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组合夹具

合集下载

夹具综述

夹具综述

夹具设计技术发展综述摘要:以柔性夹具的发展为主线, 深入探讨了柔性夹具的研究和开发方向, 阐述了组合夹具的发展情况及其关键技术一一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卜, 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介绍了年中夹具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成果全文包括个方面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柔性夹具的研究与开发灯的发展状况自动夹具设计, 的概述总结关键词柔性夹具组合夹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引言无论是在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柔性制造系统中, 由于大量的加工操作需要装夹, 夹具设计在制造系统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加工质量, 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在一个柔性制造系统中, 夹具设计制造的费用占到整个系统费用的一‘, 夹具在单件、成批、大量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在制造加工过程中根据设计说明书, 在合理的位置定位和牢固装夹工件, 从而完成所要求的加工过程的一种装置柔性夹具是随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没有柔性夹具,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柔性, 而随着的提出, 多品种中小批生产日益受到重视‘, , 适应于这种产品和生产变化需要的柔性夹具更是必不可少的年代中期开始, 从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到自动夹具设计, 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 同时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制造软件系统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夹具设计步骤: 安装规划, 夹具规划和夹具构形设计脚, 安装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加工时的定位装夹次数, 工件在每次装夹中的定位方式及加工面夹具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加工时工件上的定位面、定位点及安装规划,产品设计, 加工顺序,工件定位方式,几何表示, 夹具规划,定位面和定位点,工艺规划, 夹紧面和夹紧点,夹具构型型,产品系统,夹具元件的选择, 程序确定夹具元件的位置和方位.夹具构形设计是指选择某些夹具元件, 并组装成能夹紧工件的夹具夹具构形设计已经成为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床和加工中心的应用, 许多加工都可在一次装夹中全部完成, 这就需要有可靠的夹具构型设计一和一对三坐标测量机进行了组合夹具的夹具规划, 即复杂的小支撑面和大的支撑面的夹具规划, 并基于成组技术建立了组合夹具元件编码库, 同时在夹具规划中应用了多种启发式算法, , “, 等提出了关于夹具精度、夹具规划、夹具可及性和装夹稳定性的一种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用来验证夹具设计的性能柔性夹具的研究与发展柔性夹具发展概述:制造过程的工艺设备包括刀具、夹具、检测设备及模具的选择和设计为了降低装夹费用和生产准备时间, 柔性装夹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说来, 柔性夹具是指工件的形状和尺寸有一定变化后, 夹具还能适应这种变化并继续使用的应变能力但是工件变化可以在小范围, 即在相似的形状和尺寸变动不大的范围, 也可在大范围, 即零件形状完全不同, 尺寸变化也很大所以, 柔性夹具还是模糊的, 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界限笼统地说, 就是指与机床、加工中心配合使用的、具有夹持多种不同工件能力的夹具。

钻孔组合机床设计文献综述

钻孔组合机床设计文献综述

钻孔组合机床设计文献综述附:文献综述或报告钻孔组合机床设计组合机床是以通用部件为基础,配以按工件特定外形和加工工艺设计的专用部件和夹具,组成的半自动或自动专用机床。

组合机床一般采用多轴、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时加工的方式,生产效率比通用机床高几倍至几十倍。

由于通用部件已经标准化和系列化,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能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

因此,组合机床兼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点,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用以组成自动生产线。

组合机床一般用于加工箱体类或非凡外形的零件。

加工时,工件一般不旋转,由刀具的旋转运动和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进给运动,来实现钻孔、扩孔、锪孔、铰孔、镗孔、铣削平面、切削内外螺纹以及加工外圆和端面等。

有的组合机床采用车削头夹持工件使之旋转,由刀具作进给运动,也可实现某些回转体类零件(如飞轮、汽车后桥半轴等)的外圆和端面加工。

组合机床是由大量的通用部件和少量专用部件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专用机床。

它能够对一种(或多种)零件进行多刀、多轴、多面、多工位加工。

在组合机床上可以完成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丝、车削、铣削、磨削及滚压等工序,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稳定。

组合机床与通用机床、其他专用机床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组合机床上的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约占全部机床零、部件总量的70~80%,因此设计和制造的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果好。

(2)由于组合机床采用多刀加工,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因而比通用机床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

(3)组合机床的通用部件是经过周密设计和长期生产实践考验的,又有专门厂成批制造,因此结构稳定、工作可靠,使用和维修方便。

(4)在组合机床上加工零件时,由于采用专用夹具、刀具和导向装置等,加工质量靠工艺装备保证,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5)当被加工产品更新时,采用其他类型的专用机床时,其大部部件要报废。

用组合机床时,其通用部件和标准零件可以重复利用,不必另行设计和制造。

文献综述PPT

文献综述PPT
-13-
组合夹具在机械中的应用实例
三、异形零件车床组合夹具应用 从阅读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工装制造厂 设计科设计师王玮、张国立发表《异形零件车床组合夹具 应用》论文中得知:该公司内部某生产单位组装的车加工 棒类异形零件一端内球面应用用组合夹具,该夹具结构合 理紧凑,零件装夹方便,操作安全可靠,经现场生产应用, 加工质量良好。该夹具零件均为组合夹具元件标准件,夹 具组装迅速。一般情况下,该夹具从结构设计到选件、组 装, 检验,一天即可完成。该夹具节约了大量的设计及 制造时间,满足了生产急需。通过该实例的应用,突出了 技术创新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工装的快速反应能力,缓 解工装生产瓶颈,加快了该公司新产品研制速度,所以组 合夹具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14-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组合夹具的设计方法以及在机械中的应用 的问题,通过以上论述,组合夹具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 的问题,智能化的三维软件为组合夹具设计带来方便,也 使组合夹具更加适合应用于柔性制造系统。结合组合夹具 具有灵活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组合夹具已成为现代夹具的主要 展方向,组合夹具能适应不同机床、 不同产品或同一产 品不同规格的需要。组合夹具的运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在 以后的发展中,应大力推广组合夹具在数控加工领域的运 用, 大胆尝试应用符合柔性生产线的组合夹具元件, 以更好 地满足数控柔性加工的需要。
-3-
组合夹具的设计方法
一、设计所需要的软件 (1)Pro/E在组合夹具设计中的应用
从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陈蓉晖教授的论文中得知 Pr0/E这种三维软件在组合夹具设计中,不仅可创建三维 实体模型,还可设计出三维模型进行模拟装配和静态干涉 检查、机构分析、动态干涉检查、动力学分析、强度分析 等同时由于组合夹具的组件全部是标准件而且数量有限, 易于储存和检索等特点,使Pro/E建立组合夹具站成为可 能.Pro/E软件能将机械设计与生产的全过程集成在一起,它 通过一种独特的参数化的以及面向零件的3D实体模型的 设计制造 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 条更直观、更有效、更快捷的设计途径。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箱体夹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的研究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箱体夹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的研究

文献综述题目箱体夹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的研究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机设 0 7— 2 学号院(系)机电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2 0 1 1 年 3 月 2 日箱体夹具设计及工艺规程的研究摘要:针对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等产品的箱体加工主要是变速器箱体的主要加工表面加工,提出了在高速加工中心上加工时工艺方案的设计和编制原则,并介绍了常用刀具、夹具的选择技巧,对一些公司、研究院及相关技术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加工箱体的新方案。

关键词:箱体加工;高速加工中心;工艺规程;加工中心刀具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工业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近年来,在箱体加工方面,我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能结合技术发展及时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装备,如采用柔性加工线加工箱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我国日后更好的跟上时代工业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1.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1.1 箱体类零件的特点1)箱体多为铸造件,结构复杂,壁薄且不均匀,其内部呈腔形,零件的整体刚性较差,难以装夹。

2)一般都需要进行多工位孔系及平面加工,形位公差及空间位置度要求较严,要保证其位置精度要求,必须在一次装夹中完成铣面、镗孔、钻、铰孔等多工序。

3)精度要求较高,一般箱体类零件都有很高的轴承孔和表面的形位公差要求及轴承孔尺寸公差要求。

4)加工内容多,通常要经过铣面、销孔钻镗加工、镗削轴承孔、深孔镗削、深槽铣削、攻螺纹等加工,需频繁更换刀具。

1.2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表面1)平面的加工:主要是箱体上的装配基准面,其直接影响箱体加工时的定位精度,影响箱体在装配时的接触刚度和相互位置精度。

2)孔的加工:主要是轴承孔、孔内环槽及定位销孔、工艺销孔、拨叉轴孔。

定位销孔的精度与孔距精度要求较严,箱体的主要相配件在装配时,大多靠销孔与箱体定位。

轴承孔本身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要求很高。

否则,将影响轴承与箱体孔的配合精度,使轴的回转精度下降。

文献综述---拔叉80-08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文献综述---拔叉80-08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文献综述:拔叉80-08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1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工艺正向着高质量、高生产率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各种新工艺的出现,已突破传统的依靠机械能、切削力进行切削加工的范畴,可以加工各种难加工材料、复杂的型面和某些具有特殊要求的零件。

数控机床的问世,提高了更新频率的小批量零件和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的生产率及加工精度。

特别是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工艺过程的自动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自20世纪末期以来,现代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工具(含夹具、刀具、量具与辅具等)在不断的革新中,其功能仍然十分显著。

机床夹具对零件加工的质量、生产率和产品成本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无论在传统制造还是现代制造系统中,夹具都是重要的工艺装备。

2 夹具的发展史夹具在其发展的200多年历史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夹具在工件加工、制造的各工序中作为基本的夹持装置,发挥着夹固工件的最基本功用。

随着军工生产及内燃机,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夹具逐渐在规模生产中发挥出其高效率及稳定加工质量的优越性,各类定位、夹紧装置的结构也日趋完善,夹具逐步发展成为机床—工件—工艺装备工艺系统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夹具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夹具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高效率。

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各类高效率,自动化夹具在高效,高精度及适应性方面,已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随着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的发展,现代夹具的自动化和高适应性,已经使夹具与机床逐渐融为一体,使得中,小批量生产的生产效率逐步趋近于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的水平。

这是夹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夹具的主要特点是高精度,高适应性。

可以预见,夹具在不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趋势将是逐步提高智能化水平。

3 机床夹具机床夹具是零件在机床上加工时,用以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一种工艺装备。

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ZQ350减速器传动轴键槽铣夹具设计文献综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A1321班李雪指导老师:张玉英前言夹具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从辅助工具慢慢发展为门类齐全的加工装备的夹具,在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装配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固定工件,使之占在正确位置以接受加工或检测的工艺装备称为机床夹具。

其组成包括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夹具与机床之间的连接元件、对刀或导向元件、其他装置或元件、夹具体。

使用机床夹具可以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减少辅助工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扩大机床使用范围,实现“一机多能”。

机床夹具在机械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

夹具不仅用于金属切削加工,还可以应用在检验、装配、焊接零件、生产线制造等过程中,是机械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

机床夹具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对产品的上市时间和质量的影响很大,在产品生产制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地增加人力和物力来加快其设计和生产速度。

机床夹具的功能(1)保证加工精度工件加工过程通过机床夹具进行定位、加紧,以保证加工表面稳定的位置精度。

(2)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夹具的使用,可以减少划线、找正、对刀等辅助时间,多件,多工位的夹具及气动、液动的夹紧装置能进一步减少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

(3)扩大了机床的使用范围有的机床夹具实质上对机床进行了局部改造,扩大了原来机床的功能和使用范围。

(4)降低了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夹具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夹具与人的结合上,这是夹具主要是作为人的单纯的辅助工具,使得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趋于完善.这一阶段使用夹具旨在提高生产率。

第二阶段,夹具成为人与机床之间的桥梁,夹具的机能发生变化,它主要用于工件的定位和夹紧。

第三阶段表现为夹具与机床的结合,夹具作为机床的一部分,成为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夹具是实现工艺的手段之一。

组合机床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组合机床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组合机床夹具设计摘要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是毕业前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

制造技术已经是生产、国际经济竞争、产品革新的一种重要手段,所有国家都在寻求、获得、开发和利用它。

它正被看作是现代国家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机械加工工艺是规定产品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

生产规模的大小、工艺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各种工艺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机械加工工艺来体现。

而机床夹具是在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有个正确的位置,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

它们的研究对机械工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夹具加工工艺 1.1 国内机床夹具发展历史我国国内的夹具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当时建立了面向机械行业的天津组合夹具厂,和面向航空工业的保定向阳机械厂,以后又建立了数个生产组合夹具元件的工厂。

在当时曾达到全国年产组合夹具元件800 万件的水平。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两厂又各自独立开发了适合NC 机床、加工中心的孔系组合夹具系统,不仅满足了我国国内的需求,还出口到美国等国家。

当前我国每年尚需进口不少NC 机床、加工中心,而由国外配套孔系夹具,价格非常昂贵,现大都由国内配套,节约了大量外汇。

1.2 国外机床夹具发展历史从国际上看俄国、德国和美国是组合夹具的主要生产国。

当前国际上的夹具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专用夹具、可调整夹具主要接受本地区和国内订货,而通用性强的组合夹具已逐步成熟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品种。

有关夹具和组合夹具的产值和贸易额尚缺乏统计资料,但欧美市场上一套用于加工中心的夹具,通常为机床价格的1110$到1115$,而组合夹具的大型基础件尤其昂贵。

由于我国在组合夹具技术上有历史的积累和性能价格比的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制造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其中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具有进一步扩大出口良好前景。

1.3 国内外机床夹具发展现状国际生产研究协会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小批多品种生产的工件品种已占工件种类总数的85%左右。

组合夹具在零件加工中的应用

组合夹具在零件加工中的应用

组合夹具在零件加工中的应用陈启渊(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组合夹具是在夹具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和规格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夹具,其突出性优势在于能按照不同工件加工的需要,选择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组装,进而完成工件加工。

其加工精度比较高,应用范围广,在零件加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组合夹具;零件加工;应用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2-0166-01——————————————作者简介: 陈启渊(197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

1 组合夹具的使用范围及夹紧原理1.1 组合夹具的使用范围目前市场上应用的组合夹具种类繁多,结合产品的生产类型来说,组合夹具适用于产品变化情况比较大的生产需求,比如说,一些新产品的试制,单件小批精度要求比较高的产品或者是突击性产品设计等。

而结合产品的加工工种来看,组合夹具可以用于钻、镗、车、铣、刨、磨等多个工种的加工,在这些加工中钻夹具的用量是最大的。

从产品加工精密度来看,不同工件的用途不同,因此其对于精密度的要求也可谓是各不相同。

最后,从加工工件的集合图形及尺寸来分析,使用组合夹具通常不受工件的形状限制,即便是特殊形状的工件,也可以随意使用夹具[1]。

1.2 组合夹具的夹紧原理夹具在应用时是否能成功夹紧是其应用效果高低的关键所在,而这又取决于夹具的压紧力。

在应用夹具时,合理选择压紧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其与夹具的夹紧形式及结构形式等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压紧力的大小与切削力的大小、方向、工件重量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在夹具实际应用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应用夹具,控制好压紧的力道,注意压紧力道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一般零件能正常加工时,可能适当减小压紧力。

在对零件进行压紧时,压紧力的发力方向及大小等都可能会对零件的精密度产生影响。

压紧时,如果压紧力的发力方向与切削力保持一致,则夹具应用时所需要的压力比较小,反之所需要的压力则相对比较大,这样才能保证零件夹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组合夹具0 引言夹具是工艺装备的主要组合部分,在机械制造中占有重要地位。

夹具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扩大机床使用范围,缩短产品试制周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单件、小批量生产正逐渐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业新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要求加工机床和夹具装备具有更好的柔性,以缩短生产准备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按单一品种设计专用夹具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而组合夹具正是适应这一生产模式的柔性工装设备。

它对缩短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周期,以及产品换型后对原有工装夹具延续使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模式,也把柔性制造系统作为开发新产品的有效手段,并将其作为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发展。

1 组合夹具的类型按元件定位联接形式不同,当前国内外组合夹具分成槽系组合夹具和孔系组合夹具两大类型。

槽系组合夹具元件之间定位联接是采用高精度的槽、键定位,螺栓紧固。

孔系组合夹具元件之间的定位联接是采用高精度的孔、销定位,螺栓紧固。

组合夹具元件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八大类:基础件、支承件、定位件、导向件、压紧件、紧固件、合件和其它件。

每一类元件都有其基本用途,但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起到其它类元件的作用[1]。

孔系组合夹具的特点是旋转调整方便,精度和刚度都高于槽系夹具。

其间的定位联接是采用高精度的孔、定位销,螺栓紧固。

由于孔系基础板夹具具有刚性好,夹具元件定位精度和可靠性高,组装时间短和灵活机动以及夹具元件加工工艺性好等优点[2],使得孔系基础板组合夹具成为当前CNC系统使用中最有发展前途的组合夹具。

2 组合夹具的作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的扩大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兴起,促进了组合夹具的发展,组合夹具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1)保证精度。

夹具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工件上被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同时对相关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改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也为及时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中夹具的费用,组合夹具是非常理想的选择;(3)扩大机床工艺范围。

使用组合夹具可方便加工,并可扩大工艺范围;(4)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3 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于80年代末开始对组合夹具元件的设计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在总结和吸取我国应用和发展槽系夹具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机械加工特征及夹具的发展趋势,研制了新一代孔系组合夹具系统。

此系统发挥了槽系平移可调性和孔的旋转可调性的优势,可直接组装获得任何直线尺寸和角度尺寸。

此系统把大中小三个系列的元件有机融为一体,可在一块多夹具基础板上,既能组装单个大工件夹具,又能组装多个中小零件夹具,有利于装夹具基础板长期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此系统还设有孔系和槽系过渡元件,便于实现孔、槽系夹具元件混合使用。

北京工商大学麻建东和刘璇开发的组合夹具元件库[3,4],元件库模块的核心程序用ObjectARX SDK2.02工具包开发,界面程序用AUTOCAD提供的对话框控制语言DCL(Dialog Control Language)语言开发,在VC+ +6.0下编译和联接,生成的ARX可执行程序在AUTOCADR14下直接加载运行。

元件库可为使用者提供7类组合夹具元件三维图形的浏览以及交互设计功能,并生成三维组合夹具构形图,在CAD环境中可进行修改或删除。

山东工业大学的徐志刚在“广义映射原理”的指导下,开发了支持“top-down”风范的夹具设计软件自动化系统[5]。

吴玉光[6]博士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提出孔系基础板组合夹具设计的系统方法。

该方法利用连杆机构原理自动确定由直线和圆弧组成定位边界的零件的全部候选定位方案。

并提出定位销可见锥概念和定位销转动支点的概念,进行定位方案的装卸方便性分析。

进一步提出瞬心三角形和同向边的概念,对工件进行可夹紧性分析,确定工件边界的可夹紧范围。

其理论水平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内开拓了新的局面。

4 国外的研究现状夹具的设计包括三个步骤:设备规划、夹具规划和夹具结构设计。

目前,Joneja[7]以及Ferreira[8]等人在进行CAPP方面的研究中对设备规划有详细论述。

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CAFD)就夹具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Chou YC,Chandru V[9]等人提出的自动夹具定位和夹紧的一种方法;De Meter EC[10]提出的利用机械杠杆原理进行定位和夹紧位置选择的一种算法;Markus A[11]等人提出的针对棱柱形工件进行组合夹具设计的基于规则的系统。

目前,关于工件夹具的自动化配置方面的工作,自动夹具结构设计(AFCD)中很少提及。

TrappeyAJC[12]等人提出了一个二维组合夹具元件的配置算法。

几乎所有的AFCD 研究者都承认,在一个成功的AFCD系统中,工件的几何形状是一个关键因素。

Nnaji B,Alladin S[13]等人也对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工件进行尝试研究。

然而其结果也仅仅适用于特定的几何体,比如多边形棱柱。

Brost和Goldberg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算法用来分析多边形工件的组合夹具设计[14]。

并开发出一个组合夹具设计系统,针对一个任意存在的工件,能自动产生所有可行的夹具设计。

并且采用力球分析的方法对产生的方案进行优化。

以后的许多研究者大多借鉴了Brost和Goldberg的算法。

组合夹具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Yu and Goldberg的夹具加载规划方案是把夹具的加载问题看作基于传感器的集成问题并给了一个规划算法。

Cai等提出了一种指导夹具设计的方法,此方法是缩小由于工件表面与夹具安装误差所带来的定位误差。

Hockenberger与DeMter提出的模式是在工件加工期间工件的静态分析,这种方法是一种定性分析并且是在抓紧或夹紧物体的最坏的情况下的偏差,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单位扭球的干涉扭矩[15]。

5 总结由于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控、加工中心机床的特点,而组合夹具能适应不同机床、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不同规格的需要。

组合夹具的运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1]李增志.组合夹具组装技术手册[Z].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O一研究所,1997.[2]Cai-Hua Xionga,You-Fu Lib,Y Kevin Rongc,You LunXionga.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Fixturing[J].Robotics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2,18:335-342.[3]Diana M Pelinescu,Michael Yu Wang.Multi-objective Opti-mal Fixture Layout Design[J].Robotics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2,18:365-372.[4]Brost R C,Goldberg K Y.A Complete Algorithm for De-signing Planar Fixtures Using Modular Compon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1996,12(1):31-46.[5]Brost R C,Peters R R.Automatic Design of 3-D Fixturesand Assembly Pallets[C].Proceedings of the 1996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1996.[6]吴玉光,高曙明,陈子辰.组合夹具设计的几何原理[J].机械工程学报,2001,(5).[7]Joneja A,Chang,TC.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uto-matic Planning of Fixture Configuration[M].In ProcASME WAM,San Francisco,CA,1989,17-28.[8]Ferreira PM,Liu CR.Generation of Work Piece Orienta-tions for Machining Using a Rule-based System.Int JRobotics CIMS,1988,5.[9]Chou YC,Chandru V Barash MM.A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Machining Fixture:Analysis and Synthesis[C].ASME Trans Eng Industry1989,111:299-306.[10]De Meter EC.Selection of Fixture Configuration for theMaximization of Mechanical Leverage[C].In Proc ASMEWAM,New ,1993,PED-4:491-506.[11]Markus A,Markusek E,Farkas J.Fixture Design usingProlog:an Expert System[J].Int J Robotics CIMS,1984,1(2):167-72.[12]Trappey AJC,Su CS,Huang SH.Methodology for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Modular Fixtures[C].In ProcASME WAM,New Orleans,LA,1993,PED-64:333-42.[13]Nnaji B,Alladin S Lyu P.A Framework for a Rule-based Expert Fixturing System for Face Milling PlanarSurfaces on a CAD System Using Flexible Fixtures[J].JManufacturing System,1988,7(3):194-207.[14]徐志刚.基于广义映射原理的组合夹具结构设计自动化[J].工程设计,2000(1):31-36.[15]麻建东,刘璇.三维组合夹具元件库的建立[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