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京剧第一集《定军山·溯源》解说词

合集下载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323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在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诸多形式的电视节目百花争艳。

从《舌尖上中国》红遍中国后,电视纪录片渐渐成为大众街头小巷热议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也渐渐培养了一群忠实的受众。

与此同时,广大编创人员则以一种审美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不断推出具有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如纪录片《京剧》。

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表明,我国纪录片的水准已日趋成熟。

一、定义界定(一)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指口头上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解说词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电视影像相结合,还可以烘托意境、渲染气氛,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节目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类型来给解说词一个准确定位。

以下,我主要从电视纪录片特点,来详细说明电视解说词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京剧》在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定军山唱词[最新]

定军山唱词[最新]

定军山唱词(西皮二六)师爷说话言太差,不由黄忠怒气发。

一十三岁习弓马,威名镇守在长沙。

自从归顺了皇叔爷的驾,匹马单刀我取过了巫峡。

斩关夺寨功劳大,军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

亦非是黄忠夸大话。

(快板)铁胎宝弓手中拿,满满搭上朱红扣,帐下儿郎个个夸。

二次忙用这两膀的力,人有精神力又加。

三次开弓秋月样,(散板)再与师爷把话答。

[西皮流水]夏侯渊武艺果然好,可算将中一英豪。

将身且坐莲花宝,[西皮摇板]营外因何闹吵吵。

(白)且住,老夫正在营中无计可施,夏侯渊这封书信来的是刚刚的凑巧。

明日午时三刻与老夫走马换将。

那时间先叫他放出我国陈式,然后再放他侄男夏侯尚。

老夫习就百步穿杨,将他侄男射死,那夏侯渊必不甘休。

那时老夫杀一阵败一阵,杀一阵败一阵,败至在旷野荒郊,习关公拖刀之计将他斩下马来。

夏侯渊我的儿,你不来便罢,你若来时,中老夫拖刀之计也![西皮流水]这一封书信来的巧,助我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锋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退后项上吃一刀。

就此与爷我归营号,[西皮散板]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

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百年京剧——定军山烂文一篇,大家随便看看吧。

百年京剧——定军山 1905年的一天,琉璃厂丰泰照相馆附近的一个广场上,老远就能看见临时支着一块白布,有些人在拍照。

一位老艺人,扎着一身黄靠,手拿一把金刀,耍了一个《定军山》里的大刀花下场。

旁边站着不多的几个人。

有个大块头,在一旁忙着照料一切。

仅仅几分钟,就拍完一小卷胶片…… 也许当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举动在中国的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印记,这却是中国电影的滥觞一笔。

央视《京剧》纪录片引争议 专家:犯常识性错误

央视《京剧》纪录片引争议 专家:犯常识性错误

央视《京剧》纪录片引争议专家:犯常识性错误2013年06月07日 10:55 来源:南方都市报参与互动(3)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8集纪录片《京剧》,自6月3日起每晚2 2:4 0在中央一套播出。

《京剧》筹备与摄制历时两年,意在填补京剧发展史纪录片空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向观众普及京剧常识,这是在《舌尖上的中国》后央视的又一纪录片重点作品。

虽然播出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上诚意推荐,但节目播出后却引起京剧迷、昆曲迷双方的不满,京剧迷称《京剧》并未提供“正确的京剧常识”,片中充斥大量错漏,虽画面唯美制作精良,但形式大于内容,还有剧迷自发组织拍摄京剧纪录片,以正视听;昆剧迷斥责《京剧》有刻意贬低昆曲、拔高京剧之嫌。

昨日,南都记者致电中国戏曲学院戏研所特约研究员柴俊为以及戏曲曲艺资深策划人谢半仙,他们对央视制作《京剧》的投入度上给予肯定,但仍旧对制作团队京剧常识不够、不加辨别乱用采访素材制作纪录片的行为表示失望。

(麻乐)专家评剧A常识错误,形式大于内容《京剧》普及京剧常识目的虽好,但其常识的“真假”却令京剧迷怀疑。

京剧研究员柴俊为举例,在第3集《借东风·传承》中,节目讲述京剧的传承,却只讲科班(及改良科班戏校),而京剧教育传承的三条道路———科班、私寓、个人授徒,对京剧发展都有贡献,亦各有成就。

然而节目中只提科班,严重偏颇,“不是昧于历史,就是故意割裂历史”。

据《京剧》片里内容,梅兰芳参加了喜连成闯关东演出,并且在闯关东的演出中走红,这在柴俊为看来更是闻所未闻,“这与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记述风马牛不相及”。

《京剧》导演蒋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京剧》中所有的文案都交给京剧方面的专家看过和讨论过,整个过程十分严谨。

但京剧研究员柴俊为认为,虽然制作团队强调节目由专家把关,但这并不能成为掩盖《京剧》常识错误的理由,也凸显了制作团队辨别京剧史料的能力之差,“任何材料拿过来不加辨别就用,那还要研究干什么”。

对京剧《定军山》的认识

对京剧《定军山》的认识
出戏 。起 初根 本 不 了解这 出 戏 , 但 是
学 完这 出 戏 后 , 我深有感触 , 也 从 这 出 戏里 学
后 一 类就 是 张 邰和 夏 侯 渊 。这 两 员 大 将 都 是 魏 国 的猛 将 , 但都逞一时之勇 , 败 给 黄 忠 和 严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如 目中天 的 音 乐剧 的一 些经
艺坛 剧 影 月 报
对京剧 《 定军山 》 的认识
● 汪 轩瑞
京剧《 定 军 山》 是 一出 流传 较广 的传 统 戏 。 它取材 于 古典 名著 《 三 国演 义 》 中 第七 十 回“ 猛 张 飞智 取 瓦 口隘 , 老 黄 忠计 夺 天 荡 山 ” 和 第 七 十一 回“ 占对 山黄 忠 逸 代 劳 , 据 汉水 赵 云寡 胜 众” 的 故事 编 写 的 , 剧名“ 取 东川 1 ” , 又名“ 一 战 成功” 。 故事 描 写了曹 操攻打 西 蜀重镇 葭萌 关 ,
需注 意 的 地方 ? 移植 了 西 方歌 剧 、 歌 舞 剧 写法
的 中 国戏 曲 ,是否 算 作 一 种 对祖 国 文化 瑰 宝 的传 承 ? 这 需要 我们 进 一 步在 理 论 与 实践 中
验 和 形 式 ,取得 了不 错 的 观 剧 表演 效 果 。那
么, 以昆曲 、 京 剧为代表 的中国戏曲 , 在 借 鉴
双 方 特 色 进行 移 植 的过 程 中 ,我 们 有 什 么 亟
得 出真 知 , 进 一 步 向前 不断 探 索 。
5 3
I 剧影月报 艺坛
颜。 其 原 因都 是太 轻 敌 , 以 为黄 忠 、 严 颜 年 岁 已大 , 凭力气肯定不是他们 的对手 , 低 估 了 老将 的实 力 , 他 们 哪 知道 黄 忠 善用 计 谋 致 使 他们 败 的败 、 死 的死 。 以 上人物 的性 格差 别就 是 力量 与 智慧 的 差别 。 并 不是仅 仅 有身体 、 有力量 、 有胆 量 , 就 能决 定 一件事 的成 与败 。只有 通 过周 密 的计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电视解说词就是将电视画面的内容用文字加以诠释和阐释,它是电视屏幕上用有声语言并作用于受众听觉的重要语言形态。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提升电视纪录片思想性与艺术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界定的基础上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纵观近年来的电视屏幕,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百花竞放。

自从《舌尖上中国》在中国热播以来,电视纪录片逐渐成了大众街头小巷中讨论的热门话题。

电视纪录片还逐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忠实观众。

同时,大多数编创人员又用审美的眼光、理性的眼光来观照人生,源源不断地推出有思想品格、有审美价值、像纪录片《京剧》等。

这些精品在受到人们喜爱与赞誉的同时,也已走向世界、获得殊荣、产生重大反响。

说明我们纪录片的标准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一、定义(1)电视纪录片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指纪录型电视专题报道节目,即利用电子采录设备与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新闻题材进行较为系统、完整纪实报道的节目。

它利用新闻镜头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对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进行客观地回应,注重表现完整的生活原生形态,拒绝虚构与充当的新闻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中解说词约定俗成地称呼电视节目的某些有声语言因素,指代口头的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作为电视语言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起着创作手段与表现因素的作用。

电视解说词充分发挥了有声语言特有的优点。

与电视其它表现手段相搭配共同来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是节目创作者表达创作意图和帮助受众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主要手段。

解说词能够直接作用于人对于电视节目的感知,结合电视影像,又能烘托意境,渲染氛围,在电视声音当中占据着最为重要和有特色的地位。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之特色等解说词做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在各种节目形式中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创作时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类型对解说词进行准确的定位。

下面,笔者主要就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对电视解说词的特征进行具体的阐述。

京剧广告语

京剧广告语

京剧广告语篇一:京剧广告之我见京剧广告之我见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由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成为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现代京剧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意蕴深重,但是看的人群偏向中老年,虽然是这样但是并不妨碍年轻人对于京剧的认可。

因此,京剧成为中华民族元素的一个代表。

广告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依赖于文化,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

反作用于经济,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又能够继承发扬中华的传统优良文化。

现代广告中,京剧中精细勾勒的脸谱,妆容艳丽或清淡的角色,华美讲究的服饰,富有韵味的念、唱、做、打,不同的扮相也在广告中频频出现。

创意和京剧元素的结合往往会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例如“百年润发”的创意将时空的变换、浪漫的爱情、温馨的家庭生活加上一点点的惆怅、淡淡的惊喜、优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而线索就是洗发这个主题产品,一系列完美的创意让人赞叹、回味无穷,受众不但记住了品牌还对这个产品顿生好感,起到了多种宣传效果。

百年润发的创意是新颖独到的,他别具匠心地赋予了“百年润发”中华民族文化下的美好联想,广告中铿锵的锣鼓、委婉的京胡,使京剧、二胡等国粹大放异彩,借古抒情,古老的形式现代化,这是大胆创新,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由于京剧带有浓重的民族气息,所以成为外国产品打入中国市场的一个良好的契机,京剧元素的运用更能够得到中国人的认可。

就如宝马广告中京剧在平面、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能够让消费者认识到宝马适合中国,同时也如一件艺术品般地呈现。

另外,很多产品都将创意与京剧结合,也达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但是,我们在观赏到富有京剧元素的创意广告时也会发现很多问题。

就如百事可乐最新推出的《百事可乐京剧篇》,京剧中的人物在里面完全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感,或许百事可乐说不过想借京剧的噱头来说明传统也能新潮,但是却没有更好的挖掘其内在含义。

广东省的形象宣传片也是如此,借用京剧中的角色来说明广东省的优点。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

京剧《定军山》观后感引言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以其独特的演唱、表演和舞蹈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作为一位对京剧充满好奇和兴趣的观众,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京剧表演,题为《定军山》。

这场表演深深地震撼了我,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湛的表演技艺京剧《定军山》展示了京剧艺术家的技艺和专注力的高度结合。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体力训练无疑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通过舞台上的高度编排和精细的动作,将观众带入真实而悲壮的战争场景中,深深触动了我的情感。

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京剧表演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定军山》采用了蓝色和灰色的背景,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舞台上,各种精心设计的道具,如兵器、战壕和装备,使整个表演更加逼真和生动。

这些场景和道具的设计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亲身参与了战争的征程。

生动的人物刻画京剧《定军山》中各个角色的扮演者通过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嗓音特点,生动地展现了角色们的性格和情感。

从主角到配角,每个演员都扮演得栩栩如生,他们精心刻画的表情、动作以及声音,使每个角色都显得鲜活而真实。

尤其是主角李信的扮演者,通过他高亢的嗓音和戏剧性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坚定和勇气,也让我深入理解了战争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挣扎。

弘扬传统文化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定军山》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传承。

这部作品通过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战争的英勇壮丽和英雄主义精神。

表演中的京剧唱腔、身段和脸谱等传统元素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戏曲的独特之处。

这场表演不仅仅是一场文艺表演,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对个人的影响与启示作为观众,京剧《定军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所展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希望的力量。

它启发我要勇于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

同时,这场表演还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让我更加自豪地成为一位中国人。

打开了——扇厚重的“京剧历史之门”

打开了——扇厚重的“京剧历史之门”

打开了——扇厚重的“京剧历史之门”作者:钮骠来源:《文化交流》2013年第09期前不久,央视播出了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向广大观众展现和解读京剧艺术。

我作为一个从1948年开始学演京剧、至今已有65年的京剧人,当然倍加关注,殷切期待。

认真地看了首播之后,心情是欣喜的。

喜的是,央视以京剧为表现对象,精心拍摄出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这种做法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并且将这宗国粹艺术向世界推介,其意义重大。

中国在经济上已然腾飞,成为强国,在文化上也亟待彰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我以为,京剧是中华文化极具代表性的重要内容,“走出去”当会增我华光。

纪录片《京剧》的推出,如评论所言,“从历史印记、时代视角、国际眼光、文化观照的层面,填补了对京剧的发展脉络、生态环境、审美特征、价值取向进行全景式记录和评判的空白”,怎能不让人欣喜称好呢?全片分为《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借东风·传承》《大登殿·绽放》《生死恨·抗争》《凤还巢·坤伶》《荒山泪·江湖》和《群英会·新生》,以8部京剧经典剧目凝练成8个主题,探寻京剧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诠释其恢弘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影像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张力凝结在细微之处,为广大电视观众打开了一扇厚重的“京剧历史之门”。

著名京剧演员袁慧琴表示,《京剧》基于史实进行人性的挖掘,给观众非常大的心灵冲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播出后的各种反应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观众,都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而言,这部纪录片为京剧的传播和普及做了一件好事。

《京剧》播出后引发了众多观众的热议甚至批评,这非常之好!说明还有那么多的人对京剧特别关注。

一些戏曲评论家对此客观地指出:“京剧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这是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起到了效果,如果是10年前、20年前播放这样的纪录片,观众可能就换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集定军山·溯源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名字:京剧。

京剧是国粹,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共识。

然而,当“国粹”写入“遗产”,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无从回答。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城市真正离去。

站在北京城南的永定门向北望去,仿佛可以看到天边。

200年前,从南方来的徽班也许就是从这里,陆续走进北京城,开始了他们的辉煌之旅。

就是这样一座宽广的城市,为百年来众多京剧艺人的粉墨登场,提供了最坚实的舞台。

在老北京的传说里,京剧是从茶楼到戏园子几代中国人一脉相承欲罢不能的疯狂沉醉与痴迷,忘我的追捧、山呼的喝彩,在那些有情和无情岁月里,京剧之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既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

在好奇的外国人眼里,京剧也许首先是一个神秘而优美的梦境。

仅仅八十年前,当来自中国的国色天香在太平洋彼岸的纽约百老汇舞台首次绽放,一位著名美国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在《纽约世界报》撰文对京剧做了这样的形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及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

大多的西方人认为:京剧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八十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把中国京剧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中。

历史远去的背影,至今都折射出京剧复杂的身形。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

果真如此,这古老的身体叙事,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身段,为我们唤醒的或许不应仅是关于一方舞台的浮华记忆。

位于北京南城的“中国戏曲学院”,是我国培养京剧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

教学楼的陈列室里,至今珍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件清代宫廷赏赐的京剧戏服,它最初的主人就是这所学校的第二任校长:王瑶卿。

一百多年前的王瑶卿,是京剧舞台上的要角儿,穿梭出入于重重宫门的紫禁城,立于这个富丽堂皇而又戒备森严的宫廷舞台,为一个行将死去的王朝载歌载舞。

王瑶卿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

京剧百年,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粉墨登场的艺人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得意或失落。

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正是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王朝的跨越世纪的欢娱,也成就了京剧自身的灿烂与辉煌。

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当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

我们的讲述,就从这个早已陨落的王朝开始。

1790年9月,是大清国当朝皇帝乾隆的八十寿典,各地戏班照例纷纷进京贺寿。

史料记载,当年的北京城从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一带方圆几十里内,“每数十步间一戏台”,所谓“后部未歇,前部已迎”,盛大繁忙的景象,使古老的京城俨然成为一个偌大的戏园。

中国历朝历代,唱戏大概是最寻常不过的喜庆方式。

据说世界戏剧史上存在着三种最古老的戏剧文化: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

希腊的悲喜剧如今仅剩舞台遗迹,印度梵剧也早已中断失传,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也无法再现。

唯有中国传统戏曲,伴随着大小庆典,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演到了今天。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中国的皇帝自然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

当年从紫禁城一直摆到颐和园的戏台,乾隆皇帝路过时,演员和观众都匍匐在地,乾隆肯定是没有机会看上戏,而这些戏台的存在就是为了与民同乐,因为在众多的演出队伍中,有皇帝喜爱的戏班。

进京贺寿的各地方戏班中,来自扬州的徽班“三庆班”当属风头最劲的一个。

领衔三庆班的是个叫高朗亭的青年男子,据说舞台上的他男扮女装,“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既然有这样的评价,自然赚取了京城百姓最多的追捧。

三庆班由一位名叫江春的扬州盐商组建。

乾隆时期的扬州,其经济地位大概形同今日上海。

便捷的漕运与盐业专营,催生了这里一个数量可观、富可敌国的徽籍盐商群体。

而蓄养家里的戏班、角色斗艺,则是当时扬州盐商的普遍风气。

当时中国主要的声腔,有京腔、秦腔、徽调、昆腔、二黄调、罗罗腔,这样一些主要的声腔都聚集在扬州这个小小的城市里面,操着各地口音的地方腔调,飘荡在扬州的大街小巷,这种声腔的繁华可能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据清代野史记载,乾隆皇帝游扬州瘦西湖时,朝四面一看,感慨道:这里很像京城中的北海,可惜差一座白塔。

当时接待皇帝的盐商听到后,赶忙依据京城白塔的形状,连夜建造。

第二天,乾隆再游瘦西湖,忽然见到一座白塔巍然矗立在眼前,大为震惊。

当得知扬州盐商连夜建塔之事,乾隆爷感叹道:盐商之财力伟哉!一夜造白塔的盐商,相传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春。

进京献礼结束后,一炮而红的三庆班搬进了位于北京城南的韩家潭胡同,从此索性扎根北京,演出求生。

此后几年内,扬州徽班进京的势头有增无减,到了清嘉庆年间,其中的“三庆”、“四喜”、“和春”和“春台”四大徽班声名鹊起。

多年以后徽班进京也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最初源头。

18世纪末期的中国戏曲舞台,居于正统地位的还是昆曲。

对徽调、秦腔之类的地方戏曲,有地位身份的人起码在公开场合是不屑一顾的。

作为朝廷正乐,到这个时候昆曲已经在舞台上演出了四百多年,管弦悠扬,吴音呢喃,属于百戏之师的这份典雅和高贵到底对王侯将相和文人雅士是否还有一如既往的吸引力,人们是否对这份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美开始产生审美疲劳?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个人言言殊的话题。

在市井舞台,昆曲的这份疲软早已展现。

史书记载,徽班进京前,京城百姓即已“闻昆曲轰然而散”,随着市井演出的活络,底层趣味的转换已成现实,以“四大徽班”为代表的徽调“二簧”腔与秦腔、京腔等地方声腔在演出实践中不断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到19世纪40年代,一种融会了徽调、秦腔和京腔汉调等地方戏曲形式的崭新剧种“皮簧”,终于初步发育成型。

到19世纪40年代,一种融合了徽调、汉调、昆曲、秦腔、京高腔,并吸收各种民间俗曲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

今天的北京南长街南口,两百年前为宫廷音乐管理机构--南府,道光七年,南府易名升平署,新生的升平署照例主持宫廷演出,却额外增加了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或充作教习宫内太监演戏的新鲜职能。

与宫里太医的内廷供奉名称不同的是,这些社会地位低下的艺人被宫里唤作民籍教习。

作为一项来自官方的荣誉,这个头衔自然对戏曲艺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咸丰年间的一个夏天,皇家园林的戏台,迎来了一位演唱皮簧的“民籍教习”,他就是日后被称为“京剧鼻祖”的程长庚。

程长庚是三庆班的第四任班主,与所有前辈班主相比,程长庚粗通文墨,是梨园行中凤毛麟角的文化人。

作为一名德行高尚的班主,程长庚对于戏曲之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怀有一份常人不及的敏感和关切。

地方戏生于乡野,演于民间,愉悦心灵的同时,自古就凝聚着底层社会的道德伦理与价值取向。

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是传统戏曲千年不变的母题,然而正是这些戏文演绎的儿女情长或家国关怀,寄托了他们对正邪忠奸或善恶美丑的集体判断,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泥土气息和教化职能。

晚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对戏曲固有的这种诫喻教化之功,运用得十分在行。

生性多疑的慈禧惟恐臣下蒙蔽、内藏权奸,于是常常邀请大臣们看上一出《下河东》,每当演至戏中角色奸臣欧阳方竟然君前拔剑,总要当即传令把演奸臣的艺人按倒在台上,重重打上四十大板。

台上是演员声泪俱下的苦苦哀求,台下是看戏大臣的一脸尴尬,经国之道便在戏里戏外、台上台下不言而喻的微妙中尽得告白。

19世纪50年代,清帝国的大门已随鸦片战争的失败轰然开启,古老的神州大地开始了千年未有的艰难转型。

王朝政治的昏聩腐朽与戏台上下的沉湎萎靡,促使程长庚开始将思考的目光转向舞台剧目的革新。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长庚与一位常来“听蹭戏”、名为卢胜奎的进京赶考的学子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劝说卢胜奎放弃科举,转而“下海”入了梨园。

以儒生的身份屈就梨园,卢胜奎大概是京剧史较早的。

在倡优并列的封建专制社会,今天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位来自江西的官宦子弟需要跨越如何艰难的内心挣扎,总之卢胜奎的加入注定将使京剧在通往艺术神殿的漫漫长路上,很快跨越尤为关键的一级台阶。

史料记载,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大约始于宋元时期,其剧目、剧本至今尚存40余种。

这是山西定襄县宏道镇的大马社火,表演形式类似于广场哑剧,演员都是当地农民,他们勾画脸谱、披铠甲、扎靠旗、手持刀枪,演出的剧目是《官渡大战》、《定军山》等三国故事,在这个表演形式中没有唱念,只有做打,相传最初的大马社火始于明朝初年,当地人用社火的形式强身健体以抗外敌,演着演着就有了刘备、诸葛亮、关云长、黄忠这样的人物,可见民间百姓对三国中英雄人物的推崇。

而程长庚和卢胜奎为了一改京都舞台的颓靡之势,合作成就了这部涵盖了三十六本的京戏长篇大轴:《三国志》的问世。

“三国”戏的演出一时成为京城舞台旷日持久的风潮,而正是在这股热潮的吹送下,京剧终于在150年前开始展现出质朴的泥土气息之外从未有过的清新刚健和风雅底色,确保它一举挣脱世俗成见中的下里巴人、卑微低下的身份规约,大大方方的迈上了宫廷演出的大舞台。

中国戏曲源自乡野,其原始声腔普遍具有高喉大嗓的特点,正因如此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至今还把“唱秦腔”习称为“吼秦腔”。

在各自的进化途中,地方戏曲共有的这一质朴胎记,并没有随时代变迁而消失,乡村露野、搭台唱戏,台上的人不吼着唱,台下的人是不会答应的。

作为融合徽、汉、秦等地方声腔的皮簧演唱当然也有这一特点。

古老的成见,到一位名叫谭鑫培的京剧老生红遍京城时,总算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19世纪50年代末,经年持续的太平天国起义已使大清帝国元气大伤,富足殷实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兵燹战火中沦为人间地狱,昔日的东南形胜之地扬州早已冷月无声、一派萧瑟,北上逃难谋生的艺人不绝如缕。

战争的劫难将一个年方10岁的孩子送上了京剧的舞台,1857年,跟随父亲唱湖北地方戏汉剧的谭鑫培流浪到了京城,33年后的1890年7月,谭鑫培以皇家演员的身份首度登临宫廷舞台,一出京剧传统戏《卖马》过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的慈禧懿旨单独召见谭鑫培,林林总总的赏赐当中,竟有一套四品官服,这时的谭鑫培正是京剧老生行的黄金年龄。

有人说,属于谭鑫培个人的重赏,同时也不啻为京剧“国剧”地位的一次正式加冕,因为从此以后,中国戏曲史上花部乱弹与昆曲间的所谓百年“花雅之争”,终于到谭鑫培这里划上了一个令人悲喜交集的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