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作用叶片泵说课材料
单作用叶片泵

3.3.2 单作用叶片泵教学目标:单作用叶片泵的定义、结构及工作原理,变量特性,结构问题和应用特点14G电维5班程丁元一.单作用叶片泵1.定义:它与双作用泵的主要差别在于它的定子是一个与转子偏心放置的内圆柱面,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密封工作腔吸油、压油各一次,故称单做用叶片泵。
(泵只有一个吸油区,和一个压油区,因而作用在转子上的径向液压力不平衡,所以又称为非平衡式叶片泵)由于转子于定子偏心距e和偏心方向可调,所以单作用叶片泵也可作为双向变量泵使用。
2.结构1-配油盘,2-转动轴,3-转子,4-定子,5-叶片3.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由转、定子,叶片,转动轴,配油盘组成。
转子有径向斜槽,内装叶片,配油盘装在转子两边,旋转时惯性和油压力的作用使叶片紧靠定子,使其形成多个密封空间。
配油盘有吸油口和压油口,工作时叶片伸出,密封容积增大行成真空从吸油口吸油,叶片逐渐压入,油从压油口出。
二.变量特性(了解内容)1.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结构:1-转子,2-定子,3-限压弹簧4-调节螺钉5-反馈缸柱塞4.工作过程2.工作原理及特性曲线①工作原理: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是单作用叶片泵根据前面介绍的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距e,就能改变泵的输出流量限压式变量叶片泵能借助输出压力的大小自动改变偏心距e的大小来改变输出流量②特性曲线:曲线AB段稍有下降是泵的泄露引起的,当泵的工作压力升高而大于限定压力Pb是,PA≥Fs(左侧限压弹簧的预紧力),定子左移,偏心量减小,泵的流量也减小。
当泵的压力达到极限压力Pc时,偏心量接近零,泵不再有流量输出。
3.流量计算①定义: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又称瞬时流量。
②计算:(排量,平均实际流量)如果不考虑叶片厚度,设定子内径为D,定子与转子的偏心量为e,叶片宽度为b,转子转速为n,则泵的排量近似为2π=V beD单作用叶片泵的平均实际流量为π=qηbeDnv24.结构问题1)叶片底部单作用叶片泵底部的油液是自动切换的,即当叶片在压油区时,其底部通压力油;在吸油区时则与吸油腔接通。
课程设计叶片泵

课程设计叶片泵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叶片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叶片泵的性能参数和应用范围。
3.理解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
4.能够绘制叶片泵的简单示意图。
5.能够计算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6.能够分析叶片泵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操作的重视。
3.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叶片泵的基本结构:介绍叶片泵的组成部分,包括叶轮、泵体、密封装置等。
2.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讲解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包括吸入、压缩和排出过程。
3.叶片泵的性能参数:介绍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流量、扬程、功率等。
4.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分析叶片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5.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讨论叶片泵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叶片泵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和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叶片泵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叶片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叶片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叶片泵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叶片泵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叶片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液压泵,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泵的构造
单作用叶片泵由泵体、转子、叶片和排液管等部件组成。
泵体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内部腔室,里面装有转子和叶片。
转子通过连接杆与传动机构相连,使其能够旋转。
叶片则安装在转子上,与内壁形成密闭的工作腔。
2. 入口阀门
当泵的转子开始旋转时,液体通过入口阀门进入泵体内。
入口阀门是一个球形或圆锥形的金属件,在泵体前部连接入口管道。
它具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回流,只允许液体流入泵体;二是通过控制进入泵腔的液体量来调节流量。
3. 工作腔
液体进入泵体后,会被叶片分离到转子的腔室中。
随着转子的旋转,叶片与内壁形成一系列封闭的工作腔室。
当转子旋转时,液体被挤压到较小的腔室中,从而增加其压力。
4. 排液管
随着转子的进一步旋转,液体通过排液管离开泵体。
排液管连接到泵体的后部,液体在此处被释放到外部系统或储液容器中。
5. 工作过程
当转子旋转至接近最高点时,叶片会与泵体内壁完全接触,形成最小腔室。
此时,液体被挤压至最高压力,泵的输出压力也
达到最大值。
随后,转子继续旋转,叶片开始与泵体内壁分离,液体压力降低。
在转子旋转一圈后,液体被完全抽出泵体,泵的一个工作周期完成。
总之,单作用叶片泵通过转子和叶片的旋转运动将液体吸入、挤压和排出,实现液体的输送和压力增加。
其工作过程简单、结构紧凑,适用于一些低压、大流量的液压系统。
单作用叶片泵课程设计

单作用叶片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作用叶片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单作用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扬程、流量、效率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掌握单作用叶片泵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单作用叶片泵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单作用叶片泵的设计计算,具备一定的工程计算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绘图、查阅资料、团队协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单作用叶片泵课程,培养对泵类设备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单作用叶片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工程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单作用叶片泵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流体力学基础,但对泵类设备的设计和应用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作用叶片泵的基本结构:泵体、转子、叶片、吸入阀、排出阀等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讲解泵内流体的运动规律,阐述泵的工作过程及其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
3. 单作用叶片泵的性能参数:扬程、流量、效率、功率、转速等参数的定义、计算及相互影响。
4. 单作用叶片泵的设计计算:介绍泵的设计计算方法、步骤,包括泵的选型、几何参数计算、性能预测等。
5. 单作用叶片泵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泵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基本结构和原理(1课时):泵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关系。
叶片泵说课

分钟
新知讲解
叶片泵
1、单作用叶片泵
(1)组成:转子、定子、叶片、壳体、端盖。
(2)工作原理:单作用叶片泵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完成一次吸油和压油,因此称为单作用叶片泵。转子不停地旋转,泵就不断地吸油和排油。
(3)结构特点
1)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便可改变流量。
2)处在压油腔的叶片顶部受到压力油的作用。
说课教案
说课人
工作单位
说课题目
叶片泵
课时
பைடு நூலகம்45分钟
说
教
材
教材选用
本课选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液压与气压技术》由牟志华、张海军主编,本教材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专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材。
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为叶片泵,主要讲述叶片泵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叶片泵是液压系统中的能源装置,是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液压回路分析及设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
进行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程有整体的把握。
4
分钟
作业
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内表面由哪几段曲线组成?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1
分钟
(3)结构较复杂,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价格较高。
4、叶片泵的应用:叶片泵一般用在中压(6.3 MPa)液压系统中,主要用于机床控制。
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单作用叶片泵动画。简单介绍后,让学生根据动画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
结合单作用叶片泵结构图片讲解结构特点
3、叶片泵的优缺点
优点:
(1)输出流量比齿轮泵均匀,运转平稳,噪声小。
第7讲 叶片泵

式中: ρ—— 过渡曲线的极半径; R 、 r —— 圆弧部分的大半径和小半径; —— 极径的坐标极角; —— 过渡曲线的中心角。
2、配流盘
(1)叶片间的夹角 配流盘的作用是给泵进行配油。 为了保证配流盘的吸、压油窗口在工作 中能隔开,就必须使配流盘上封油区夹 角 (即吸油窗口和压油窗口之间的夹 角)大于或等于两个相邻叶片间的夹角, 如图3.20所示,即: 2
Z
2 式中:Z —— 叶片数。 Z 若夹角小于 ,就会使吸油和压 油窗口相通,使泵的容积效率降低。此 外定子圆弧部分的夹角 应当等于或大 于配流盘上封油区夹角 ,以免产生困 油和气穴现象。
(2) 卸荷三角槽:当两相邻叶片之间的
油液从定子封油区(即定子圆弧 部分)突然转入压油窗口时,使 其油压力迅速达到泵的输出压力, 油液瞬间被压缩,使压油腔中的 油液倒流进来,泵的瞬时流量减 少,引起流量脉动和噪声。为了 避免产生这种现象,在配流盘上 叶片从封油区进入压油窗口一边 开卸荷三角槽,如图3.21所示, 这样使相邻叶片间的密封容积逐 渐地进入压油窗口,压力逐渐上 升,从而消除困油现象和由于压 力突变而引起的瞬时流量脉动和 噪声。卸荷三角槽的尺寸通常由 实验来确定。
V 1 [(
V 2 [( D 2
D 2
e) (
2
2
d 2
) ]
2
2
B
B
e) (
d 2
) ]
2
2
V 2 D B e = 4 R B e
q V n v 4 R B en v
单作用叶片泵的流量
q V n 4 R B en 理论流量: 实际流量: q V n v 4 R B en v 结论:1) qT = f(几何参数、 n、e) 2)∵ n = c e变化 q ≠ C ∴变量泵 e = 0 q = 0 大小变化,流量大小变化 e< 方向变化,输油方向变化 故 单作用叶片泵可做双向变量泵
叶片泵教案

教学组织设计
⏹密封工作腔(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组成)⏹吸油过程:叶片伸出→V ↑→p ↓→吸油;
特点:
●定子和转子偏心;
●定子内曲线是圆;
●配油盘有二个月牙形窗口。
●叶片靠离心力伸出。
单作用叶片泵的流量是有脉动的,理论分析表明:泵内叶片数越多,流量脉动率越小,此外,奇数叶片泵的脉动率比偶数叶片泵的脉动率小,所以单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均为奇数,一般为13或15片。
(2)单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①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便可改变流量。
偏心反向时,吸油压油方向也相反。
⏹②处在压油腔的叶片顶部受到压力油的作用,该作用要把叶片推入
YB1型叶片泵
1、5—配油盘;
2、8—轴承;3—转动轴;4—定子;6—后泵体;9—密封圈;10—盖;11—叶片;12—转子;13—定位销。
叶片泵又可分为单作用泵和双作用泵两类PPT资料优秀版

其吸、压油口与x、y轴对称布置,压力油推动定子8向上压在滑块3和滚针轴承上; ②、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计算
➢ ②. 阀配流径向柱塞泵 阀配流径向柱塞泵工作原理如图3-53所示。
▪ 阀配流径向柱塞泵的结构如图3-54所示。
▪ (3)柱塞泵的优缺点
➢ 与齿轮泵和叶片泵相比,柱塞泵的工作压力高(可达 60MPa),容积效率高(0.9~0.98);且柱塞泵的流量 容易调节,可以获得较大的流量。
ηv——泵的容积效率。
▪ ③、变量叶片泵的典型结构
▪ i). 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结构及组成,如图3-38所示。
该泵的工作原理和压力流量 特征, 如图3-39示。
当N2小于弹簧力时,定 子紧靠左边的流量调节螺钉1上 (图3-38),此时偏心距e最大、 流量最大(图3- 39中的AB段)。 N2随油压升高,当N2超过弹簧 的设定力时,弹簧被压 缩、 e减小,流量也减小。
Q 3 1[ 0(R 2r2)(R c r o )b] sB zv n (m3/s)
所以,当(R-r)的差值越大,叶片厚度b越薄,叶片数目Z越少 和叶片宽度B越大时,油泵的流量Q就越大。
▪ ③、定量油泵的职能符号 ▪ 齿轮泵的双作用叶片泵都是单向定量泵,其职能符号如
图5-28所示。
图5-28 定量油泵的职能符号
式中:R——定子的长半径(m); 叶片数Z通常取偶数,一般为Z=12; 油泵每转的理论排量为:
s——柱塞行程(m); 如图5-32所示,油泵每转一周时,每个柱塞缸的理论排量为: D——柱塞中心分布圆直径(m)。 二是对叶片进行液压平衡,以减小吸油区叶片对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从而减轻叶片与定子之间的磨损,
➢ 主要缺点是结构复杂,价格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