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合集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服务业,包括技术研发、设计、咨询等一系列高附加值服务。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国际化竞争。

一、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产业转轨,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生产性服务业需逐步向高附加值、创新性和增长性方向发展,提供的服务也需要更为专业化和定制化。

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在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变革和提升国内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全球科技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针对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和客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优质服务产品,从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三、国际化竞争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服务从本地市场向全球市场拓展。

面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必须增加服务品种,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服务质量和附加值,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在国际化竞争中,企业不仅需要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从而赢得市场。

总之,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变化,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市场,提高服务品质和效率,使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政府需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制造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其他产业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包括设计、咨询、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物流、科技研发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一、历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其中技术、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不是非常分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深入,以及市场对服务品质和效率要求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开始逐渐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已成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现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截至2020年底,金融业、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等都已经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并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其中,科技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是占比最大的一个领域。

例如,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旺盛发展。

随着生产模式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停止了传统的货物购买和销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电子商务,在线销售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种全国性的交易方式使得整个行业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扩大了客户群体。

三、未来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将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在疫情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起数字化转型,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快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实现服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作者:任娟娟,吕月英,王超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对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综述,提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6-03近10年来,作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增长行业之一的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全球经济活动正在由以制造业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我国学者侯学钢(199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称为厂商服务业,它随着西方“工厂制度”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性产业。

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却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目前,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其定义为“Producer services are intermediate inputs to furth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at are sold to other firms”,即生产性服务是指作为中间性投入提供给其他企业的促进生产活动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作者:孟华蕾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6年第2期孟华蕾(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己经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可以充分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从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外延、成长动因、发展内在机理、影响因素4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学者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情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6.02.009收稿日期:2015-08-20;修回日期:2015-12-26作者简介:孟华蕾(1990-),女,山西吕梁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E-mail:menghualei1990@。

近10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快速增长行业,已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全球的经济活动方式逐步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方式。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以下主要阐述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外延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外延进行研究,其界定方法很多,对其分析整理后可以分为以下4种:一是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产品的角度进行界定;二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对象的角度进行界定;三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功能的角度进行界定;四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服务类型的角度进行界定。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逐步一体化,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Renato认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服务功能和统一管理作用的行业,它推动很多大城市走向国际进而成长为全球化城市,促进世界经济的整合发展。

Wouter指出,倾向于集聚在“全球化大城市”中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是特殊的行业部门,专门为全球的生产活动提供高端的服务[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化发展研究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化发展研究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化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以分异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生产线服务业区域差异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地区间有较大差异,生产线服务业发展成都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地区间关联性强,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细分行业差异明显最后本文认为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半径有限,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将区域一体化下的分工与协作作为政策制定的重点。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空间分布;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的重新定位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都让生产线服务业更为人们所熟知。

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长三角当前工业化后期的发展时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状,都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生产性服务业在地区间布局和对制造业促进作用、经济带动作用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甄峰等(2001)①认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虽然当前落后于西方,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规律有很大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于理解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缩小收入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赵群毅和周一星(2005)②等后续相关研究更加关注到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陈建军等(2009)③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地级市层面上生产线服务业的聚集现象,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

毕秀晶和宁越敏(2013)④等文献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的研究也从一定层面上验证了这个问题。

覃成林等(2013)⑤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认识到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联系。

一、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1.产业空间分异指数测量产业空间分异指数的实质是计算行业就业人数在区域内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差异程度。

当某一产业就业人口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在整个区域不同地区拥有相同的比例,此种情况下产业在空间最为均等、分异程度最小。

公式中把整个区域分为n个地区,是单位地区i总人口, pi是单位地区i分异成员的比例,t是整个区域总人口,p是整个区域分异成员比例,区域产业空间分异指数⑥为: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区间空间自相关程度可以通过moran’i系数进行测度,而来对地区俱乐部现象进行分组。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蓬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它与传统的生产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危机,许多制造企业纷纷裁员或关闭。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企业开始转向提供服务,并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新的商业模式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新兴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使得整个经济体系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供从设计到销售的一整套服务,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传统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的应用,制造业的人力需求正在不断减少。

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大。

这为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并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

服务业通常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而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激烈。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进入者往往面临着艰难的市场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未来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为了充分发挥其潜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

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并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只有这样,生产性服务业才能继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国家,这种变化主要归因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增长。

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制造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这种趋势在中国也得到了体现。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推行了开放政策,将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步引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循环之中。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国运营提供了机会。

然而,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模式主要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绩效,知识创新、制度变革和高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发展亟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许多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方面,国外的优势明显。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深入挖掘高技术的应用领域,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人才素质低下、人才不足等。

因此,政府需要制订出更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扶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三、推进“互联网+”服务,引领新一轮生产性服务业变革随着我国互联网进入到深度应用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和创新成为了当前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论文摘要: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我国迅速崛起。

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两大发展空间和三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动因;空间;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我国迅速崛起。

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变迁,由管理功能(润滑剂作用)和后来的促进功能(生产力作用),逐步向今天的战略功能(推进器作用)转变。

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占据服务业的主流,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1]。

本文认为,产业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资(FDI)是直接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

(一)产业融合的推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

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 服务 方 面 的支 配地 位 。S s n进 一 步 提 出 , 全 as e 在
文 从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空 间 布 局 与 城 市 等 级 体 系 的关 系 、 间布 局影 响 因素 、 空 与制 造业 互 动 的空 间布局 差
异 、 究方 法 四个方 面 , 国 内外 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空 研 对
编 号 : 9 J 7 04 。 0 Y C 9 0 8
作 者 简 介 : 松庆 (9 1) 男 , 李 17 - , 汉族 , 教 授 , 士 ; 副 博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代 服 务 业 和 现 代 物 流 。 现
1 6
经齐 与管 理 :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 文献综述与展望
接触 的机会 , 进 双 方 的 了解 。而 且 , 务 越 复杂 , 增 服
专业 化程 度越 高 , 就越 需 要 足 够 大 的市 场 规 模 来 支
都, 只有首都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 的大都市区区位 商 大于 1 L 。Masa 等 人对 英 国 17 r l hl 9 1—18 97年 的
Vo .1 No 5 1 1 .
0c . 01 t2 1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空 间布 局 研 究 : 献 综 述 与 展 望 木 文
李松 庆
( 东 工 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东 广 州 , 10 5 广 广 507 )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 济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引起 了国内外学者 的广泛 关注 。其 中, 基于地理 学视 角的生 产性服务业空 间布局研 究是近年研 究 的新方 向。本文从 生产 性服 务业 空间布局 与城 市 等级 体 系的关 系、
基 于地 理学 视 角探讨 生 产 陛服务 业 的空 间布 局是 近 年 研究 的新 方 向 , 该类 研究 刚起步 , 但 还很 薄 弱 。本
重要特点是具有发达的生产服务业 , 有全球经济 拥
组织 高 度集 中的控 制 中心 , 持 着 全球 贸 易 和资 本 支 流动 , 且是 生 产 、 新 和 市 场 的集 中所 在 地 _ 。纽 创 2 j 约、 东京 、 敦 等“ 球城 市 ” 伦 全 的功 能 和 特 色 , 在 于 便 提 供利 于企 业 全球 运 作 的 服 务 , 占据 全 球 经 济 中生
务业 的逆大 都市 化趋 势 。但 2 O世纪 8 O年代 后 期 以 来 的更 多 研究认 为 , 对生 产 陲服务业 丽 言 , 面对 面地 交 流依 然重 要 , 产 性 服 务业 在 大都 市 集 聚 的 态势 生
并 没有 削弱 ; 反 , 术 的进步促 进 生产性 服 务业 在 相 技
Iei通 过 区位 商 和 就 业 比重 等 指 标 , lr l s 研
生产 性服 务需 求较 大 的客户 主要分 布在 商业 比较 发
达 的大城 市 , 与客 户 同在 一 个 城 市 可 以增 加 面 对 面
究 了 19 9 1年北 欧各 国生产 性 服 务 业 的空 间 分 布特 征, 发现 7 % 以 上 的生 产 性 服务 业 集 中在 各 国首 0
第 1 卷 第 5期 1
21 0 1年 1 O月
广 东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n l fGu n d n ies yo eh ooy S ca ce csE io o r a o a g o gUnv ri f c n lg ( oil i e dt n) t T S n i
内部 , 生产性 服 务业 是 现 代 服 务 经 济 的 核 心 和重 要
组 成部 分 , 现 代服 务 业 的重 中之 重 和 发 展 的 突破 是
口。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重 要 作 用 , 起 了 国 内外 学 者 引 的广泛 关注 。关 于 生产 性服 务业 对城 市与 区域 发展 的作用 、 经济 与就 业增 长 的贡献 、 国民经济 三 大 对 与 产业 的关联 等 研 究 成 果 不 断 涌 现 , 对 已 较 成 熟 。 相
唐珏岚从有利于信息获取与仓薪 、 4 降低企业成本和 人才 获 取三个 方 面概括 了生 产性 服 务业 在 国 际大都
市集 聚 的优 势 , 出大 城市 是 生 产 性 服务 业集 聚 所 得 在地 的结 论 引。G d指 出 , 产 性服 务业 主要 分 布 a 生 在 中心城 市 和都市 区 内沿 , 具 体 生 产性 服务 业 内 但
球城市中, 生产 性 服务 业 取 代 传 统 制 造 业 成 为 主导
性 产业 , 产性 服务 业 空 间 的可 分 性 改 变 了 全球 城 生
间布局 研究 进 行文 献 梳 理 和 综 述 , 在 此 基 础 上 展 并
望 生 产性 服务 业 空 间布局研 究 的可 能方 向和趋势 。
性质 的服务产 品的服 务业 。
生产 性 服务 业 的空 间布局 与城 市等 级体 系有 着 密切 联 系 。生产 性服务 业 的专 业化 程度 和 市场 范 围 的大 小 与它们 所 布局 城市 在城 市等 级 序列 中 的排 位 是相 对 应 的 , 同级 别 与 支 配 力 的城 市 对 应 不 同档 不 次 与实 力 的生产 性 服 务 企 业 集 聚 。 由此 , 产 性 服 生 务业 在 空 间布局 上会 形成 一个 非 均衡状 态 的 中心地 等级 模 式 。在这 个 问题上 ,asn认 为 , 球 城市 最 Sse 全
影响 因素 、 与制造 业互动的 空间布局差异 、 研究方法 四个 方面 , 国内外生产 性服 务业 的空 间布局 研 究进 对
行 了文献梳理和综述 , 展望 了生产性服务 业空间布 局研 究 的可能方 向和趋势 。 关键词 :生产 性服 务业 空 间布局 文献 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 1 F7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6 3 2 1 )50 1—7 17 —2 X(0 10 —0 60
节 。总体 而 言 , 由于大 部分生 产 性 服务 企 业具 有 知识 密集 性 的特 征 , 空 间布 局 主 要 考虑 与接 近 相 其
大都 市集 聚 , 以增 强 其 管 理 、 制 和技 术 剑 额 的 能 控 力 。D ne (95 也 指 出 , ais I8 ) l 虽然 面 对面联 系方 式 在 减少 , 许 多 其 它 因素 ( 传 统 的威 望 等人 为 因 但 如
调 查也 发现 , 生产 服 务 业 在城 市 化水 平 较 高 的 地 区 增 长较 快 , 市化 水 平较低 的地 区增 长 较馒 。 城
我 国学 者段 杰 、 阎小培 也指 出 , 中心城 市 生产性
撑 。C fy& Biy从 生 产 者 服 务 业 产 品 的特 征 出 oe al l 发 , 出生产 者服 务业产 品具 有非 标 准化 、 于取得 指 易
是 常规性 的服 务 功能 。B yr 对 美 国大都 市 区生 ees 产者 服务 监 的集 聚研究 表 明 ,9 5年有 9 % 的 生产 18 0 者 服 务 业 就 业 集 中 在 大 都 市 区 ,占 总 就 业 的
8 % [] 3 6

P l e认 为 , 产性 服务 业 主要 布局 大 考 市 区 是 由 oe s 生 § 其 面向客 户 的重 要 性 以及 可 以 实现 交 易 成 本 节 约 、 易达性 增 强 及业 务 量 增 加 等优 势 所 决定 的¨ 。对
与其所在城市的等级序列相关 。城市等级越高 , 其
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发 展水 平相对 越高 。 中心城 市在 地 域 城市 体 系 中等级 最 高 , 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发 展 水 其
平 在该 地 区也最 高 ¨ 。 当然 , 有些学 者如 Gl si 提 出 了 生 产性 服 iepe也 l
将 区 位 市 场 留 给 了 较 小 城 市 ( 支 厂 家 和 小 公 分
生 产 性服 务业 的外 延 虽 然 仍 存 在 不 少 差 异 , 对 其 但
内涵 基本 形成 较 为一致 的认识 , 即从 服 务对 象 、 服务 功 能 和基 本属 性来 阐释 其 内涵 , 为生 产 性 服 务 业 认 是 面 向其 它商 品和服务 的生产 者提 供用 作 中 间投 入
外部资源( 生产要 素) 临近市场 的特征 , 、 丽这些特
征或 者 说 优 势 , 有 在 都 市 中 心 区 才 能 得 以 发 只 挥u 。Mi aae 进一 步完 善 了生产 者服 务业 在 都 c l t h k 市 中心 区所具 备 的优势 特征 : 近消 费者 ; 接 易于 获得 市 场 、 产者 、 生 竞争 者信 息 ; 接近互 李性 行业 ; 通优 交 势 ; 业 技 术 人 员 的集 中 地 区 ; 近 企 业 总 部 。 专 临
部不同行业的空闾集中与分散则与其 自 身的经济活 动规律相关 , 其中银行、 金融保险、 法律咨询等行业
具 有 明显 的中心 城市集 聚 特征 , 而技术 服务 、 据处 数
理 等行业 呈 广域分 散模 式 。 Ie sS eru 等 学 者 分 析 指 出 , 产 性 服 务 Rf 、ham r i 生 韭 各行 业在 空间 上呈 现 的不 同 分 布模 式 , 由于 其 是 区位选 择 因子 的不 同侧 重 导 致 的 J 。关 于 生 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服务业 空 间布 局 的影 响 因 素 , aig n认 为 是 可 Hr t no 能顾 客 的 当前 区位 、 多样 劳 动 力 的成 本 和 可获 取 两 个 重要 因素 。这 两个 因素 间 相 互作 用 , 服务 业 生 受 产 技术 及其 市场 结构 、 容量 的远 程 通讯 依赖 的调 大

生产 性 服 务 业空 间布 局 与城 市 等 级
体 系
生产 性 服 务 业 ( rd crS ri s , 称 “ 产 Po u e ev e ) 也 c 生 者 服务 业 ” “ 、 生产 服务 业 ” 目前 , 内外学 术 界 对 。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