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不确定性的困扰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otSpotsH热点聚焦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分析2013年,国际经济仍将处于复杂的调整期,难以实现强劲增长,但积极因素和亮点在增多,预计形势可能略好于2012年。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合理把握国内政策导向:长短结合,把应对短期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防范风险,控制和防范国内经济中的风险点;深入研究,谨慎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加强谋划,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主要发达国家的去债务化和去杠杆化进程将继续抑制经济增长。
2012年,美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温和增长态势,受宽松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美国就业形势有所好转,房地产市场趋于活跃,对未来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上升。
2013年,美国经济将保持温和、脆弱复苏的势头。
但各方对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担忧加剧,奥巴马连任后,政治形势趋于稳定,两党将在激烈博弈中共同采取行动缓解这一问题,后果则将是美国政府出现更高的债务水平。
主权债务危机阴影将使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变得脆弱,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将维持2%左右的温和增长。
欧债危机的紧张形势短期内已有所缓解,但未来经济低迷态势难改。
随着欧洲央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和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SM)相继投入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欧元区短期面临的流动性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危机形势可望保持相对稳定。
但中短期内,欧元区经济形势难以明显改善,财政危机、银行业危机、竞争力危机等因素将继续叠加,国家间经济走势分化继续挤压欧元区宏观调控政策空间。
由于欧元区仍然延续“救助”的危机应对思路,导致危机的制度因素仍然存在,增长引擎仍然缺失,管控部分“重债国”债务风险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等。
因此,未来欧债危机的紧张形势可能还会有反复,加之德法等核心国家的经济形势受到严重影响,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将处于接近停滞的状态。
日本经济在新的一年难有大的作为。
日本国内非贸易部门拉动经济增长能力有限,贸易部门则受外部形势影响严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12月18日发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的第一章中对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面临再度衰退的风险。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在接受联合国电台的专访时,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和点评。
请听肖凡的报道。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每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都会对全球经济的走向进行分析和预测,由于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内容,这份权威性的报告往往具有相当的指导性。
最新发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2年明显下滑,增长幅度仅为2.2%,不仅低于2011年2.7%的增长率,更是远低于2010年4.0%的增长水平。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经近5年了,但世界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面临着金融危机后遗症的许多严峻挑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包括欧元区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不振。
洪平凡:“欧元区经济和债务危机在2012年继续恶化。
比如,希腊和其他两三个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出解决危机的办法,而西班牙等国现在也处于危机的边缘。
法国基本是零增长,而欧元区唯一的一台经济增长发动机——德国,它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因此,整个欧洲经济的状况实际上是非常悲观的,同时显然拖累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美国虽然没有像欧洲那样陷入第二轮的经济衰退,但美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疲软,只有2%左右,明年我们认为更低,只有1.7%。
美国的问题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力市场恢复非常缓慢,从危机当中10%的失业率,恢复到目前的7.7%,当然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如果考虑到一些退出失业等待队伍的人的话,广义的失业率在美国大约是14%,所以还是很高的,而且长期失业的人数大约占整个失业人口比重的40%,是自二战后的历史最高点。
2013:世界经济在困难中走向复苏

2013:世界经济在困难中走向复苏作者:徐康宁来源:《群众》2013年第01期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整个世界经济就进入了动荡不定和充满悬念的新阶段,至今也不太平。
2012年是欧债危机反复发酵、不断蔓延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一年;2013年,世界经济依然不会太平,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将会在许多困难中缓慢走向复苏。
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经过惨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现在虽然难以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的最大经济体,其经济表现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风向标,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也有重要影响。
从现有的迹象看,美国在2013年还难以出现久违的经济繁荣景象,基本的态势将是以低速的增长缓慢走向复苏。
当前美国经济的第一大棘手问题还是失业率高居不下,创造就业机会与提升企业信心处于两难处境。
经过几年的努力,美国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
到2012年11月,美国的失业率虽然已经降至四年来的最低点,但仍然高达7.7%,这个比例对于正常的经济而言仍然明显偏高。
如果要进一步降低失业率,必须扩大投资机会,刺激需求,而这样做政府又必须通过增税来增加收入,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思路也基本上是用凯恩斯的“药方”,但这又遭到共和党以及由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的极力反对。
美国国会不仅反对增税,而且要求政府减税,尤其是减企业税和富裕阶层的税,认为这是振兴企业信心、繁荣经济的唯一出路。
在国家财政预算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与国会长期达不成一致,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所谓的美国“财政悬崖”就是出自这样的背景。
无论最终“财政悬崖”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美国政府与国会之间在治理经济问题上的矛盾一时难以消除,客观上影响了经济的复苏。
为了刺激增长缓慢的经济,美国不久前又启动了第四轮的货币量化宽松,即所谓的QE4,短短一个季度内连续两次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加大美元的发行规模,说明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虚弱。
2013年 当前经济形势及发展要点

三、当前经济形势及我国下阶段经济发展要点(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
世界经济呈现出如下特点:1、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但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再度放缓,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经济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
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增速较2010年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明显回落,但私人消费和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趋于增强,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对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下降,复苏基础趋于稳固。
2、全球金融形势总体趋向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较大年初以来,在世界经济出现回暖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形势明显好转。
同时,应当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金融市场缺乏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金融市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再度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3、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总体趋向复苏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原油、铜、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总体上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大宗商品价格将处于高位:总体看,今年原油等能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个别产品价格甚至可能出现小幅回落。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引发的市场投机趋向,将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期出现大幅震荡。
4、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总体仍将趋紧,货币政策可望继续宽松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率仍在上升。
为降低公共债务负担、维持财政的可持续性,美欧仍将继续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日本虽然继续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但在中长期仍将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等方式稳固财政。
在经济复苏总体乏力、财政政策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只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根据目前形势判断,美联储仍将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近期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2013年宏观形势预测与分析

2013年宏观形势预测与分析引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周期交替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交替综合症”:经济增速回落,政策不断放松,但经济却难以恢复往昔活力,内在动力减弱,经济增速结构性放缓,价格低迷,制造业产能过剩与服务业不足并存,困境倒逼改革。
预计未来3-5年中国将推进新一轮改革,即通过城镇化、放开垄断管制和金融改革来释放增长潜能,再造增长引擎,实现新经济周期;服务行业崛起,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和文化娱乐业景气有望趋势性上升,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两点纷呈。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征兆更趋明显。
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不确定性弱化,但回升空间有限,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
一、2013年宏观形势预测前三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最坏的时期基本上已经过去,预计2012年第三季度是经济增长的底部,第四季度应该是经济增速的转折点,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将实现软着陆,GDP全年增速在7.7%左右。
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开始蓄势式增长,第一、第二季度将延续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升走势,GDP分别增长8.1%和8.2%上下,下半年由于受基数的影响,增速将略有回落,全年增长8%左右。
经济回升主要得益于内需改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投资加速带动投资回升,缓和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压力。
随着十八大的闭幕和投资资金的陆续到位,预计第四季度投资回升的趋势将持续到明年,2013年全年投资预计增长22%左右。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趋向于稳健和积极相组合,社会融资总量预计超过15万亿,M2增速将为14-15%,新增贷款达到9万亿左右;利率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1-2%,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规模加大。
财政赤字可能超过万亿,逐步从“投资型财政”向“消费型财政”转型,采用杠杆刺激,如营业税转增值税、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结构性减税将是2013年宏观调控的“主阵地”。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

国际经济形势宏观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通过刺激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下降,世界经济依然脆弱。
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来说略微好些,亚太经济依然低速增长,欧元区自去年主要国家政权交接以来,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影响依旧严峻,日本在安倍政府经济政策刺激小有点增长,但效果依然不好,新兴经济体增长依然承受巨大压力,增长缓慢,通胀压力大。
因此,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但复苏步伐依旧缓慢,经济基础依然脆弱,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
(一)美国虽然近段时间以来,美国经济中的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向好,但仍存在高失业、高负债、高赤字和低增长的“三高一低”问题,特别是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老化、创新能力下降及产能步伐放缓等多重问题还阻碍美经济的复苏。
实体经济复苏缓慢,虽房地产强劲回暖,个人消费增加,经济复苏形势依然脆弱。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出多项经济政策,并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维持0%~0.25%低利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加大经济刺激,改革税制,缩减政府债务和开支。
美元贬值对其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对一些大宗商品造成了影响。
(二)欧元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但依然面对诸多挑战。
欧元区主要国家完成了政府换届选举,欧洲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欧债危机最坏的日子基本过去,但欧债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稍有不慎将会再次扩大。
近期欧元区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银行负债状况仍在恶化,除西班牙和意大利不良贷款率创新高外,其他各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有待进一步修复,企业融资仍面临较大困难。
另一方面,欧元区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欧元虽波动不大,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使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也将逐渐回升,加之欧央行货币政策也有利于刺激经济复苏,欧元区经济未来还是有可能逐步企稳回升,欧元区经济复苏任重而道远。
(三)亚太地区亚太地区除中国外增长乏力,虽然欧债危机对亚太影响有限,但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疲弱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时还由于本地区许多经济体自身结构存在问题。
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经济与消费企稳,令联储进一步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动力减少,2013年可能是危机以来第一年,美国货币当局无需再出非常规性的货币扩张,观望替代行动。当然,弱复苏的现实和经济基盘不稳忧虑之下,联储也没有意愿提早退出QE。估计年底扭曲操作到期之后,联储会寻求新的方式将流动性留在体系内。
欧债危机的短期稳定性有所改善,但是2013年爆出新的问题的机会不小。欧洲央行LTRO计划,将流动性注入各国银行,再通过银行购买本国债券稳定住了欧猪国家的债券市场。欧盟和IMF向希腊发放救援金,缓解了希国的流动性困局,将危机爆发的时间后移了。不过明年2-4月,西班牙有大量国债需要续期,其银行所面临的储蓄外流也未停止,西班牙是上半年欧洲的火药桶。笔者对法国的警戒心日甚。那里的就业市场在迅速恶化,奥朗德政府的增税措施令经济雪上加霜,消费势必出现一次萎缩,并带来财政收入的下降。目前市场将法国与德国并列为欧洲核心国家,但其实前者的基本面已有显著恶化。尽管法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并不特别高,但是私人部门(尤其是银行)的杠杆很高。一旦市场对法国的主权信用发生怀疑,冲击可能很大,而且范围或波及全欧洲和欧洲整个银行业。
最坏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但是同时必须看到,新兴市场受外部资金流向的影响较大,美国转强吸引部分资金回流。除了欧债危机,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的两大摇摆因素是美元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贸易赤字有明显的改善,消费信心上升。假如财政悬崖不绊倒经济,美元走强的机会颇大。美元升值利好美元资产,会诱发更多资金流向美国房地产市场。然而,美元升值对商品价格却是不利的,对新兴市场也未必有利。日本跟随美欧推出了几轮QE,但是日元仍一升再升,不仅给出口带来困扰,甚至将一批支柱性企业推向绝境。日本订立通胀目标,等于为日元汇率设下天花板,日元有跌无升,势必激发以日元为借贷货币的套利交易,日本银行可能超过联储和欧洲央行,成为全球流动性的最大供应地。与2012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中国硬着陆风险相比,2013年市场的风险程度似乎有所下降,不确定性相对减少。这个环境有利于激发资金的risk-on(增加风险权重),部分资金可能流出避险天堂,利好风险资产价格。但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局未变,欧债危机随时可能复发。流动性驱动的市场,波动必然多。本文原载于财讯周刊,为个人意见,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2013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IMF

2013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序言世界经济已进入另一个转变过程。
先进经济体的增长在逐步增强。
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已经减缓。
这两种形势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一些紧张情况,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增长减缓和全球金融条件收紧的双重挑战。
美国经济仍处于这些经济局势的核心位置。
私人需求依然强劲,但今年的增长受到过度财政整顿的拖累。
政治因素导致财政调整性质和力度方面的不确定性。
通过自动减支进行整顿是错误的,提高债务上限方面的争论可能导致又一轮的动荡不定和增长减缓。
不过,现在是准备退出数量放松和零利率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存在重大的概念性或技术性问题,但美联储面临着微妙的、前所未见的沟通问题。
随着美联储调整政策,显然,长期利率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
“安倍新政”促进了日本的复苏,但要实现持久复苏,需要应对两大挑战。
第一项挑战(这也体现在有关提高消费税的讨论中)是确定财政整顿的适当步伐:过慢,会削弱可信性,过快,则会损害经济增长。
第二项挑战是实施一套可信的结构改革措施,促使经济从当前的周期性复苏过渡到持久增长。
欧洲核心经济体呈现出一些复苏迹象。
这不是由最近的重大政策调整引起的,而是来自情绪的变化——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决定增加支出,这种情绪变化基本上可自我实现。
但南部边缘国家的处境依然困难。
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出口方面的进展还不够,不足以抵消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
无论核心还是边缘经济体,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不确定性都依然存在,已承诺实施的银行资产质量检查应能减轻这种不确定性。
从长期看,与日本一样,欧洲也迫切需要实施结构性改革,以摆脱潜在增长乏力的状态,恢复经济活力。
当前的关注重点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的增长率已经下降,下降幅度往往大于我们早先的预测。
问题显然在于,这种减缓反映了周期性因素还是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答案是,两方面原因都有,尽管在不同国家程度不同——俄罗斯和南非的增长下滑在更大程度上是周期性的,而中国和印度则更多反映了潜在增长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