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演唱处理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的演唱处理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他们的民间文化非常丰富,其中民歌是赫哲族文化的精华之一。
赫哲族民歌是他们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乌苏里船歌》是赫哲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
它以其饱含深情的歌词和悠扬动听的旋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描绘的是赫哲族人民在长长的漫漫航程中的心情和感受。
歌曲的歌词简单而质朴,直击人心。
歌曲以诙谐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只会偷懒摸鱼的人,鼓励大家勤劳致富,自力更生。
歌曲的主旋律悠扬优美,富有节奏感和磅礴气势。
在演唱处理方面,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要保留民歌的特点。
赫哲族民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和乡土气息。
因此,在演唱处理时要尽量保留歌曲的特点和原貌,让歌曲更加原生态、朴素自然。
二、要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民歌,歌曲中蕴含着赫哲族人民的情感与梦想。
在演唱时需要注意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三、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力。
《乌苏里船歌》的旋律美妙动听,富有情感和表现力,演唱时需要注重在音乐上的表现力与沉浸感。
通过合理的声音控制与技巧运用,展现出歌曲内在的美感和情感。
四、要注意和声处理。
歌曲的和声对歌曲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至关重要,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进行和声处理。
在演唱处理中,要注意和声的音乐性和美感;和声要与主旋律相辅相成,不要匀称得过于单调。
五、要注重音乐与文本的协调。
在演唱时要注重音乐与文本的协调。
歌曲的歌词与旋律紧密结合,要确保音乐与文本的协调,使歌曲更具完整性和统一性。
六、要注意背景音乐选用。
在演唱处理中,需要注意背景音乐的选用,以凸显歌曲的气氛和情感。
要选择与歌曲相符合的背景音乐,不要与歌曲本身相冲突。
同时要注意背景音乐和主唱声音之间的平衡度。
总之,《乌苏里船歌》是一首优美动听的赫哲族民歌,演唱时要注意保留歌曲的特点,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的表现力,注意和声处理和歌曲文本与音乐的协调。
赫哲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赫哲 族有着 独具 特色 的 民俗 节 日、质 朴纯 真 的 民风 、源 远 流 长 的历 史 、丰 富 多 彩 的 民族 文化 资 源 ,这些 都展示着 赫哲族 独特 的魅 力和风采 。
1.赫哲族 传统文化 源远流 长 赫哲 族是 居于我 国北方 的少数 渔猎 民族 , 自先 秦时 代就 有 文字 记 载 为 “肃 慎 ”,到 隋唐 时称 “棘 耦 ”,其 悠久 的历 史底 蕴 使赫 哲 族创 造 出优 秀 的传 统 文化 。虽 然 赫 哲 族 的人 数 不 多 ,仅 有 5354人 , 但赫哲族的历史悠久。 《竹书纪年=》中记载: “虞 舜 二 十 五 年 息 慎 氏 来 朝 ,贡 弓矢 。 昔 武 王 克 商 ” “肃慎 氏贡桔 矢石 弩 ” “故铭 其 桔 日 ‘肃慎 氏之贡 矢 ’以分 大 姬 配虞 胡 公 ,而 封诸 陈 ” 【”,可 以看 出 ,在 古 代 赫 哲祖 先 肃 慎 与 周 王朝 的关 系非 同一 般 ,甚是 友 好 。现 今 “赫哲 ” 的统 称是 在 “赫 真 ” 的基 础 上变 音 而来 的 ,早 在公 元 1663年 5月 1日 于清康熙二年所见 ,在 《皇清职贡图》 中绘画与记 载 中又 见 “赫哲 ”一词 ,从此 以后 , “赫 哲 ”便 被 赫哲人广 为称呼 。 2.赫哲族 传统文 化丰 富多样 历史 上 的赫 哲人逐 水草 而居 ,在语 言文 字 、文
学 作 品 、宗教信 仰 、音 乐舞 蹈等方 面形 成 了与之相 辅 相成 、多姿 多彩 的 民族 文化 。赫 哲族 虽无 民族 文 字 ,但却 拥有本 民族 语言 ,被 誉为赫 哲族 英雄 史诗 的伊 玛堪 是赫 哲族 祖 祖 辈辈 口 口相 传 的 民族 故 事 、 民间传 说 ,或者将 自己看 到的人 或事 编成故 事 ,向 听众边 说边 唱 ,唱 中有说 ,说 中有 唱 ,这种方 式往 往 引人 人胜 ,令 听众 沉浸 于故事 的情景 之 中 ,使人 们 感受 到人性 的美 。其 中具 有代 表性 的文学作 品主 要 有 绞 徒莫 日根》 格 木莫 日根》 ((_弓尔 托莫 日根》 等 。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作者:董宸陈蕾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4期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生產劳动中创造出众多文化瑰宝,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最具代表性。
“伊玛堪”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反映出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在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伊玛堪”的性质出发,对其文化内涵展开研究,分析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跨文化伊玛堪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12-03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并且世界各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融合。
“伊玛堪”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赫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赫哲族发展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这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赫哲族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渔猎文化,“伊玛堪”这种流传近千年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解决赫哲族“伊玛堪”所面临的境遇,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赫哲族文化,甚至中国民族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伊玛堪的文化背景赫哲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著名的三江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业经济为主的民族。
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赫哲族才开始脱离氏族公社阶段。
赫哲族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占赫哲族总人口的80%以上。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由演唱者徒口叙述,没有乐器伴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没有自己的史志,所以可以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史鉴之一,伊玛堪是用口述史的方式传述着赫哲人的历史。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塔河县和漠河县等地。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赫哲族民歌: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他们祖先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
赫哲族民歌主要表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歌曲中往往夹杂着丰富的奇闻异事和传说故事。
赫哲族民歌通常由一人或多人合唱,节奏独特,歌曲抒情、悠扬。
常见的歌曲有《繁星》,《林海情思》,《秧歌之弦》等,它们是赫哲族人民心中最重要的旋律。
2.赫哲族舞蹈:赫哲族舞蹈是赫哲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舞蹈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赫哲族舞蹈通常是相关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如婚礼、农忙时节的集体劳动等,也是一种展示自然环境和部族生活风采的表演艺术。
赫哲族的舞蹈风格以活泼、舒展、大方为主,动作轻盈、优美,音乐和舞蹈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风景线。
3.赫哲族传统民居:赫哲族的传统民居是他们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赫哲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
赫哲族传统民居多为木板结构,以棕榈叶为屋顶覆盖面积大,具有较强的隔热保温和防止雨水侵入的功效。
赫哲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马蹄形或者“凉亭”式的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适宜生活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4.赫哲族民间工艺:赫哲族民间工艺是赫哲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编织、刺绣、木雕、研磨等传统手工艺。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源于赫哲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因此,这些手工艺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民族特色。
例如,赫哲族编织的羊毛围巾和手套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广大游客朋友的欢迎。
以上就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简要介绍,它们是赫哲族人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鄂伦春、赫哲、满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音乐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传统。
在这份综述中,我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和发展进行浅谈。
1. 语言特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以表达民族文化和情感。
鄂伦春族的歌曲通常以长调为主,表达出生活的艰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赫哲族的歌曲常常用篝火、石头等生活用具发出节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2. 节奏特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多样,既有独特的韵律感,又有强烈的节拍感。
满族的民间音乐以舞曲形式为主,结构规整,节奏明朗。
朝鲜族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常用手鼓、大锣、排鼓等乐器。
3. 曲调特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样,曲调独特。
满族的音乐以四分音阶和五分音阶为基础,通常表达出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朝鲜族的音乐曲调丰富多样,常用的音阶有五声、七声和模范音阶。
4. 乐器演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多使用传统乐器演奏,包括马头琴、二胡、笛子、锣鼓等。
马头琴是满族和鄂伦春族常用的乐器,能够发出悠扬的音色,有较强的表现力。
朝鲜族的音乐多使用箫、唢呐、板胡等传统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表现和传承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 融合创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与汉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的交流中,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风格和形式。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中加入了现代乐器,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
满族的音乐则融合了一些摇滚和流行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摇滚”风格。
2. 传统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相关的文化机构和团体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
举办音乐比赛、音乐展演等活动,记录和整理民间音乐的曲谱和歌谱,开设音乐班和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后继人才。
赫哲族音乐的转型与多元化发展

赫哲族音乐的转型与多元化发展作者:邢容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在民族文化不断繁荣的大背景下,赫哲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打开了新的局面,演唱境地由原始环境向社会化发展;音乐表演形式、技巧和曲调由原始单调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转型多元化在国家主流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赫哲族音乐由原始封闭、停滞、衰落变为传承发展,在歌曲创作、演唱境地、表演形式、演唱方法等方面不断转型,音乐的表现方式变得日益丰富,表演境地愈加宽阔。
赫哲族音乐由较为原始的单调状态向多元化发展。
一、赫哲族音乐演唱境地由原始环境向社会化发展(一)赫哲族音乐随着环境变化发展赫哲族音乐,从原始走向现代、走向世界,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发展环境有限。
赫哲族民歌产生于原始的偏僻环境中,几乎没有外来文化的渗透。
赫哲族人民居住地交通不便,与外界呈半隔绝状态,势必影响赫哲族民歌的流传和发展。
2.视野环境有限。
地理环境和渔猎生活决定了赫哲人目睹的多是天地、山水、树草和渔猎场,因此,很多民歌是对山水田园、渔猎生活的赞美,如《我的家乡多美好》等10余首歌都是唱“小环境”的。
3.演唱环境有限。
赫哲族音乐演唱环境多为家庭、部落之间,属自娱或相互倾诉的小环境。
“嫁令阔”多为妇女吟唱,或坐在油灯下缝针线、熟皮子的时候,或在山野采野菜、野果的时候。
①如男人进山时女人在家唱的“思恋调”“等阿哥”也是如此。
4.流传环境有限。
由于生活、生产方式落后,无文字,居住分散,日本侵略者摧残等原因,赫哲族民歌封闭在原始区域中,濒临灭绝。
随着新中国成立,赫哲族民歌也走出原始封闭环境,赫哲族人民视野变得开阔,民歌从个人、家庭、部落走出,流传领域得到扩展,情感的表达从个人走向群体,从小环境走进大环境。
从区域走向社会,是其发展转型的前提。
(二)赫哲族音乐随着人民心境变化发展赫哲族人唱歌是为了抒发内心情感;歌手唱的是心声、心情、心态、心境。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

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摘要】黑龙江四小民族包括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间音乐特点。
乌兰牧骑的音乐富于草原风情,节奏明快,充满激情;鄂伦春的音乐受自然环境影响,多以动植物为题材;赫哲的音乐风格受到游牧生活的影响,节奏单一而稳定;鄂温克的音乐则以吟唱和地方乐器为主要特点。
不同民族音乐之间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保护和传承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至关重要,而在当代社会,民间音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创新和传统相结合,保持民间音乐的魅力与活力。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鄂温克、保护与传承、当代社会、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包括汉族以外的四大少数民族,即乌兰牧骑、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
这四小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民间音乐更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多样,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乌兰牧骑的音乐中,常常能听到清澈而悠扬的牧歌,表达了草原人民的深情厚意;鄂伦春的音乐则常常带有浓厚的猎人气息,节奏明快而有力;赫哲音乐则饱含着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柔和而优美;而鄂温克的音乐则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朴实的情感。
这些民间音乐不仅展现了黑龙江四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传承着他们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将深入探讨这些民间音乐的特点、意义和发展前景。
2. 正文2.1 乌兰牧骑民间音乐特点【黑龙江四小民族民间音乐分析】乌兰牧骑民间音乐是黑龙江四小民族中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曲调优美动听:乌兰牧骑民间音乐以其曲调优美动听而著称,曲调多为悠扬、舒缓,具有独特的旋律美感,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摘要: 赫哲族音乐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半与赫哲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萨满音乐在赫哲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赫哲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萨满舞蹈及其乐器彰显着素朴的音乐文化艺术精髓,现在的萨满仪式已经不再是请神、送神,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关键词: 赫哲族; 萨满; 萨满乐器; 萨满音乐; 萨满舞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尔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处的岩壁上,刻画了萨满巫师手执萨满鼓( 温图文) 舞蹈的形象。
到了元代,萨满歌舞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步入巅峰时期。
至今这种使用神鼓表演萨满歌舞的带娱乐性质的祭祀活动,一直在赫哲族中盛行。
萨满作为千百年来被赫哲人所崇拜、笃信的一种原始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宰着赫哲人的思想。
当时当地政府为赫哲的所有萨满举行了一次集体萨满仪式———送神,意为将萨满自己身上所带的神灵送走,活动结束后烧掉了所有萨满的神衣。
之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直到 1990 年,应研究赫哲民族民间艺术的民族学者们的田野考察,以及中央电视台摄制相关主题的电视片的邀请,赫哲族几位萨满举行过几次萨满祭祀仪式。
在采访中关扣尼老人说: 现在的萨满仪式已经不再是请神、送神,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萨满音乐与传统民歌相似,很多萨满音乐直接来源于传统民歌,但二者之间仍存在不同之处。
传统民歌在调式和音阶上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但萨满音乐则是以“三声”、“四声”音阶为主,“五声”音阶的运用非常少见。
常以“re misol la”为主音。
同时受到萨满活动场合的神秘、庄严的氛围,萨满音乐逐渐变成一种吟诵式、呼号式或者是呢喃式的曲调,更加突出萨满仪式的神秘色彩。
萨满音乐只有在举行萨满祭祀活动时才能演唱,平常生活中是不允许演唱的。
1.赫哲族的萨满乐器1.1温图文温图文汉译“手鼓”,萨满跳神时手持的乐器。
温图文成扁圆形或者蛋卵形,宽边木框,蒙驼鹿皮或者狍子皮,它的直径在 50-60 公分,木框边多是用落叶松木制成,驼鹿皮面用四根干皮条固定在鼓框上,然后用一个直径大约 4、5 公分的铜圈或者铁圈把四根皮条连接起来,这一铜圈用作萨满持鼓跳神时的抓手,在木制的鼓框边缘,挂上几个铁环或者小铃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赫哲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赫哲族音乐文化,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赫哲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歌的传承也只是在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的,但是赫哲族音乐文化多的那些独特的魅力是永恒的。
我们要将它发扬和传承下去,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查到一份力量。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信仰萨满教。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赫哲人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其族称来源于赫哲人的自称“赫真”,意为“下游”、“东方”。
这与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密切关系。
1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
米或玉米小(米+查)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1)生食。
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
鱼干是把瘦鱼剔除骨头,把鱼肉割成条、块或刻成鱼披子晒干,储存起来,吃时用木棒捶软即可,兽肉也用此办法加工成肉干。
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
生鱼片,赫哲人叫“拉铺特克”,是把活鱼肉剔下来,横切成薄片,蘸醋、盐面和辣椒油吃;燎烧鱼片“达勒格切”,也把活鱼肉剔下来,横切成薄片,鱼肉片联在鱼皮上,然后从一端串上木签,在旺火上面燎烧成四、五成熟,再切成小段,蘸醋、盐面和辣椒油吃。
以上两种只是捕鱼的场地食用。
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它是把冻实的上等好鱼剥皮后削成很薄的片,鲟、鳇鱼则连其脆骨都横切成薄片,蘸醋、盐水、韭菜花酱、辣椒油混合汁吃。
2)熟食。
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
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
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赫哲族的典型食品有:1)拌菜生鱼。
赫哲人叫“他勒卡”,除经常食用外,每逢客至还是必备之菜,是饮酒中不可缺少的佳肴,有客不备此菜为不敬。
2)鱼松。
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他们世代依山傍水,飘泊流离,居无定所。
遇雨张革为屋,取名“撮罗子”,冬
季挖地窖子御寒。
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渔叉、钩具和弓箭、镖枪、猎犬,穿兽、鱼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酱、吃烧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鱼片)。
生活是辛苦的,但也乐在其中。
赫哲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对这种渔猎生活的描述和歌咏,如《乌苏里江水》、《我们家乡多美好》等。
2赫哲人的节日习俗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
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产妇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
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
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绝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3音乐特点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等。
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
“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
4赫哲族音乐的种类
(1)伊玛堪。
是深受赫哲族喜爱的演唱形式,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也有旌善惩恶的社会性题材。
演唱形式是1人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曲调多属自由体,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
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
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2)嫁令阔。
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
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3)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
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4)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劳,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在他们特有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
多彩的精神文化,赫哲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就是其中瑰丽的一篇。
但凡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主要曲调有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
“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赫哲族音乐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达斡尔族音乐文化,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重
大的变化,但是赫哲族音乐文化多的那些独特的魅力是永恒的,我们要将它发扬和传承下去,为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张永全(1978—),男,硕士,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