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专制社会的起源
高中历史民主与专制

一、对比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不同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是一种限于城邦内特定范围公民的国家至上的直接民主,它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协调的参与机制对付来自集团外部的威胁,如奴隶、东方民族及北部野蛮人;而西方民主是在一个文化多元和结构复杂的大国推行的间接代议制民主,通过寻求政治代言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现西方民主不论在范围、制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等方面比古代要广泛和完善。
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
四、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之区别:1.就文明拓展的方式而言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全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权》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的罗马帝国,通过五令征服了当时的欧洲;第二次是宗教,基督教征服了比欧洲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
第三次是法律,罗马法随着在十二世纪以后得重新的被发现解读,人们把它称为罗马法复兴。
二十世纪文库书目

二十世纪文库书目1、爱的艺术(奥)弗罗姆著康革尔译华夏87年版2、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荷)马尔赛文, (荷)唐著陈云生译华夏87年版3、城市社会学(美)帕克、伯吉斯、麦肯齐著宋俊岭等译华夏87年版4、动机与人格(美)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华夏87年版5、批判与知识的增长(英) 伊姆雷·拉卡托斯, 艾兰·马斯格雷夫编周寄中译华夏87年版6、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 叶南奇译华夏87年版7、政治与行政(美) F.J. 古德诺著王元译华夏87年版8、欧洲家庭史(奥)米特罗尔,(奥)西德尔著赵世玲华夏87年版9、新发展观(法) 弗朗索瓦·佩鲁著张宁, 丰子义译华夏87年版10、增长与波动(美) 阿瑟·刘易斯著梁小民译华夏87年版11、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法) 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 王大东译华夏87年版12、农业与经济发展(印度) 苏布拉塔.加塔克, 肯·.英格森特著吴伟东,韩俊,李发荣译华夏87年版13、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美) 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华夏87年版14、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华夏87年版15、文化模式(美) 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 黄欢译华夏87年版16、家庭经济分析(美) 加里·S·贝克尔著彭松建译华夏87年版17、发展社会学(英) 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华夏87年版18、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87年版19、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等译华夏88年版20、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美) 彼德·布劳著孙非, 张黎勤译华夏88年版21、历史学家和社会学(苏)米罗诺夫王清和译华夏88年版22、政策制定过程(美)查尔斯·E·林布隆著朱国斌译华夏88年版2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法)迪尔凯姆著胡伟译华夏88年版24、文化的起源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华夏88年版25、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华夏87年版26、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美)黛安娜·克兰著刘等译华夏88年版27、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思, 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 蔡磊译华夏88年版28、惩罚与责任(美)H·C·A·哈特著王勇等译华夏89年版29、历史思想导论(美)B.A.哈多克著王加丰译华夏88年版30、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 施拉姆(Schramm, W.)著金燕宁等译华夏90年版31、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美)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89年版32、当代社会学理论(美) 玛格丽特·波洛玛著孙立平译华夏89年版33、法律社会学导论(英) 罗杰·科特威尔著潘大松等译华夏89年版34、法律史解释(美) 罗斯科·庞德著曹玉堂, 杨知译华夏89年版35、公共决策(美) 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华夏90年版36、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主制(美) 阿尔蒙德, 等著徐湘林译华夏89年版37、国际法原理(美) 汉斯·凯尔森著王铁崖译华夏89年版38、计算机与社会主义(英) 斯蒂芬·博丁顿著杨孝敏等译华夏89年版39、教学心理学的进展(美)格拉塞(Glaser,R.)主编杨琦等译华夏89年版40、近代科学的起源巴特菲尔德著张丽萍译华夏88年版41、经济社会学(美) 尼尔·斯梅尔瑟著方明, 折晓叶译华夏89年版42、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美)乔纳森·科尔, 斯蒂芬·科尔赵佳苓等译华夏89年版43、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美)乔治·萨顿著陈恒六等译华夏89年版44、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匈)卢卡奇著沈耕, 毛怡红等译华夏89年版45、一个幻觉的未来(奥)弗洛佛德著杨韶刚译华夏89年版46、社会控制(美)E·A·罗斯著秦志勇, 毛永政译华夏89年版47、科学与人类行为(美)斯金纳著谭力海等译华夏89年版48、肯尼刑法原理(英)J·W·塞西尔·特纳著王国庆, 李启家等译华夏89年版49、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美)费景汉, (美)古斯塔夫·拉尼斯著王月, 甘杏娣等译华夏89年版50、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 俞新天译华夏89年版51、经济与社会(美)塔尔科特·帕森斯, 尼尔·斯梅尔瑟著刘进等译华夏89年版52、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匈)卢卡奇著王伟光,张峰译华夏89年版53、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美) 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 王源译华夏89年版54、社会控制论(荷) 盖叶尔, 佐文编黎鸣等译华夏89年版55、世界古代神话(美)塞·诺·克雷默著魏庆征译华夏89年版56、社会语言学(英)R·A·赫德森著卢德平译华夏89年版57、人, 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瑞士)C.G.荣格著孔长安, 丁刚译华夏89年版58、社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英) 卡尔·波普著杜汝楫, 邱仁宗译华夏89年版59、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苏)M.A.巴尔格著莫润先, 陈桂荣译华夏89年版60、人的系统观(奥)冯·贝塔朗菲, (美)A·拉威奥莱特著张志伟等译华夏89年版61、社会冲突的功能(美) 科塞, A. 著孙立平等译华夏89年版62、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美)伊格尔斯著陈海宏, 刘文涛等译华夏89年版63、论理论社会学(美) 罗伯特. 金. 默顿著何凡兴, 李卫红, 王丽娟译华夏90年版64、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英) 莫里斯·布洛克著冯利等译华夏88年版65、美国宪法释义(美) 卡尔威因, 帕尔德森著徐卫东, 吴新平译华夏89年版66、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美) 塞缪尔·亨廷顿塞, 琼·纳尔逊著汪晓寿等译华夏89年版67、欧洲史学新方向(美)伊格尔斯著赵世玲, 赵世瑜译华夏89年版68、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黄煜, 裘志康译华夏89年版69、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与政治体制(波)W·布鲁斯著郑秉文等译华夏89年版70、苏联社会学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张桐等译华夏89年版71、文化唯物主义(美)马文·哈里斯著张海洋, 王曼萍译华夏89年版72、现代化理论研究(美)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等著俞新天等译华夏89年版73、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美)约翰·拉斐尔·施陶德著于鉴夫, 周丽娜译华夏89年版74、舆论学(美)沃尔特·李普曼著林珊译华夏89年版75、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美)伯纳德·科姆里著沈家煊译华夏89年版76、语言与心理(美)诺姆·乔姆斯著牟小华, 侯月英译华夏89年版77、争取人道的经济民主(捷)奥塔·锡克著高钴等译华夏89年版78、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华夏89年版79、终身教育导论(法) 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华夏88年版80、自然的观念(英) R·G·柯林武德著吴国盛, 柯映红译华夏90年版81、历史学方法论(波) 托波尔斯基(Topolski,J.)著张家哲等译华夏90年版82、进步及其问题(美)L·劳丹著刘新民译华夏90年版83、危机中的福利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编梁向阳等译华夏90年版84、老年经济学(美) 詹姆斯·舒尔茨著熊必俊, 郑亚丽, 彭松建译华夏90年版85、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美) 夏洛特·布勒等著陈宝铠译华夏90年版86、日常接触(美) 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90年版87、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美) 西奥多·W. 舒尔茨著贾湛, 施伟等译华夏90年版88、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英) P·切克兰德著左晓斯, 史然译华夏90年版89、权力与正义:国际关系学导论哥伦比斯著白希译华夏90年版90、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美) 卡尔纳普等原著江天骥主编华夏90年版91、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美) 悉尼·乔拉德, 特德·兰兹曼著刘劲等译华夏90年版92、历史学家与数学(苏)米罗诺夫, 斯捷潘诺夫著黄立等译华夏90年版93、国家的神话(德)卡西尔著范进,杨君游译华夏90年版94、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英)A.诺夫著徐钟师等译华夏91年版95、文化进化论(美) 塞维斯著黄宝玮等译华夏91年版96、文化与交流(英)埃德蒙·利奇著卢德平译华夏91年版。
农民革命、社会结构与现代化——重读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在有关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农民很少被置于主体地位。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和资产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重要景观,农民基本上处于无声无息消亡的阶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发挥什么重要作用。摩尔却发现,在历史转折点上,传统农民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农民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主体,在两大文明接替更换之际,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结构,会成为型塑未来社会发展路径的重要因子。
1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同注1,第334页。
4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
5 同注1,译者前言,第3页。
摩尔对于宽广历史和空间的关注,使他避免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等僵化的教条。他讨论了英法美、德意、中国、俄国等几种不同现代化道路,并用大量笔墨讨论印度的特殊性,不同的社会景观充满了机遇与冲突,偶然与选择,历史发展充满种种多样性的潜能。“摩尔的多线复合结构的历史演化图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他自己坦率的承认,在他的研究视域之外,还存在尚未充分展开,有待深入研究的辽阔历史空间”。5
不可否认,摩尔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暴烈思想的回归,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基本上可以算是美国思潮转折的重大标志。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无论对暴力革命的肯定还是反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经验支撑,摩尔的暴力革命论和保守主义者的反对暴力论,实际上都有其逻辑自恰性,也有其充分的理论解释力。暴力革命的意义可能也要在两者之间去探讨,进一步深入思考,摩尔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我想,这也许正表现出这本书开放的品格,也体现出真正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关于《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若干认知

关于《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若干认知作者:陶铸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3期摘要:在摩尔的书中,关于结构、剥削、现代化等的论述是极为深刻的,对于比较的、历史的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是极为精道的。
摩尔以世界现代化的政治演进道路作为主轴展开了全书的基本架构,探讨了之所以主流的、“现代性”的几种政治制度得以形成的原因。
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讲,这里似乎是摩尔的一点失误:在作史学推演的时候,恰恰在史学论述上显得不够;在强调历史重要性的同时,恰恰在很多地方忽视了历史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惯性;权力结构;暴力革命中图分类号:G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04-02作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三大名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一部思想价值极高的作品,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文化思想界的讨论长盛不衰。
通过阅读《起源》,我们可以发现巴林顿·摩尔采用了迥异于他那个时代的叙述逻辑和分析框架。
首先,摩尔在宏观的历史框架中探源索隐,区分出三种分布于不同时间序列和因果链条上的现代化道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民主道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以及以俄国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摩尔提出了一反常规的结构理论——将现代化进程简单的归结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对比的结果,反将目光转向了地主贵族和农民间复杂的结构关系及其对未来历史产生的独特影响。
其三,我们会发现,“暴力”在摩尔那里实现了身份的转变,由保守主义者“抨击、批判和摒弃”的对象化身为“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必要步骤,历史的演进在“暴力”中找到了或失去了彼此衔接的线索。
在摩尔的书中,他关于结构、剥削、现代化等的论述是极为深刻的,对于比较的、历史的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是极为精道的,对于这些我们后辈学人真的很难实现超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本文不想也无力对摩尔精深的思想进行全面的论述,只是选取几个引发了笔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解读。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读书笔记

通往现代道路的农民革命14公管3+2 刘红2014435820009摩尔·巴林顿(Moore Barrington Jr. , 1913-200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
1913 年出生于华盛顿。
摩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多产作家,他先后出版过《苏联政治》(1950)、《政治权力与社会理论》(论文集,1958)、《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1966)、《人类苦难渊源的反思》(1972) 和《非正义》(1978)等著作。
其中,《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
该书出版后立即风靡文化思想界,作者因此而荣获伍德罗·威尔逊奖(1968)和麦基弗奖(1969)。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的作者是一部视野宽广的史学论著。
本书是对西方正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挑战,抨击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惟一道路和最终归宿的西方传统观点,并在揭示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形态是形形色色的。
此书1966年问世后,即在欧美文化思想界引起普遍反响,标志着当时美国社会思潮的重大转折,此书一经出版,即成为西方学术经典,被誉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
摩尔的这部著作视野恢弘广博,论述精道且全面,全书着力探讨了在政治现代化背景下各国道路的分殊。
摩尔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大致归结为三种类型,即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自由民主道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和以中国和俄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
正如本书在前言中所说的:这三条历史轨迹在发展序列上有着紧密的接续,且在因果链条上是辗转递进的。
自由民主道路叩响了德、日、意三国通往法西斯的大门,而中、俄两国在法西斯试验失败的同时,也引爆了共产主义式的革命。
在摩尔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始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其分析思路无疑预设了以下的前提,即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抗与合作的态势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土地贵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强与弱、分与合、和与战,是理解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
政治学理论专业必读书目

1.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5]《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6]《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1983;[7]《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2001;[8]《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B.H.齐斯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9]《比较政治学》,劳伦斯·迈耶,华夏出版社2001;[10]《西方政治思想史》,约翰·麦克里兰著,海南出版社,2003;[11]《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俞可平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社,2000;[12]《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伊斯顿华夏出版社1989;[1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三联书店1989;[14]《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李普塞特,商务印书馆1993;[15]《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2001;[16]《论民主》,科恩,商务印书馆,1988;[17]《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哈罗德·D·拉斯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99;[18]《民主的模式》,戴维·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9]《政府论》(上下),约翰·洛克,商务印书馆,1982;[20]《民主和专制社会的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1987;[21]《民主的意义及民主制度的脆弱性》,文森特·奥斯特罗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2002;[23]《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安东尼·奥罗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4]《经济与社会》韦伯,商务印书馆,1997;[25]《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现代化的政治》,阿普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7]《中国政治》,詹姆斯·R·汤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8]《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29]《民主的模式》,[英]戴维·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30]《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徐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邓正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32]《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谢庆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政治社会学》,毛寿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政治发展导论》,李元书,商务印书馆,2001;[35]《能人政治:私营企业主治村现象研究》,卢福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6]《政治学文献基础选读》郎友兴、韩志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7]《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刘建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8]《草根政治: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变迁——以1952—1992年浙江为例》,应小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9]《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毛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0]《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1]《新世纪新拓展政治学理论研究概观》,杨海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42]《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林尚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44][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专制
社会主义道路:中、俄
历史:农业 逻 辑
比较分析
工业
制度:社会结构
印度——三条道路之外的探索
二、书本简介——三条道路
1、资产阶级革命路线:最早的一条资本主义和议会民主携
手并迚的道路,是经过清教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内战等 一系列革命问世的。
2、法西斯主义:这条路线同样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缺乏 革命冲击波强有力的震撼,它经过某种反动的政治形式发 展为法西斯主义。
东 方
历 史 实 际
结 论
第三部分 理论的寓意和推断
第七章 通向现代社会的民主道路
第八章 来自上层的革命与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 农民与革命
理论总结
二、书本简介——构思 逻辑 民主 《 民 主 与 专 制 的 社 会 起 源 》 构 思
两种体制 三种 路径
西方民主道路:英、法、美 法西斯主义道路:德、日
3、共产主义:在俄国和中国,革命的发动以农民为主,但
也不排斥其他阶级,从而有可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4、另外,还有作为例外的印度的民主道路。到本世纪 60年代中叶, 印度也步履蹒跚地迚入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
二、书本简介——三条道路
摩尔认为,三种历史类型是一些前后相继的历史
阶段。一个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方式,会在下一阶段
上改变另一国家观察问题的角度。尽管工业社会的结 构中存在着某些共性问题,现代化任务却处在连续不 断的变动之中,各种政治模式的历史前提是大相径庭 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各种民主政体之间的区别。 但是,“其所表述的历史流变法则,并不是一道道僵 直生硬的必然性轨道,而是充满机遇与冲突、自由与 选择的趋向性规律,是在无数偶然中涌现出来的必然
谢谢大家 !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读书笔记《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这一本书是美国的巴林顿摩尔的著作,这本书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涂尔干的《自杀论》被奉为二十世纪社会学的三大经典著作,被西方学者盛赞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
该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起源,主要描述了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及成因;第二部分是亚洲迈向现代世界的三条道路,分析了中华帝国衰亡及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日本的法西斯主义道路和印度和平演变的代价;第三部分是理论概括部分,归纳了通向现代社会的三条政治道路。
在通读全书之后,掩卷沉思,不仅为作者对各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精辟深刻的分析所震撼,尤其是对由前工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推进的三条主要的历史路线、暴力在西方民主化道路中所起作用、以及农民在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扮演等标新立异的观点而唏嘘不已。
我这篇读书笔记关于这本说所讲的一个方面“农民在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扮演”加以总结和一些自己的想法。
正如该书的宗旨所说,“力求阐明在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饰演的种种角色。
更准确的说,本书力图揭示这个或哪个农村阶层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而影响着议会民主的诞生、法西斯主义右翼专政的出现和共产主义左翼专政的问世。
”面对农业商品经济的挑战,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土地贵族与农民之间表现出的关系不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社会阶级关系的组合形态,进而决定着现代化的路线的不同。
纵观各国的民主进程,其中伴随的起源无外乎土地的争夺、农业的商业化、贵族对于农民的剥削等等,其中似乎总是离不开农民的影子。
农民在每一个国家的每场现代化运动中所扮演角色是不同的,正如摩尔所说“在中国和俄国,农民发挥了决定作用;在法国,他们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日本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印度农民力量甚微;而在英国和德国,农民在最初的斗争中失利以后,便处于无关宏旨的地位”,但无疑无论哪场革命中,农民都是民主化进程中的牺牲品这一简单而残酷的事实不容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与专制社会的起源
一、写作背景
动笔写作时:时值二战以后东西方分庭抗礼的冷战时代,麦卡锡主义的寒流封锁着美国大地。
西方一直引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这时不但被抬升到不可仰视的高度,而且成了迫害打击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专制主义棍棒。
美国作为自由世界的领袖和象征,也在这时步入了一个巅峰时代。
著作发表时:美国梦已开始破灭,美国国内形势进入一派多事之秋。
惶恐不安成为了这一年整个美国心态的表达。
持续效应时:使整个思想界为之瞠然,被西方学者盛赞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
关于摩尔的思想,很难用左、中、右的政治模式加以框定,但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二、文章布局“三三制”
第一部分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起源
第一章英国道路:从暴力革命到渐进主义
第二章法国的发展道路和法国大革命
第三章美国内战: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部分亚洲迈向现代世界的三条道路
第四章中华帝国的衰亡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勃兴
第五章亚洲式的法西斯主义:日本道路
第六章亚洲式民主:印度及其和平演变的代价
第三部分迈向现代社会的三条政治道路
第七章通向现代社会的民主道路
第八章来自上层的革命与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农民与革命
三、本书宗旨
力求阐明在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饰演的种种角色。
更准确地说,力图揭示这个或那个农村阶层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而影响着议会民主制的诞生、法西斯主义右翼专政的出现和共产主义左翼专政的问世。
”
所以把本书的副标题定为:“现代世界诞生时的贵族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