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动力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对结构动力学的认识

对结构动力学的认识

结构动力学是一种研究结构在外部载荷下的动态响应和振动特性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
的是结构在受到外部激励(如风、地震、交通等)时的振动响应,分析结构的稳定性、自然频率、振型和振幅等参数。

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工程实践和安全评估具有重要
意义。

结构动力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结构,如房屋、桥梁、塔楼、船舶、飞行器等。

在研究中,结构动力学通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结构的振动响应,包括质点模型、连续体模型、有限元方法等。

在工程实践中,结构动力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风荷载等外部载荷对结构的影响,通过结构动力学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合理构造
和材料选型;在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对飞行器结构进行动力学分析,以保证其安全性
和可靠性。

总之,结构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结构在外部载荷下的动态响应和振动特性的重要学科,
对于工程实践和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研究机械工程在现代工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结构动力学是机械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结构动力学涉及到结构物在受力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包括振动、冲击和动载荷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从悬挂系统、振动与稳定性、动载荷研究以及结构动力学与设计优化等几个方面论述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悬挂系统是机械工程中常见的应用之一,在汽车和铁路车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悬挂系统的目的是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振动,提高行驶的平稳性和乘坐的舒适性。

对于悬挂系统的优化设计,结构动力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车辆行驶时的振动模态及其频率,可以确定合适的悬挂系统参数,使得车辆在行驶时能够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振动与稳定性是结构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机械工程中,许多结构物都会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的振动激励,因此研究结构物的振动与稳定性对于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结构物的振动与稳定性包括对结构物自身特性的研究以及对外界激励所引起的共振问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结构物的振动特性,可以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从而为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动载荷是机械工程中常见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动态载荷的作用,如风载荷、地震载荷和运动载荷等。

这些动载荷会对结构物产生影响,导致结构的振动和破坏。

因此,研究动载荷对结构物的影响及其传递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动载荷的特性和传递规律,可以对结构物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提高其抗震和抗风能力。

结构动力学与设计优化是机械工程中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

在传统的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一种固定的参数和结构形式,这种设计方法不够灵活和高效。

而结构动力学研究为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结构动力学的分析,可以找到结构物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并通过优化设计的手段来提高结构物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使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安全、稳定和经济。

结构动力学中的特征值反问题

结构动力学中的特征值反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结构动力学中的特征值反问题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指导教师:***200606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结构动力学中的特征值反问题,包括弹簧-质点系统振动反问题、离散梁振动反问题、阻尼振动系统的振动反问题以及振动杆结构探伤问题。

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研究了弹簧-质点系统的振动反问题。

对二自由度简单连接度弹簧-质点系统分别通过加刚性约束、弹性约束和质量摄动得到修改系统,研究了利用原系统和修改系统的两组特征值(频率)和修改量识别系统的物理参数问题,给出了解的表达式。

对于多自由度简单连接度弹簧-质点系统,研究了增容修改系统的频率反问题。

提出了由多自由度简单连接弹簧-质点系统的四个和五个特征对(频率和模态)识别系统物理参数的振动反问题,分别研究了解的存在性,给出了解的表达式、相应算法和算例。

提出并研究了一类混合连接弹簧-质点系统的振动反问题,提出了利用三个特征对(频率和模态)以及部分系统物理参数识别系统其它物理参数的振动反问题,研究了解的存在性,给出了解的表达式、相应算法和模型算例。

其次,研究了有限差分离散梁振动反问题,利用有限差分法得到振动梁的弹簧-质点-刚杆模型,质量矩阵为对角矩阵而刚度矩阵为对称五对角矩阵。

提出了基于三个特征对的频率模态反问题,研究了解的存在性,给出了解存在惟一的充要条件和解的表达式、数值算法和算例。

再次,研究了阻尼振动系统中的二次特征值反问题。

研究了阻尼弹簧-质点系统的物理参数识别,包括:由全部频率信息模态识别阻尼振动系统的结构物理参数;由部分频率模态信息识别比例阻尼振动系统的结构物理参数;由两对频率模态信息识别比例阻尼振动系统的结构物理参数;由频率模态信息识别非比例阻尼振动系统的结构物理参数。

对每种提法分别研究了问题解的存在性,给出了数值算法,并对每种问题给出了阻尼振动模型算例。

最后,研究了振动杆结构探伤的特征值反问题。

国际研究型大学《结构动力学》课程研究生教学比较研究

国际研究型大学《结构动力学》课程研究生教学比较研究

国际研究型大学《结构动力学》课程研究生教学比较研究摘要:本文调研了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苏黎世理工学院等国际著名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计划和《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并比较了《结构动力学》相关课程的修课要求、课程序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资料等内容,通过比较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结构动力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比较研究;课程建设;研究生一、引言《结构动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课程,是结构抗震分析、结构抗风分析、结构抗爆分析、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的基础。

随着大跨桥梁、高耸楼宇等柔性结构的大规模建设,工业界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结构振动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工程直觉的要求越来越高,《结构动力学》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

特别是在国家和社会日益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今天,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们从本质上理解工程问题、从而创新地解决工程问题成为工程学各专业高等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研究调研了若干国际顶级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修课型硕士生、科研型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和《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样本选定与资料搜集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六所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

这六所高校根据201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土木工程专业榜单选定,包括:排名第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排名第二的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su)、排名第三的英国剑桥大学(ucam)、排名第七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排名第八的日本东京大学(tu)、排名第十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这六所高校均为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世界前十的高校,同时兼顾了区域和国家的分布(北美、欧洲、亚洲区各两所),以期最好地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教学。

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机械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在机械工程中,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是一个关键领域。

通过对机械结构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降低能量消耗和材料使用。

本文将探讨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分析和优化方法。

一、结构动力学分析的重要性结构动力学分析是指对机械结构在受到外界载荷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这些运动规律包括结构的振动频率、振型、自由度等。

通过对结构动力学的分析,可以预测结构的响应和稳定性,为设计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结构的动力学行为对于机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影响巨大。

例如,在高速列车的设计中,结构的振动会影响列车的平稳性和行驶稳定性;在飞机的设计中,结构的动力学特性会影响飞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因此,通过对结构动力学进行分析,可以提前评估机械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二、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常用方法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结构动力学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

通过将结构划分成许多小的有限元,然后对每个有限元进行动力学分析,最终得到整个结构的动力学行为。

有限元法能够对复杂的结构进行精确的动力学分析,包括振动频率、模态形态等。

它还可以考虑结构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和耦合效应。

因此,有限元法在机械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一种基于结构振型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通过对结构的模态振型进行研究,可以获取结构的振动频率、振型和阻尼等特性。

模态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结构的振动模式以及各个振动模态的特点。

这对于预测结构的振动特性和改进结构的设计都非常重要。

模态分析还可以用于结构的模态跟踪和故障诊断,从而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三、结构动力学优化的意义结构动力学优化是指通过对机械结构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提高结构的性能和稳定性的过程。

结构动力学优化可以在不改变机械系统的基本几何形状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地调整结构的参数,使其在受到外界载荷时具有最佳的动力学特性。

结构动力学论文范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范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范文标题:基于结构动力学方法的建筑结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采用结构动力学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首先,通过建筑结构的静力分析,得出了该结构在正常工况下的内力分布。

然后,采用模态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对其进行了模态超静定分析。

最后,通过响应谱分析,研究了该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情况,并进行了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满足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该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1.引言建筑结构的分析研究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结构动力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

2.静力分析根据建筑结构的几何形状和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质,可以进行静力分析,得出结构在正常工况下的内力分布。

通过分析结构的内力大小和分布规律,可以判断结构的受力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一种方法。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对其进行模态超静定分析。

模态超静定分析可以帮助优化结构设计,并减小结构的动态响应。

4.响应谱分析响应谱分析是根据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其在地震荷载下的最大响应,可以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基础。

通过响应谱分析,可以分析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如峰值加速度、峰值位移等指标,并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5.结果与分析通过静力分析,得出了结构在正常工况下的内力分布情况。

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进行了模态超静定分析。

通过响应谱分析,研究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情况,并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

6.结论本文采用结构动力学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满足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该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1]张三,李四,王五.结构动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张三,王五.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摘要:在国内各类建筑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的质量要求特别是抗震减震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好结构地震的反应,进而有效的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从根本上降低地震给建筑结构所带来的破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减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保障在建筑物设计时,只要设防烈度在六度以上的,根据规定必须开展抗震设计,为了达到抗震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必须具备良好的延伸性、刚度、承载力等多项要求。

延伸性实际上是指在承载力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让建筑主体维持原来的形态,在受力发生变形时可以有一定的舒缓性。

通常来说,延伸性越好,该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越高。

在选择延伸性以及相关的建筑要求以后,就必须借助抗震措施进而提升该建筑的延伸性,进而保证在发生各类地震时满足抗震的要求。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上述要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大梁柱的抗弯能力,使其在地震来临时,有充分的韧性去应对,从而保证建筑不受地震的影响,始终保持其稳定性,最后保证其安全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计算方式,而良好的构造措施能有效地保障局部薄弱环节和整体性达到抗震计算结构的有效性,而抗震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抗震计算、概念设计、构造措施,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部具备,忽略了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二、结构动力学的特征在结构动力中,通常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由于反应时间以及荷载发生变化,其动力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静力问题则较为单一,是属于恒定的,其解十分单一,必须建立在相应于反应过程全部感兴趣时间的一系列解答;在结构静力学问题和动力学问题中,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特征都是抵抗结构加速度及惯性力。

通常而言,如果惯性力是结构内部弹性力所平衡的全部外荷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考虑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动力特性。

结构动力学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土木09…………………………1 引言结构动力学,作为一门课程也可称作机械振动,广泛地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各个学科,诸如航天工程,航空工程,机械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等。

作为固体力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结构动力学起源于经典牛顿力学,就是牛顿质点力学。

质点力学的基本问题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建立公式的。

此后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是与约翰·伯努利,欧拉,达朗贝和拉格朗日等人的名字分不开的。

1788年,即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一百年后,拉格朗日在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成果之后,发表了《分析力学》,为分析动力学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就是今天的拉格朗日力学。

经典力学分析方法随后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泊桑,哈密尔顿,雅克比,高斯等人。

他们提出新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却和哈密尔顿联系在一起,因为质点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在这里是用哈密尔顿正则方程来表达的,力学的这一个分支如今称为哈密尔顿力学。

也可以这样认为,牛顿质点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尔顿力学是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体系组成的三大支柱。

经典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建立,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但和弹性力学类似,理论体系虽早已建立,但由于数学求解上的异常困难,能够用来解析求解的实际问题实在是少之又少,能够通过手算完成的也不过仅仅限于几个自由度的结构动力体系。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动力学的求解思想在工程实际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人们依然习惯于在静力学的范畴内用静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随着汽车,飞机等新时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后工业革命时代各种大型机械的创造发明,以及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工程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对工程师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只考虑静力荷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结构动力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开始受到工程界越来越高的重视,从而带动了结构动力学的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动力学课程论文
结构动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抗震减震隔震中的
作用
学生姓名:***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工程力学
学号:********
指导老师:***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抗震减震隔振中的作用
作者:张力方
(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专业)
中文摘要:结构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的学科。

虽然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学习这门课程,但还是了解到结构动力学在土木工程方面的一些应用,在这里浅谈结构动力学在抗震减震隔振中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抗震,减震,隔振
正文:
结构动力学着重研究结构对于动荷载的响应(如位移、内力、速度、加速度等时间的历程),以便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动力学特性,或为改善结构的性能提供依据。

然而,在抗震减震方面,结构动力学既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又是减震隔振的理论依据。

对于动荷载,如果荷载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随时间变化,使得质量运动加速度所以起得惯性力与荷载相比大到不可忽视时,则称为动荷载。

如引起基础震动的地震作用,而地震作用引起地面运动通过基础传给上部结构,使之产生惯性力,而此惯性力往往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地震力是典型的动力作用,在此对结构动力学在建筑抗震、减震、隔振方面的作用做简单分析。

从结构抗震设计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水平及其应用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建筑结构抗震的前景
目前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建筑的结构材料一直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随着设计思想的不断更新,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型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超高超限钢筋混凝土建筑,这就给建筑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抗震设防地区,如何准确地对这些复杂结构体系进行抗震分析以及抗震设计,已成为建筑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许多科研和软件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的大量的分析与研究,目前我国已有多种建筑结构分析设计软件,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研制的TBSA、TAT、SATWE,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TUS,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广厦CAD等,为建筑的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计算分析手段。

但是,在建筑功能等要求复杂多样化的今天,工程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简单地直接应用设计软件计算设计,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有的甚至造成工程事故,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不断积累经验,运用概念设计的原则,结合理论分析与试验数据对具体工程一些特殊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二、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2 . 1 设计阶段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高层建筑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后,首先按方案阶段确定的结构布置进行计算分析。

计算模型取自±0. 000至塔顶,假定楼板为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其地震反应分析基本参数列于,以及可以看
出,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结构X方向(纵向)自振周期及地震力
基本正常,而结构Y方向(横向)自振周期偏长、结构刚度偏低,
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的剪力较小,结构的抗震能力偏弱,结构偏
于不安全。

为增加Y方向(横向)的抗侧移刚度,提高其抗震能力,在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在建筑核心筒的两侧增设四道剪力墙。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必须满足一定要求,在地震作用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必须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框架部分可以设计得很弱,而是框架部分作为第二道防线必须具备一定的抗侧力能力,在大震作用下第一道抗震防线剪力墙遭受破坏时,整个结构仍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不至于立即破坏倒塌,这就需要在结构计算时,对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剪力进行适当调整。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探讨。

2. 2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建筑抗震设计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忽略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造成抗震设计失效。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
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设计: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
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
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
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三、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减震应用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减震作用主要在理论分析。

减震系统主要是通过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从而大幅度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但是这种设计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隔振系统不宜用在软弱场土地和高层建筑结构中。

在减震系统的创新设计方面,主要应用结构动力学做理论分析。

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引起结构的振动反应,结构吸收了大量的地震能量,能量耗散必须经过转换(一般转换为动能或者热能的形式)才能实现。

传统的抗震体系容许结构承重构件(柱、梁、结点等)在地震中出现损坏,这一损坏过程就是能量的耗散过程,而结构以及构件的严重损坏或倒塌,就是地震中能量转换
或耗散的最终完成。

从能量的观点看,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耗能装置耗能的能量越多,则结构本身需要耗散的能量就越少,这意味着地震反应降低。

另一方面,从动力学看,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加了结构的阻尼,而结构阻尼的增大,必将减小地震的破坏。

(至于减震的原理,可以参考李群芳,陈亦仁,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之抗震性能分析)。

吸振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主体结构的能量向子结构转移的减震方式。

实际的地震含有多种频率的分量,结构系统也必然是有阻尼系统,但在子结构频率接近或等于主频率时,主结构的地震反应总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自结构动力学中,主结构的阻尼比越小,吸振装置的减震作用越大;质量比增加,减震作用增大。

四、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隔振原理
结构在振动会引起结构疲劳和破坏得动应力和动变形,会引起接触部件间的微震磨损腐蚀,引起环境的噪声,震动还会影响结构的寿命和功能。

然而合理的结构设计一般可以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反应减低60%左右,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破坏,提高结构物的地震安全性。

实际结构在自由振动时候有衰减现象,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最后趋于静止;在强迫振动时,外荷载需对结构不断地做功,才能维持振幅不变。

然而,在结构动力学中都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同时也为此实际问题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结束语
通过本学期对结构动力学的学习以及上面的分析论述,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需采取一定的措施用于控制结构地震反应,来大幅度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提高结构物的地震安全性。

因此,必须利用结构动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充分的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参考文献
李群芳,陈亦仁《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之抗震性能分析》
彭俊生、罗永坤、彭地《结构动力学、抗争计算与SAP2000应用》
哈工大出版《结构动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