩者。
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者。
正常分娩: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 及精神心理因素,这四个因素均正常且相互适应, 胎儿经阴道顺利自然娩出。
妇产科护理
【临产诊断】
1.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 持续时间/间歇时间 30秒以上/5~6分左右 2.宫颈管的消失。 3.宫口扩张与胎先露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