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

合集下载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一、历史因素1. 中俄都曾经是苏联力量的一部分,在苏联时期直辖的远东地区,位于中俄的平等疆界线之上,曾是苏联力量的统治范围;2. 1945年签订《最后协议远东问题条约》,苏联表明同意尊重这一疆域的中俄合作,因此也推动了两国共同的开发;3. 由于地理位置的考虑,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俄国船只来往于中国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从而扩大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4. 二十世纪初,中俄政府就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希望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东方的据点,协助提高两国的安全状况和繁荣;二、经济因素1. 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已成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想开发共同利用的地区,两国在这里拥有大量重要的共同经济机遇;2.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地区,尤其是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3. 远东地区地处俄罗斯与中国腹地,能够直接参与东亚,包括日本等国家的快速增长和贸易,这极大的拓宽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版图,双赢受益;4. 远东地区还有极为活跃的投资,商业旅游活动,有助于两国加强经济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分享经济红利。

三、政治因素1. 远东地区位处中国和俄罗斯交界处,现在是二国关系最为稳定的地区;2. 多次的中俄高层会议,把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也对促进双方合作有重要支持;3. 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水平上的合作共识,以及双边磋商,也极大的支持了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4. 作为目前国际多边主义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和俄罗斯也加快了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以帮助建设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多边体系。

综上,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曾与苏联平等疆界线之上,签订《最后协议远东问题条约》,以扩大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而两国政府也为提高安全状况和繁荣,而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使得它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地区。

南京二模历史试卷

南京二模历史试卷

南京二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1. 以下哪个朝代最早推行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A。

解析: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 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A。

解析: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 文艺复兴起源于哪个国家?()A. 意大利B. 法国C. 英国D. 德国答案:A。

解析: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4.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 莱克星顿的枪声B. 独立宣言的发表C. 萨拉托加大捷D. 约克镇战役答案:A。

解析: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5.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珍妮机的发明B. 蒸汽机的改良C. 火车的发明D. 轮船的发明答案:A。

解析: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的珍妮纺纱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6. 戊戌变法发生在()。

A. 1894年B. 1895年C. 1898年D. 1900年答案:C。

解析: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7.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A. 巴黎公社B. 苏维埃俄国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 共产国际答案:A。

解析: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炸毁沈阳南满铁路,为后续侵占中国东北铺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深入了解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历史背景1. 清朝后期的东北形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权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成为列强角逐的焦点。

俄国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日本则渴望获取东北资源。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在东北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巩固,政权薄弱,无法有效维护领土安全。

3. 群雄割据的混乱局势:东北地区出现多股军阀割据的局面,导致政治、经济秩序严重混乱,为日本侵略创造了机会。

二、原因分析1. 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渴求:日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觊觎对象。

他们欲通过侵略东北地区以解决经济困境。

2. 恢复满洲国的意图:日本在满洲国成立后,希望恢复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控制,以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3. 南满铁路遭炸事件作为借口: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南满铁路遭到炸毁。

而事实上,这次炸弹爆炸是由日本军方自导自演,将之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合理化借口。

4. 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动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外部扩张,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三、事件发展1. 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接着,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半年后建立了满洲国。

2. 日本舆论煽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对事变进行宣传,大肆煽动反华情绪和民族仇恨,煽动舆论对中国进行歧视。

3. 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震惊国际社会,各国普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不满,但无法阻止日本继续侵略行动。

四、影响与启示1. 加强了日本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打开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门,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厚土壤。

中东路事件迷局

中东路事件迷局

中东路事件迷局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8期1929年5月27日下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正在举行会议,人声嘈杂中,一群全副武装的东北军警突然破门而入。

一阵紧张的突击搜查后,苏联驻哈总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等39人被悉数逮捕。

4个月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贸然之举竟然触发了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

张学良与斯大林交手清末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

1924年,苏联政府与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合营。

中东铁路名义上是合营,实际上仍由苏方把持。

苏方对中东路的把持,令张学良感到极为不满。

东北易帜后,为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学良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并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

他按照1924年《奉俄协定》要求苏方将中东铁路上附属的电信、农场、矿山、学校等设施移交中方,但苏方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不交接。

1929年初,张学良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对此,苏方除提出补偿要求外并未做出激烈反应。

之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交涉,苏方再次退让并答应将商务、机务、车务等6处正处长职位让予中国人担任。

由此,张学良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

据说,张学良在5月26日收到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一封紧急密电,大意是:苏联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宣传“赤化”并勾结冯玉祥叛乱,情况危急,要求立即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查找相关证据。

得到这个电报后,张学良认为机会难得,随后命令东北军警突袭苏联驻哈领事馆。

在次日行动中,东北军警搜到苏方人员一些来不及焚毁的文件,后来这些文件被当成宣传“赤化”的证据送到了南京。

领事馆事件发生后,权衡再三后,斯大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以缩小中东铁路苏方局长权限作为释放被捕人员的交换条件;另一方面又命令苏军向边境增兵,准备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援。

在此微妙态势下,张学良同样不甘示弱,他随后派出东北军开往满洲里一带,做出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姿态。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国民政府接收抚顺煤矿是根 据《中苏同盟条约》规定的,苏方 无法反对, 但他们在暗中极力阻 拦。 张莘夫等到达抚顺,下车后即 被苏军安排到抚顺煤矿事务所居 住,由苏军4人把岗监视。 次日,随 行路警枪支被缴去, 所有接收人 员失去人身自由。 当天,张莘夫设 法通知沈阳说 “苏军仅能保证二 十四小时 ,望 设 法 ”,电 话 中 途 被 切断。
1946年2月,以“张莘夫事件”为 导
火线, 全国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
模的反苏示威游行。
2月16日,流亡重 庆 的 东 北 旅
渝同乡会在青年馆举行集会,讨
论张莘夫被杀事件和收复东北问
题。 东北籍的国民政府官员莫德
惠、李锡恩、钱登来、宁恩承参加
了集会。会后2000人游行至国民政
府, 请求政府采取强硬的外交措
论大哗。 2月13日,《大公报》发表
王芸生执笔的社评指出:“现在秘
密宣布了,人们读了这个协定,尤
其是中国人读了这个协定, 不能
无所感慨。 未经征得中国的同意,
而三巨头就如此决定了, 不啻代
为主持, 这可见中国是处于受支配受处分的地位。 ”来自这时, 张莘夫接收抚顺煤矿
被杀害的消息又在民间广泛传
开,更加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22日, 国民 党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再次指示各地党团支部处理应 急办法,如学生游行不能阻止时, 应设法使 “此项运动对东北之接 收有所稗益而不致因此增加政府 任何困难 ”,各 地 游 行 时 “最 好 有 为学生所信仰之教授参加, 免受 任何野心分子所操纵破坏”。
东北旅渝同乡会的游行揭开 了2月反苏大游行的序幕,22日,重 庆26所大、中、小学的2万多名学生 和职工,组成“重庆市各校学生爱 国运动游行大队”, 于早上6点从 沙 坪 坝 小 龙 坎 整 队 出 发 ,7 点 入 城 游行, 队伍中既有中央大学附小 的学生, 也有白发蟠然的大学教 授。 游行队伍高呼“苏军必须立即 退出东北 ”、“东 北 是 我 们 的 生 命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纪实作者:刘志青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02期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发表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的《雅尔塔公报》,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

该协定规定,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得到使用中国东北军事港口、贸易港口和铁路交通的特权。

此后,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约定:日本投降以后,苏军当于3个星期内开始撤退,最多3个月完全撤退。

此后,苏军应将东北完整地交还予中国国民政府。

由于缺乏交通运输工具,开进东北的国民党军极为有限。

应蒋介石的请求,美国帮助将西南、华南等地的国民党军转运东北,美国海军陆战队先后在青岛、天津、秦皇岛登陆。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发展前景出发,根据中苏关系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调集各路武装以各种途径进入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担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重任,坚决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了14年英勇斗争。

后来,东北抗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被迫撤退至苏联境内,整编为教导旅。

1945年7月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陆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若干小组,配合苏联远东军出兵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

8月9日,苏联远东军150余万人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

在东北坚持游击战争的东北抗联官兵,立即号召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向日军补给线出击,追歼日军溃散部队。

东北抗联教导旅主力则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同苏联远东军一起返回东北,完成解放东北的作战任务。

在苏联远东军的迅猛攻击下,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

至8月22日,东北各大城市全部被远东军占领。

9月5日至10日,东北抗联教导旅330人在周保中、李兆麟率领下,分批从苏联返回东北。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的任务已是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同国民党发动内战、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进行斗争。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

【苏联收留中国东北救国军】苏联中国东北2011年4月,俄罗斯托木斯克州“最新历史文献中心”开放了一批重要文件,其中涉及中国抗日英雄苏炳文率领“东北民众救国军”在1932~1933年间撤退至托木斯克的情况。

虽然国人对苏炳文略知—二,但对他和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异国颠沛流离的生涯却知之甚少。

在“最新历史文献中心”开放的档案里。

关于苏联收留东北救国军的内容其实只有五页灰突突的打字纸和两封电报,其中一张纸上盖有“待销毁”的字样,剩下的或是盖有“秘密”,或是标有“格别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简称)呈送”的字样,所有文件上记录的都是当年西伯利亚边疆区委员会主席列万多夫斯基与托木斯克地区领导人的谈话内容。

这些形成于1932年12月前后的文件只打印了极少的几份,主要分送联共(布)托木斯克市委、托木斯克市政府、格别乌托木斯克办事处和托木斯克步兵师司令部。

莫斯科掩护下的撤退早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国共合作并驱逐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顾问后,中苏关系便跌入低谷,只是到了日本入侵东北后,面对共同的敌人,中苏才勉强于1932年恢复外交关系,但苏联官方出于避免惹火烧身的考虑,对中日冲突保持中立立场,仅仅在私下里支持中国实力派在满洲开展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

曾追随国民政府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抗日的东北军将领苏炳文,在经过同日伪虚与委蛇数月之后,于1932年3月31日再次在海拉尔高举义旗,通电就任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不久又正式宣布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通电中外,在嫩江西岸坚持抗日斗争。

日军起初只派遣少量部队驱赶伪满杂牌军进攻苏炳文部,结果均被其击退。

日军遂于11月中旬趁嫩江封冻之际,以松木直亮的第10师团为主力,配合以装甲车、坦克和飞机助战,逐步将装备低劣的救国军压缩到朱家坎、腰库勒一线,苏炳文部在北大荒转战于冰天雪地之中,终至弹尽粮绝。

迫不得已,苏炳文向苏联发出求助信号,他在送给苏联驻哈尔滨领事的信中写道:“请求苏联政府允许自愿解除武装的我东北民众救国军部队撤退至苏联境内,并伺机回国作战。

智慧树军事理论

智慧树军事理论

历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价
• 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虽然众说纷纭, 但他始终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基本准绳和终极 目的。这充分暴露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政 府的不择手段谋求本国战略利益的私欲。我们 应该铭记前苏联援华抗战和出兵东北对中国抗 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但也应清楚的认识到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中国利益的损害。
军事理论
——160831班
1.假定不存在
当时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中国乱、世界乱、天下大乱,战争不可避免
2.假设存在
世界革命的风暴来的更早,更加猛烈 现在的世界可能是一个新的局面、新的面貌
苏联
80个师、46个旅 共158万余人 26000门火炮
日军
31个师,13个旅 120万余人
5400门火炮
1200辆坦克 1900架飞机
5500辆坦克
5300架飞机
雅尔塔会议
历史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法 西斯集团挑起的,他们是当时全世界人们的 头号敌人,经过全世界人民英勇而又艰苦的 斗争,1943年7月意大利的反动政府先垮台。 接着,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宣告失败,这 时,只剩下日本法西斯,他的实力虽未受到 致命的打击,但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雅尔塔会议地址
宫殿内部
会议内容
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 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 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 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 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 日作战,其条件是保持蒙古独立。 ④联合国问题,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之综述
摘要: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凌晨苏军150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于促使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加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正目的,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提出一些异议。

本文综合了一些学界学者的几种观点,对这一争议问题进行了综合的论述。

关键词: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中苏关系
正文:
一、苏军出兵东北前的时局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集团挑起的,他们是当时全世界人们的头号敌人,经过全世界人民英勇而又艰苦的斗争,1943年7月意大利的反动政府先垮台。

接着,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宣告失败,这时,只剩下日本法西斯,他的实力虽未受到致命的打击,但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进入中国东北,歼灭了盘踞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地区的日本陆地主力——关东军。

苏联的这一行动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也不得不承认;“苏联今晨参战,使我国最终处于绝境,已无可能继续作战。

”[1]
那么苏军为何要出兵中国东北?其原因究竟是怎样的?这里我们举出了几种观点。

二、苏联出兵东北的原因
(一)、援助中国说
这种观点认为,苏军出兵东北抗击日本法西斯,是由于中苏同属于反法西斯同盟之中,又有地缘的关联,都背负着抗击法西斯势力的责任,出于道义苏联的出兵是为了解放被日本法西斯控制下的东北,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种说法随着学者的不断研究,已经是去了可信力。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确是对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有一定帮助,但这并非源于其本意。

(二)、雅尔塔会议的产物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__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聚会雅尔塔。

由于三国参加会议的目的不尽相同,因而会上必然出现各种矛盾和分歧。

但是他们在消灭德日法西斯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利益。

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

2月8日,斯大林在雅尔塔同罗斯福密谈时,提出苏联出兵的条件,他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苏联要参加对日作战。

”[2]雅尔塔会议使斯大林终于达
到了自己的目的。

《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前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其参战条件为:①外蒙古之现状须予维持;②1904 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权益须予恢复, 即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须交还前苏联;③大连商港须国际化,前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前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④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⑤千岛群岛须交予前苏联等。

以上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后,为了履行对盟国许下的诺言,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终实现,才会开始对日作战的各种准备。

(三)、远东战略说
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奉行对外扩张的方针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或直接掠夺领土、扩大疆界,或利用军事、外交手段实施控制和影响,以此建立起了一圈环绕俄国的势力范围和缓冲地带。

这一外交战略的实行,不仅体现在欧洲(如对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而且体现在亚洲(如对中国的新疆、蒙古和东北地区)。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为沙皇俄国进一步在远东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机会。

一个貌似强盛的东方大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于是沙皇俄国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干涉还辽”为契机,以金融资本为先导,开始向中国东北渗透。

通过开设华俄道胜银行,修建东省(中东)铁路,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一个独占中国东三省的“黄俄罗斯”计划开始全面实施。

然而,由于沙俄在中国东三省的势力发展与日本在华利益发生冲突,终于导致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

俄国战败,从而丧失了除北满外在远东的几乎全部权益。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终结,日本注定战败时,斯大林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提出“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司的各项权益。

”[3]因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被认为是苏联的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

(四)、复仇行为说
此观点与远东战略说有关,由于,苏联的远东战略被1904年的日俄战争所打碎,所以为了洗刷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所遭受的耻辱,欧洲战局稍有好转,斯大林就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几次或明或暗地对美国提起沙俄在远东的权益,而且斯大林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当天的演说中也特别提到日俄战争的问题。

斯大林说:“1904 年的失败是俄国的污点,而为了清洗这个污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 40 年。

”[3]斯大林演说之后,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还率人于 9 月6 日特意前往旅顺,为日俄战争中在旅顺要塞战死的俄国官兵敬礼并敬献花圈。

这一意味深长的举动进一步表明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实目的。

(五)、美苏争霸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

斯大林清楚地看到,战后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前苏联在远东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关键就是看谁能控制中国。

1945年8月6、8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投下原子弹,面对美国的军事打击,日本政府内部就是否无条件投降展开了激烈地争论。

消息很快传到苏联政府那里,斯大林决定立即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

显然,美国这时使用原子弹,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是迫使日本在苏联参
战前投降,以排除苏联在整个远东的影响和抵消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多年浴血抗日的不朽伟绩,想借此独享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声誉和占有最多的胜利果实;二是即使日本不能在苏联参战前放下武器,也可以用原子弹来贬低苏联参战的意义,而提高美国在战胜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为了同美国争夺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而中国东北是苏联通向太平洋地区最好的通道,假如美国抗日战争一旦胜利苏联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三、结语
对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他始终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基本准绳和终极目的。

这充分暴露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政府的不择手段谋求本国战略利益的私欲。

我们应该铭记前苏联援华抗战和出兵东北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但也应清楚的认识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中国利益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曹先发《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的评价》怀化师专学报 1997年2月
第1期第16卷。

[2]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共近代史教研组。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王稳祥《也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
4 月第26卷第2期。

[4] 范敏华《关于苏联出兵东北的几个问题》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第19 卷
第 4 期1999 年 8月
[5] 饶品良《苏军驻中国东北研究述略》党的文献2005年第6期
[6] 沈志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