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性状的影响
深松耕法对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

深松耕法对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作者:何明华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1期摘要:深松耕地,是在不破坏地表作物、不翻动土壤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疏松技术,此项技术更好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增强土壤墒情,而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散失。
以深松耕法对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为题,在介绍深松耕法技术的基础上,阐述深松耕法对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
并进一步提出推广深松耕法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深松耕地;技术推广;土壤结构性能0 引言国内粮食存储有几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高库存,由于高库存,我国不少粮食价都落的比较狠,所以我国也提出了藏粮于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
近年,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要求各地要加强土地深松耕。
土地深松耕有什么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通过增加耕层厚度使得土壤疏松通气,改善耕层结构,增加肥料的溶解利用,增加土壤蓄水和抗旱排涝等能力,从而使得耕地质量整体提高,同样的,粮食增产就手到擒来了。
2016年的国务院也在报告里提到,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深松耕土地 1 000亿 m2。
农业部对此高度重视,也投入了人力财力进行支持,同时也创新了监管力度,总体来看,效果还不错,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全国累计投入深松作业机具22.6万台(套),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 173.33亿 m2,已经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能够超额完成任务,是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
比如讲任务细化分到各省,部分地区还将深松整地纳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中,又比如支持力度很大,补贴政策给的到位,补贴资金更是非常强,据统计,2017年,全国用于拖拉机和深松机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到64.3亿元。
深松整地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不管怎样,土地就是农民依靠的东西,土地肥沃了,产量高了,最终获益的也是农民。
1 深松耕法技术介绍深松耕地,不同传统耕作方法,它是在不破坏地表作物、不翻动土壤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疏松技术,此项技术可以更好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增强土壤墒情,而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散失的耕作技术。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发表时间:2020-08-21T01:50:31.10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10期作者:苏宏伟[导读] 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善砂姜黑土的理化性状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
克东县乾丰镇乡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4800摘要:我国的小麦产区主要位于北方,其中黄淮海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在黄淮海平原南部,砂姜黑土是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也是小麦产量较低的土壤类型之一。
小麦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对通过耕作方式改善砂姜黑土的理化性状,以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各项理化性质,包括容量、有机碳和无机氮等的影响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耕可以显著改善砂姜黑土的各项理化性质,并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砂姜黑土;有机碳;无机氮;耕作方式;理化性状;小麦产量引言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在其南部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姜黑土,该类土壤是中低产类型的土壤,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是理化性状较差、养分组成以及结构较差,对于小麦的生产较为不利,因此其产量较低。
但是砂姜黑土所在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较厚,且雨热同季,适合小麦的种植气候。
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善砂姜黑土的理化性状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
一、我国砂姜黑土小麦种植耕作现状我国小麦在种植时长期以旋耕为主,长期旋耕的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层的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进而导致其通透性变差,水气不畅,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难以提升产量。
这一点在砂姜黑土区域长期种植小麦上表现更为明显,长期旋耕的砂姜黑土其耕作层的土壤容降低明显,且土壤犁底层结构变浅,养料下降,小麦产量难以提升。
相关研究发现,免耕则可以让土壤的结构变的更为紧密,提高土壤的容量;深耕则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适当疏松土壤结构,改善透气透水性,让农作物的根系更好的生长。
浅析农业机械深耕的利与弊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支部党员大会召开的时间: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全体党员参加。
(五)宣传推广新型植保器械老式手动喷雾器压力不足、雾点大,施用效果差,而先进植保器械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施药过程中“跑”“漏”“粗”的浪费现象,生产实践证明,大力宣传推广使用新型高效施药器械也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红河州新型植保器械推广使用率达到70%。
通过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全州绿色防控比例逐年提高,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
但是,全州农业化学农药使用量仍然较高,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下一步,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为基础,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1] 赵中华, 尹哲, 杨普云.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J]. 植物保护, 2011, 37(3):29-32.[2] 王春华.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的途径与措施[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8 (7):10-13.收稿日期:2019-02-01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的质量决定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景,好的土壤能够培育出质量上等的农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传统的耕作模式,不能耕到土壤深层,长期以来在土壤深处形成了较为坚固的犁底层,而这一层土壤的蓄水能力十分差,不利于土壤的长久利用,这些问题需要在农业技术上进行一定的优化。
而伴随农业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机械化深耕技术得到大力地推广应用,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质量,使土壤的营养更加均衡,更加具有活动力。
同时还能改善生态结构,促进农业耕作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但操作不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一、土地常年不深耕的危害(一)影响扎根由于耕作层比较浅,作物播种上去以后,根系扎不下去,导致苗弱、苗黄的情况出现。
(二)病虫害增多不深耕的地块,土传病害或者是地下害虫的为害会增多,因为土壤是它们越冬繁殖的场所,不深耕的情况下,病菌和虫卵会越积越多。
农耕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农耕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农业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中,农耕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备受关注。
农耕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
通过农耕过程中施加的肥料和有机物质的添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有效补充,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养分。
此外,农耕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有效避免土壤湿润和干旱的极端情况。
这种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使得农耕成为了当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然而,农耕同时也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的农耕会导致土壤侵蚀。
在传统的农耕方式中,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农民常常会采取翻耕和耕地填平的方式,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得土壤容易被风雨冲刷,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和水土流失的加剧。
其次,农耕过程中的过度施肥和农药使用,也会直接影响土壤质量。
长期过量的施肥不仅会累积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且还会导致土壤酸化和盐碱化,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微生物活性。
同时,农药的使用也会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农耕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农耕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作物的需求,减少肥料的浪费。
同时,农民也逐渐采用潜根施肥、局部施肥和基施量施肥等科学施肥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过度施肥。
此外,有机农业的推广也为减少农药使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有机农业注重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利用农田生态植物、天敌和病害抵抗性材料等手段,有效控制农田害虫和病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
除了科技和制度上的改进,农民的观念和行动也决定了农耕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农民需要正确认识到保护土壤质量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轻农耕对土壤的冲击。
这包括选择合理的耕地制度,减少耕地面积和频次,避免农田的长期连续种植和过度灌溉,合理利用秸秆和有机资源,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耕翻深度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耕翻深度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摘要雨养条件下,其土壤水分、养分随生育期进展而减少,试验表明,深耕+深松效果最佳,这种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浅耕,在产量表现上以深耕30cm+深松10cm>深耕30cm>常规浅耕15cm,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也与上述规律相同。
旱作雨养地块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隔年或间隔2年~3年深耕的方式,有条件的可配以深松的方式。
关键词耕翻深度;小麦;水分利用率;土壤理化性状宁阳县麦区属半湿润易旱地区,多年来由于耕作方式不合理,造成土壤水分利用率不高、理化性状呈向不良性发展。
有研究表明,传统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是导致农田水土流失和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1],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措施具有减少农田水分消耗,提高水分生产率的作用[2-5]。
本文从耕作的角度,探讨耕层深度对小麦产量、水分不生产率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力求在雨养农业条件下,探讨耕层深度对小麦提高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的因果关系,以期为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基础情况试验地设在伏山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土壤类型为潮棕壤,质地为中壤土。
50cm土层主要养分为有机质0.92%,全氮0.087%,碱解氮84.2mg/kg,速效磷12.6mg/kg,速效钾76.2mg/kg。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三个处理,分别为:(1)深耕30cm+深松10cm,(2)深耕30cm,(3)常规浅耕15cm(ck)。
小区面积1亩(16.5m×41m)。
在试验操作中,深耕+深松用7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牵引深耕深松犁耕作,深耕深翻用7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牵引5铧犁耕作,浅耕是当地常规耕作方式,用25马力拖拉机牵引旋耕机旋耕2遍。
小麦生育期内不浇水。
种植结构为冬小麦—玉米,小麦供试品种为济麦22,播种前进行土壤水分测定。
1.3 测定方法水分测定:采用土钻法对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
深耕和松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深耕和松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深耕和松土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两种土壤处理方法,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深耕和松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一、深耕的作用深耕是指将耕作层土壤翻掘到较深的深度,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
深耕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这对植物的生长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深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深耕后,土壤中的氧气可以更好地进入根系周围的空隙中,供给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这样,植物的根系就能更好地吸收到氧气,促进细胞呼吸和养分吸收,从而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其次,深耕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水性。
深耕后,土壤中的孔隙结构更加松散,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排水。
这样,即使在降雨较多的情况下,土壤也能够迅速排除多余的水分,避免水分积聚导致的根系窒息和病害发生。
同时,土壤中的水分也能更好地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和利用,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最后,深耕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深耕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可以更好地分解和释放,提供给植物的根系吸收。
这样,植物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供给,从而增加生长速度和产量。
同时,深耕还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为植物提供持续的水分供给,避免干旱造成的生长障碍。
二、松土的作用松土是指将土壤表层松散,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
松土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地,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松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松土后,土壤中的孔隙结构更加松散,有利于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这样,植物的根系就能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促进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其次,松土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松土后,土壤中的孔隙结构更加细致,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保持。
这样,即使在干旱的情况下,土壤也能够持续为植物提供水分供给,避免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03、烟地深耕原理和技术

烟地深耕原理和技术张晓海(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云南玉溪653100)前言土壤是有生命的生物活体,有其发生和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
正确的耕作技术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和农作物产质量的提高;不正确的耕作技术将对土地生产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人类对土地的耕作措施的实施对土壤的扰动,其影响是深远的。
作为农事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壤耕作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是任何农业生产系统的基础。
不过,它们可能非常复杂,使得对它们管理非常困难。
有些土壤性状是可继承延续的,如土壤质地、坡度和排水状况。
耕作和栽培措施很难改变它们。
其它土壤性状则深受栽培耕作措施的影响,象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生态等。
深耕就是利用深耕犁进行耕地作业,将耕深由原来常规耕作深度逐年加深,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能,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现在大部分土地连年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减少,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还不能普及,造成土壤板结,直接影响作物的丰产丰收。
因此深耕是中国农业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耕作技术之一。
一般来说,某些土壤可能较其它土壤更适合实施深耕。
通过改良土壤措施的实施、改进耕作机械或随着时间延续,以前不适应深耕的土壤也可能适合深耕。
关键是因地制宜,总结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耕作方法。
烟田耕作层厚度和耕性对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
土壤耕作层过薄,烟株根系欠发达,严重影响烟叶产量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土体厚度大利于烟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形成。
耕作层厚度与根系生长关系非常密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土壤质地的影响。
云南多数种烟土壤的耕层浅薄,土质粘重,通气透水性能不良。
在一些烟草生产技术落后,烤烟栽种面积较大的地方,由于夏栽夏种劳力紧张,为抢节令栽种,对烤烟实行免耕或半免耕移栽,一般烤烟都在前期生长发育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正常形成。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采用深耕技术,不但可以加厚耕作层,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秸秆精细化还田与深耕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文/ 山东省郓城县种子公司 王翠梅秸秆精细化还田与深耕对农业生态的影响63第12月 下半月刊其实农作物的秸秆还田量不是多了,而是秸秆还田没有配合深耕,只要把秸秆进行了精细化还田再配合深耕,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能够改善土壤生态,提高地力。
借助郓城县农业局实施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主要有秸秆深耕细化还田实施机械深耕、连片作业实施,以起到改善土壤生态的作用。
1.精细化还田与深耕技术要求。
(1)收获和处理。
玉米成熟后,采用联合收获机械边收获玉米穗边切碎秸秆3~5厘米左右;或人工收获后,再用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使其均匀覆盖地表。
(2)施用秸秆腐熟剂。
按每亩4千克腐熟剂与适量的水混匀后均匀地喷施在作物秸秆上。
(3)耕作整地。
施足底肥,注意每亩增施10千克左右的尿素调节碳氮比。
采用深翻犁进行深耕作业,耕作深度25厘米以上,将玉米秸秆全耕翻入土层,减少表层秸秆量,加快秸秆腐烂。
(4)利用旋耕机械,实施整地作业两遍。
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通过土壤检测,机械深耕精细化(腐熟)还田与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机械深耕精细化(腐熟)还田的比常规土壤有机质增加0.12%(100个土样连续两年对比检测的平均值),具体的一些理化性状发生改变,20~25厘米土壤紧实度降低25.7%,20~25 厘米土壤容重降低6.6%,土壤含水量提高11.2%,土壤温度提高3.5%,有机碳提高12.4%;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20~25 厘米土壤微生物群体数量提高35.5%,20~25 厘米的土壤酶活性提高25.4%、52.9%。
秸秆还田处理微生物群体数量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24.1%,土壤酶活性增加 14.5%。
3.与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有巨大优点。
在生产上表现为:一是提升蓄水能力,在暴雨过后,侯集镇侯楼村地块深耕地块与不深耕的效果明显,不深耕的出现田间积水而深耕地块则无明显积水。
二是周年产量提高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是作物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可以 容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1]。张大伟等[2]研究显示,长年
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潜力。2008年 的翻耕会使土壤疏松,土壤容重降低,且随耕作深度
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发现,黄淮海区 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壤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
农田普遍存在土壤耕层变浅、结构紧实、有效土壤数 的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翻耕促进了土壤
4 小结 深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
的生物性状、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因而在耕层浅、土 壤紧实的农田,适当的进行土壤深耕可以有效的改 善土壤质量,增加作物产量。同时,不同的耕作方式 各有利弊,采用最适的耕作组合,各种耕作方式交替 使用,以充分发挥各种耕作方式的优势,减弱其弊 端,最大程度的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 的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41.2%~73.0%;卫茄5和卫茄10产量较低。
熟栽培。卫茄2、卫茄5、卫茄10果实颜色、品质
3 小结
风味不是十分适宜本地的消费习惯,市场销售慢,在
综合6个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和丰产性 生产上小面积种植。
参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养分的存储转化及异源生 埋至土壤深处,加速其腐解过程,而表现为土壤呼吸
效克服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缺点,改善耕层 磷、钾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特别是对上层土壤全
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生物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 氮及碱解氮和深层土壤的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影响更
育,进而增加Βιβλιοθήκη 物产量。本文作者就深耕对土壤理化 为明显,并能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
性质及其生物性状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量少等问题,土壤耕层质量差已经成为限制该地区 孔隙的形成,提高了土壤通气透水性;深松耕能够增
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方式是调控土壤的 加土壤耕层深度,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
主要农艺措施之一,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调控影 度,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通透性以及蓄水保墒能力。
响也不同。合理的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协调 1.2 深耕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现,深翻改善了耕层下部土壤物理性质,形成一个适 增加[8]。
宜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且能够促进耕层下部土 3 深耕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壤有机质的积累,进而影响20 cm 以下耕层土壤微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作物产量
生物数量。土壤容重通过影响通气性、根系穿透阻力 随着土壤紧实程度的降低而增加。耕作可以通过外
卫茄3最高,较其余5个品种增产36.3~102.4kg,增 其余3个品种,其商品性好,果皮紫黑色,光泽度
幅23.2%~113.1%,折合亩产量最高,为4713.0kg; 好,肉质细腻,风味上等,产量高,植株生长势
卫茄7次之,较其余品种增产45.7~66.1kg,增幅 强,株型直立,果实生长速度快,适合日光温室早
分的储蓄能力,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积极意义。
长发育,增加根系在耕层土壤中的密度,增加植株干
2.2 深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物质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9]。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学活性的总体现,土壤 酶催化土壤中各种生化反应,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 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同时,土壤酶具 有相对的稳定性,它表征了土壤的综合肥力特征、土 壤养分的转化效率,因此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 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土壤中氧气的含量与 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脲酶、转化酶等多数酶活性与 土壤容重之间呈负相关。在土壤板结、缺氧的情况 下,土壤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会降低,而在疏松的土 壤中相关酶活性会提高。深翻和深松通过降低土壤
耕层土壤的水、气、肥、热等因素,为作物提供一个良
深翻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在整个耕层土壤中的
好的生长环境,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会引起土壤质 积累,促进作物对氮素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壤中氮素
量的退化。土壤深耕(深翻耕和深松耕,作业深度大 的恢复效率,提高耕层下部土层中的磷和速效钾含
于30cm)是一项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技术,可以有 量。深松覆盖能提高土壤蓄水量,土壤有机质和氮、
率和养分的生产效率[3]。
1 深耕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 深耕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1.1 深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1 深耕对土壤微生物群体数量的影响
土壤容重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状,较小的土壤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理与生化反应的参与者,
2.4 产量分析
比较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卫茄
从表4可知,参试6个茄子品种中,小区总产量 3、卫茄7、卫茄8早熟性突出,小区总产量显著高于
物的降解,土壤微生物群体数量受土壤环境(类型、 速率增加[7]。同时,深翻和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促进
质地、容重、温度及湿度)和耕作措施的影响,是灵敏 作物根系下扎,根生长呼吸以及根生长产生的分泌 反应土壤干扰的生物学指标。Piovanelli等[4]研究发 物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繁殖,表现为土壤呼吸速率
深耕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性状的影响
张军刚1 郭海斌1 王文文2 冯晓曦1 张海申1 王成业1 杨永乾1 白 冬1 (1.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驻马店 463000;2.河南农业大学 郑州 450002)
摘要:深耕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深耕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对于改善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深耕;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性状
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间接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 [1]尚庆文,徐坤,孔祥波,等.土壤容重对生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
使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改善土壤微环境。同时深翻 和深松增加了土壤酶的来源,深翻和深松能促进作 物根系生长,增加根长度密度和根重密度,减小根系
以及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 部机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 尹宝重等[5]研究显示,深松一体化播种可促进玉米农 高作物产量,且耕作的效应能够在土壤中长期保持。
田真菌数量、细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 研究表明,深翻和深松能够打破耕层下部土壤中坚
碳含量的增加,扩大土壤温度日较差,提高土壤对水 硬的犁底层,提高养分吸收能力,促进作物根系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