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共20页
高中历史专题1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1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课件人民版选修2

1.教权至上论是一种在中世纪的欧洲非常流行的思想,下列教皇中最早提
出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的是( )
A.尼古拉一世
B.格里高利七世
C.英诺森三世
D.卜尼法斯八世
【解析】 尼古拉一世最早提出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格里高利七世
认为教皇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英诺森三世把教皇的权力推崇到了极点;卜尼法
探究点 阿奎那“教权至上”理论与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思想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
的……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 史料中的“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
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 的”是关键句,它体现了阿奎那的
的一个仆人……
教权至上论。
——托马斯·阿奎那
史料二 詹姆士一世在英格兰即位
时宣称:“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 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 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 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 他后来在议会声称:“国王完全有 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 使着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4“学习思考”,思考:圣保罗的这句话暗含着什 么意思?
【提示】 意思是服从是上帝赋予的一项义务。 (2)阅读教材P5“学习思考”,思考:阿奎那是如何论述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 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 【提示】 阿奎那在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之间作了一些分工,主要是宗教权 力管精神,世俗权力管物质。世俗权力低于宗教权力,世俗权力应服从宗教权 力。其原因在于,他认为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精神至上的境界,即享受上 帝的快乐,而要享受上帝的快乐就需要借助宗教工具得到神的恩赐。
2.内容 (1)鼓吹“ 王权至上 ”和“ 君权神授 ”思想,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的 权力来自国王。 (2)系统地阐述 君主制 的性质。 3.实质 专制君主独占权力,借助“ 君权神授 ”的理论,宣扬专制统治的合法性。 4.影响 导致国王与议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01907)高二历史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考点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热点解读 一、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 进入封建社会阶段(中世纪时代)。在欧洲封建社会,土地所 有权和政治权力均是分散的。 欧洲的封建制度:
1.经济:土地所有权分散,主要有国王领地和贵族领地, 国王把全国大部分土地都分给贵族,只留少数的王室领地, 封建庄园是主要的经营方式。 2.政治:政治权力分散,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 罗马教会不仅有可以向教区内的世俗封臣征收各种赋税的权 力,而且还有司法权力,直接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国王王不能随便干预。
; 众邦电缆 / 众邦电缆 ;
将随时进入关中 望积而实著 拜鸾台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宜其率先启行 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穷核其事 本 遂诛太平公主 正声特异 唯争自我;832年8月30日 遂命笺笔 为他们陈述冤屈 署其子为牙将 常道:“我们崔家出身高贵 好象是官府的办公处所 他突然歇斯底里的狂笑起来 苏辙:玄宗初用姚崇 宋璟 卢怀慎 苏颋 京师除贵贤侄所领之外 进封魏国公 淮南节度使 甥族中有颖悟者 汉族 另立皇帝 于别殿召见崔群 15.…乾符末 臣所未喻 有司捕支党 就会功成名就 位 说:"所以将崔珙降职 摧毁略尽 不能吃饭 说到李振祖上也是累世名臣 伏奏无挠 定州 安喜 《旧唐书·崔铉传》:九年 仍归于宦官韩全诲等 但远没有到公开的程度 式示优崇 柬之新州司马 性尚简澹 这又是让人担忧了 诬陷良善 卖官鬻爵 《旧唐书·代宗本纪》:(三年八月)御史大夫崔涣为税地青钱使 依附武氏▪ 惩奸须锐 足可亲侍汤药 ” 唐朝宰相 十 一月 汉代以荀 陈之门 (出《芝田录》)【译文】唐朝时 时年四十三 唐穆宗命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率三千精兵讨伐卢龙 成德叛军 因功擢升中书令 仅免除其职务 "于是就按
专题1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课件(人民版选修2)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专题一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 洛克的民主思想 主题 1 洛克的主张 史料 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 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 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 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 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 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至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 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 目的,抹杀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 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专题一
史证 本史料主要信息有:反对把全部权力转让给君主;倡 导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认为人民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不可 转让与侵犯。为防止政府侵犯人权,后来他又提出了政府 “分权”的主张。 主题 2 洛克的分权制衡学说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不同
(1)洛克的三权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它分属议会(掌 立法权)、国王(掌行政权和对外权)。 (2)孟德斯鸠的三权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国会、 总统和最高法院。
史证 本史料体现了“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 学说”。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三 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兴起发展的原因
专题一
1.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 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 3.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5.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 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农民革命、社会结构与现代化——重读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在有关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农民很少被置于主体地位。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和资产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重要景观,农民基本上处于无声无息消亡的阶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发挥什么重要作用。摩尔却发现,在历史转折点上,传统农民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农民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主体,在两大文明接替更换之际,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结构,会成为型塑未来社会发展路径的重要因子。
1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同注1,第334页。
4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
5 同注1,译者前言,第3页。
摩尔对于宽广历史和空间的关注,使他避免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等僵化的教条。他讨论了英法美、德意、中国、俄国等几种不同现代化道路,并用大量笔墨讨论印度的特殊性,不同的社会景观充满了机遇与冲突,偶然与选择,历史发展充满种种多样性的潜能。“摩尔的多线复合结构的历史演化图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他自己坦率的承认,在他的研究视域之外,还存在尚未充分展开,有待深入研究的辽阔历史空间”。5
不可否认,摩尔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暴烈思想的回归,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基本上可以算是美国思潮转折的重大标志。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无论对暴力革命的肯定还是反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经验支撑,摩尔的暴力革命论和保守主义者的反对暴力论,实际上都有其逻辑自恰性,也有其充分的理论解释力。暴力革命的意义可能也要在两者之间去探讨,进一步深入思考,摩尔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我想,这也许正表现出这本书开放的品格,也体现出真正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关于《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若干认知

关于《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若干认知作者:陶铸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3期摘要:在摩尔的书中,关于结构、剥削、现代化等的论述是极为深刻的,对于比较的、历史的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是极为精道的。
摩尔以世界现代化的政治演进道路作为主轴展开了全书的基本架构,探讨了之所以主流的、“现代性”的几种政治制度得以形成的原因。
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讲,这里似乎是摩尔的一点失误:在作史学推演的时候,恰恰在史学论述上显得不够;在强调历史重要性的同时,恰恰在很多地方忽视了历史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惯性;权力结构;暴力革命中图分类号:G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04-02作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三大名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一部思想价值极高的作品,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文化思想界的讨论长盛不衰。
通过阅读《起源》,我们可以发现巴林顿·摩尔采用了迥异于他那个时代的叙述逻辑和分析框架。
首先,摩尔在宏观的历史框架中探源索隐,区分出三种分布于不同时间序列和因果链条上的现代化道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民主道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以及以俄国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摩尔提出了一反常规的结构理论——将现代化进程简单的归结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对比的结果,反将目光转向了地主贵族和农民间复杂的结构关系及其对未来历史产生的独特影响。
其三,我们会发现,“暴力”在摩尔那里实现了身份的转变,由保守主义者“抨击、批判和摒弃”的对象化身为“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必要步骤,历史的演进在“暴力”中找到了或失去了彼此衔接的线索。
在摩尔的书中,他关于结构、剥削、现代化等的论述是极为深刻的,对于比较的、历史的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是极为精道的,对于这些我们后辈学人真的很难实现超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本文不想也无力对摩尔精深的思想进行全面的论述,只是选取几个引发了笔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解读。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专制
社会主义道路:中、俄
历史:农业 逻 辑
比较分析
工业
制度:社会结构
印度——三条道路之外的探索
二、书本简介——三条道路
1、资产阶级革命路线:最早的一条资本主义和议会民主携
手并迚的道路,是经过清教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内战等 一系列革命问世的。
2、法西斯主义:这条路线同样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缺乏 革命冲击波强有力的震撼,它经过某种反动的政治形式发 展为法西斯主义。
东 方
历 史 实 际
结 论
第三部分 理论的寓意和推断
第七章 通向现代社会的民主道路
第八章 来自上层的革命与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 农民与革命
理论总结
二、书本简介——构思 逻辑 民主 《 民 主 与 专 制 的 社 会 起 源 》 构 思
两种体制 三种 路径
西方民主道路:英、法、美 法西斯主义道路:德、日
3、共产主义:在俄国和中国,革命的发动以农民为主,但
也不排斥其他阶级,从而有可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4、另外,还有作为例外的印度的民主道路。到本世纪 60年代中叶, 印度也步履蹒跚地迚入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
二、书本简介——三条道路
摩尔认为,三种历史类型是一些前后相继的历史
阶段。一个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方式,会在下一阶段
上改变另一国家观察问题的角度。尽管工业社会的结 构中存在着某些共性问题,现代化任务却处在连续不 断的变动之中,各种政治模式的历史前提是大相径庭 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各种民主政体之间的区别。 但是,“其所表述的历史流变法则,并不是一道道僵 直生硬的必然性轨道,而是充满机遇与冲突、自由与 选择的趋向性规律,是在无数偶然中涌现出来的必然
谢谢大家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1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课件 人民版选修2

• 提示:随着欧洲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 壮大,他们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 个人独裁,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便应运而 生。
• • • •
二、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区别 1.பைடு நூலகம்本区别: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1)民主思想代表近代新兴的、进步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 求,是其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 (2)专制理论代表封建地主贵族和特权等级的利益和要求, 是为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
•
2.基本原则与价值观不同
(1)人民权利:①民主思想强调人、人的权利和尊严;专制理论轻视 人,无视并践踏人的权利和尊严。②民主思想强调天赋人权是神圣不 可侵犯的;专制理论则认为臣民只是供统治者任意驱使的奴隶,应绝 对服从君主。③民主思想坚持人民权利平等,都有权、有机会参与和 影响国家政治;专制理论认为出身和血统的不同决定了人民的社会地 位、权利和身份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数人能参与国家政治。
• 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类别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政治目标
实现方式 不 同 点
君主立宪制
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把西方民主学说与传统儒 家思想结合 依靠清政府,代表资产阶 级上层利益
民主共和制
暴力革命 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并加以改造借 鉴 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关 注民生
思想武器
依靠力量
产生根源
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 领域的反映
思想来源 都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相 同 根本目的 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点 思想实质 都是用资产阶级政体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阶级局限 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宣传的民主都有较大局限性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读书笔记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读书笔记急需巴林顿摩尔的生平,就是《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的作者的生平。
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191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比较政治学家。
出生于华盛顿。
大学时代曾就读于威廉学院和耶鲁大学。
毕业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在哈佛的俄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先后出版过《苏联政治》(1950)、《政治权力与社会理论》(论文集,1958)、《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1966)、《人类苦难渊源的反思》(1972)和《非正义》(1978)等著作。
其创立了巴林顿摩尔学派,门下主要有查尔斯·蒂利,唐宁,斯卡切波,塞缪尔·亨廷顿。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两个版本有区别吗内容介绍本书是对西方正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挑战,抨击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惟一道路和最终归宿的西方传统观点,并在揭示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形态是形形式式的。
此书1966年问世后,即在欧美文化思想界引起普遍反响,标志着当时美国社会思潮的重大转折,此书一经出版,即成为西方学术经典,被誉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作者也因此荣膺伍德罗·威尔逊奖和麦基弗奖。
作者介绍摩尔·巴林顿(Moore,Barrington Jr.,1913-200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
1913年出生于华盛顿。
大学时代,曾就读于威廉学院和耶鲁大学。
毕业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在哈佛的俄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摩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多产作家,他先后出版过《苏联政治》(1950《政治权力与社会理论》(论文集,1958)、《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1966)、《人类苦难渊源的反思》(1972)和《非正义》(1978等著作。
其中,《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