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全奖PhD申请总结

合集下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申请2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申请2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申请精选2篇(一)尊敬的招生委员会:我非常荣幸地写信向贵校申请博士项目。

作为一名对研究充满激情的学者,我深深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卓越的学术环境和世界一流的研究资源所吸引。

我相信贵校将为我提供一个优秀的学术平台,促使我成为一名杰出的科研专家。

我在本科期间将计算机科学作为我的主修专业,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人工智能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非常欣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希望能有机会在贵校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课题。

在本科期间,我积极参与了多个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和研究。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在一个机器学习实验室获得了研究助理的机会。

我与导师合作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系统。

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深度学习的原理和技术,还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我还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探讨了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使用深度学习算法的一些新方法。

这些经历都使我对继续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产生了强烈的动力。

除了学术方面的准备,我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领导活动。

在大学期间,我担任了学生组织的主席,并负责组织和策划多个社团活动。

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个志愿者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辅导和指导。

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对我职业发展的重要决策。

贵校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这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我希望能够加入贵校的研究团队,与优秀的教员和同学们共同工作,并在相关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在我看来,一个杰出的研究者不仅要有深入的学术背景,还要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思考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个自信而求知欲旺盛的学者,我认为我具备这些素质并能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做出贡献。

我相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严格学术要求和优良的研究环境将促使我不断提高自己,并为学术界作出重要的贡献。

PhD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

PhD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

PhD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第一篇:PhD 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PhD 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PHD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本人普通211学校电子工程专业应届本科,今年申请英国电子工程专业博士。

拿到OFFER情况是: EE PHD @ Bristol University EE PHD @ Edinburgh University EE PHD @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EE PHD @ Loughborough University被拒的学校有一所:EE PHD @ Southampton University最后接受OFFER: EE PHD @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全奖(FEE+12940磅/year),导师是QUB的电子与计算机科学院院长,皇家科学院院士,皇家工程学院院士,IEEE FELLOW。

填写申请表时其实我也很彷徨,申请了五所都是专业排名TOP10的学校,很怕最后一所都没有要我。

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错的。

我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大牛”背景,毕业学校一般,GPA 80分左右,也没有任何论文发表,雅思6.5,刚好过线,我只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和自己在做的事。

和我一同申请的还有我女朋友,她不跟我同校,毕业学校比我好,她最后接受了Cambridge的PHD OFFER,也是全奖,不过薪水比我高些,每年大概2W英镑。

也许,我只是说也许有人会觉得申请PHD有点难,拿到全奖也有点难,但其实我们都不是什么所谓的大牛。

我女朋友的学院也有不少申请到哈佛,耶鲁,杜克,普林斯顿的PHD,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人而已。

其实读英国读书还是去美国读书,确实有所不同,但很难说好坏,只能说那一种适合自己。

就PHD而言,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言,难免偏颇。

一般所说的申请英国的PHD,就是指三年制的研究型博士学位,不包括课程,如果不能顺利毕业不会颁发任何硕士学位。

【2015】南加州:数学Ph.D全奖 机会只留给肯改正的人

【2015】南加州:数学Ph.D全奖 机会只留给肯改正的人

天道留学/【2015】南加州:数学Ph.D全奖机会只留给肯改正的人与Q同学第一次见面是在14年九月份做头脑风暴的时候,头脑风暴的过程中,Q同学很沉默,一直在细心地听老师分析,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是需要引导的,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应该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在头脑风暴的过程的,我问了一下学生自己的意见,学生这时候才回答还在纠结申请专业的问题,对于申请应数还是纯数方面始终拿不定主意,文书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建议选校的时候应数为主,并阐明原因,因此头脑风暴过后,学生对于专业申请有了清晰的把握。

头脑风暴之后,Q同学跟我说明了一个情况,就是他自己去年DIY申请过一些学校,但是都没有结果,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必须要找出他去年申请失败的原因,因为去年申请过程中有可能他犯了一些小错误,如果不找出来,有可能今年的申请他还是会不自觉的继续犯错。

于是让邱同学仔细说明去年申请的过程,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1. 申请文书方面,学生的personal statement写的太过业余,整体都在阐明自己的优点但是又没有具体事例支撑,也没有表明自己的兴趣点,简历内容太过宽泛,没有重点;2. 申请过程中,学生自己提交申请之后没有定期跟踪材料递交情况,很多学校的材料没有送达,或者是一些学校需要寄成绩单而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这也显示了DIY申请的常见毛病---信息查找不全或者错误;另外,尤其是推荐信提交的情况没有及时落实,很多学校的推荐信提交情况不理想,导致到最后只有几所学校完整收到材料,申请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针对Q同学去年申请情况,天道的顾问团队进行了不同的分工来帮助他改正这些缺陷。

首先,文书方面,完善了学生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点,语句语法也进行了润色,整篇文书更加成熟,简历做到取舍得当,重点突出,精简压缩至一页,但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针对推荐人的情况,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分成三段时间来填写老师的信息,这样就不会让老师一下收到过多邮件;尤其提交网申后,每三天跟踪一下学生的申请动态,发现缺失材料立即补交,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去年的错误重复出现。

数学博士申请本人自述范文

数学博士申请本人自述范文

数学博士申请本人自述范文尊敬的招生委员会:您好!我叫[你的名字],今天怀着无比激动又有点小紧张的心情,来向您讲述我与数学的那些事儿,就像分享一个藏在心底很久的宝藏故事一样。

我对数学的热爱,那可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萌芽了。

小时候,别的小朋友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我就对那些数字和图形特别着迷。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看日历,就突然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好像有规律,然后就像个小侦探一样,自己琢磨出了大月小月的规律。

当时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就像吃到了超级美味的冰淇淋,整个人都兴奋得不行。

这可能就是我和数学最初的浪漫邂逅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数学的喜爱就像火箭一样直线上升。

在中学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挑战那些难题。

每次攻克一道难题,就感觉自己像是打败了一个超级大怪兽,特别有成就感。

比如说,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我就把那些线条和角度当成是迷宫里的路,而我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正确的出口。

有时候为了一道题,我能坐在书桌前好几个小时,茶不思饭不想的,就像着了魔一样。

但当我终于找到答案的时候,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感觉自己都能飞起来了。

到了大学,我就像掉进了数学的海洋,尽情地遨游。

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高深的数学课程,像抽象代数、拓扑学这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学科。

一开始,确实被它们的难度吓了一跳,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样。

但是,我这个人就是有点不服输的劲儿。

我就想,别人能学会,我为啥不行呢?于是,我就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

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看各种数学书籍和论文。

我发现,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背后都有着非常美妙的逻辑和结构。

就像拓扑学里的那些奇怪的形状,虽然看起来很怪异,但当你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在大学期间,我还积极参加了数学建模竞赛。

这可真是一段又刺激又有趣的经历。

我们要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

就像我们有一次做一个关于城市交通流量优化的项目,我们要考虑到道路的宽窄、车流量的高峰低谷、行人的影响等等各种复杂的因素。

数学博士申请个人工作总结

数学博士申请个人工作总结

数学博士申请个人工作总结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的数学博士申请工作已接近尾声。

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深感成果的来之不易,这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段时光。

在此,我对我的博士申请工作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术生涯和成长奠定基础。

一、明确目标,规划申请进程在数学博士申请之初,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争取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研究人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详细规划了申请进程,从挑选合适的研究方向、寻找潜在导师,到准备申请材料、参加面试,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计划。

二、扎实基础,提高学术能力在申请过程中,我意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学术经历对于成功申请至关重要。

因此,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和课题研究等。

此外,我还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掌握了国内外数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为我的博士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准备申请材料,展现个人实力在准备申请材料的过程中,我认真撰写了自己的个人陈述、研究计划和推荐信。

我以真诚的态度,如实展现了我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未来目标。

同时,我还积极与潜在导师沟通,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以便更好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和与导师的契合度。

四、积极参加面试,展示自身魅力面试是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我提前了解了面试官的研究方向,准备了一系列与面试话题相关的问题和解答。

在面试过程中,我积极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个人魅力,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未来规划。

五、总结经验,不断成长在数学博士申请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知自己的不足。

我认识到,申请博士不仅是一场学术实力的较量,更是一次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通过这次申请,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信念,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总之,我的数学博士申请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果,这离不开我坚定的目标、扎实的基础、精心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

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而努力拼搏。

美国PhD奖学金申请的条件解读和实例分析

美国PhD奖学金申请的条件解读和实例分析

美国PhD奖学金申请的条件解读和实例分析申请美国PhD奖学金的条件:申PhD比Master容易拿到奖学金这是一个常识,但是PhD的奖学金(fellowship,TA,RA,etc)等,得到的难易水准却不尽相同,这是跟各个学校各年的政策,以及老板的项目息息相关的。

GT成绩其实在现在来说对于申请奖学金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一般学校的合格线TOEFL 550 ,GREverbal 在70% quantitive在90%就差不多了。

GPA3.0是基本线了(当然一些情况除外就是我下面说的)其实现在对申PhD来说更加看中的是你的研究水平,所以说现在获奖的一个很大的标准就成为你参加的研究项目以及你是否在期刊上发表过paper。

上面的GT、GPA其实都成了一种门槛。

实例解读美国PhD奖学金申请条件:211工程+985工程的电子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托福95,GPA80,正在准备10G;想申请美国大学的master或PhD,要求150出现的几个申请问题:1、以上条件可否申请到全额奖学金?半奖的话要花多少钱?2、如果申请奖学金,GRE最低要考到多少?3、master一定没有奖学金吗?专家解读美国PhD奖学金申请条件:EE类的申请在近几年来说无论是录取和奖学金都还是理工类学科里难度比较大,竞争比较激烈的。

针对以上信息,托福95还算能够,但是还要看SPEAKING多少分,才能判断对申请录取和TA这类资助的意义和协助有多大;而GPA,也更多要看你是哪个学校的,才好判断这个分数对申请的影响是怎样的。

针对问题解读:1、以当前信息和背景情况来看,申请到全奖的可能性存有,不过详细的定位和评估,还需要更多了解你的专业背景经历后才比较方便我们为你做判断。

半年同样就是免掉学费,自己负担生活费的部分,如果按照这个情况来看,每年的花费应该在15000美金左右或以下,要根据申请的学校和地区来判断。

2、申请奖学金跟硬件背景(本科毕业学校,GPA,TOEFL,GRE)和软件背景(专业背景/项目研究经历)都相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GRE多少分就能看出是否有戏申请到奖学金的。

从清华电子到加州理工全奖offer,申请回顾

从清华电子到加州理工全奖offer,申请回顾

从清华电子到加州理工全奖offer,申请回顾(世毕盟学员)背景:清华电子系GPA: 92/100; Ranking: 14/199TOEFL: 107 (R 30, L 29, S 23, W 25)GRE: 158+170+3.5offer:Caltech EE (全奖)Berkeley EECS Master等前言转眼之间已经五月了,我的申请季也算是结束了,在此简要地写一篇总结回顾一下我这一年多来为申请做的准备以及心路历程吧。

托福和GRE由于高中的时候已经有了较强的英语基础,所以在准备这些标准化考试上,我感觉自己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大二的暑假花费了一个月考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GRE成绩,又在去英国暑期实习期间顺道考了托福。

在我看来,这些标准化考试基本上是过线即可,并没有必要去追求高分,当然可能我比较懒有一点点关系。

背景的丰富GPA在硕士申请中可以算是比较重要的申请因素,我在大学前三年也将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课程的学习上,也算收获了不少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GPA,这点在申请上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吧。

同样的,科研经历也是硕士申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扎实的科研经历可以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学术功底,而很多大牛院校又对于学生的学术水平十分看重。

我自己的科研经历主要有两段,一段是在系里通信所的实验室,另一段则是在英国帝国理工的电子工程系,两段经历中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除此之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我所申请的都是硕士,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工程硕士,而这些项目所看重的除了科研能力,还有在业界工作的能力以及对于业界的认识,在这方面上我在大二暑假找到了一家仪器仪表公司,从而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电子工程的实际应用,这也算是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使我在申请之中更加有竞争力。

选校除了背景的丰富与强化,选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选校时就像是在规划具体的未来,要弄明白自己到底希望学习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草稿,了解自己的需求。

丘成桐申请理由

丘成桐申请理由

丘成桐申请理由
我是丘成桐,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

我在此申请研究生院高级研究员职位,我相信我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我自幼喜欢数学,曾获得过中国国家数学竞赛金牌,并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我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多所著名大学担任教职,也曾获得过许多荣誉和奖项。

我长期从事代数几何和拓扑学的研究,对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深入的理解。

我对于科学研究充满热情,也一直是一个愿意分享和传授知识的人。

我曾担任过许多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和主席,也曾指导过许多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

我相信我可以为研究生院带来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并且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通过此申请,我希望能够取得这个职位,成为研究生院的一员,与其他优秀的科研人员共同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感谢您的时间和考虑。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全奖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申请季前,我一直很好奇各大学校的招生委员会会根据什么指标来确定招生人选。

在这些项目的官网上,各个部分的要求都说的闪烁其词(除了TOEFL,GRE)。

这非常容易给人幻觉:自己全都符合条件。

事实上,在GGU龚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解这些项目每年的招生人数,并通过我的mentor,G学长了解往年申请的情况,才开始理解申请要求中的“优秀”“良好”是怎么样的一个要求。

以应用数学为例,专排前五的学校加起来,每年全球招入约40人左右的博士新生。

而限定在大陆本科的话,这个数字约为10。

很多学校采取如下的招生流程:先是秘书把TOEFL,GRE没有达到系里内部要求的申请者去掉。

接着,一部分教授会审阅合格的申请材料,并拟定一个初选名单,比最终名单要大一些。

这些教授往往是副教授,助理教授等。

很多学校还会把你的材料递交给你在PS中指明的系内的老师再去审阅一次。

最后,全体录取委员会(3~5人)会仔细的审阅初选名单中的申请材料,以投票的形式给出申请者的最终排名。

录取决定便会发给那些在招生计划范围内的申请者了。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在影响录取结果的若干因素中,你很难通过对比往年申请样例来精细地说明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每年的申请情况变化很大,而且很多因素并不能量化。

总的来说,一份非常理想的申请材料应该长的像这个样子:
一、TOEFL,GRE过关;
二、GPA排名在该学校的预期范围内(以应数为例,前5的学校一般要求排名前3),且一些重要的专业课,成绩突出;
三、有过若干与申请项目契合的科研、交换、实习经历,有一定的成果产出;
四、有来自科研、学业中导师的强有力的推荐信,导师在该领域中要有一定名气,且目标项目招生委员会中有教授了解他的工作;
五、PS思路清晰,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TOEFL,GRE等标准化考试的要点在于拒绝拖延症。

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置于临近申请DDL还在背单词刷题的窘境。

事实上,GGU的培训师告诉我,申请的那个学期,你的时间会有限且宝贵,你的情绪也会时有波动,不适合准备这种标准化考试。

对于那些对自己英语不够自信的同学,学校的T&G要求真不算高(T:100,口语22,G:150+170+3),过长的备考周期很容易懈怠,而且容易走弯路。

标准化考试的应试技巧在于,题目类型难度几乎不变,比照样题、题库用心准备,缺哪儿补哪儿可能是很有效率的做法。

个人建议将T&G安排在大三,花上1-2月备考(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GPA很大程度决定了你选校的level。

不必在乎自己具体的名次,大多数学校是按照“Top3,Top5,Top10,Top20...”来分类的(或者Top1%...)。

专业课一定认真学,尤其是大一大二的那些基础课(如,对于应数、统计来说,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分析都很重要),避免低分。

想要更高的GPA,无它,努力。

这个过程很缓慢,但是会很好的磨练你的自律、时间规划和自学能力。

在搞定T&G、GPA之后,就应该开始丰富自己的经历了。

交换、假期海外研修都是不错的选择。

海外科研目前基本成为了大陆申请者的标配。

海外科研最重要的应该是联系导师。

除了某些校级项目外,一般来说,都是需要你私下去联系你潜在的导师,比如提供你的简历、简短的申请动机。

这时,好的GPA会是你的敲门砖。

此外,如果有认识的教授、师兄师姐愿意推荐你,这也是极好的。

建议在申请海外科研前,先联系一下导师组里的师兄师姐,询问教授是否曾指导过本科生科研,他的研究风格以及研究领域等。

我在GGU的mentor,G学长对我的选校和选导师上就为我提供了很多圈内的信息。

导师制的学习科研形式中,导师的选择会异常重要。

申请季最重要的材料,应该是CV和PS。

对于CV,建议可以去Github,Overleaf 等网站上找一些漂亮的模板。

作为本科生,需要在CV上体现的要点,主要是:GPA及排名,主要课程成绩,科研经历(一两句话简要介绍做了什么),重要奖项(十分建议只放重量级的,奖学金放1-2个就足够了)。

用心琢磨一下文字,仔细检查小错误,一份完美的CV就做好了。

而PS则是需要慢慢改出来的。

在写作前,可以先参考一下学长学姐的PS。

第一次写作不用设太高的期望,能够有一个总体结构规划就很好了。

你需要简单的介绍自己对于该学科的兴趣由何而起,自己目前做了哪些科研经历,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最好能够联系一位英文好的人为你检查语法错误,一位学长学姐或同学帮你审阅内容。

在我申请过程中,GGU的native speaker team帮我扫除了PS和CV中的错误以及不地道的表达, GGU的培训师还在在排版上给了我非常实用的建议。

杂项:
六、GRE Sub:部分学校要求提供GRE Sub成绩。

GRE Sub在大陆每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在每年10月底,需要在暑假尽早报名。

备考的话,GRE Sub Math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提前两至三周准备即可。

该考试只有66道选择题,主要内容是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还涉及了一些简单的抽象代数、拓扑、概率论等。

准备的时候,一周回顾知识点,然后刷几套题目,就基本没问题了。

七、同学中的申请者:如果有人和你申请同一个方向,请多多交流。

毕竟,比起其他数十名有力的竞争者,你们之间的竞争已经很不激烈了。

抱团有时候有奇效。

此外,多交流有助于你们调整自己的申请计划,减小冲突。

最后,非常感谢我在GGU的培训师和Mentor, G学长为我的申请规划、寒研暑研以及CV, PS的耐心又细心的指导!非常感谢龚老师帮我拨开申请季的迷雾,引导自己收获非常满意的Off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