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
骶骨肿瘤患者的护理难点分析及康复指导

北方药学 2 1 0 2年第 9卷第 1 期
17 2
浅谈骨折 复位 固定器治 疗胫腓骨骨折后 的护理体 会
顾家平 杨小莉 ( 放 7 院 胸 雅 6 00 解 军3医 骨 科 安 2 0 5 )
摘要 : 目的 : 总结和探讨骨折复位 固定 器治疗胫腓骨 骨折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应用骨折复位 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 , 好手术 做 前 准备 工作 , 根据 患者骨折愈合 的情况对骨外 固定器进 行调 整 , 以防止 出现 断针 、 针道 感染、 松动或 再骨折 。结果 :0 患者经 5例 过 3 1 月的精心治疗 , ~ 0个 x线复查后 , 例 患者没有 完全愈合 , 1 其余 患者均骨折愈 合 良好 , 骨折愈合有效率达 9 %。结论 : 用 8 采 正确 的护理方 法可 以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 的发 生 , 高手术的疗效 , 提 保障患者 的肢体功 能。 关键词 : 骨折复位 固定 器 胫腓 骨骨折 护理
吐等消化道副作用,并向患者解释副作用的原因及相关处理 其余病例均存活, 局部症状改善, 大小便较术前改善。术前 5 措施 。 对于部分镇痛泵效果不佳的患者 , 我们应用选择性 cx 名轻瘫患者肌力 均较术前 明显改善 。 o2 抑制剂类 等较 为安全 的止痛针剂 , 同时加强心理疏 导 , 患 6 论 分散 讨 者的注意力 , 营造积极和乐观的康复氛围。 尽量 手术切除是治疗骶骨肿瘤 的有效 方法 。但 由于骶骨肿瘤 3 神经功能观察及护理 I 3 位置较深 , 四周解剖关 系复杂 , 肿瘤血供丰富 , 中出血量多 , 术 骶骨肿瘤 切除同期 功能重建 术时 , 易损伤马尾神经 , 故术 尤其对巨大肿瘤 , 手术难度 更大 , 大多先行髂 内动脉栓塞术 。 后应重点观察患者会阴部感觉运动变化情况。 但是 , 由于马尾 但本组病例均一期 行手术治疗 ,该术式 的优点是可使患者免 神经支配 区 为会 阴部 , 域 日常护理查房常 常容易忽视。 而忽视 受两次手术之苦 , 同时降低住院费用 , 缩短康 复疗程 。骶骨肿 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也常常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瘤患者的护理较一般外科术后护理内容更广泛, 因 术后的康复
骶骨肿瘤全骶骨切除术后重建技术的临床进展

骶骨肿瘤全骶骨切除术后重建技术的临床进展
钱文康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7(033)024
【摘要】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易因神经损伤和骨盆生物力学不稳定而导致并发症[1-2],但随着现代手术技术的完善及手术设备的发展,全骶骨切除术后骨盆生物力学重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稳定的骨盆结构是现在骶骨切除术后骨盆重建的标准之一。
对于常见的骶骨转移性肿瘤[3-7],是否需行手术治疗,仍有争议,但对于大部分的骶骨原发肿瘤,仍首选手术治疗。
【总页数】3页(P3754-3756)
【作者】钱文康
【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骨和软组织肿瘤外科,杭州3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应用Galveston-腰椎髂骨固定术重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的临床研究 [J], 赵兴举
2.骶骨肿瘤患者行全骶骨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的重建 [J], 董森;汤小东;姬涛;郭卫
3.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临床分析 [J], 高嵩涛;蔡启卿;姚伟涛;王家强;王闯建;王鑫;张鹏
4.骶骨肿瘤患者行全骶骨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的重建 [J], 董森; 汤小东; 姬涛; 郭卫
5.应用Galveston-腰椎髂骨固定术重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的临床研究 [J], 赵兴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吴凯;李刚;吴庆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5(045)004
【摘要】目的介绍与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5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8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其中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5例,神经纤维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肉瘤1例.均行手术切除,配合术后放疗或化疗,术后随访2~5年.结果 18例无术中死亡,16例功能恢复满意(88.9%),术后发生尿失禁、直肠损伤各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后复发3例(16.7%),术后5年内死亡2例(11.1%).结论积极手术切除是原发性骶骨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判断术中出血,坚持后继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吴凯;李刚;吴庆
【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
【相关文献】
1.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J], 林茂堂
2.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J], 牛林生;刘洪波;刘慧
3.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J], 施能木;陈文昌;胡世平;周仕国
4.8例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J], 李俊宁;李刚;徐文华
5.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J], 廉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骶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重建机体功能围手术期护理

专科护理骶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重建机体功能围手术期护理张华果 刘纯艳(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天津300070) 摘 要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对机体功能重建的作用。
方法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12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术前进行括约肌功能训练并训练患者床上卧位大小便,术后体位护理,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者神经功能。
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2~3周下床活动;经6个月至18个月随访,除1例在术后15个月肺转移死亡外,其余病例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效的护理干预训练,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骶骨肿瘤 内固定 围手术期护理 Key w or ds Sac ral t umors Intemal fixation Peri 2operative ca re 中图分类号:R472.2,R73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975(2008)1821654202 作者简介张华果(),女,河南,研究生在读,助教,护师,从事护理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刘纯艳 原发性骶骨肿瘤占骨肿瘤总数的1%左右[1],手术是治疗骶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对收治的12例原发骶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与功能训练,术后康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2~68岁,平均41岁。
肿瘤病例类型: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2例。
本组病例中8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方式,4例行单纯后方入路。
肿瘤切除后行腰骶内固定重建术,我们采用了TSR H 6例,ISOLA 3例,U PSS 2例,SINO 1例。
术后6~18个月随访,近期效果满意,除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5个月肺转移死亡外,其他患者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
骶骨肿瘤手术治疗6例分析

关键 词 骶 骨 ; 柱 肿 瘤 ; 术 脊 手
中 图分 类 号 R 3 .3 79 9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69 2 0 )- 4— 3 0 o 2 6 (08 10 7 0
i l d n 5 e s s o c o d c r i o , 1 o g a t c l t ncn i g a e f h r o a cn ma f i n el umo . pai n s u ewe t ta s a h t r a e a r5 te t nd r n r n c t ee r r l t i
e o iai n b f r u g r . in p r to e o t c in o ev c rn nd mb lz to eo e s r e y Dur g o e ai n r c nsr to fp li i g a mu ce t n in o a r lf o s u s l e so fs c a l rwa o
p ro m e i a e , tl s c m x iin wa e f r e n 2 c s s a fS n -S n c s ,S 一 n 3 e f r d n 5 c s st a a r o u e c so s p ro m d i a e ,p r o 2a d S3 5i 1 a e 3 S5i t
重 建钢 板 塑 形 成 框 架 结 构 , 用 钢 板 孔 洞 使骶 骨 周 围 韧 带 附 着 , 拉 线 成 网 , 用 自体 、 体 骨 填 充 骨 缺 损 , 建 盆 底 肌 张 力 5 利 并 采 异 重 例 。 结 果 : 前未 栓 塞 血 管 的 1 , 中 出 血 50 m , 余 5 术 中出血 (2 0 40 m , 术 时 间 (7  ̄ 1 ri, 口浅表 感 染 1 术 例 术 00 l其 例 10  ̄ 8 ) l手 15 2) n 切 n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切除骶骨肿瘤8例报告

仔细 分离盆 腔器官和血 管 , 使肿瘤前 壁尽量完 全显露直 至肿瘤 与肛门
两 侧及后 方游 离 ,需要 全骶 骨切 除者 2 , 并切 除 L/ 间盘 , 例 一 S 椎
直 肌切 口, 露后 腹壁 及盆腔 , 暴 结扎双 侧髂 内动脉 , 骶骨 直肠 间隙 沿
方法 的不 断完善 , 其早 期诊断 及疗 效大 有改善 。0 3 8 使 2 0 年 月至 2 0 08 年 5 , 院手术 治疗 原发性 骶 骨肿 瘤 8 , 得较满 意效 果 。 月 我 例 取 1 资料与 方法
s r c l ra me t a d t e s r ia p r a h s u gia te t n , n h u g c la p o c e we e a ayzd. e ut n r o e a i e e t wa o n r n l e R s ls No i ta p r tv d a h s f u d. 2 we e c mp iae wi r o lc t d h t
论
著
前 后联 合入路手 术切 除骶 骨肿瘤 8 报告 例
刘 平均 田平 丁原 王 文聪 胡 志喜 刘林
( 长沙医学院附属石门医院骨科
湖南石门 4 0 ) 13 0 5
【 要】 目的 探 讨骶 骨肿 瘤的 手术 治疗方 法 。方法 回顾 分析 8例骶 骨肿瘤 的手 术方 法及效 果 。结果 8 患者 无术 中死亡 ,2 摘 例 例 切 口皮缘 缺血 , 倒 术后早 期 脑脊液 漏。随 访 8 ,时 间 6个 月~4 ,无复 发及死 亡 。结论 前 后联合 入路 手术 切除骶 尾 部肿 1 例 年 瘤 能有效控 制术 中 出血 量 , 于术 中保护 骶神 经根 , 便 重建 骶腰椎 。 【 关键 词 】骶 骨 外科 学 骨肿 瘤外 科 学 【 图分 类号 】R7 中 3 8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l 7 -0 4 ( 0 90 () 0 2 0 6 4 7 22 0 ) 1c一O 2 - 2
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赵忠胜(综述);林斌(审校)
【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
【年(卷),期】2015(18)5
【摘要】因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特殊性,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
而单纯的放疗和化疗有其局限性,广泛的骶骨切除术才是有效的根治方法。
该文对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进行文献综述,回顾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诊断、手术治疗、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等;讨论该病的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与生存率等;指出广泛的全骶椎切除术对长期控制肿瘤局部复发至关重要,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6页(P627-631,632)
【作者】赵忠胜(综述);林斌(审校)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解放军第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福建漳州 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R687.3
【相关文献】
1.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J], 黄福国;王清
2.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治疗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 [J], 林斌;赵忠胜;庄泽民;
史吉胜;陈志达;薛超;蔡弢艺;郭志民
3.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J], 刘槃;李世德
4.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临床分析 [J], 黄德山
5.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J], 廉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巨大骶骨脊索瘤手术治疗6例临床分析

后联合人路 手术 , 尽量完整切除肿瘤 , 常规保 留 s 2 及 以上神 经, 尽量保 留至单侧 S 3神经 。术 中出血 6 0 0 ~ 2 3 0 0 mL , 平 均
患者先行髂骨钉及椎 弓根钉 固定 ,仔细分离双侧 s 1 、 s 2 及左 侧肿瘤侵及较小 的 s 3神经 。在硬膜囊平 s 2处双重结 扎 , 剥 离瘤体会 师于前 路手术 纱布 。用 线锯 整块切 除肿瘤 ,采用 9 5 %乙醇灭活相应椎体 , 蒸馏水 大量冲洗 , 置管 引流 , 分层 闭 合 。术 中出血约 6 0 0 m L , 术后病理报告 为脊索瘤。随访 1 6个
切除肿瘤 , 有效保护骶 神经 , 行合 适的 内固定 治疗 , 术后放 疗 科放疗处理 ,减少复发。其 中 2 例患者术后 出现暂时行大小 便功能障碍 , 随访 1 ~ 7 年, 未见肿瘤复发 。 1 . 2 典型病例 患者 , 男, 6 7岁 , 因“ 腰骶 部疼痛大便难解 小 便踌躇半年 ” 入 院。专科情 况 : 患者腰骶部压痛 明显 , 肛1 ' 3 9 1 -
2 . 1 术前准备
因骶骨肿瘤靠近直肠 , 手 术中有损伤直肠 可
能, 需要术前肠道准备 , 防止术 中肠道损伤造成手术 污染 。术
前在膀胱镜下 置管人输尿管 , 手术 中容易辨认输尿管 , 减少手 术创伤。因 6例患者均 为高位 巨大骶骨脊索肿瘤 ,患者就诊 时间晚 , 骨质破坏重 , 常侵袭周 围组织 。骶骨肿瘤本身丰富的
直视下游离直肠 和骶前 间隙达尾骨并用纱布填塞。可视 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摘要】骶骨肿瘤相对少见,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切。
全骶骨肿瘤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全骶骨肿瘤切除常常导致骨盆环不稳,因此,术后如何重建腰骶稳定性是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成功的关键所在。
目前文献已报道多种重建方式,包括三角框架重建装置,髂骨棒和髂骨螺钉,改良Galveston,假体置换等。
作者就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关键词】骶骨;肿瘤;腰椎;骨盆;重建Abstract:Tumors of the sacrum are rare. The valve of adjuvant is uncertain,and en bloc tumor resection remains the primary mode of treatment. But en bloc tumor resectiong often leads to unstability of the pelvic ring. Therefore,the most factor providing the successful outcome in the management of sacral tumor is how to establish stability in the lumbo-sacrai junction. The various spinopelv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includes various methods triangular frame reconstruction,or lilac rod or iliac screw fixation,modified galveston,custom-made prosthesis and so on.The authors review the modes of reconstruction after sacral tumor resection and discuss the outcomes.Key words:sacrum; tumor; lumbar; pelvis; reconstruction 骶骨肿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而原发性骶骨肿瘤也仅占脊柱肿瘤发病率的7%[1],且种类繁多。
其中以脊索瘤为最常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和神经鞘瘤,且绝大多数患者对化疗放疗不敏感,因而目前骶骨肿瘤的首选为手术治疗。
骶骨的解剖结构复杂,它不仅是骨盆环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还有支撑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如缺损将对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近年来对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是否进行骶骨重建一直存在争论。
以往对于大部分患者在行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没有进行骶骨重建,因此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
脊柱和骨盆之间的肌肉和瘢痕组织会逐渐形成悬吊带限制脊柱的下沉。
随着近年来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许多医生对于全骶骨切除后同时进行了内固定手术,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
目前趋向外科手术治疗且总成功率已在不断提高。
因此,本文就全骶骨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1 腰骶髂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骶骨上共有三个关节,即上面的腰骶关节,下面的骶尾关节及两侧的骶髂关节。
腰骶关节位于骶髂关节的前方,由于骶骨的向前倾斜,通过腰骶关节处下传的重量作为一种旋转力传递全骶骨的上层表面,这种旋转力量向前至骶骨岬部,向后至骶骨的顶端。
这种潜在的旋转轴被认为通过S2节段的中心。
数种骨性和韧带的约束力使得这种旋转趋势得到限制。
在限制骶骨上层末端作用最强的韧带是骶髂骨间和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限制骶尾骨的末端向后倾斜,髂腰韧带限制L5向前下移位。
骶髂关节含有滑液结构位于骶骨与髂骨的关节面之间。
骶骨的关节面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厚的透明软骨。
髂骨的关节面覆盖一层薄的纤维软骨,髂骨与骶骨连接处有一个耳装面结构。
骶髂关节的末端在S2水平,关节面之间的不规则互补结构增加了关节的机械稳定性。
当站立或坐位时骨盆上方人体的重量通过L5到骶骨,然后至骶髂关节,它在传递力量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骶髂关节骨盆与脊柱联系在一起。
完整的骶骨切除术意味着切除了大部分的骶髂关节和髂骨,这样就破坏了这种联系,结果导致了该处的不稳定和反复的腰背痛。
因为病人不能在站、走、坐时负重,所以恢复这种稳定性将很有前景[2]。
从性质上来说,骨盆弓可分为承重弓和连接弓2种。
承重弓即股骶弓和坐骶弓,前者起于髋臼,上行经髂骨至骶骨,站立时承受体重;后者起于坐骨结节,经坐骨支和髂骨后部至骶骨,坐位时承受体重。
联结弓在骨盆前面,一方面借耻骨体及上支与股骶弓相连,另一方面借耻、坐骨的下支与坐骶弓相连,这两种联接均能稳定及加强股骶弓及坐骶弓。
骶骨是骨盆两个承重弓的共有结构,身体的重量向下传达时,重力至骶骨底和骶骨上3节,以后经髂骨,站立时身体重量传达至髋臼和股骨,坐位时则传达至坐骨结节[3]。
故骶骨全切除会造成骨盆两承重弓结构的破坏,力线的中断,使腰骶髂之间失去稳定性。
2 重建指征Gunterberg等通过实验证明:如果骶髂关节的1/3切除,骨盆环承受力将减弱30%;如果经S1、2间截除,骨盆环承受力将丧失50%,但仍能承载生理负荷。
由此得出结论:只要保存骶髂关节50%(保留S1节段的上1/2完整),则骨盆环仍可保持稳定,也就能够满足患者站立、负重和行走的需要。
可见,骶髂关节面破坏不大的骶骨低段切除,可以不必重建,而全骶骨切除时骶髂关节面完全破坏,从稳定性的角度考虑术后应当进行重建。
3 重建方式3.1 早期重建术1988年Shikata等最早对两例骶骨肿瘤施行全骶骨切除后重建。
他们用一根钢丝将两侧髂骨尽可能靠拢,并把第5椎体向下移3 cm,将两根骶骨棒插入两侧髂骨之间,其中1根贯穿L5椎体,另1根插在前1根尾端,然后用哈氏钩棒系统连接后面一根骶骨棒与脊柱,随后用钢丝加固该装置,并在腰椎和骨盆之间大量植骨融合,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4、26个月达到骨性融合。
但由于将骶骨棒固定在相对欠坚固的髂骨翼上,所以无法提供稳定的支持,且限制脊柱轴向旋转的稳定性也较差。
随后Tomita等采用CD钩棒来代替哈氏棒,尽管CD钩棒装置是优于哈氏棒,但还是不能很好地限制脊柱轴向旋转性。
再后Santi等用2根大斯氏针代替骶骨棒并联合CD装置来稳定脊柱和骨盆,用自体骨移植于第5椎体与两侧髂骨之间,但却出现脱钩、斯氏针退出等并发症。
Blmter等先将2枚通过钢板互相连接的髂骨螺钉分别拧入两侧髂骨以横向稳定骨盆,然后再将髂骨钉与上方利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内固定器连接,该内固定与前述方法相比,既避免了脱钩的危险。
又可提供更牢的轴向稳定性。
但此方法仅从后方固定两侧髂骨,而缺乏前述双重骶骨棒的横向稳定性,所以不能阻止两侧髂骨向前外侧方向伸展,即存在所谓“翻书”现象。
3.2 改良Galveston(MGR)Galveston技术是将两根L型棒固定在L3~5椎体的两侧,棒的远端经弯棒塑性后,从髂后上嵴向前方至髋臼插入髂骨的两层皮质骨之间,同时用两三根横形连接杆将2根L形棒联为一体。
Allen等就最初采用Galveston技术治疗伴有骨盆倾斜的脊柱侧凸,他们当时是用钢丝把L形棒固定在腰椎上,但这一装置的抗扭转和抗拉伸能力较差,且钢丝易损伤脊髓,所以现多用椎弓根螺钉来固定。
之后Gokaslan 等首先报道将Galveston技术用于2例全骶骨切除后重建,在两侧髂骨间放置一根骶骨棒重建骨盆环防止翻书现象,并在两髂骨间植入异体胫骨达到骨性愈合,2例患者术后卧床8周,术后随访1年,1例患者可扶拐杖下地行走,1例则可步行和驾车。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既能阻止脊柱下移,又可限制髂腰联接的轴向旋转。
Shin等[4]对骶骨转移瘤切除行单侧改良Galveston重建术,术后稳定性良好,说明改良Galveston装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该术弯棒操作复杂费时。
其后Jackson[5]对其改进,采用两颗髂骨钉钉入髂骨翼中,然后再将螺钉与固定于脊柱两侧的棒相连,不仅简化了弯棒的操作,而且髂骨钉螺纹和钉棒连接器增加了装置在矢装面上的抗拉力。
Zhang 等[2]又在Jackson的基础上增加两颗髂骨螺钉,应用四颗髂骨螺钉连接脊柱棒,更加增加了螺钉的拔出力。
国内田纪伟等[6]对68例腰骶骨肿瘤患者行骶骨切除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通过7.0 mm螺钉拧入髂骨骨质,增加接触面,螺纹互相咬合,锁紧钛棒,将矢状力变为横向力,增加内固定系统在矢状面上的稳定性。
术后随访8~48个月,近期效果满意,X线检查未见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
由于所有轴向负荷都是单一通过脊柱棒传递到骨盆上,在棒上易出现应力集中,出现脊柱棒断裂的可能,所以Gallia等[7]应用两颗用棒相连的髂骨螺钉和骶骨横棒插入双侧骼骨端维持承重。
在L3~5置入椎弓根钉,安放2根L型脊柱棒并与骶骨棒相连,另外用3根连接杆,上根置于两根脊柱棒之间;一根处于脊柱棒连接器与髂骨螺钉连接器之间;一根处于骶骨棒与髂骨螺钉之间。
因加用了3根连接器连接装置并增加装置的稳定性,且在髂骨间植入大段股骨从而达到了更好的稳定性。
该术式以螺钉和连接杆插入双侧骼骨端维持承重,并在两髂骨间用连接杆重建骨盆环的连续性,术后1个月X线片示内固定架与植骨无移位,10周出院并能在助步器辅助下步行150步,10个月后能独立步行短距离,达到了良好的稳定性。
3.3 三角框架重建术(TFR)Tomita等利用L5椎体的横棒结合椎弓根钉棒和骶骨横棒系统进行重建,使用椎弓根螺钉和脊柱棒代替哈氏棒系统,使装置的强度和稳定性大大增加。
但发现应力多集中在螺钉周围的骨组织上,容易造成螺钉松动而拔出,从而导致装置的失败。
3.4 改良三角框架重建术(MTFR)Sakamoto等[8]对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三角框架重建(TFR)和改良Galveston重建(MGR)装置建立脊柱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脊柱系统重建方式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发现在MGR中应力集中在L5椎弓根钉与髂骨钉之间的连接棒和上位髂骨钉与髂骨接触区,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在TFR中,应力主要集中在前面的骶骨棒与骨盆和L5椎体交界处,超出皮质骨的屈服应力,并发现虽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但是在操作中要把横棒在L5椎体中通过是非常困难的。
他结合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装置改良三角框架(MTFR):一根骶骨棒连接钉在L5椎体下终板的两根椎弓根螺钉上,并用两个套筒锁定在骨盆上;L5椎体和椎弓根螺钉之间植入一块金属棒;一对髂骨螺钉连接脊柱棒。
在生物力学实验表明这种新的重建方式在承重时未见局部的过度应力集中而发生损坏的现象,松动的风险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