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央视纪录片京剧第一集《定军山·溯源》解说词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323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在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诸多形式的电视节目百花争艳。
从《舌尖上中国》红遍中国后,电视纪录片渐渐成为大众街头小巷热议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也渐渐培养了一群忠实的受众。
与此同时,广大编创人员则以一种审美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不断推出具有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如纪录片《京剧》。
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表明,我国纪录片的水准已日趋成熟。
一、定义界定(一)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指口头上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解说词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电视影像相结合,还可以烘托意境、渲染气氛,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节目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类型来给解说词一个准确定位。
以下,我主要从电视纪录片特点,来详细说明电视解说词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京剧》在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京剧解说词

京剧解说词《京剧解说词》“哇,电视上在演京剧呢!”我兴奋地喊着。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我和爸爸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突然,画面切换到了京剧表演,那五彩斑斓的戏服、精致的妆容和独特的唱腔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这京剧有啥好看的呀,慢悠悠的。
”爸爸嘟囔着。
“哎呀,你不懂,京剧可是咱们国家的瑰宝呢!”妈妈反驳道。
我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一招一式都那么有韵味。
“妈妈,他们脸上为什么要画得那么奇怪呀?”我好奇地问。
“傻孩子,那叫脸谱,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呢。
你看那个红色脸谱的,一般就是很忠义的人。
”妈妈耐心地解释着。
这时,电视里的演员唱了起来,那声音高亢嘹亮,仿佛要穿透房顶。
“哇,这声音也太厉害了吧!”我惊叹道。
“这就是京剧的唱腔呀,很有特色的。
”妈妈笑着说。
我越看越入迷,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京剧盛行的年代。
我想象着自己也穿着漂亮的戏服,在舞台上尽情表演。
京剧,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它的故事丰富多彩,就像那绚丽多彩的脸谱一样。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它不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精彩画册吗?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
那些演员们用他们的技艺和汗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
所以呀,大家都来看看京剧吧,来感受这独特的魅力,来体验这别样的精彩!。
京剧定军山简介

京剧定军山简介
《定军山》,也称《一战成功》,是京剧传统剧目,讲述:三国时魏蜀交战,曹操派大将张_攻打葭萌关,被蜀汉老将军黄忠、严颜打败。
张_逃到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准备共同对抗蜀军。
诸葛亮为增加黄忠取胜的信心,假意说黄忠年纪太大,打不过夏侯渊,准备换人出战。
黄忠听了很是生气,称自己年龄虽大但力气不减当年,并立下军令状,发誓十日内攻下定军山。
诸葛亮见激将法成功,便欣然同意黄忠出战。
两军交战中,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而黄忠也生擒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
黄忠又施展拖刀计,斩杀夏侯渊,夺取了定军山。
京剧《定军山》主持词

京剧《定军山》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一场特别的演出——京剧《定军山》。
这部经典剧目不仅是我国京剧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定军山之战,英勇壮烈,家喻户晓。
而京剧《定军山》正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再现了蜀汉老将黄忠智取定军山的英勇事迹。
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您将亲眼见证黄忠的豪情壮志,感受那份坚毅与担当。
同时,您也将领略到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品味那韵味十足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感受《定军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现在,请欣赏京剧《定军山》!。
京剧的程式之美《定军山》课件

京剧剧目
《定军山》
1.三国时期,蜀国 有个英勇善战的老 将军叫黄忠,他最 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2.蜀国要攻打定军山, 诸葛亮故意说他年老体 弱,黄忠听后非常生气, 马上主动请战。
3.黄忠趁双方交换俘 虏的时候,射死了敌 方俘虏,并假装失败 逃走。
4.敌方主将果然领 兵追击。追了很久, 士兵们都又饥又渴, 夏侯渊下令原地休 整。
再见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
பைடு நூலகம்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违令项上吃一刀。
三军与爷归营号
总结
剧中人物
诸葛亮 生行
黄忠
夏侯渊 净行
京剧的固定招式
京剧《定军山》中,在长期的演出过程 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模式,蕴含了程式之美。
5.黄忠见状,立即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
剧中人物
诸葛亮 生行
黄忠
夏侯渊 净行
京剧的固定招式
京剧《定军山》中,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 形成了固定的表演模式,蕴含了程式之美。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违令项上吃一刀。 三军与爷归营号.
定军山唱词[精彩]
![定军山唱词[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5b3fc4a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f.png)
定军山唱词(西皮二六)师爷说话言太差,不由黄忠怒气发。
一十三岁习弓马,威名镇守在长沙。
自从归顺了皇叔爷的驾,匹马单刀我取过了巫峡。
斩关夺寨功劳大,军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
亦非是黄忠夸大话。
(快板)铁胎宝弓手中拿,满满搭上朱红扣,帐下儿郎个个夸。
二次忙用这两膀的力,人有精神力又加。
三次开弓秋月样,(散板)再与师爷把话答。
[西皮流水]夏侯渊武艺果然好,可算将中一英豪。
将身且坐莲花宝,[西皮摇板]营外因何闹吵吵。
(白)且住,老夫正在营中无计可施,夏侯渊这封书信来的是刚刚的凑巧。
明日午时三刻与老夫走马换将。
那时间先叫他放出我国陈式,然后再放他侄男夏侯尚。
老夫习就百步穿杨,将他侄男射死,那夏侯渊必不甘休。
那时老夫杀一阵败一阵,杀一阵败一阵,败至在旷野荒郊,习关公拖刀之计将他斩下马来。
夏侯渊我的儿,你不来便罢,你若来时,中老夫拖刀之计也![西皮流水]这一封书信来的巧,助我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锋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退后项上吃一刀。
就此与爷我归营号,[西皮散板]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
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百年京剧——定军山烂文一篇,大家随便看看吧。
百年京剧——定军山 1905年的一天,琉璃厂丰泰照相馆附近的一个广场上,老远就能看见临时支着一块白布,有些人在拍照。
一位老艺人,扎着一身黄靠,手拿一把金刀,耍了一个《定军山》里的大刀花下场。
旁边站着不多的几个人。
有个大块头,在一旁忙着照料一切。
仅仅几分钟,就拍完一小卷胶片…… 也许当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举动在中国的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印记,这却是中国电影的滥觞一笔。
讲好“中国故事”的非遗纪录片——以传播学视角浅析电视纪录片《京剧》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10理论研讨129讲好“中国故事”的非遗纪录片——以传播学视角浅析电视纪录片《京剧》◆刘文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是以影像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传承体系、指涉实物、记忆空间及其文化意蕴的作品。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以结构符号学探析纪录片《京剧》的剧本空间和技术支架,以“非遗”京剧作为表现主体和审美对象,对镜头、声音、语言、字幕进行精妙地调度,将逐个影像画面变为京剧历史的切片,向受众展示出国粹吸收与融合、传承与创新民族戏曲元素的漫长进程,彰显出艺术的强烈感染力与温情的人文关怀。
2010年,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从而拉开了她站在世界的舞台中央讲述中国故事的序幕。
2013年,《京剧》在央视上映,成功地将影像表达和京剧艺术完美融合,实现了国际化的传播和创新化的呈现。
首集《定军山·溯源》以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的终结为叙事线索之始,到最后一集《群英会·新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重返舞台。
本纪录片创作团队的视点则超越媒介本身,巧妙引用京剧文化发展史中名角伶人们的故事来讲述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串联起京剧波浪式前进、曲折式上升的历史进程,融汇东方古典美学理念,展现了国粹的传承、发展与嬗变,犹如一面“折射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变化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深层羁绊与紧密联系。
一、文化空间的构筑在选择这部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上,主创团队带着中国人特有的京剧情怀,记录下180余名社会学者,包括京剧名家、专家学者和已逝京剧大师们后人的口述资料,并结合相关史料,以虚拟影像再现经典场景,以视觉艺术致敬国粹京剧。
这部纪录片以时间为序列,记录着国粹京剧的百年发展。
两百年前,自南方远道而来的徽班从京城城南逐步走上绚丽的戏曲舞台,从茶楼到梨园,便开启了京剧的辉煌之旅。
镜头上摇,作业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学府的中国戏曲学院与重重宫门的紫禁城的画面迤逦而来。
定军山(上)

文/高佳鑫图/李支昌时间:1937年地点:北平某胡同人物:周童升、周百岁定军山(上)【画外音:北平沦陷,爱国青年周百岁想要加入军队,可他的父亲京剧艺人周童升不愿让儿子冒险。
】第一幕:四合院里,周童升听着谭派老生戏《定军山》。
周童升:别晃悠了,来,给爹搭把手。
周百岁:这是什么?(周百岁把桌上的白旗拿起来,问周童升。
)周童升:把它挂门上!周百岁:谁爱挂谁挂,反正我不挂。
日本人要敢进咱这胡同,我叫他们知道我的厉害!周童升:不要命了?回屋睡觉去!(周童升把旗挂在门上。
远处响起坦克的声音。
)10周百岁:爹,你听!周童升:日本人的坦克。
周百岁:爹,我得走!周童升:走?周百岁:我不能再待在这儿了。
周童升:上哪儿去?周百岁: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这膏药旗底下活着!周童升:(生气地)满大街的日本兵个个端着枪,你到处乱跑,11一颗枪子过来,你就永远见不着爹了!(边说边倒水喝)周百岁:我要出城当兵!(看着爹)周童升:什么?当兵!(压低声音)你简直是胡闹!周百岁:爹,这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老躲着也不是个办法啊!周童升:你出城就是送死!周百岁:整个北平都是日本人的了!爹,你看看,路上跑的都是日本人的车,天上飞的也是日本人的飞机,再这样忍下去国就亡了!周童升:(冷着脸)国亡了也用不着你救!日本人折腾不了几天,过好咱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周百岁:爹!日本人都骑到咱头上了!(着急地)周童升:你就跟爹学戏,在家老老实实地练功!(捂着胸口)周百岁:(上前扶着)爹,昨天夜里,我看见一个人在门口的槐树下站着,看着不像附近的邻居,我凑过去想看看到底是谁。
他说他姓杨,是个排长。
撤退的时候迟了一步,没能退出去。
过几天要找个机会出城去,爹,我想同他一路走。
(周百岁回过身,看着周童升泛红的眼圈。
)周童升:百岁,你不是答应过要跟爹学戏吗?爹把会的都教给12你,你好好在家跟爹学戏不行吗?(哀求地)周百岁:爹,我感觉心里有团火,时时刻刻想发出来。
我要出去让日本人看看,我们也有脾气,我们也会反抗,不是踢着打着都一声不吭的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集定军山·溯源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名字:京剧。
京剧是国粹,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共识。
然而,当“国粹”写入“遗产”,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无从回答。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城市真正离去。
站在北京城南的永定门向北望去,仿佛可以看到天边。
200年前,从南方来的徽班也许就是从这里,陆续走进北京城,开始了他们的辉煌之旅。
就是这样一座宽广的城市,为百年来众多京剧艺人的粉墨登场,提供了最坚实的舞台。
在老北京的传说里,京剧是从茶楼到戏园子几代中国人一脉相承欲罢不能的疯狂沉醉与痴迷,忘我的追捧、山呼的喝彩,在那些有情和无情岁月里,京剧之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既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
在好奇的外国人眼里,京剧也许首先是一个神秘而优美的梦境。
仅仅八十年前,当来自中国的国色天香在太平洋彼岸的纽约百老汇舞台首次绽放,一位著名美国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在《纽约世界报》撰文对京剧做了这样的形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及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
大多的西方人认为:京剧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八十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把中国京剧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中。
历史远去的背影,至今都折射出京剧复杂的身形。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
果真如此,这古老的身体叙事,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身段,为我们唤醒的或许不应仅是关于一方舞台的浮华记忆。
位于北京南城的“中国戏曲学院”,是我国培养京剧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
教学楼的陈列室里,至今珍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件清代宫廷赏赐的京剧戏服,它最初的主人就是这所学校的第二任校长:王瑶卿。
一百多年前的王瑶卿,是京剧舞台上的要角儿,穿梭出入于重重宫门的紫禁城,立于这个富丽堂皇而又戒备森严的宫廷舞台,为一个行将死去的王朝载歌载舞。
王瑶卿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
京剧百年,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粉墨登场的艺人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得意或失落。
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正是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王朝的跨越世纪的欢娱,也成就了京剧自身的灿烂与辉煌。
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当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
我们的讲述,就从这个早已陨落的王朝开始。
1790年9月,是大清国当朝皇帝乾隆的八十寿典,各地戏班照例纷纷进京贺寿。
史料记载,当年的北京城从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一带方圆几十里内,“每数十步间一戏台”,所谓“后部未歇,前部已迎”,盛大繁忙的景象,使古老的京城俨然成为一个偌大的戏园。
中国历朝历代,唱戏大概是最寻常不过的喜庆方式。
据说世界戏剧史上存在着三种最古老的戏剧文化: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
希腊的悲喜剧如今仅剩舞台遗迹,印度梵剧也早已中断失传,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也无法再现。
唯有中国传统戏曲,伴随着大小庆典,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演到了今天。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中国的皇帝自然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
当年从紫禁城一直摆到颐和园的戏台,乾隆皇帝路过时,演员和观众都匍匐在地,乾隆肯定是没有机会看上戏,而这些戏台的存在就是为了与民同乐,因为在众多的演出队伍中,有皇帝喜爱的戏班。
进京贺寿的各地方戏班中,来自扬州的徽班“三庆班”当属风头最劲的一个。
领衔三庆班的是个叫高朗亭的青年男子,据说舞台上的他男扮女装,“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既然有这样的评价,自然赚取了京城百姓最多的追捧。
三庆班由一位名叫江春的扬州盐商组建。
乾隆时期的扬州,其经济地位大概形同今日上海。
便捷的漕运与盐业专营,催生了这里一个数量可观、富可敌国的徽籍盐商群体。
而蓄养家里的戏班、角色斗艺,则是当时扬州盐商的普遍风气。
当时中国主要的声腔,有京腔、秦腔、徽调、昆腔、二黄调、罗罗腔,这样一些主要的声腔都聚集在扬州这个小小的城市里面,操着各地口音的地方腔调,飘荡在扬州的大街小巷,这种声腔的繁华可能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据清代野史记载,乾隆皇帝游扬州瘦西湖时,朝四面一看,感慨道:这里很像京城中的北海,可惜差一座白塔。
当时接待皇帝的盐商听到后,赶忙依据京城白塔的形状,连夜建造。
第二天,乾隆再游瘦西湖,忽然见到一座白塔巍然矗立在眼前,大为震惊。
当得知扬州盐商连夜建塔之事,乾隆爷感叹道:盐商之财力伟哉!一夜造白塔的盐商,相传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春。
进京献礼结束后,一炮而红的三庆班搬进了位于北京城南的韩家潭胡同,从此索性扎根北京,演出求生。
此后几年内,扬州徽班进京的势头有增无减,到了清嘉庆年间,其中的“三庆”、“四喜”、“和春”和“春台”四大徽班声名鹊起。
多年以后徽班进京也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最初源头。
18世纪末期的中国戏曲舞台,居于正统地位的还是昆曲。
对徽调、秦腔之类的地方戏曲,有地位身份的人起码在公开场合是不屑一顾的。
作为朝廷正乐,到这个时候昆曲已经在舞台上演出了四百多年,管弦悠扬,吴音呢喃,属于百戏之师的这份典雅和高贵到底对王侯将相和文人雅士是否还有一如既往的吸引力,人们是否对这份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美开始产生审美疲劳?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个人言言殊的话题。
在市井舞台,昆曲的这份疲软早已展现。
史书记载,徽班进京前,京城百姓即已“闻昆曲轰然而散”,随着市井演出的活络,底层趣味的转换已成现实,以“四大徽班”为代表的徽调“二簧”腔与秦腔、京腔等地方声腔在演出实践中不断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到19世纪40年代,一种融会了徽调、秦腔和京腔汉调等地方戏曲形式的崭新剧种“皮簧”,终于初步发育成型。
到19世纪40年代,一种融合了徽调、汉调、昆曲、秦腔、京高腔,并吸收各种民间俗曲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
今天的北京南长街南口,两百年前为宫廷音乐管理机构--南府,道光七年,南府易名升平署,新生的升平署照例主持宫廷演出,却额外增加了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或充作教习宫内太监演戏的新鲜职能。
与宫里太医的内廷供奉名称不同的是,这些社会地位低下的艺人被宫里唤作民籍教习。
作为一项来自官方的荣誉,这个头衔自然对戏曲艺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咸丰年间的一个夏天,皇家园林的戏台,迎来了一位演唱皮簧的“民籍教习”,他就是日后被称为“京剧鼻祖”的程长庚。
程长庚是三庆班的第四任班主,与所有前辈班主相比,程长庚粗通文墨,是梨园行中凤毛麟角的文化人。
作为一名德行高尚的班主,程长庚对于戏曲之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怀有一份常人不及的敏感和关切。
地方戏生于乡野,演于民间,愉悦心灵的同时,自古就凝聚着底层社会的道德伦理与价值取向。
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是传统戏曲千年不变的母题,然而正是这些戏文演绎的儿女情长或家国关怀,寄托了他们对正邪忠奸或善恶美丑的集体判断,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泥土气息和教化职能。
晚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对戏曲固有的这种诫喻教化之功,运用得十分在行。
生性多疑的慈禧惟恐臣下蒙蔽、内藏权奸,于是常常邀请大臣们看上一出《下河东》,每当演至戏中角色奸臣欧阳方竟然君前拔剑,总要当即传令把演奸臣的艺人按倒在台上,重重打上四十大板。
台上是演员声泪俱下的苦苦哀求,台下是看戏大臣的一脸尴尬,经国之道便在戏里戏外、台上台下不言而喻的微妙中尽得告白。
19世纪50年代,清帝国的大门已随鸦片战争的失败轰然开启,古老的神州大地开始了千年未有的艰难转型。
王朝政治的昏聩腐朽与戏台上下的沉湎萎靡,促使程长庚开始将思考的目光转向舞台剧目的革新。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长庚与一位常来“听蹭戏”、名为卢胜奎的进京赶考的学子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劝说卢胜奎放弃科举,转而“下海”入了梨园。
以儒生的身份屈就梨园,卢胜奎大概是京剧史较早的。
在倡优并列的封建专制社会,今天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位来自江西的官宦子弟需要跨越如何艰难的内心挣扎,总之卢胜奎的加入注定将使京剧在通往艺术神殿的漫漫长路上,很快跨越尤为关键的一级台阶。
史料记载,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大约始于宋元时期,其剧目、剧本至今尚存40余种。
这是山西定襄县宏道镇的大马社火,表演形式类似于广场哑剧,演员都是当地农民,他们勾画脸谱、披铠甲、扎靠旗、手持刀枪,演出的剧目是《官渡大战》、《定军山》等三国故事,在这个表演形式中没有唱念,只有做打,相传最初的大马社火始于明朝初年,当地人用社火的形式强身健体以抗外敌,演着演着就有了刘备、诸葛亮、关云长、黄忠这样的人物,可见民间百姓对三国中英雄人物的推崇。
而程长庚和卢胜奎为了一改京都舞台的颓靡之势,合作成就了这部涵盖了三十六本的京戏长篇大轴:《三国志》的问世。
“三国”戏的演出一时成为京城舞台旷日持久的风潮,而正是在这股热潮的吹送下,京剧终于在150年前开始展现出质朴的泥土气息之外从未有过的清新刚健和风雅底色,确保它一举挣脱世俗成见中的下里巴人、卑微低下的身份规约,大大方方的迈上了宫廷演出的大舞台。
中国戏曲源自乡野,其原始声腔普遍具有高喉大嗓的特点,正因如此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至今还把“唱秦腔”习称为“吼秦腔”。
在各自的进化途中,地方戏曲共有的这一质朴胎记,并没有随时代变迁而消失,乡村露野、搭台唱戏,台上的人不吼着唱,台下的人是不会答应的。
作为融合徽、汉、秦等地方声腔的皮簧演唱当然也有这一特点。
古老的成见,到一位名叫谭鑫培的京剧老生红遍京城时,总算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19世纪50年代末,经年持续的太平天国起义已使大清帝国元气大伤,富足殷实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兵燹战火中沦为人间地狱,昔日的东南形胜之地扬州早已冷月无声、一派萧瑟,北上逃难谋生的艺人不绝如缕。
战争的劫难将一个年方10岁的孩子送上了京剧的舞台,1857年,跟随父亲唱湖北地方戏汉剧的谭鑫培流浪到了京城,33年后的1890年7月,谭鑫培以皇家演员的身份首度登临宫廷舞台,一出京剧传统戏《卖马》过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的慈禧懿旨单独召见谭鑫培,林林总总的赏赐当中,竟有一套四品官服,这时的谭鑫培正是京剧老生行的黄金年龄。
有人说,属于谭鑫培个人的重赏,同时也不啻为京剧“国剧”地位的一次正式加冕,因为从此以后,中国戏曲史上花部乱弹与昆曲间的所谓百年“花雅之争”,终于到谭鑫培这里划上了一个令人悲喜交集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