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人口锐减的原因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你们知道赫哲族的故事还拿过奥斯卡奖吗?而且导演还是大名鼎鼎的黑泽明。
【祖国民族史】第四期,咱们今天来聊,凭借艺术闻名世界的赫哲族,以及他们近代百年几乎灭族的多舛命运。
1962年,为了参加当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几个知名音乐人(郭颂、胡小石、汪云才)来到黑龙江的赫哲族居住地采风,并根据赫哲族的民族小调,创作出了著名歌曲《乌苏里船歌》。
由此也让赫哲族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而在国际上,让赫哲族闻名于世的,并不是这首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国际音乐教材的《乌苏里船歌》,也不是第一位正式在韩国出道的赫哲族男艺人(韩庚),而是由黑泽明指导的第48届(197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俄语)《德尔苏乌扎拉》。
黑泽明是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吧,《罗生门》、《七武士》。
他虽然是个日本导演,但这部电影却是部俄语的苏联电影。
一个日本导演导的俄语电影,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题材,在冷战期间拿了美国的电影奖?在大家感叹这种组合神奇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背后的一段堪称屈辱的往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沙俄军官来乌苏里地区探险,然后找了当地的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当向导,并和他建立起友情的故事。
影片里所谓的乌苏里地区,大概是乌苏里江以东的那片区域,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以及部分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这些地方原本属于大清,但大清在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分两次,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当时的沙皇俄国。
所以到影片背景时间的1902和1907年时,这些地方已经不在属于大清了,而属于沙俄。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沙俄军官回来这里探索,还会找一个赫哲族人当向导的原因。
所以,赫哲族也和咱们前面介绍过的珞巴族一样,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们今天能统计到的该民族人数只是生活在国内的,只有五千出头。
试析清朝对赫哲族的统治政策及影响

由于居 地偏 远 的缘故 , 代 王 朝 均 以 “ 贡 ” 历 朝
的形式 , 以体现赫哲先 民对 中央王权 的“ 臣服 ” 。
为 强 化对 该 民族 的政 治 统 治 , 清政 府 根 据 不 同时 期 的政治 情 势 , 取 了一 系 列 行 之有 效 的政 策 措 采 施, 以体现 中央王 权 的统治 意志 。经归 纳 , 他们 采
赫哲 族 作 为 我 国人 口最 少 的少 数 民族 之 一 , 他 们世 代 繁衍 生 息 在 黑 龙江 、 花江 和 乌 苏 里 江 松 流域 , 以捕 鱼 猎 兽 为 生 。清康 熙 二 年 ( 63 , 16 ) 始 有“ 赫哲 ” 称 。 出于 安 疆 、 土 、 民 的统 治需 族 固 抚 要, 清政 府 相继 颁 布 了一 系列 针 对 性 强 的 政 策措 施, 以期 实 现对 该 民族 的有效 统治 。
为上及 训迪 教化等刚柔并济的统治政策 , 对该 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会进步产生 了深刻影响 。 关 键 词: 清朝 ; 赫哲族 ; 统治形式 ; 响 影
中图分 类号 :2 9 K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44 2 (0 0 0 -0 5 4 10 -92 2 1 )30 7 - 0
“ 朝贡后 第 九 天 赐 宴 , 隔三 年 集 中一 次 至 京 朝 每 贡者 , 连续 为其 赐宴 三次 ” J ¨ 。对 于 宴饮 的场景 ,
( ) 心为上 三 攻
诉诸 武力或 怀柔羁縻 只是针 对特定地 区或特 定 对象所 实行 的统治政 策 , 虽然成 效显著 , 但并不
黑龙江 民族丛刊 ( 双月刊)
21 00年第 3期 ( 总第 16期 ) 1
西南大学《中国社会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简答题1.简述先秦时期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2.简述隋唐五代人口发展的趋势。
3.简述明朝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
4.列举清前期社会疏导的主要方式。
5.简述战国时期社会调控体系的新变化。
6.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7.简述明代家庭规模的特点。
8.简述晚清社会人口性别比例的特点。
论述题1、简述晚清社会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缓慢乃至减少的原因。
2、试述晚清社会观念变化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简答题:1.其一,巨大的自然灾害;其二,君王的苛暴与贵族的奢淫;其三,绵长的民族冲突;其四,残酷的兼并战争。
2.隋朝人口从暴涨到骤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并不经常。
如果将这段历史分期考察,可以将隋、唐、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各自分立,隋朝和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大致上可以各自视为一个阶段。
唐朝则持续近三百年之久,其间的人口变化颇为复杂,故一般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成前后两大时期:前期人口迅速恢复并稳定地增长,尤以北方为主;后期则因安史之乱破坏,人口剧减,加之逃亡避祸,著籍户口始终不高,其人口尚未恢复到开元天宝时代的程度。
如果再对这两大时期进一步考察,则可以划分为人口变化的四个周期:第一期是指初唐,这时候人口呈较为稳定的上升势态;第二期是开元天宝年间,其人口数量已积累形成峰顶,达到新的高潮;第三期则是安史之乱后的锐减,以及此后的缓慢恢复;第四期是唐末户口统计混乱,情况不明。
这以后则进入五代十国,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状态之中。
3.(1)干旱加剧;(2)森林植被减少;(3)黄河改道、决口频繁;(4)长江流域水体变化增大;(5)黄淮海平原湖沼巨变;(6)海岸线向外延伸。
4.其一,颁布罪已诏;颁诏罪已是封建帝王遇到灾异或变故进行自我检讨、励精图治的一种手段,借以激励群臣、平息民怨。
罪已诏的颁布,总是与当时的国家政局时事紧密相关。
其二,派遣钦差大臣;凡地方遇有战争、民变、灾荒以及重大案件,治河、清丈土地等国家要事时,皇帝经常会派出大臣作为自己的代表前往该地协调地方文武官员予以处理称为"钦差大臣”。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卫锦荷【内容摘要】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而又灿烂。
但是赫哲族建设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传承与保护赫哲族文化尤为重要。
本文在阐释赫哲族文化的基本状况前提下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相关意见和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赫哲族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项目】本文为佳木斯大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17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卫锦荷(1963.12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实施好“保护工程”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非常重要之举.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团结,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赫哲族文化的状况及文化资源(一)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与自然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正如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讲的那样“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
赫哲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即三江流域一带三乡两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及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5 354人,是全国“六小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赫哲族是跨国民族,目前在俄罗斯境内大约有2万余人,被当地的人称“那乃人”。
赫哲族文化滋养了赫哲族人,它蕴藏着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必然成为人类的瑰宝,同时也体现了极大的生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二)文化形式。
赫哲族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非常丰富。
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

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No2,2O2O (General N o.*71)2020年2期(总第71期)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吕欧(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赫哲族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三江平原,主要从事渔猎生产生活。
清代,在清廷推行的统治政策以及与满族等民族的杂居、联姻、贸易往来等因素影响下,其他民族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流传到赫哲族生产生活当中。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当中,清代赫哲族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逐渐发生变化。
关键词:清代;满族;赫哲族中图分类号:G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73(2020)02-0132-041.赫哲族历史沿革赫哲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抚远县抓吉村等地区。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赫哲族有5354人。
赫哲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三江平原,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渔猎是其传统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汉文典籍认为,先秦时期的肃慎、两汉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是赫哲族先民,但专门记载则较为少见。
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各部族统称为蘇輟,居住于最东北方的黑水軼輟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成员。
“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軼輟,当为赫哲的远祖。
”⑴契丹建立辽朝后,东北地区各民族转附于辽朝,被称为女真,后因避讳改称女直。
原黑水軼輟生活区域为五国部,即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迷国、越里笃国和越里吉国。
《契丹国志》中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
”“屋惹国、阿里眉国、破骨鲁国等国。
每国各一万余户。
西南至生女真国界。
衣装、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人异。
”⑵由此可知,赫哲族先民属于古代五国部。
生女真部落的完颜氏崛起建立金朝之后,“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⑶,即为赫哲族先民生活区域。
白山黑水赫哲人

白山黑水赫哲人前不久,在黑龙江省同江建县一百周年之际,赴同江市考察渔猎文化,对赫哲族历史也有了一些了解。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赫哲族人不但创造了光辉的民族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渔猎文化。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这白山黑水之间,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其远祖和古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竹书纪年·周纪》记载:商周之时,赫哲族先人肃慎氏人,居“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
汉魏时,其先民谓之“挹娄”,南北朝时称之谓“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目前,赫哲人所居住地域的考古资料可证明,隋唐时代的黑水靺鞨是赫哲族的远祖。
到了辽金时代,“靺鞨”改称“女真”。
辽朝对女真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把黑水靺鞨称之为生女真;对其所属的区域称之为五国部:“奥里迷国、剖阿里国、盆奴里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
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仍有五国城遗址存在。
当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曾被金人押解以此,并有“坐井观天”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五国城地区,赫哲族先祖与满族先民毗邻而居,相互融合。
因此,史书中曾记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赫哲只能是五国部的后裔”,“赫哲族文化来源于辽金五国部文化”。
赫哲之称谓,始于清初。
清朝对分布在三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统称之为“赫哲”。
康熙二年三月,曾“命四姓库里哈(赫哲族姓氏)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收纳”。
此事在“皇清职贡图”中,也有绘画和记载。
自此,才有赫哲族的名称。
此后,“赫哲”,又叫“赫金”、“赫真”、“黑斤”、“黑吉”,这一族称是他称,是由方位名称演变而来的。
赫哲先属女真语,后演变为满语。
使用满语的满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对东方的人通称之为“赫哲斯勒”,汉译为“东方的人们”。
现在,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
我国境内共有4680人,同江市就占三分之一。
赫哲

街津口赫哲族村民尤玉发:‚地里的‘野兽’哇,这个忘了。我就我 自己,跟谁也不说,一个月也说不了一句……再过三年五年都找不着, 没有了。
刘岩与街津口赫哲族村民何某对话:‚一知半解的‛,‚不说,都是 汉语。‛
抚远县抓吉镇赫哲族村委会主任:‚46户,一百三四十人。我们这儿 现在没有说这个语言的……没有会的,都说汉语。
赫哲语
‚一个物种的消失,会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片动人的风 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则让我们永远告别一种美丽的 文化。 —— 戴庆厦‛
黑龙江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 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经受过太多的苦难。民国初 年,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大约1180余人,1945年抗日 战争结束时,锐减到460余人,到东北解放前夕, 仅剩 200余人,平均寿命只有
问:‚家里孩子怎么样?‛吴明新:‚不但不会说,听都不会听,啥 都不是。教他也不爱听,嘀哩咕噜的像日本人、朝鲜人。就这个屯子 来讲,小孩没有会说的。‛
原因
1. 赫哲族人口基数定的环境中 4. 由于国家政策,族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5. 汉语的强烈攻势
三十几岁,整个民族依然处在 原始氏族生活阶段。
赫哲语的产生和发展
‚今日赫哲语,实以本来赫哲语为主干,而加 入满洲语、蒙古语、古亚洲语及
一小部分汉语,另为一种混合语。‛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
赫哲语的消失
原同江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尤根深:‚四个孩子都不会。‛‚为 什么不教呢?‛‚没时间。今天教,明天就忘了。‛ 原佳木斯市滑雪队运动员吴明新(1937年生):‚我是赫哲人……父 母亲连汉语都不会说。现在(的人)都会说汉族话,赫哲语不会说了, 都反过来了。‛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