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1] 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
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1.1初期(1886-1940)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
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
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随着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危害性的增加,逐渐成为计算机工作人员防范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分析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
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一)非授权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随着现在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新的诊疗方法出现了,很多以前都不能治疗的疾病现在也都得到了控制,可见现在的医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些新的高度,而病毒学也成为了现在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病毒学的论文范文来供大家欣赏借鉴。
第1篇:某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病毒学检验课程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分析陶玲1,2,王寅彪1,徐鹏卫3,高霞1,杨中智(新乡医学院:1.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教研室;2.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目前,本校是河南省唯一开设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2021年开始招生)的高校。
近年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逐渐由中原腹地向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人员来往和货物贸易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各种公共卫生风险也日益增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2021年河南省新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获得批准设立自贸试验区,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卫生检验检疫的基本任务。
近年来,较多病毒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给我国和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河南省既面临着病毒性传染病输入的风险,也存在着原有病毒性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风险,需要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海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加强对病毒性传染病的卫生检验与检疫、监测与预防,这就要求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人才具备病毒性传染病的检验检疫相关知识和技能。
病毒学检验这门课程是部分高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主干课程,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病毒学检验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但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尚未开设该课程。
1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病毒学检验课程的紧迫性自《国际卫生条例》(2021)于2021年5月23日在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4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由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的,包括2021年4月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21年5月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2021年8月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2021年2月寨卡病毒引起的包括新生儿小头症在内的寨卡病毒病[1-4]。
免疫学论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免疫学技术》课程论文 课程号:2522340任课教师 成绩 论文题目: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论文要求:教师评语: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正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摘要]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
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
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
病毒感染的途径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眼,口和泌尿生殖道,胎盘等。
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反应,而常见的抗病毒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而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因抗病毒和抗病毒策略。
当人体的受到病毒入侵就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各种抗体来杀灭相应的病毒。
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
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病毒感染 抗病毒反应 吞噬细胞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而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学院 专业_ 班级 本专 学号2_姓名 _密封线 学生须将文字写在此线以下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一、病毒感染:(1)病毒感染的概念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人几乎都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其他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也很普遍,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论文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病毒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病毒的定义也越来越广义,即“为了达到特殊目的而制作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代码”,这又意味着凡是人为进行编译的程序,并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干扰,造成了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出现故障,甚至是一些能够破坏计算机数据自我复制的程序或者代码都归类于病毒,我国从法律上定义计算机病毒是在1994年2月正式提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直接嵌入到计算机程序中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或者破坏数据,让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程序或代码,根据这个定义,我国就将计算机木马、蠕虫等破坏性程序纳入到病毒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编译人员的编程能力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所以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特征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来说,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传染性、可执行性、破坏性、隐蔽性、非授权性、可触发性等,随着计算机编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的计算机病毒还新增了许多特性,如:诱骗性、变形性、抗分析性、远程控制性、攻击手段多样性、攻击目标多元性等,以下简单分析几种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非授权性我们知道正常的程序都是由用户主动进行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给用户操作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正常程序是符合用户主观意愿的,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来说,病毒首先是隐藏的,用户一般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实践上病毒优先得到了计算机的控制权,病毒执行的操作也是用户不知情的,其执行的结果用户也是无法得知的。
2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中就可以得知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不仅会感染正常程序,严重的还会损坏计算机软硬件,它是一种恶性的破坏性软件,首先受到攻击的必然是计算机整个系统,最先受到破坏的也是计算机系统。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分类计算机病毒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加深,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来定义计算机病毒,我们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但是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可以提现在不同的层次,所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其结果迥然不同。
病毒学课程论文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 13 -20 14 学年第 1 学期《病毒学(Virology)》课程论文课程号:2522450任课教师朱甫祥成绩正文浅谈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狗、马、猪及禽类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
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学期末论文

干扰素的治病机理及相关副作用的讨论(XXX 国际XXXX 生物技术)摘要: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给干扰素下如下定义: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素本身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干扰素是通过激活细胞基因来发挥活性的,换言之,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是后者的某些基因被激活产生多种其他蛋白质,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本文主要从干扰素目前的疾病研究出发,探究干扰素的治病作用,但同时应关注干扰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最终总结要合情合理地使用干扰素。
关键词:干扰素;抗肿瘤;治病;不良反应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Interferon andthe Discussion of Its Side Effects.(Hu Yuze international class1504 Biotechnology)Abstract:In1980,IFN naming committee gave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IFN is a kind of acti ve protein with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on the same cell.Its activity is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cell genes,involving RNA and protein synthesis.Interferon itself cannot directl y inactivate the virus.Interferon activates cell genes by activating cell genes.In other words,a fter interferon acts on cells,some genes of the latter are activated to produce many other prote ins,thereby blocking the replication of virus.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 of interfer on's disease,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on the treatment of interferon,but at the same ti m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interferon.The final conclusio n is to use interferon reasonably.Keyword:Interferon;antitumor;cure of disease;Adverse reactions.干扰素的发现是与干扰现象有关。
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

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利益价值,就有人通过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来摧毁他人的计算机程序或窃取机密资料,谋取个人的利益。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论文篇1谈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计算机病毒也逐步走进大众事业,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一些特性,技艺它们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只有了解它们才能更好的控制它们。
因此本文也提供了一些如何防止这些病毒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已经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乐趣。
然而一些病毒也正逐步侵染我们的计算机,为我们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知识,以便于对它进行更深度的研究与调查,更好的控制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在我国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目前计算机病毒的繁殖感染能力很强,它虽然是一种程序,但却有着与生物病毒类似的极强的繁殖与感染能力。
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寻找可被感染的其他程序或文件,迅速在整个计算机上进行扩散。
而且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强且速度极快的破坏攻击性,病毒入侵计算机后,计算机的症状可能是程序无法正常运行,计算机内的文件很快地被删除,修改,移动或莫名的增加,导致程序文件等被破坏,甚至也有的会盗取你的个人信息。
计算机病毒不仅繁殖能力强,破坏性大,其传染性也不可忽视。
一旦病毒被激活将会瞬间使你的电脑将瘫痪。
大多数计算机病毒的传染能力甚至远超过生物病毒,它的传染性的发生不需要太多的条件,不像生物病毒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满足其生存,才会进而繁衍,传播,只要你一个不小心激活了相关程序,计算机病毒就会立刻开始它的扩散、繁衍、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1]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
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1.1初期(1886-1940)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
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
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1.2植物病毒与噬菌体发现与研究时期(1929 -1956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相关的植物病毒对于研究病毒起源和病毒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头几十年,科学家发明了纯化酶(蛋白质)的方法。
病毒的第一张“图片”来自X 光结晶拍照,图片显示棒形晶体有一个不变的直径,以六边形排列,里面含有RNA 和蛋白质。
[3]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的第一张电子显微照片是用德国制造的一台显微镜拍摄的。
这些照片都证实了病毒颗粒的棒形结构。
加拿大医学细菌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对痢疾患者的粪便进行过滤,很快从过滤的乳状液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并且加以培养。
细菌不断生长,覆盖了培养皿的表面。
德赫雷尔偶然观察到清楚的圆点,上面没有长出任何细菌。
他把这些东西称为乳样斑,或称为噬斑。
德赫雷尔把这些使细菌形成噬斑的病毒称为噬菌体,紧接着他发明了病毒学研究领域沿用至今的方法。
1.3动物病毒研究发展早期(1989-1965)科学家们发现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可滤过病原体,这种病原体只在活动物组织中复制。
确实有一些惊人的发现,例如由蚊虫为媒介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受感染组织中可见的特殊病理包涵体(病毒),甚至可引起癌症的病毒病原体。
在整个研究初期(1900-1930 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病毒,鉴定了其大小(使用不同孔径的滤器)、研究了病毒对化学或物理制剂的抵抗力(例如酒精、乙醚等)和致病作用。
仅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病毒是千差万别的病原体。
一些病毒甚至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痘病毒可在暗视域光学仪器中看到)。
一些病毒可被乙醚灭活,而另一些则不能。
病毒性疾病影响每一种组织。
病毒引起慢性或急性疾病。
它们是持续存在的病原体,或者周期性发作。
病毒可能造成细胞的损坏或引起细胞的增殖。
早期的病毒学家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他们研究的病原体,并且常常由于病毒的种类繁多而不知所措,但对他们的研究必须有所承认。
各种研究思路、技术成就和试验材料在病毒学领域立即产生了两种影响。
首先,它们使科学家们开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种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的疫苗。
1798 年至1949 年,使用的所有疫苗(天花、狂犬病、黄热病、流感)都是在动物或含胚鸡蛋中培养的。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在长颈瓶中培养的猴肾细胞中生长的。
其次,为研究病毒进行的细胞培养开始了分子病毒学的新时代。
对培养中的动物病毒的第一次空斑检验是用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的。
它使科学家们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与当代对噬菌体一样的详细和重要的分析。
1.4 现代时期:1960 年至今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对病毒中重组DNA 的革命发现了逆转录酶,绘制出SV40 病毒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通过DNA 克隆将血红蛋白克隆入SV40 病毒,研究基因治疗针对SV40 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将λ噬菌体载体用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等重大突破性试验进展。
在肿瘤病毒学中分离到引起人类肿瘤的病毒EB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卡波氏肉瘤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以及鲁斯氏肉瘤病毒癌基因的发现。
在疫苗研发中成功研制出沙克和萨宾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乙肝病毒疫苗一重组亚单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和肿瘤,首次用于消灭的疾病天花病毒疫苗。
不断的新药开发也为与人类病毒的斗争带来了曙光,比如针对胞疹病毒一2 的药物、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一HIV 病毒的鸡尾酒疗法、干扰素-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及多发性硬化症等。
人们不断探索威胁人类的流行病病毒,它的进展包括探知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漂移和及变异、首次对AIDS 的描述、1983 年和1984首次发现HIV 病毒、朊病毒病的认知及其机制的解释、用高通量核普酸测序的方法阐明病毒和病毒毒力的进化关系等。
[4]现代病毒学主要是以细胞培养研究发展起来的,它十分详细地描述了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学家们证明了病毒基因组或病毒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蛋白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这使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工具对受感染或未受感染宿主细胞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索。
随着这种方法的成熟,这些问题变得更为详细,不再是一般人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病毒学家们又重新研究自然宿主动物,或者相关的动物模型,探讨新的问题。
利用一些病毒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影响病毒毒力的基因及其功能。
如何减轻宿主对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症状是未来研究的主题。
2 人类病毒的研究发现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
已经确定的如,伤风、流感、水痘等一般性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严重疾病。
还有一些疾病可能是以病毒为致病因子;例如,人疱疹病毒6型与一些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可能相关。
此外,原本被认为是马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的玻那病毒,现在被发现可能能够引起人类精神疾病。
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种类。
在细胞水平上,病毒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细胞裂解,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在多细胞生物中,一旦机体内有足够多的细胞死亡,就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病毒可以引发疾病,却也可以无害地存在于机体内。
例如,能够引起感冒疮的单纯疱疹病毒可以在人体内保持休眠状态;这种状态又被称为“潜伏”,这也是所有疱疹病毒(包括能够导致腺热的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能够导致水痘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
进入潜伏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苏醒”后,能够引起带状疱疹。
一些病毒能够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机体内不断复制而不受宿主防御系统的影响。
这类病毒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受到慢性感染的人群即是病毒携带者,因为他们相当于储存了保持感染性的病毒。
当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携带者时,这一疾病就可以发展为流行病。
流行病学研究是用于在病毒性疾病爆发时及时切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染链。
防治措施是针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
发现病毒源和鉴定病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一旦病毒被鉴定,其传播就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阻断。
当没有可用的疫苗时,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采取消毒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
通常受感染的病人需要与其他健康人群隔离开,而对有接触过病毒的人需要进行隔離檢疫。
大多数人和动物的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一期间,不会有患病的迹象和症状。
病毒性疾病的潜伏期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但多数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已经得以确定。
在潜伏期之后,会有一段“可传染期”,即此期间受感染的个体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个体。
对于了解可传染期和潜伏期的长短对于控制疾病的爆发也非常重要。
当疾病爆发导致一个人群、社区或地区中有反常的高比例患病者时,这一疾病就被称为流行病;如果疾病传播到世界范围则被称为瘟疫。
病毒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与人类癌症相关的主要病毒有人類乳突病毒、乙肝病毒、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肝炎病毒可以诱发慢性病毒感染从而导致肝癌。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可以导致热带痉挛性瘫痪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
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宫颈癌、皮肤癌、肝门癌和阴茎癌的成因。
在疱疹病毒科中,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能够导致卡波西肉瘤和体腔淋巴瘤。
[5]3 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3.1 天花的消失人类历史上十大传染病之一天花由同名病毒——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
天花之所以在历史上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与天花的特性密切相关。
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而且是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惊人。
天花病毒有不同的种类,对人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
大多数的天花患者会痊愈,死亡情形常发生在发病后1或2周内,约有30%的死亡率。
[6]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感染天花的病人通常是以支持疗法进行治疗,例如静脉注射电解质、营养品或以药物控制高烧或疼痛,同时也会以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天花病毒后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问题。
采用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天花由来已久。
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孙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疮中的脓液敷着在皮肤上来预防天花。
到明代以后,人痘接种法盛行起来。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一种危险性更小的接种方法。
他成功地给一个8岁的男孩注射了牛痘。
现在的天花疫苗也不是用人的天花病毒,而是用牛痘病毒做的,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绝大部分相同,而对人体不会致病。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3.2 流感防治之道疫苗接种目前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
当疫苗和正在流行的流感病毒抗原匹配良好时,在65岁以下的健康人群中可预防大约70%一90%的疾病发生。
老年人注射疫苗后抗体滴度较低,对流感相关上呼吸道感染仍保持易感,但疫苗对预防下呼吸道病变和并发症仍有效。
疫苗必须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接种,且需甸年接种,但一般不推荐全民接种,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在下列人群中接种疫苗:(1) 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